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语文教案

2023-10-10

上学期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

  教学难点:

  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及杰出的音乐才能。

  教学关键:

  熟练朗读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渲染、激趣导入。

  1、这里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

  2、你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3、小扬科是个有音乐才华的孩子,想认识他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画出本课生字。

  3、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三、集中学习本课生字。

  1、牧、论、呜、野、蚊、躺、切、都是形声字。

  2、奏是会意字(课件)

  3、教师范写。

  四、练习。

  1、为下面的字扩词:牧、切、野、奏

  2、读下面的词语

  牧童、无论、野果、蚊子、躺在、奏乐、呜呜、马鬃、笃笃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小音乐家扬科杨科

  牧、论、呜、野、蚊、躺、切、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喜欢音乐吗?喜欢什么音乐?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小音乐家扬科。

  二、分析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音乐家扬科是谁?他几岁了?长什么样了?

  (2)交待描写人物特征的方法,并能口头表达。

  2、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说说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扬科喜欢音乐)从哪句话中看出来了?

  (2)归纳出“地”的用法如

  青蛙呱呱地叫、啄木鸟笃笃地啄、甲虫嗡嗡地叫等

  3、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1)体会小扬科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说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三、练习。

  创设一个雨景场面,让学生用上哗哗、轰轰隆隆、呼呼、啪啪等象声词说几句话。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小音乐家扬科杨科

  年龄、样子、爱好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2、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教师引读关键词如下:田野里------果园里------凡是------他都------他都觉------堆草料的时候------傍晚------青蛙------啄木鸟------甲虫------杨科躺在河边------

  3、教师板书关键词,学生看关键词尝试背诵。

  二、找一找,看图画,到课文中找句子。

  第一幅图对应为:有时候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杨科躺在河边静静的听着。

  第二幅图对应句子为:可是他还一天到晚拉着------

  请学生谈一谈这两幅图的共同点:都能表现出杨科酷爱音乐,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请学生也试着来读一读。(现在你就是小音乐家扬科杨科,你那么陶醉,那么喜欢听这些声音,你来读一读吧!)

  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读一读,做一做。

  1、请学生读一读,学一学这些声音。

  2、请学生根据每幅图说一句话,并且用上书中给的象声词。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动作表现这些声音。

  五、练习。

  1、创设一个雨景场面,让学生用上哗哗、等象声词说几句话。

  2、根据课文的学习请你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上学期语文教案 篇2

  本文将深度发掘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编写的现状,分析和总结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编写中所存在的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系统全面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

  一、文本分析

  1、《看云识天气》选自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2、内容:通过对云的姿态和光彩方面的变化的认识来识别天气。

  3、特点:①说明对象明确,从云的姿态和光彩方面来识别天气。

  Eg: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说明顺序清晰,用了不典型的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Eg: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③说明方法得当,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用得恰到好处。

  Eg: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④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Eg: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① 能够确定明确的说明对象。

  ② 能够结合说明对象确定说明顺序。

  ③ 能够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④ 能够使用科学、准确的说明文语言进行叙述。

  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

  认识上: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情感上:对云的姿态或光彩发生变化时的情态有一定的体会。

  技能上:对于各种说明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涵咏法、入情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2)能阐述本文的说明顺序。

  (3)能分析本文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研习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感情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分析本文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过程设计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课文《看云识天气》。准备采用自主概括的学习方法,让各位自主阅读课文,自主概括相关内容,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阅读课文的精细度和概括内容的精准度了。

  (设计意图:介绍学习方法,导入对本课的学习。)

  (二)快速默读课文

  每人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本文共1452个字符,3分钟之内读完。读完后给每段话标上序号,全文共7段。

  (设计意图:加快学生的默读速度,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三)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

  从文体角度看,这篇课文属于什么文章?

