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1
活动目标
1 体验运水的乐趣,在运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特性。
2 尝试使用工具运水,在探究中知道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3 能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乐于尝试和思考。
活动准备
玩水池一个,玩水工具若干,单反数码相机,背景音乐《水族馆》。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组织幼儿玩水,让他们体验玩水的乐趣,感知水的特性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揭去遮盖物,出现玩水池。)
师:你们想玩吗?玩具宝宝可喜欢你们啦!也想和你们一起玩,不过它有个小小的要求,玩的时候不要把衣服和地板弄湿,好吗?卷起袖子,我们一起来玩吧!(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用游戏的口吻把学习要求交待清楚,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自由的玩耍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学到更多语言。获得更多经验。)
师:休息时间到了。请小朋友把玩具宝宝放回水池,找个小椅子坐下来,拿块毛巾,擦干小手,再把毛巾放回到原来的地方。(教师动作示范,用无声的语言帮助小班孩子掌握学习常规。)
师:哪个宝宝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用语言大胆交流表达,学习说完整的话,丰富词汇。)
教师总结:小朋友都发现水会从有洞洞的地方流下来,水是会流动的。
二、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寻找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探究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1 引导孩子猜测,了解孩子现有水平。
师:还想玩吗?水池里的水太少了,如果多一些肯定会更好玩。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水池里的水变得多一些?
师:我们可以把盆里的水运过来。水池里的水就会变多。怎么运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班孩子思维形象具体,喜欢模仿和跟风,因此直接动手实验是最好的选择。)
2 引导孩子选择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师:噢,我们可以请玩具宝宝来帮忙。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玩具,请你们去找一找,试一试,把盆里的水运到水池里。(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感受、积累相关的经验,孩子使用材料时会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享受并体验探究的快乐;教师观察引导,提醒幼儿发现问题,并不断尝试:教师用数码相机记录孩子探究学习的过程,拍摄典型的情景供讲评:背景音乐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思维。)
三、体验交流——结合照片讲评,引导孩子大胆表述发现,并将工具分类,提升总结经验
师(播放照片)提问:这是谁呀?你在用什么东西运水?它叫什么名字?请你把它找出来试给大家看看。(帮助孩子回忆。再现即时情景,展示和分享经验。)
师:它能运水吗?请你大声地告诉小朋友。(学习说完整的话,“能运水”或“不能运水,水从洞洞里流走了”。)
师:这是能够(或不能够)运水的东西的家。请你把它送回家。(学习按标记分类)
师:原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运水。有的行有的不行。剩下的玩具都想回家了,我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好吗?送的时候可要开动小脑筋噢,千万不要送错了。如果你不知道它应该放哪里,请你想一想、试一试。然后再把它送回家。
师:它们都找到家了吗?你有什么发现吗?(帮助孩子梳理、提升、归纳经验)
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谢谢你们。它们回家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到家里再找找看,哪些东西能运水,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活动延伸
1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继续寻找能运水的工具,并探究变更的方法,使部分不能运水的工具能运水。
2 如果孩子们意犹未尽,提出了继续玩的要求,可组织孩子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长距离运水。例如让孩子将水运往室外,使孩子的学习经验得以运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
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案例来源于我园小班主题活动“水搬家”,内容选择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玩”是本次活动的关键,整个活动过程既是“玩”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我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乐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集中体现“解放、游戏、体验、轻结果”四大特点。
“解放”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准则,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本活动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设置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乐想;提供了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材料,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解放了孩子的双手,让孩子乐做: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互动分享,解放了孩子的嘴巴,让孩子乐说:生活拓展引领孩子去感知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解放孩子的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乐学。
“游戏”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途径,其本质就是在“玩中学”。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孩子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孩子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本活动通过设置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中轻松、主动地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表达、在游戏中想象,孩子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验”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内容,强调身体力行,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所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十分重视各种探究对象的选择和情景的创设,以此引发孩子积极的体验心理,在独立和合作的各类体验情景中,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自由地表达、质疑、讨论,乃至天马行空般地联想。与此同时,活动非常强调设计的探究对象和探究情景都非常契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促使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能够有新的发展。
