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歌》教案

2023-10-16

《纺织歌》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快的旋律,尝试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2)乐意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哑铃、串铃、圆舞斑、每种乐器的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

  2、音乐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织纺歌》。

  1、听音乐。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听一首乐曲。一边听一边想,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幼儿听音乐,教师用身体动作表现布的过程,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旋律)

  教师:请你说一说听完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

  教师:这首音乐听起来很轻快,就像织布机在织布一样。它的名字就叫《织布歌》

  二、熟悉乐曲旋律,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

  1、教师播放乐曲,幼儿随音乐拍手,拍出节奏型。

  教师:请倪你跟着音乐拍拍它的节奏。

  2、引导幼儿将拍手动作转换成身体动作。

  教师:现在我们不只是拍手,还要拍身体的其他部位,请跟老师试一试。

  在教师的指挥下,幼儿练习身体动作。(拍肩、拍腿)。

  4、将幼儿分成三组,一组拍手、一组拍肩、一组拍腿。

  教师:现在我来指挥,我指挥哪一组哪一组就做动作。

  三、尝试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1、教师:老师准备了哑铃、串铃。"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园舞板,拍手的地方用哑铃演奏,拍肩的地方用串铃演奏,拍腿的地方用圆舞板演奏。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2、教师指挥幼儿听音乐空手做打击乐演奏动作。

  3、幼儿拿乐器,看教师指挥,集体演奏1—2遍。

  4、幼儿自由交换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教师;请小朋友把手里的乐器轻轻放在椅子下面,然后找到另一个你想演奏的位置坐下。

  四、幼儿整理收放打击乐器,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在音乐区中提供乐器和音乐,让幼儿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

  活动提示

  整个活动是一个循序浙进的`过程,从拍手——身体动作(总、分)——乐器演奏的每一个环节的处理,教师都布能操之过急。如果幼儿一次布能完整做到,可以将交换乐器环节放到以后的音乐活动中进行。

  2、教师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提供打击乐器,如果无条件,可自制打击乐器。

《纺织歌》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我园一直在开展以“快乐音乐”为主题的园本培训,我们重点探讨在律动活动中教师支持性策略的有效运用。为了使我们探究有更好的效果,我们决定以课例的形式开展研究探讨。

  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将中班的律动活动《纺织歌》作为一个课例对象,并对这个活动做了一个简单分析。这是一节奥尔夫音乐活动改编而来的律动,音乐分四个部分,前奏感应旋律高低并模唱唱名旋律,a段感应拍子,b段感应两个乐句,c段感应八拍乐句。

  案例分析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首先是引单人游戏身体织布机,让孩子们通过模仿织布机织布感应全曲曲式。再到双人织布机不仅让幼儿巩固对曲式的熟悉度,更主要的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最后,通过道具飘带感应曲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附:教案《纺织歌》

  一、故事引导

  1.教师边播放图片幻灯,边故事引导。

  原来她在跳舞的时候一不小心把他漂亮的小毛巾给弄丢了,所以伤心的哭了……

  2.想办法帮助小仙女。

  二、律动感应全曲

  1.乐曲分段

  提问:音乐能分成几段,你们能听出来吗?

  2.身体织布机

  前奏:预备动作,准备织布;a段:感应拍子,手势模拟织布;b段:感应高低,双手上扬、下沉,展示美丽的布;c段:感应八拍,手拍八拍。(好开心,拍拍手)

  3.肢体创编。

  三、道具——飘带织布。

  我们要用彩色的线来织布咯!

  2.师请一名幼儿合作示范织布。

  四、图谱分析曲式。

  1.师引导幼儿之人图谱。

  2.跟音乐集体随图谱感应曲式。

  第一次反思

  活动中由于我有些紧张,所以没有给孩子充分感受音乐的时间,导致了环节的不流畅。而且孩子回答不上来又让我的紧张加倍了,所以导致图谱画的也比较急了,孩子观察图谱的时间也不够。在创编动作的环节,有些孩子回答的很好,动作也做出来了,但我没有针对孩子的动作进行集体巩固,导致没有及时的引导,所以在表演环节孩子的动作还是不多,感觉还是没什么创新。在材料的准备上也不够完善,ppt中的形象不太像小仙女。

  老师们也提出了很多困惑的地方,如:孩子的主体性体现在哪里?教师的引导应该在何时出现?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决定继续研究探讨这一课例。