  让学生明确这是“说明文”。教材编者并没有把这篇课文放在专门的说明文单元里,可能想淡化文体。但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看,淡化文体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还是要从说明文的角度来学习此文。

  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案的反思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探索精神。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从云字字体的演变导入,着重分析云字的繁体字,以引导学生从子入手就看是了解一点,云和天气有关,那又和天气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其次,在完成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关系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两种形式,一是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而是一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身份来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云族成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在本课的结尾我采用了留有疑问式的结束方式,引导同学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对文本的挖掘不深入,急于将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使得学生们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掌握的并不是很清楚。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三、改进方法。

  1、仅仅扎住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将文本分析透彻,清楚地掌握云和天气的关系。

  2、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将准确答案告知他们,而是要自如地加以引导,水到渠成的获得教师想要的答案。

  3、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所以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精彩之处应加以适当褒奖,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评价。

  通过此次全市的同课异构活动,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虽然已从教八年有余,但在从容自若驾驭课堂这一方面还需锻炼和加强。

上学期语文教案 篇3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的特点。

  2.能够有条理、完整地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3.能够用几句通顺连贯的话,把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写下来,并适当使用一些学过的词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自己喜欢的水果;教师准备多种不常见的水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写话兴趣。

  1.以《疯狂动物城》海报激趣导入。

  2.以《疯狂水果城》海报引出任务情境。

  二、运用语境,观察体验,了解水果特点。

  1.多媒体出示说话要求:

  ①请说出你喜欢的水果名称。

  ②请清楚地介绍水果的外形和颜色。

  ③请清楚地介绍水果的味道。

  3.指导观察体验,练习说话。

  三、交流思考,练习写话,明白要完整、有条理地介绍水果。

  1.例文引路。

  2.学生练习写话。

  四、展示写话内容,交流评价,感受写话的快乐。

  1.指名朗读写话内容。

  2.师生评议写话内容。

  五、小结。

  盐城市教学能手,盐城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参加区、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主持江苏省""规划课题《全民阅读时代小学生自由自主阅读方式(FVR)的实践研究》,并先后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七彩语文·教师论坛》等刊物上发表。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的反思

  我把这个活动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孩子看图片初步感知水果,能说出水果的颜色;第二部做游戏亲密接触水果,第三部分是尝水果、说水果味道,第四部分选一种水果说一说,第五部分了解更多的水果。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了解水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的很踊跃,积极思考大胆回答,但是在第四部分中让学生展现的较少,对有困难的孩子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在和孩子互动时我只关注了少数孩子,其实我是想让孩子多表现,由于担心孩子会说不清楚,这个环节便匆匆而过。当然事后我也寻找了原因,课前我准备的是砂糖橘,我让孩子尝它的味道。(本来还想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知道桔子是酸的,结果就因为桔子造成了活动的冷场,如果下次教学应该在课前准备好切合实际的教具。)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看多媒体,认识更多的水果。是上环节的拓展,,逐步提高活动的难度,大部分的孩子能认识常见水果,但像桂圆、芒果、火龙果这些南方水果孩子们不清楚。

  整个活动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课后也听取了老师的建议,然自己受益匪浅。

上学期语文教案 篇4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分析本文准确简练的语言风格(约________分钟)

  二、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约________分钟)

  三、导入第二则新闻(约________分钟)

  四、解析课文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本文写作特点:

  依时叙事,

  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

  去粗取精,

  语言精炼。

  第3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一、疑难字词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二、课堂练习(约________分钟)

  三、作文(约_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疑难字词:突破 溃退 击溃 顽强 阻遏 逃窜

  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回答问题。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3日电 从今天上午10时开始,内蒙古出现大范围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其中呼和浩特市地区遭遇强沙尘暴,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

  (1)这是消息的导语部分,根据它来填写消息的标题。

  (2)这则消息的来源是哪里?

  (3)根据导语部分,写出这则消息的下列几个要素。

  时间:

  地点:

上学期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本文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了解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重点品读第4、5段,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画面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理解文章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倡导教师由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这一堂课,我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很重要的课文,高一的学生对知识领悟力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上学期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体会诗人的情感。

  3、抓住意象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

  (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

  (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幻灯)

  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

  3、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希望渺茫,徘徊不前.

  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4、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

  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

  6、丁香姑娘的形象?

  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四)主旨理解

  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

  明确:追求,向往

  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

  明确:

  (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

  (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中的理想。

  (3)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想象的补充。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且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另一个层面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播放《雨巷》歌曲

  (五)齐读全诗,加深感悟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取感受它朦胧而无限的美。

上学期语文教案 篇7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创建情景,导入(约________分钟)

  二、朗读第一则新闻,对文章产生整体认知(约________分钟)

  三、理解第一则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约________分钟)

  四、分析本则新闻的五个组成部分,初步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写法(约_______分钟)

  板书设计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1~2句)

  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3~16句)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