“轻结果”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整个教学中不看重孩子最后做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而是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思考、想象、记录、实验、讨论……我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尝试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发现支持自己的观点,但不追求唯一标准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价值”,就是“结果”。
此外,本次活动打破了科学活动中“记录”的固有模式,将数码照相用于小班科学活动中的记录环节,尝试用现代化手段记录孩子最真实的做法和想法,帮助孩子再现即时情景,总结提升经验,解决了小班科学活动难记录的问题。(肖菊红)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2
教学要求: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DVD光盘、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体会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2、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二、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三、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
【本课有些生字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四、读思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五、练习
1、填量词
一花炮 一龙船 一花瓣 一象脚鼓
2、找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 火红火红
六、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延时评价更易于调动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3
学习目标:
1幼儿初步知道水的有关性质及水的用途;
2幼儿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并了解河水变脏的一些主要原因;
3增强幼儿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初步形成保护水资源的日常行动。
学习准备:
1清水、脏水各一杯;一些透明的盛水器皿;泥沙少许;
2有关"水的用途"、"水污染的原因"的图片数幅;
3幼儿与父母共同讨论河水变脏的原因,可能的话请父母带领幼儿观察居住地的河流、池塘的水质。
学习过程:
(一)出示清水,分析水的特性
1组织师生谈话,引导幼儿分别用眼睛、鼻子、嘴和手来感知水并描述自己的感觉。
2根据幼儿的描述,教师讲解: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液体,会到处流动,因而没有固定的形状。
(二)联系幼儿生活实际,谈谈水的用途
1组织幼儿讨论水有哪些用途,启发幼儿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否缺少水,除了人类以外,地球上的其它生命———动物、植物需不需要水。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水的种种用途,如饮用、洗手、洗衣服、浇花、灭火等。
2出示图片,帮助幼儿总结归纳水的用途。教师向幼儿说明: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如果说地球是妈妈,水就是妈妈的乳汁,它哺育着地球上的人、动物和植物。没有了水,我们人会渴死,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也会死亡,地球将变成一个荒凉的大沙球。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三)出示脏水,分析水污染的危害
1引导幼儿比较脏水与清水的不同之处,说说幼儿对脏水的观感。
2教师讲解、分析脏水的含义:江河受到污染,水就成了脏水。有时脏水的颜色黑乎乎的,还有一股臭味,技术人员将水取样进行化验,还会发现水里充满各种病菌和有毒物质;有时脏水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和原来一样清澈见底,但水里已含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毒素。
3组织幼儿讨论脏水的危害,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我们人喝了脏水会怎么样?脏水可以浇花、养鱼吗?
4教师讲解并置疑:当今全世界包括我国水污染非常严重。全世界每年大约两万多人因喝了脏水而死去。有人住在大河边却没水喝,没有鲜鱼活虾吃,也无法用河水浇灌农作物,因为河里流淌的是黑乎乎的臭水。为什么江河里的水会被污染变脏呢?
(四)讨论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1引导幼儿回忆与父母讨论的结果及在父母带领下观察江水或池水,让幼儿讲述他们的想法。
2出示图片,讲解、分析江河受污染的主要原因:
(1)工业废水这是严重的污染源。一些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水,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中,久而之久,影响了江河的水质。
(2)生活污水每个家庭每天也有许多污水产生,如洗澡水、洗衣水、粪便水,这些污水流入江河,也会使江河里的水变质。
(3)生活垃圾许多人把江河当成大垃圾箱,把各种各样的垃圾倾倒进江河里,把江河搞脏搞臭了。
(4)农药和化肥农田若施用了过量的农药和化肥,残余的农药和化肥会经雨水冲刷流入江河。
(5)森林砍伐江河两岸的树木被砍伐后,岸上的泥沙会毫无遮拦地流入江河,使河水变浑。
(五)讨论保护江河的方法
1引导幼儿根据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讨论保护江河的办法。
2总结幼儿力所能及的做法,并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如:
(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2)爱护花草树木;
(3)垃圾分类处理;
(4)建议父母使用无磷洗衣粉;等等。
(六)延伸活动:开展"护水小卫士"竞赛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使大部分幼儿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也懂得水被污染后的危害。更加懂得了怎样去保护好水源。本节课结束后,我觉得不足之处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有点乏味。今后我会在教学中多下功夫。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4
教学目标:
关注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
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分清淡水和咸水,懂得水对人类及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初步掌握一些节约用水的简单方法。
爱护珍惜水资源,敢于指出并阻止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并能劝说别人节约用水。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教学方法:
模块图分析、讨论、实验。
教学准备:
地球仪若干个、咸水(盐水)、淡水各1杯、盆栽绿叶草本植物4盆。
活动过程:
活动一谈话:了解水分布情况
(一)导入:小朋友,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吗?
