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3-11-02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避、撼、喧、嚷、盈、玷”6个生字。

  2、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课前准备:

  蝴蝶课件。

  敎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

  2、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此时你想到了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师: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吗?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三、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好,先来看第一组词语:

  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3、第二组(出示:轻盈、素洁、柔弱)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

  读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蝴蝶怎么样?

  4、第三组(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

  “也未可知”:就是说也不知道、也不能确定。

  “家雀”的雀还读什么?que,组词。读qiao是口语。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理解完了,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同桌同学试着说一说。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一说各段写了什么?再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

  二、全班交流,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三、预设: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②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1】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2】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板书:猜想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3】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四、小诗作结,总结升华。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你们真是一群可爱的天使,都拥有着纯真、善良的心灵,老师也有很深的感触,找来一首小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请看。(出示诗歌)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教学流程: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具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菜单

  设计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适应学生发展、一切促进学生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教师真切享受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要求,结合我班学生实际进行了创新性设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探究和自主朗读的方式,走近文本,发现问题,使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设计环节时,确立了满足学生差异及需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审美情趣的陶冶。继而,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真正让语文诗意化、风情化、情感化、社会化、多元化。把读与思、读与想(象)、读与划、读与写、读与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中,凸现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泸定桥”风貌,播放歌曲,教师画外音: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大渡河会战,谱写了中国历“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丽篇章。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问题生存预设:

  1、师:课前,同学们都仔细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老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读诗歌、完成学习菜单

  1、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几个问题,把诗中描写看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想到的句子用“~~~~~”划下来;把诗中描写心情的句子用“ ”划下来。然后完成学习菜单(学习菜单附后)。

  (二)学习第一节诗

  1、师:刚才同学们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请大家来汇报一下: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这句诗中体会到什么呢?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3、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谁愿意把第一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导读,师生齐读。)

  (三)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看到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理解“强渡”。

  2、师:那我们的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的第2小节,划出相关的语句。(遇到的困难:一根根铁索密密的弹雨敌人的火网)从这些词语中你又能体会到了什么呢?

  3、师:遇到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战士为什么还要强渡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课件播放示意图播放时代背景介绍。)

  4、师:同学们,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我们的红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攀着、冒着、冲破等)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师:多么危险的情形呀!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请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练习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5、师:英雄的红军战士毫不畏惧、不怕牺牲,奋勇强渡,你们想亲眼去目睹他们强渡泸定桥时的激战场面吗?(看视频),看完视频短片,相信大家对我们英雄的红军战士更加敬佩,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齐读第2小节。

  (四)学习第三节诗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不仅想到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情景,他还想到了什么呢?

  2、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的第3节。你们从这里能体会到什么?指名读、齐读这句话。

  3、师:除了诗中写到的这些,诗人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4、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勇士们的浴血奋战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勇士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是怎么做呢?(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指名读这句话。相机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全班带着敬意之情来读这一句。英雄的红军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祥和、繁荣昌盛,也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感激、缅怀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诗。小组读、齐读第3节。

  (五)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诗人看到了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是大渡河的白浪。遥想红军当年在这里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又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诗人的心情怎样呢?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回答?(汹涌激荡)“汹涌激荡”是什么意思?当年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曾浴血奋战过,追忆这些,诗人心情汹涌激荡;想到现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想到祖国的和平盛世!诗人的心潮更加的汹涌激荡!让我怀着汹涌激荡的心情来读一读诗的二、三两节。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2、师:站在铁索桥上追忆过去,诗人心潮汹涌激荡,看到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诗人心潮更加汹涌激荡!这时再放眼看看眼前的二郎山、脚下的大渡河,所看到的景色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对比读这两句话,再次体会诗人汹涌激荡的心情。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齐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诗人要高声歌唱什么呢?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六)背诵指导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的人们格外珍惜。这些情景令诗人心情汹涌激荡,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怀着敬意和怀念之情来背背这首诗吧。先在小组内试着相互背一背,然后指名背,最后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

  四、拓展:

  1、师:长征胜利以后,许多作家、诗人等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长征诗篇。你知道有哪些呢?毛泽东同志也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你们想读一读这首诗吗?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2、师: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心里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想到心情

  二郎山的云雾

  大渡河的白浪强渡:攀着冒着冲破汹涌激荡

  激战的楼房教室

  洒过鲜血梨花开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一、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二、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法指导】鼓励同学们收集关于童话的资料,并和小伙伴相互交流。

  三、我的发现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全班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生字卡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一说成语包含的道理。

