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2023-10-31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比喻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描写的景物静中有动,读后宛如身在画中。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三是要学生继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来学习独立阅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生合作理解橘柚树、云母石、素锦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1、默读课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回答。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4、小结: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2、学生汇报:成熟

  3、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美丽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了描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美读具体的句子,感受三峡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不同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早晨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从书上找一个词语来体现三峡早晨的特点(明丽)

  2、那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明丽的特点?说一说。

  3、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

  4、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请大家像他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6、生汇报学习方法。(读-找-说-读)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并在书上用笔将描写的特点勾出来,一会儿进行汇报。

  中午

  1、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写出了三峡中午的什么特点(热烈)?描写了哪些美景(阳光),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学习比喻句,理解“呼啸”感受热烈的气氛,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指名读读文。

  4、这么热烈的气氛请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女同学静静的听,感受感受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气势。

  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雾升起来了,长江平静了)学生汇报

  2、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怎么来处理这个拥字)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请女同学来读。

  夜

  1、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特别的宁静如沉沉欲睡、都像惊醒了一般)

  2、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指名读。

  3、三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而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4、读得真不错,那么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5、在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

  6、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泻、飞降、挂)

  7、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生读文,互相评价。

  8、这么美的月夜,请我们班朗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范读一下,大家仔细听感受他读时的语调和语速。

  9、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2、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 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 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长江

  下午 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篇课文。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个了解。

  本文写的是三峡秋景,那三峡在哪儿?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通过预习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资料,教师概括性地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生合作理解橘柚树、云母石、素锦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1、默读课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回答。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4、小结: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2、学生汇报:成熟

  3、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美丽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了描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美读具体的句子,感受三峡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不同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早晨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从书上找一个词语来体现三峡早晨的特点(明丽)

  2、那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明丽的特点?说一说。

  3、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

  4、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请大家像他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6、生汇报学习方法。(读-找-说-读)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并在书上用笔将描写的特点勾出来,一会儿进行汇报。

  中午

  1、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写出了三峡中午的什么特点(热烈)?描写了哪些美景(阳光、长江),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学习比喻句,理解“呼啸”感受热烈的气氛,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指名读读文。

  4、这么热烈的气氛请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女同学静静的听,感受感受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气势。

  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雾升起来了,长江平静了)学生汇报

  2、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怎么来处理这个拥字)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请女同学来读。

  夜

  1、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特别的宁静如沉沉欲睡、都像惊醒了一般)

  2、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指名读。

  3、三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而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4、读得真不错,那么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5、在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

  6、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泻、飞降、挂)

  7、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生读文,互相评价。

  8、这么美的月夜,请我们班朗读的的同学来范读一下,大家仔细听感受他读时的语调和语速。

  9、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2、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月神秘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5

  14*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录音带

  一、导语 :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条理清楚。

  五、作业 :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6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板书设计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4*三峡之秋

  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7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想,抓住了文章的结构,大家如果都像他这样读书的话,你们也很棒的!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学吧!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种事物,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

  (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学生汇报,不需要教师重复多遍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三峡早晨的橘树和柚树很美。你看太阳还没出来,露水闪耀白色的光,给橘树和柚树撒下一层洁白的霜,好漂亮。

  生:其实露水是变化的,开始像一层洁白的霜,后来太阳出来了,露水就消逝了。

  师:你读懂了橘树和柚树上的露水在发生变化,真能干!

  生:我从“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橘树和柚树真的很美。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师:就像用筛子滤过似的,是吧?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露水啊!

  师:哦,橘树和柚树的叶子是绿色的,果实是黄色的,现在被露水一洗,就……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净

  生:绿叶金实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生:我想吹一曲竹笛。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你们听……

  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学生自读

  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些什么?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生: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秋天的特点。

  生:我们刚才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了。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你喜欢哪个你就选择哪个去读。

  学习自学,然后汇报。在汇报的同时,把音乐素养与语文感悟充分融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中午:

  生:我从“翻滚着、呼啸着”想到了龙。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生:我想起了邓老师教过我们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下午:

  生:黄昏到了,一切静下来了,我觉得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就像课文中那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

  生:刚才听他读这一段,我有一种感觉,我好像在听吹箫,那么轻,那么悠扬。

  生:我听过葫芦丝,也挺像这种味道的。

  生:我家有一盘萨克斯演奏曲,里面有首《回家》非常好听,黄昏到了,最能够想起家人,最怀念家乡。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邓老师教我们的那首《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窍门,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而轻柔,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在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你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候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夜: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我好想抱着长江,给他唱首《摇篮曲》。(众笑)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让他休息了。可是长江生命力又是那么活泼,它是不甘于平庸,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的,你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生:(指着前面那位同学说)他还想听他的妈妈给他唱摇篮曲。(众大笑)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像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好吗?