(二)分组观察地球仪,哪些地方有水。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现状,分清淡水、咸水,明白淡水资源的珍贵,初步形成节约用水意识,爱护珍惜水资源。
活动二:了解水的作用
哪些地方有水?水有哪些用处?
通过快速联想,懂得淡水对人类以及有生命体的重要意义。
(一)快速联想:
1、哪里有水?(河、湖、井)
2、水有哪些用处?(饮用、灌溉、养殖)
(二)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需要用水?(洗碗、洗菜、洗米、洗衣、洗澡、煮饭、浇花菜)
(三)观看实验录像:
取4盆生长良好的温生草本植物,老师和小朋友分别用咸水、污水、淡水浇灌,然后分别放在阳光下,两天后,可见叶片日渐枯萎,从而使幼儿明白植物和人一样需要喝淡水。
活动三:能用的水只有这么点儿
分析模块图:
(一)地球上淡水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资料),尽管地球表面积的77%是水,并因此被称为“水球”,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却很少,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中的咸水,剩下3%的淡水中,有3/4存在冰川和极地冰帽中,因此,地球的总水量中只有0、6%是液态淡水,而且这部分淡水中有78%是地下或土壤中。
人们需要的淡水就取自这有限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有的区域中地下水的储量丰富,但必须钻透地层或岩石才能取之,难度大、费用高。另外,有些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已被污染,淡水的供应量就更为有限了。
(二)讨论:
1、能用的水只有这点儿?
2、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1)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怎样节约用水?
3、为什么要节约用水?
资料:
节约用水是解决地球水资源私有制的一个有效措施,每人节约1滴水,就会少耗费许多能源,减少许多污水量。
地球上水很多,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水却是其中极少一部分,我国水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占有量却相当少,加上开发治理和污染,水危机迫在眉捷。因此,节约用水就成为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必要措施,节约每一滴水都能改善环境,减轻地球负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吧!
(三)从我做起,节约用水
1、适度拧开水龙头,避免造成流量过大的浪费现象,随时随地关紧水龙头,不要让清水流失。
2、一水可以多用,洗菜的水可以浇花、洗手,洗衣服的水可以留着擦地、冲厕所。
3、洗澡时采用省水的淋浴,即冲即用,擦肥皂、刷牙、洗碗、筷时,要关上水龙头。
4、发现水龙头有滴漏现象时,用水盆接住滴漏的水,然后请大人及时维修。
5、劝妈妈衣服少的时候尽量用手洗,这比用洗衣机省水、省电。
6、发现有人浪费水,应及时阻止。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活动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的自主动手操作。不足之处是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不够主动,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在今后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5
活动来源
喜欢玩水是幼儿的天性,每次喝完牛奶、豆浆,让幼儿去卫生间洗杯子时,他们都留恋往返。洗手时也要趁机玩一下水。一次,我正准备去卫生间训斥一批玩水的幼儿时,发现四个小朋友围着水池全神贯注地看着什么。我批评的话语到了嘴边又收了回来,好奇地走过去,原来他们在观察:一枚生锈的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张子依在教室里捡到的回形针)……带着这个不解之谜,我翻阅了资料,原来水的表面张力这么神奇……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注与水的表面张力有关的科学现象,萌发幼儿好奇、好问、反思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认知目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实验,探索发现水的表面张力。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教室四周放四个大塑料盆,供幼儿做回形针的实验。四张桌子,分别放不同的实验材料。电视,影碟机。
2、材料准备:纸船、爽身粉、洗手液、硬币、回形针、托盘、水(供幼儿做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
3、资源准备:制作课件(往一次性塑料杯里加硬币和在水面上托硬币的实验,五幅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说一说。幼儿玩回形针的实验,探索发现水的表面张力。
1、出示回形针,交待实验要求。
如果把回形针放在水里会怎样?如果把回形针托在皱纹纸上放在水里又会怎样?