  2、学生讨论怎样学习成语故事。

  二、揭题、解题

  板书课题:望洋兴叹

  学生自由发言:你能理解课题中哪些词语?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河神望着海洋发出感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文中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聚耻,并给生字组词,分析字形,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结合语句理解词语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自由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4、学生汇报,师引导归纳

  5、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四、全文

  1、学生比较:燕国的少年和河神相比,的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

  3、学生说一说:“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试着用它说一句话。

  五、课堂

  学生说说两个成语故事的含义。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谢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搁”,放下“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拓展

  这首诗的作者卢梅坡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

  四、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雪梅

  白香

  各有长短取长补短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能够按照书信的格式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家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确定写给谁,介绍家乡的什么方面。祝贺语的格式。

  教学准备:

  扬中的风光片

  教法学法设计:

  本次习作要求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选择一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对于家乡学生并不陌生,家乡的景色、物产等风土人情,特别是家乡最近的变化还是比较熟悉的,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想向别人介绍的就可以了。问题是,此次习作要求是写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有问题了。因为学生受阅历的影响,平时并不太了解自己家究竟有哪些远方的亲戚,自己也很少有远方的好友。因为地域的限制,学生们的亲戚绝大多数都在家乡生活、工作,所以,一时之间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或找到自己写作的对象。对象不明,又怎么可能会针对性地介绍呢?因此,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向父母打听自己家的远方亲友的情况,多长时间不回来了等等。对于那些确实没有远方亲友的学生,可以写给其他的人;班上的外地学生可以变通一下,请他们向家乡的亲戚朋友介绍自己现在生活的第二故乡——扬中。书信的格式可以在阅读例文时加以指导,还可以在写完文章后再次点拨。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信,并且要自己学会写书信,兴致颇高。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难不倒他们,但确定写作对象很犯难。班上十多个外地学生尤其如此。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王磊的家乡迷人的风光和古老的风俗。弄清他写作的重点。明白书信的格式。

  2、明确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信的对象。选择写作的重点来介绍家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远方的同学给大家,大家想认识他吗?他就是居住在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小男孩王磊。你们想了解他的家乡吗?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给远方的小伙伴李阳的信。

  二、学习例文,领悟书信的内容,把握书信的格式。

  1、自由读文,思考;在信中,王磊向李阳介绍了他的家乡的哪些方面呢?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回答。板书:迷人的风光古老的风俗

  3、这些地方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磊是怎样来写的呢?老师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封信。

  4、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用上平时自己了解的关于家乡特色的材料,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把自己最想介绍给好友的地方:古老的风俗——赛马写得特别具体。

  5、这是一封信,你发现了写信的格式与我们平时的习作有什么不同了吗?

  6、同桌互相交流。

  7、指名交流。一起做批注。教师相机点拨:书信由六部分组成: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贺语、署名、日期。

  (1)称呼在信的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

  (2)第二行空两格写问候语;

  (3)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是信的主要内容,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一层意思可以分为一个自然段;

  (4)祝贺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

  (5)正文写完后,另起一行,在靠右处写署名,在署名的下一行靠右写日期。

  这里说一个顺口溜,帮你记住书信的格式:

  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

  三|、根据习作要求写作。

  1、读了王磊写给李阳的信,我们了解了天山脚下的迷人风光和古老的风俗,让每一个读了这封信都产生了要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如果让你也来像王磊一样来介绍介绍我们自己的家乡,你想介绍什么呢?静静地想一想。

  2、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交流。板书:独特的地理位置江岛四季风光丰富的物产

  四通八达的交通——一岛两座长江大桥扬中大道扬中大堤

  4、播放《美丽的扬中,可爱的家乡》风光纪录片,再次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写作的重点。

  5、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教师点拨:没有远方亲朋好友的,可以给其他人写信,写给文中的王磊和李阳也可以,还可以写给知心姐姐、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家在外地的同学还可以向家乡的小伙伴介绍我们扬中。

  6、动笔写,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写习作。(10分钟左右)

  二、互相交流。(6分钟左右)

  三、全班交流:(8分钟左右)

  四、复习写信格式,誊写。

  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写信的方式向别人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想把自己写的这封信寄出去的同学,课后可以用信纸再誊抄一遍,抄写时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老师还要提醒你,别忘了写信封。有人会写信封吗?(出示信封样式)

  第一行的方格里写收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下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具体。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下边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最后一行写上寄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我们这的邮政编码是212211

  习作三下水作文

  想念的玲玲:

  你好!