  师:你看啊,秋天的三峡真的是多才多艺呵!既会吹笛子,还会吹箫,吹萨克斯,吹葫芦丝,演奏交响曲,还能和我们唱唱《摇篮曲》,讲讲故事;有时候他像个小孩,活泼可爱;有时候像个姑娘,温柔甜美;有时候像条龙,翻滚呼啸;有时候像首小夜曲,宁静轻柔。它能够随着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变故,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

  生:成熟的秋的气息。

  师:对,成熟的三峡的秋天。那总的说起来,这时候的秋天是个什么人呢?

  生:成熟的人。

  生:中年人。

  师:因为,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师:用比较坦然、欣赏的语调去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画三峡的秋天。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生:我想唱《长江之歌》。

  师:呵,你知道得还真不少,我这儿准备了一首《长江之歌》,大家一起来听听。

  课堂在“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歌声中结束。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在读文中感知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的意愿。

  2.学习作者用词和比拟方法描写景物特点。

  3.激发学生主动习作的欲望,尝试进行景色描写的习作。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板书秋字

  2.补充板书(三峡之秋)

  二、读中学写

  (一)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的?

  2.体会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三种景物来写。

  3.师小结。

  (二)引导学习写景如何突出景物的特点。

  1.读描写橘柚树的部分

  (1)朗读课文1、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橘柚树的?边读边画出描写橘柚树的语句。

  (2)学生读文后汇报。

  学生汇报时强调:叶:绿得发黑果:累累、由青变黄、散发清香、

  (3)小结突出景物的特点的方法。

  作者抓住橘柚树的颜色、形态、气味来描写,使“绿叶金实”的橘柚树活灵活现,如置眼前。

  2.读描写长江水和中秋月的部分。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长江水和中秋月的语句。

  (2)学生读文后汇报。

  描写长江水的部分:

  说一说不同时段的长江分别是什么样的。读出相关语句。

  描写中秋月的部分:

  对比句子,感受作者形象、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洒到江面,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照到江面,

  像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

  像一块云母石。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三、随笔习作

  1.总结写作方法。

  2.播放两段秋天的视频,激发写作兴趣。

  3.学生写随笔。

  4.学生随笔展读,师生评议。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比喻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描写的景物静中有动,读后宛如身在画中。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三是要学生继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来学习独立阅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生合作理解橘柚树、云母石、素锦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1、默读课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回答。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4、小结: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2、学生汇报:成熟

  3、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美丽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了描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美读具体的句子,感受三峡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不同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早晨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从书上找一个词语来体现三峡早晨的特点(明丽)

  2、那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明丽的特点?说一说。

  3、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

  4、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请大家像他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6、生汇报学习方法。(读-找-说-读)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并在书上用笔将描写的特点勾出来,一会儿进行汇报。

  中午

  1、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写出了三峡中午的什么特点(热烈)?描写了哪些美景,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学习比喻句,理解“呼啸”感受热烈的气氛,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指名读读文。

  4、这么热烈的气氛请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女同学静静的听,感受感受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气势。

  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雾升起来了,长江平静了)学生汇报

  2、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怎么来处理这个拥字)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请女同学来读。

  夜

  1、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特别的宁静如沉沉欲睡、都像惊醒了一般)

  2、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指名读。

  3、三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而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4、读得真不错,那么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5、在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

  6、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泻、飞降、挂)

  7、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生读文,互相评价。

  8、这么美的月夜,请我们班朗读的最好的同学来范读一下,大家仔细听感受他读时的语调和语速。

  9、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2、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11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7、兴趣广泛的你,上网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画报。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物

  特点

  早晨

  露水(橘树、柚树)

  清新而明丽

  中午

  长江

  热烈

  下午

  雾(长江)

  青色而透明

  夜晚

  长江、峡谷

  宁静而神秘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12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 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品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的同学。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片段,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五、畅所欲言

  1、布置任务(投影)对比今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风光,为什么?