2、师幼共同玩回形针放在水里的实验。
:直接放在水里回形针会沉下去,托在卫生纸上放在水里,纸沉下去,回形针浮在水面上。水很神奇,它的表面能承受轻微的压力,这就是表面张力。
二、看一看,想一想。看课件:往乘满水的杯子里加硬币,水面会慢慢的高而水不会流出来,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就象人的皮肤一样,让水不会流出来。帮助幼儿理解水的表面张力。
三、试一试,找一找。幼儿通过实验继续感知水的表面张力。
1、介绍四组实验材料:第一组有纸船、吸管、眼药水的空瓶、沐浴露,你们可以大胆的尝试,让纸船在水里动起来。第二组有爽身粉,洒些爽身粉在托盘里,用眼药水的空瓶吸一点洗发水,滴在爽身粉上,观察爽身粉的变化。第三组有回形针、缝衣服的针、纸,你们想办法让它们浮在水面上。第四组有塑料杯、硬币、水,你们可以加硬币在杯子里,观察水面的变化,也可以试试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组去做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游戏,着重指导爽身粉的那一组。
3、幼儿互相交流谈论做实验的情况。
四、看课件:欣赏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图片,巩固对表面张力的理解。
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平只要你仔细观察,多想想,多问问,你就会发现许多的奥秘。
反思与分析
这是一个很有趣、选材新颖的活动,它通过几个有趣的实验,使幼儿直观地了解发现了“水的表面张力”这一科学奥秘。幼儿在实验中,是专心的、自主地、兴奋的。当初在选材是我还在担心:幼儿能否理解?这几个实验会不会难了?经过反复的试教,实验用的材料改了很多次,最终有了现在这活动案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巧用废旧物品。在实验中,幼儿当滴管用的就是我各种空的眼药水瓶,既安全又好用;装爽身粉的小瓶子,是我小药瓶,在瓶盖上扎几个小洞,幼儿用起来得心应手。
2、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我拍了几组水的实验录像,又制成光盘,并专门录音,对幼儿非常有吸引力;我在电脑上找了几幅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图片,配上解说,更是锦上添花。还有相关实验材料,很多的准备工作,虽然很琐碎,但最终使用的效果很好。
3、教师的指导用语要精炼,让幼儿多做、多说。
4、开展小组活动,以十几人为宜。
5、充分相信幼儿,他们是有潜力的,很能干的。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6
1.知识目标
(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水的离子积的计算,提高有关的计算能力,加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认识。
(2)通过水的电离平衡分析,提高运用电离平衡基本规律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过程中H+、OH—关系的分析,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由水的电离体会自然界统一的和谐美以及“此消彼长”的动态美。
练习
1.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OH—)为( )。
(A)1。0×10—7 mol·L—1 (B)1。0×10—6 mol·L—1
(C)1。0×10—2 mol·L—1 (D)1。0×10—12 mol·L—1
2.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 mol·L—1,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
(A)12 (B)7 (C)6 (D)2
3.纯水在25℃和80℃时的氢离子浓度,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
(A)前者大 (B)相等 (C)前者小 (D)不能肯定
4.某温度下,重水(D2O)的离子积常数为1。6×10—15 若用定义pH一样来规定pD=—lg,则在该温度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净的重水中,pD=7
(B)1 L溶解有0。01 mol DC1的重水溶液,其pD=2
(C)1 L溶解有0。01 mol 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2
(D)纯净的重水中, >1。0×10—1 4
5.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乘积不变 (B)pH增大了
(C)降低了 (D)水电离出的增加了
6.常温下,下列溶液中酸性最弱的是( )。
(A)pH=4 (B)=1×10—3 mol·L—1
(C)=1×10—11 mol·L—1 (D) ·= 1×10—14
7.某酸溶液的pH=3,则该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一定大于0。001 mol·L—1 (B)一定等于0。001 mol·L—1
(C)一定小于0。001 mol·L—1 (D)以上说法均欠妥
8.常温下, 某溶液中水的电离度a=10—10/55。5(%), 该溶液的pH可能是( )。
(A)12 (B)10 (C)4 (D)3
9.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少于7的是( )。
(A)pH=3的HNO3跟pH=11的KOH溶液
(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和10 mL 0。1mol·L—1 醋酸与中和100 mL 0。01mol·L—1 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不同
(B)等体积pH=3的酸溶液pH=11的碱溶液相混合后,溶液的pH=7
(C)体积相等, pH相等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中, H+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D)pH=3的甲酸溶液的与pH=11的氨水溶液的相等
11.今有a·盐酸 b·硫酸 c·醋酸三种酸:
(1)在同体积,同pH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 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体积、同浓度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三种酸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如果取等体积的0。1 mol·L—1的三种酸溶液,用0。1 mol·L—1的NaOH溶液中和,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以上均用酸的序号填写)。
12.在25℃时, 有pH=a的盐酸和pH=b的苛性钠溶液,现取VamL盐酸用该苛性钠溶液中和,需VbmL苛性钠溶液。若a+b=13,则Va/Vb=____________。
13.将pH=3的弱酸溶液稀释100倍,该溶液的pH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