  整改意见

  1.环节的整改:取消图谱,因为活动中图谱的出示意义不大,当孩子充分感受音乐后是很明显能感知音乐的不同旋律,所以不需要再用图谱来帮助孩子分析乐曲。

  2.音乐感受在前,故事贯穿始终

  改变之前先听完故事再感受音乐的环节设计,将感受音乐提到前面,更好的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

  第二次活动

  附:教案《纺织歌》

  一、故事引导。        

  师边播放图片幻灯,边故事引导。

  二、律动感应全曲(曲式abc)。

  问:你们见过织布机吗?织布机是怎么织布的呢?引导幼儿创编各种不同的织布方法。一起来织布吧,记住织布机的密码哦!d、s、l、t 。

  (1)清唱练习,由慢到快     (2)播放cd,幼儿随老师一起律动。

  1、身体织布机

  前奏:预备动作,准备织布,感应旋律高低。

  a段:感应拍子,手势模拟织布。(打开合拢、高低交叉感应四个四拍)

  b段:感应高低,双手上扬、下沉,展示美丽的布。(感应两个四拍乐句)

  c段:感应八拍(拍手转圈表现出织好布高兴的样子)

  2、肢体创编。

  除了用手可以打开关起来,还可以用什么?(手、脚、眼睛等。逐段依次进行织布)

  3、双人织布机

  师:小朋友织的布真是漂亮极了,云妖特别喜欢,云妖的家里还有一种双人织布机,要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才能织的,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呢?教师根据前奏的旋律配上语词(找个朋友、找个朋友,找个朋友织)让幼儿找到朋友。

  间奏时唱:换个朋友、换个朋友、换个朋友织

  a段:两人一组合作用肢体各部位以各种方式织布(感应拍子)

  b段:两人牵手上扬、下沉感应乐句

  c段:牵手转圈感应八拍

  三、道具——飘带织布。

  1、师:我们刚刚有没有用线来织布?(没有)现在我们要用彩色的飘带来织布咯!(一手抓自己的飘带,一手抓同伴的飘带,两人飘带交叉后抓自己飘带的两头)

  2、师请一名幼儿合作示范织布。

  前奏:老师唱“一起织布、一起织布、一起来织布”,幼儿与同伴准备

  a段:互相穿插彩带拉一拉(织布机的声效:咯叽……)

  b段:两人举高,放低。(我织好了。我全都织好了)

  c段:很开心,两人转圈。

  第二次反思

  通过身体律动来感应全曲曲式,首先是单人游戏身体织布机,让孩子们通过模仿织布机织布,在这个环节中a段感应拍子做织布律动时,有部分孩子很难把握好音乐的节拍,后来通过我的语言和肢体引导,基本上都能跟着音乐节拍做动作。

  这次的活动明显比第一次要好的很多,首先孩子感受音乐的时间充分之后,孩子就马上理解了乐曲的段落,在活动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了解和掌握织布的动作,我又添加了儿歌:“一起织布,一起织布,一起来织布。我织好了,我真的织好了。”孩子们在唱唱、跳跳、演演的过程中体验着织布游戏的乐趣。

  但是同时我们又有了疑问:当孩子对道具失去兴趣之后,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提起孩子们的兴趣?也就是说,能不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个环节,让活动具有更完整性。

  整改意见

  最后的环节对于孩子能力的提升不够,可以加入乐器来帮助孩子从多个角度来感受音乐。这样也使得整个活动有一个循序浙进的过程,从拍手——身体动作(总、分)——乐器演奏,相对比较丰富。也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这对于律动活动也是有帮助的。

  第三次活动

  附:教案《纺织歌》

  一、丝巾引入

  二、单人织布

  引导幼儿创编各种不同的织布方法。

  (1)清唱练习,由慢到快  (一起织布,一起织布) 

  (2)播放cd,幼儿随老师一起律动。

  3.身体织布机

  4.肢体创编。

  5.用脚来一起织布。

  三、双人织布

  双人织布的开机密码是找个朋友、找个朋友,找个朋友织,让幼儿找到朋友。

  1.双人织布

  2.道具——飘带织布。

  四、手摇铃织布

  第三次反思

  这一次的教学不仅仅让孩子们学会了身体的律动,也学会了运用乐器来演奏。活动中我运用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整合性,和孩子一起享受了音乐。从动动手动动脚到飘带织布再到手摇铃织布,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不仅有能力的提升,而且,孩子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兴趣。

  《指南》中对于孩子艺术领域的学习也有详细的讲解,孩子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是密不可分的。在我的活动中,我也将这几点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让孩子们在欣赏中去感受,感受后去表现,表现时又有孩子自己的创造。

  我想以后我会更加喜欢律动活动的教学和研究,因为这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