  2、学生活动:

  (1)或说或写。

  (2)个别发言。

  3、教师总结:(投影)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设计

  1、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二、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五、教师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作业设计: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早晨:新鲜而明净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而轻缓

  晚上:沉沉欲睡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把握三峡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清丽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文章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2.带领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积累美词佳句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秋天的美 重点难点 了解三峡秋景的美,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秋天的神韵。

  二.初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生自由读课文) 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我觉得是美丽的。 三峡秋天的美充满了什么气息?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一种成熟的美。 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峡秋天的美景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再现了三峡秋天的美景,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三峡风光各异,各具特色。就让我们迎着晨光出发,来到三峡,你将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

  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全班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三峡秋天很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三峡秋天的美。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还描写了雾。 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朦朦胧胧的感觉。 还有哪些景物?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 (生齐读第5段) 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 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 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 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思考: ⑴.在美读课文中我们尽情陶醉在三峡之秋的美景中,流连忘返。那么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⑵.同学们想一想,结尾去掉行吗?为什么? (照应开头,具体说明作者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三峡渡过了一整天,回顾整个行程,留在你脑海中最美最深的画面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三峡之秋的美。(⑴。温柔的阳光,橘柚的清香,清新的空气,奔腾的江水。这里是世间桃源,人间圣地。⑵、这里有最神秘的夜晚,有奔腾的江水,有最清爽的早晨,这里是美丽的地方。中秋到,来三峡,来天堂。⑶、三峡风光无限好,浪花送你到巫峡。午后三峡静而缓,月光朦胧似流水。)

  五、作业设计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九册《三峡之秋》第一课时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新世纪”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设计思想

  课标中强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快查漏补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三、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播放三峡图片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旅游啊?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2、简单介绍三峡的有关资料。

  3、欣赏三峡图片。

  4、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点评:这样的导课设计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交流有关三峡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与景观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写一写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好它。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词语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点评: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扫除障碍,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指导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理解、想象、感悟,在美读欣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感受三峡秋景美

  1、理清文脉。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作者就是按照从“早晨——中午——下午——夜”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同学们再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扫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的作用。

  (2)交流。

  (3)反馈、指导。(第1自然段是写三峡秋色的,是总体写,在文中起“总起”作用。第7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与文章第一句“时令已经是秋天了。”相呼应,具体说明了作者所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4)划分段落,找到重点。

  2、按时间顺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

  (1)自由读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三峡之秋早晨的景色。 学生边读边圈点批画优美的词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景物特点的。

  (2)同桌交流。

  (3)反馈。小结:露水闪耀 峡风凉 绿叶金实 明丽 早晨,三峡秋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明丽)。

  (4)品味感悟,问题:为了突出“明丽”这一景色特点,作者怎样描写所观察到的早晨三峡的景色的?突出写什么(露水阳光)?为什么?(露水、阳光都直接与“明丽”有关,最能表现“明丽”这一特点。)

  (5)指导朗读。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表现三峡之秋早晨美丽的景色?才能突出秋色“明丽”的特点呢? (自由朗读 同桌读 指名读)

  (6)小结学法: ①自由读,圈点优美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怎样抓景物特点的,特点是什么? ②小组交流。 ③设计本自然段板书内容。 ④品味感悟作者的语言(重点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⑤感情朗读。

  3、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 中午,群峰披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呼啸,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水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气。) 【点评:课文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两个自然段与早晨的段落相似,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完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就行了。】

  4、共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文5、6自然段。问题:课文描写三峡夜晚的景色主要写了什么(渔火、灯光和月色)?

  (2)课文是怎样描写渔火、灯光的?(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

  (3)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

  (4)反馈自学第6自然段的情况。问题:三峡的月色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月亮 很迟很迟 月光朦胧 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的云母石(让学生查字典或教师帮助解释) 清冽的光辉,像„„;又像„„

  5、读第7自然段 。问题:这一段中“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因为第6自然段写的是三峡的月色,月色又是三峡秋色的重要方面,这一段与文章开头一句相呼应。)【点评:在本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2、谈学习感受。 【点评:这样设计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思想达成共识,同进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学生自由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对作者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

  四、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有关三峡的美文与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点评:教材是例子,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模仿写,这样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