  去年云南一别,已经一年多没见了,不知道你过得好不好?今年暑假打算去哪儿旅游呢?来我的家乡吧,这是一个美丽的水乡小镇。

  我的家乡是一个鄂、赣、皖三省交界的小镇,叫小池口。毛主席在《百万雄狮过大江》中曾提到过这个小镇。准确地说,它在长江北岸,对面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庐山。站在江堤上,晴天可以清晰地看到庐山苍翠巍峨的山脉。若是下雨天,看到的庐山犹如戴着面纱的少女,风姿绰约,别有一番景象。小镇不大,可确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到了夏天,荷塘里的花都开了,粉红的、白的花从碧绿如伞盖般的荷叶中冒出来,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两三个小姑娘划着小船穿梭在荷叶中采莲蓬。如果你看到这一幅水乡采莲图,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漫步在长江大堤上,一边欣赏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壮阔景象,一边呼吸着潮湿的江风,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沿江村。这里可是有名的花市。家家户户都种花:月季、牡丹、仙人球、仙客来、马蹄莲、瓜叶菊、一品红、倒挂金钟、米兰、合欢、佛肚竹、三角花、栀子花、夜来香、蜡梅、云实、铁线莲……花的品种多得数也数不清。你知道我不是一个爱花的人,可居然也知道这么多花的名字,那是因为我经常向花农请教的缘故。站在村口,只见家家户户门前仿佛都铺了一块块五彩缤纷的地毯。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一群群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酷爱吟诗的你又会想到杜甫的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沿江村就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村民们靠着卖花致富,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

  我的家乡这么美,一定令你心驰神往吧。我还没说完呢。我的家乡还有一大特色——黄梅戏。从两三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人,没有谁不会哼上一两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水袖一甩,一条乌溜溜的辫子拖到腰间,小镇姑娘唱黄梅戏可是一流的。每逢春节前后,或者有重大喜事,小镇人总喜欢把黄梅戏班子请来热热闹闹地唱上三、五天。鞭炮声、锣鼓声、黄梅戏独特的音韵……小镇简直就要沸腾起来了。那看戏的人啊,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整个戏台围得水泄不通。你要是来了,肯定会被这热闹的气氛所感染!怎么样,插上翅膀飞到我的家乡看看?

  祝你生活愉快!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习作要求: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的景点。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2.教师撰写范文《天坛导游词》,制作录像短片。

  教学目标:

  1.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

  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教学重点

  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

  教学难点:

  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1.播放一段录像——北京天坛公园导游员迎接游客时的情景。

  导游:“各位广东来的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北京,我姓张,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非常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一起游览从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请大家跟我走。”

  2.谈话:录像短片中的小张是干什么的?

  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称为“导游词”。(板书:导游词)刚刚同学们听到的那几句话,就是导游词的开场白,也称“前言”。(板书:前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游词”的写法。(板书:学写)

  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设计意图:尽管家庭旅游越来越时尚,但很多学生对“导游员”“导游词”还是没有更多具体的认识。录像短片的播放,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或回忆曾经听过、见过的情景,对“导游词”产生直观感知。

  3.演示文稿:《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

  指名读,认真听,说一说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4.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世界遗产”。

  师: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景观共有29处,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可以从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介绍的对象。

  (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师:一个景点,可以介绍的东西很多,要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

  (3)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师:可以适时提醒游览时的注意事项,或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设计意图:习作前明确写作要求很重要,是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对每一条要求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要求,了解撰写导游词的基本方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天坛导游词》(附后)

  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

  (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例文第2、3自然段)

  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例文4—14自然段)

  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例文的最后一段)

  (适时板书:前言、总述、分述、结尾)

  (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设计意图:导游词是应用文的一种,是学生首次接触,给出一篇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格式较为标准的范文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直接感悟写法,并将写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颐和园导游词》。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3篇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北京的颐和园,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编写一篇《颐和园导游词》,该怎样写?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设计意图:口头编写同一篇导游词,可以体现较强的训练功能。第一可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通过集体汇报和教师的即兴评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导游词的写作方法;第三,通过同一内容的不同汇报,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另外,“颐和园”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对其语言已较为熟悉,选它作为训练内容,有利于本次习作难点的突破。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置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相信这些自然文化景观定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针对学生口头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习作内容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除了共性之外,还要有一些个性。个性化的指导可以体现在对习作主体——“有特色内容”的选择上,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便可当堂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选好习作材料。

  特别建议:

  本次习作是为“世界遗产”撰写导游词,学生如亲临所写地点旅游过,会有很多直观的印象,无论听还是写,都会更真切,也更亲切。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崇文区,学生对天坛公园中的有特色的景物耳熟能详,因此范文使用了《天坛导游词》,对学生感悟写作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参考使用本教案时可以将例文换成学生熟悉的其他内容,这样可以不必在理解内容方面花去过多的时间。