1CD,2AD,3C,4B,5BD,6D,7D,8AC,9D,10CD。
11.(1)c>b=a 。(2)b>a=c。(3)c>a>b 。 b>c=a 。
12.1:10。
13.3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都离不开水和电。 2.知道我国有许多地方水、电力供应不足。 3.知道节约水电人人有责。 情感: 1.愿意节约水电。 2.对浪费水电的现象不满。 行为: 1.随手关灯。 2.用完水关紧水龙头。 3.见到浪费水电的现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以劝阻,进行节约水电的宣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勤劳节俭”德目中“节约水电”的有关要求设置的。 本课课文不长,但容量较大,对水和电的用途,为什么要节约水电,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以及节约水电人人有责,小学生要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等方面都有涉及。讲解时可与课文后面的“说一说”栏目结合在一起,着重讲清三点。 1.水和电的用途很大,不仅人们生活离不了,国家建设也不可少。 2.我国还是一个缺水和电力供应不足的国家。 3.节约水电人人有责。 本课设四个栏目。 “讲一讲”栏目,设课文的前边,起导入作用。目的是启发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 讲一讲水电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今天要讲的内容与自己关系密切,激发学习欲望。 “说一说”栏目,以图解形式,启发学生讨论水电的用途,是课文中心议题的展开。 “听一听”栏目,听老师讲我国一些地区水电紧缺的事例。目的激发学生节约水电的情感。 “议一议”栏目,有两个小题。第一小题,针对学生日常常见的现象辨析判断对错,关键是提示学生要有节约水电的意识和习惯。第二小题,联系学生实际,谈小学生能为节约水电做些什么。既要让学生集思广议,又要注意力所能及。 教法建议: 1.听老师讲我国一些地区水电紧缺的事例。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和情况知之甚少,教师可采用录像集纳的方式,在显示画面的同时,自己配恰当的解说。这样形象逼真,可接受性强,说服力大。 2.为了使学生对浪费水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知识制成课件演示给学生. 3.要密切联系本班学生和本地区的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都离不开水和电。 2.知道我国有许多地方水、电力供应不足。 3.知道节约水电人人有责。 情感: 愿意节约水电。 2.对浪费水电的现象不满。 行为: 1.随手关灯。 2.用完水关紧水龙头。 3.见到浪费水电的现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以劝阻,进行节约水电的宣传。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水电的用途很大,而我国有很多地方缺水且用电不足,所以要节约用水和电。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浪费水的现象产生不满。 教育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2.播放两段录像。 内容:(这些镜头教师可以在校园中捕捉,既可以制成录像、也可以制成小课件,目的是使大家尽快进入课上的学习。) (1)一个学生用完水后,没关水龙头就走了。 (2)一间教室里没人,但灯还亮着。 3.教师提问: 看完录像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4.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提问: 举例说说,假如没有水,人们生活会怎样?没有电,人们生活有什么不方便? 6.同桌同学交换看法。 7.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离不开 水、电 过渡语: 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有位同学叫牛忠,他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吗?我们看看牛忠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分组学习课文。 2.教师提问: 看完牛忠的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3.学生发言。 4.教师小结: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和电,而且我国又是一个缺水、缺电的国家,所以,我们一定要。 板书:缺少 十 5.教师提问: 浪费水和电会造成什么损失? 6.教师播放录像。 内容:由于缺水,土地干裂,无法耕种,人、牲畜口渴难耐;由于缺电,夜晚一片漆黑,人们出行非常不便。 7.学生谈观后感。 8.教师小结: 浪费水和电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板书:浪费损失大 三、指导练习,深入明理 说一说 1.学生看教材第45页、46页的“说一说”的内容。 2.学生说一说水和电用处有多大。 听一听 3.教师讲我国一些地区缺水、电力不足的事例。 4.学生谈感想。 议一议 出示投影片(教材第47页“议一议”中的图) 5.请学生看图,议一议,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6.学生小组讨论。 7.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的方法。 学生发言。 板书:随手关水龙头、关灯…… 8.教师小结: 我们要节约用水和电,随手关水龙头、关灯,见到浪费水和电的小朋友要劝阻,进行的宣传。 (1)教师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全课总结: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和电,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电力也供应不足,而且浪费水和电损失非常大,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都来争做节约水、电的能手。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 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 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 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教材在活动1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 【学生分析】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器材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情况。