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1
一、“秦王扫六合”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仔细看图回答
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
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2
一、概述
1、课名:《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堂历史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
(2)初步理解原始农耕经济的生产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初步形成提取图片信息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
(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祖国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艰苦条件,对祖先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的伟大贡献产生敬仰之情;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始社会的知识。对氏族公社时期的生活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
(3)学生阅读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养成阅读历史图片的自觉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环节一:观察文物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栽培稻谷遗迹》,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植物种子是什么?这些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谷物不能直接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如果它们是野生稻谷就只能说明河姆渡人从事的是原始的采集活动。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他们已经开始原始的农业生产了呢?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当考古人员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在黑褐色的土层中闪出一些金-小颗粒,但很快就变成泥土的颜色。考古人员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东西居然是炭化了的稻谷!这些稻谷在与空气接触之前,还保持着原来黄灿灿的颜色。难道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吗?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骨耜》,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件文物能否说明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农业了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结合河姆渡人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条件思考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习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3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2、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 ”,还出现了( )。原产越南的( )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 ),( )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
3、宋朝时,( )在南方逐渐普及,( )成为著名的瓷都。( )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 )。
4、( )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 )、( )、( )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 )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 )身份相对自由,( )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 )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4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课标内容]
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明朝的建立;废丞相,设三司;厂卫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②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精神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辩方法。
③通过分析比较明朝和唐朝科举考试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到八股取士,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君主专制,它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及学生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导入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废丞相
2、废行省,设三司
三、厂卫制度
1、锦衣卫
2、东厂和西厂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响
[课堂练习]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5
第23课 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
[课标内容]
①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②以长城、北京故宫为例,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 方法]
运用多媒体,在阅读、观赏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6
第9课 编辑历史手抄报
历史手抄报的特点:历史手抄报是以( )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它有显眼的( )、( )并设有一定的( ),以( )为主,也配有一定的( )、( )。
第五单元测试
七( )班 姓名: 学籍号:
一、选择题
1、隋朝、唐朝的都城都是在( )
a长安 b东京 c北京 d南京
2、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的是( )
a.隋朝的统一 b.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开凿大运河
3、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完成全国的统一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a.36年b.37年c.28年d.29年
4、下列人物中与成语“罄竹难书”有直接关系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隋朝重新统一南北是在( )
a、581年 b、6XX年 c、6XX年 d、589年
6、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能知人善任、重视讷谏的皇帝是( ) a杨坚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7、三省六部制源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8、“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9、人们把谁的统治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以下关于唐朝盛世繁荣时社会风貌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a、国人饮茶之风盛于唐朝,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b、妇女以穿着男装、幼年缠足、骑马出游为时尚
c、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原受到追捧
d、长安城里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留学生
1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什么地方为中心( )
a、长安 b、涿郡 c、洛阳 d、余杭
1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 )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13、“赞普”是哪个民族对君王的称呼?( )
a、匈奴 b、鲜卑 c、吐蕃 d、女真
14、公元八世纪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是( )
a、罗马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15、哪位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杜
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6、“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谁的领导。(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7、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的是( )
a、龙门石窟的佛像 b、云冈石窟的佛像
c、莫高窟的壁画与塑像 d、乐山大佛
18、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19、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20、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印度尼西亚
21、隋朝时,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是( )
a、僧一行 b、郭守敬 c、鲁班 d、李春
22、下列关于历史手抄报的特点中不正确的是( )
a、历史手抄报是以中国历史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b、它有显眼的报头、报名并设有一定的栏目;c、以文字书写为主;d、也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
23、僧人都有法号,“西天取经”的陈祎,法号是( )
a、三藏 b、玄奘 c、鉴真 d、一行
24唐朝文学里,最光彩夺目的是 ( )
a.辞赋 b.诗歌 c.散文 d.词曲
25、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最杰出的三位是( )
a、李白、 杜甫、 白居易 b、王维 、陈子昂、 岑参
c、李商隐、 杜牧、 贺知章 d、王昌龄、 孟浩然 、王之涣
2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27、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28、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9、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
a.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b.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c.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30、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 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犁耕,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
31、自称是唐朝皇帝外甥的少数民族首领是下列哪个民族的?( )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南诏
32、唐代两位最著名的散文家是( )
a、韩愈和柳宗元 b、李白和杜甫
c、李商隐和杜牧 d、王维和岑参
33、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朝治国措施的共同点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 )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暻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34、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35、你知道电视剧《西游记》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普照
36、隋唐时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 )
a、开始形成时期 b、初步发展时期
c、繁荣发展时期 d、走向衰落时期
37、下面有关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社会安定,经济发展;d、提拔姚崇、宋璟等一批有才干的人
38、“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出自: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9、维吾尔族的祖先是:
a、突厥人 b、靺鞨族 c、六诏 d、回纥族
40、唐朝时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的国家是( )
a、朝鲜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41、同李白、王维等大诗人有着深厚友情的日本留学生是( )a、崔致远 b、阿倍仲麻吕 c、卑路斯 d、马可波罗
42、隋唐文化处在我国封建文化的( )
a、高峰时期 b、形成时期 c、发展时期 d、衰落时期
43、有关鉴真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他是唐玄宗时的一位高僧 b、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古代建筑唐招提寺由他主持设计 c、他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
d、他帮助日本创制了日本文字
44、要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应查阅( )
a、《马可·波罗行纪》 b、《资治通鉴》
c、《大唐西域记》 d、《西游记》
45、古代一个平民百姓通过读书途径做官,出人头地,最早应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二、填空
46、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多个。
47、(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8、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
49、我国早在( )代就知道刻字技术,( )时,刻石和印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大约在( )时就出现了。
50、( )印制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后来,雕版印刷术传到( )、( )等地。
51、唐玄宗时,在世界上首次主持实测出子午线长度的是( ),本名张遂。他制定出《 》,形成了我国古代成熟的历法体系。他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 )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的恒星自行观点早了近( )年。
52、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主张医生不贪,有同情心,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是隋唐的( ),著有《 》,后世尊称他为“ ”。
53、唐政府组织编著的《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药典,被唐政府列为医校教科书。
54、( )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近( )首。
55、唐朝著名书法家( )、( )的楷书,( )、( )的草书,各成一体。张旭创造了“ ”。
56、唐初画家阎立本以( )著名。盛唐画家吴道子,被后人尊称为“ ”。
57、吴道子画的《 》,人们称赞说“吴带当风”。
58、莫高窟又称( ),大部分开凿于( )时期。是我国最大的( )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59、莫高窟现存壁画中最为优秀的作品是( )和( )。
60、隋朝的( )和唐朝的( )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隋朝时期的舞蹈有雄劲的( )和柔和婉转的( )。唐朝的《 》和《 》是其中的代表。
61、开科举制先河的是( )。( )又创设( ),科举制正式形成。
62、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三、材料题:
63、阅读材料:唐朝一位皇帝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坏一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
①这是唐朝哪位皇帝与魏征的对话?表明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②他们的用人标准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6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吐蕃(现在的藏族),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2)材料二表明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政策是怎样的?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通好。
(3)根据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你对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看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提倡的政策。
四、问答题: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各有什么特色?写出他们的主要代表作。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