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2023-10-23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1

  13.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知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干燥的竹签等,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重点】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物品、验电球、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简单电路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导线,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导线的接口是由金属做成,导线的外皮由塑料制成,导线的内芯是铜丝制作而成。

  接口和内芯用金属和铜丝制作是为了导电,而外皮由塑料制成是为了防止触电。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

  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请大家预测一下。

  活动二: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2.出示课本40页上面的检测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检测装置的结构组成。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从上述物品中任意选取一个,利用这个检测装置来检测这个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4.学生分小组交流,分别使用检测装置检测以上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预设:

  容易导电的——铁钉、铅笔芯、铝箔、硬币。

  不容易导电的——塑料尺、竹签、橡皮、木块、瓷勺、玻璃。

  5.出示课本40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6.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三: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因为使用的需要,物体上有些部分容易导电,有些部分不容易导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40页下面4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这些物品中哪部分容易导电,哪部分不容易导电,各起什么作用?

  图1:螺丝刀。后部分是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做成的,不容易导电,防止触电,前部分是用金属做成的,容易导电。

  图2:开关。外面的部分是塑料制成的,防止漏电,保证安全,里面跟电线接触的部分是金属制成的,是为了导电。

  图3:电工胶布。由绝缘材料组成,防止触电,保证安全。

  图4:插座插头。面板是由塑料制成,防止触电。里面由金属制成,便于导电。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跟开关、插座等一样,也是一部分绝缘体,一部分导体。同学们还能列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充电器、电线、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活动四: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

  1.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那么我们人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下面我们通过验电球来验证一下。

  2.出示验电球,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验电球的样子及特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3.出示课本41页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第1步:几名同学手拉手。

  第2步:拿验电球的同学要用手接触验电球上面的触点。

  4.学生分小组实验,利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验电球上的灯亮起来了,这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的。因此我们人也是一个导体。

  活动五:检验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1.教师引导: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3.实验材料: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等。

  4.实验方法:出示课本41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提示:在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多放点盐或者多加几节电池试一试。

  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电池、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中的变量是水。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做好实验记录。

  7.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导电性能最弱的是纯净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导体。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实验,明白了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是最弱的。

  【板书设计】

  13.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人也是导体

  导线性能实验:

  盐水最强,其次自来水,纯净水最弱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2

  课题:《导体与绝缘体》

  教师:刘贵全

  学校:共和小学

  时间:20xx年3月23日

  四年级科学下册《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 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 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难点

  1、 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 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三、 教学准备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 学生汇报。

  3、 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 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 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 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 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 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 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 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 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 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 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 D、木棒

  2、下列物体是绝缘体的是

  A、铜丝B、铁片C、钥匙 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

  A、看起来漂亮 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 )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l: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

  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

  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实验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第1幅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

  (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如图所示。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

  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思考与讨论:

  ①橡胶、塑料等材料是很好的绝缘体,这是因为它们: [ ]

  A.不带电; B.没有电子;

  C.没有电荷; D.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手拿一根铜棒与毛皮或丝绸摩擦,则铜棒;[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5)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实验:找一个废灯泡,取出里面的玻璃心,按课本图4�12连接好。常温下玻璃不导电,小灯泡不发光。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

  这个实验表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例如:玻璃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木头在潮湿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空气在强电力的作用下可以变为导体;

  水在掺有杂质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指导同学看课本图4�11“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明白了导体能够导电和绝缘体不能够导电的原因。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但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来是很好的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导体。因此我们在平时接触开关等元件上的绝缘体时,也不能粗心大意。

  5.布置作业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木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板书:四、导体和绝缘体

  (一)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应用

  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作用来区分的。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演示后让学生讨论: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灯泡不发光。将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玻璃导电,灯泡发光。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l: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

  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

  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实验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第1幅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

  (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如图所示。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

  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思考与讨论:

  ①橡胶、塑料等材料是很好的绝缘体,这是因为它们: [ ]

  A.不带电; B.没有电子;

  C.没有电荷; D.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手拿一根铜棒与毛皮或丝绸摩擦,则铜棒;[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5)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实验:找一个废灯泡,取出里面的玻璃心,按课本图4�12连接好。常温下玻璃不导电,小灯泡不发光。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

  这个实验表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例如:玻璃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木头在潮湿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空气在强电力的作用下可以变为导体;

  水在掺有杂质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指导同学看课本图4�11“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明白了导体能够导电和绝缘体不能够导电的原因。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但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来是很好的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导体。因此我们在平时接触开关等元件上的绝缘体时,也不能粗心大意。

  5.布置作业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木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教学过程 :

  引人新课: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板书:四、导体和绝缘体

  (一)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应用

  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作用来区分的。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演示后让学生讨论: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灯泡不发光。将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玻璃导电,灯泡发光。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