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观察方法,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再次对前四课观察活动做了巩固和发展。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得到观察比较的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步骤完成对水和洗发液的观察比较任务,得到观察比较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汇总,最后完成班级记录单的填写。这里观察比较是为了更准确地发现水和洗发液的自身特点。最后的总结,一是为强调观察结果,二是为对水和洗发液各自的特征做完整表述。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图在于使学生观察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因为水与洗发液都能流动,所以倒入不同形状容器中都能形成不同的形状。课堂上演示将液体倒入容器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观察液体从原有形状变成现有形状的现象,而木块只能摆放进容器,形状不发生改变。这一演示操作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进一步认识到尽管在形状上不同,但不管固体还是液体都有形状,如此就指向“形状是物体重要属性”这一概念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用图表进行信息交流。从课堂环节二、三开始教师帮助学生记录观察结果,课堂环节四有同学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整理后形成班级记录单,再从班级记录单中抽取相应信息填写自己第1课的活动手册,使各节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板书设计】 观察一瓶水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 知道水的特性。 难点: 知道水的用处,爱惜水资源。 活动准备: 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发现问题 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2、猜想、探索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3、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4、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本文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延伸: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 活动反思: 我觉得本活动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本次活动,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的自主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溶解的现象。不足之处是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不够主动,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在今后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表示下沉,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水的沉与浮》,小朋友在操作中感受,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幼儿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我在上课时思路清晰,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小结,小结语言还是很精准有效,帮助孩子理解沉与浮的秘密。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活动,需要老师的提问时语言简练,在这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小朋友猜想记录时,可以记录小朋友的猜想时的个数,并现场做实习,科学活动并不是一定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要动手,还可以结合已有的经验,切记不误导孩子。 总之,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希望下次活动会更好。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愿意参加操作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3、初步了解水与人类生活关系,激发幼儿保护水资源。 4、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5、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 活动准备: 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沙。 每组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一个缸里装着米。阅读时保持安静,不大声讲话,不影响别人。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米米萝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3、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东西吗? (引导幼儿讲出白糖被水溶解了) 4、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5、请幼儿把桌上的沙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6、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东西吗? (引导幼儿讲出沙不会被水溶解) 7、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会变得怎样? (引导幼儿讲出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遇到水就是溶解,有的则不会,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做过实验的水倒到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再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探索尝试活动,总结水的性质。