  本次习作重在引导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和所收集的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性语言。因此在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世界遗产”的详细资料,以备改写导游词时参考使用。在讲评课中,要让学生模拟导游进行讲解。这样,既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当之处,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的同时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接触,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如字词掌握情况较好,但独立阅读知识方面还欠佳,部分学生拿到题之后不认真审题,不知道怎么去解答。有些独立阅读的答案本来是要在短文中寻找,但他们就会答非所问,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拓展性的练习中等生、后进生则是无从下手。

  三、复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册要求学会的生字及会认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做到书写工整、规范,不写错别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背诵本册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对阅读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训练进一步掌握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3、能主动积极地与别人进行交际,能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讨论交流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

  4、主动参与习作训练,弥补平时习作的不足,能写出内容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5、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内外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四、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掌握拼写规则。

  (2)熟练掌握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和句子。

  (3)掌握汉语拼音中声调及其变化。

  2、字。

  (1)掌握本册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2)正确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并能组成词语;

  (3)按要求写字;

  (4)选字填空;

  (5)改正错别字;

  (6)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7)按要求查字典等。

  3、词语。

  (1)正确地读出写出学过的词,并注意积累词语。

  (2)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辨析近义词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会词语搭配、选词填空等各种词语训练。

  4、句子。

  (1)能运用常用词和关键词造句;

  (2)背诵指定和自己喜欢的内容;

  (3)按要求摘录词句(或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4)按课文内容或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填空;

  (5)默写;

  (6)补足词语;

  (7)词语搭配;

  (8)会修改病句;

  (9)能辨别比喻、排比等修辞的作用,能缩写句子,扩写句子。

  5、语言感悟

  (1)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句、回答问题;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领悟句子的表达特点;

  (5)理解、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学会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7)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等。

  6、标点符号。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7、口语交际。

  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进行一至二次的口语交际训练。

  8、习作。

  复习写自己熟悉的景、物的文章,能表达真情实感;复习写想象作文,能把想象的内容写具体;复习写一封信;复习导游词。

  五、复习重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多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六、复习难点

  1、能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会修改简单的病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或体会;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书信及常见的应用文。

  3、综合运用,补缺补漏。

  七、复习措施

  突出三个特色:

  1、一是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二是新内容,即依据大修订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为纬,组织复习内容;

  3、三是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

  八、复习方法

  归类复习法、练习法、讲解法相结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 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 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组织学生收看电影《飞夺卢定桥》。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如。

  1、出示图片或CAI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铁索桥的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3、师描述激情:大渡河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磅礴,欲争脱群山的束缚,以气吞山河之势,奔流而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桥下江水湍急,莫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去,就是看一眼也不寒而栗。可是红军是英雄好汉,他们冒者对岸射来的弹雨,攀桥栏,踏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进了对岸漫天大火的桥头堡。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占领了卢定城。毛主席的诗句“大渡桥铁索寒”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写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重点指导:楼梨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高又险)

  3、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写生字

  重点指导:滚

  六、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3、学生汇报

  (1)重点学习第二节。

  A圈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的词语。

  B补充《飞夺卢定桥》中有关资料,丰富学生认识。

  (2)指导朗读第二节

  4、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三、作业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红旗火光

  铁索弹雨英勇无畏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

  5、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子卡片、录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健康小常识。了解一些健康小常识。

  2、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通过介绍可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在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时,学会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习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都可以,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通过学习,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应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内容:

  读背古诗《夜书所见》和阅读《邯郸学步》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古诗,了解诗意。

  2、阅读《邯郸学步》,明白成语含意。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背古诗:《夜书所见》

  1、试读通全诗。不明白的查。

  2、抽读,集体读。

  3、了解含意: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想想:

  A: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你读后明白了什么?

  4、精析:菊花围绕着茅舍,好像晋朝陶渊明的家,我绕遍篱笆边的菊花,一直到日渐西斜,不是在百花中偏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之后没有其他花开了。

  补充: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二、阅读《邯郸学步》

  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通读短文。抽读,小组内读。

  3、思考问题:

  (1)燕国的那个年轻人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2)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燕国的那个年轻人今天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明天跟那个人后面走几步,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又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丢掉了,所以他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能盲目,不能机械、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4、说说你的体会。由学生自由讲解,教师引导。

  三、练习:

  1、读背古诗。

  2、讲故事《邯郸学步》,说清成语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