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通过猜一猜、尝一尝、看一看、抓一抓,去观察、发现、思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情趣很高,没有心不在焉的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进步,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为理念,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现有知识,给幼儿创设应有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这样孩子们就会有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设计意图: 水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会主动地运用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特设计了以下活动。 目的要求: 1、尝试用不同的途径去寻找水源,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学会从各种途径查资料,增加幼儿的知识面。 准备材料: 水果、蔬菜、鲜花、宣纸、各种榨汁工具、塑料刀、切菜板、餐具、电脑、制作课件、一大张中间画有水滴的纸、一盒油画棒、书、分享器、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 师:“手脏了怎么办?”“那口渴了泥?” 师:“你们在那儿见过水宝宝?” 师:“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离不开它。” 二、探究活动:找水。 1、介绍活动的材料及要求: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请小朋友找一找水宝宝躲在哪里?”“小朋友可以到每组玩一玩,用不同的方法找一找水宝宝。” 3、幼儿自由地分组操作活动: A组:动手操作 ①从水果中找水。(梨子、橙、西瓜、草莓) ②从蔬菜中找水。(西红柿、青菜、红萝卜、黄瓜) ③从其它植物中找水,如:花、仙人掌、芦荟。 B组:从图书里查资料、用分享器听有关于水的故事。 C组::从电脑中找有关水的资料。(下载有关江、河、湖、海、小溪、泉水、动物的奶等) 4、集中交流:(小朋友,快到这来,让我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 (1)幼儿间互相交流探索中发现。 (2)提问:“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水宝宝躲在哪里?”(课件)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有的做实验、有的从电脑、从书中查资料、还有的听事故,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发现了水宝宝。水宝宝有的躲在植物的身体里、有的躲在了动物的身体里,还有的躲在了大自然里(总表)。 5、讨论有关水的问题引出下次活动内容, 师:“我们找到了水宝宝,大家有什么关于水的问题要问水宝宝的?”(根据幼儿的提问,用图画的形式记下网络图) 6、激发幼儿的下次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刚才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下次我们也用更多的方法,寻找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淡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生活的环境怎样?你们愿意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23 清澈的湖水) 二、自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分析字形。 澈: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氵”,中间是“育”,右边是“攵”。 卷:共8画。 波: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是“皮”。 纹: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文”。 欣:左右结构,左边是“斤”,右边是“欠”。 赏:上中下结构,上边足“小”,中间是“冖”,下边是“员”。 三、学习课文,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2、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 讨论 (1)小洁看什么看得入了神?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3)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两岸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讨论 (1)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 (2)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景象不见了。“美丽的景象”指什么?为什么不见了?(讨论后读有关句子) (3)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 (4)小洁跨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读全文 小结: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2、 读读下面的生字和词语 清澈 卷起 波纹 跃起 丢进 镜子 变幻 表演 香蕉 企 盼 跨 二、 识字、写字。 1、重点教:澈、卷、演。 2、读读下面的字:皮、文、斤、去、分。 想一想上面的字加上什么偏旁是本课的哪个生字?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3、出示卡片,独立分析下面的字形。“镜、幻、表、蕉” 4、书写生字。 三、 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认真记忆字形。 2、听写本课生字。 四、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波( )坡( )披( )赏( )堂( ) 盼( )粉( )纷( )境( )镜( ) 2、学写句子。 ( )的树上有( )在( )。 ( )的草地上有( )在( )。 ( )有( )在(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7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8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9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10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11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12
水教案范文汇编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