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关于雪的美术教案

2023-10-01

大班关于雪的美术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篇看似写景抒情为主的,却也蕴含着一种深意,在对南北雪景的描绘中,既饱含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也将自己对复杂政治形势的思考与希望寄托在其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运用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朗诵诗歌,感悟的内容;

  (3)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中寄寓的精神内涵与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朗读诗歌,感悟的整体内容;

  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是文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雪》。

  (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先前所学概括主要信息。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字词。

  2、学生质疑,提出需要讲解的字词。

  提示:磬(qìng)口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zhuó ) 褪(tuì)尽

  3、结合课后练习一,作者描写了南北两方的雪,请找出相关的段落。

  明确:(1——3段)描写江南的雪;(4—6段)描写朔方的雪

  4、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相关词语,概括南北两方雪的特点。

  提示: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5、请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女生朗读描写“江南的雪”的文字,要求:婉约、柔和、舒缓。

  (2)男生朗读描写“朔方的雪”的文字,要求:激昂,富有气势。

  (四)细读探究:

  1、作者描写江南的雪,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的?

  提示:雪野中的花,雪地里堆雪人的孩子等。

  2、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字,对作者所写的景物进行适当的赏析。

  提示:(1)第一段,写雪野中的花,从颜色上去写,如“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

  (2)第二段“像紫姜芽一般的小手”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体现了孩子们不畏严寒,快乐嬉戏的样子。

  此部分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学会从修辞、感官、动词、虚实等角度去把握景物的特点。

  3、思考:除了“滋润美艳”的特点,你还读出了作者笔下江南的雪的哪些特点来?

  提示:江南雪中蕴含着“春”的气息,江南雪中饱含着欢乐的氛围。

  4、思考概括:你觉得作者对江南的雪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提示:喜爱,回忆中的温馨与甜蜜。

  6、请一位同学选取1——3段中的部分再读,力求读出感情。

  7、请细读描写朔方的雪的文字,找出相关词语作赏析。

  提示:(1)“奋飞”“灿灿的生光”“升腾”“旋转”“闪烁”等动词,表现了北方的雪下时磅礴大气。

  (2)“如包藏的火焰的大雾”运用比喻,写出了日的照耀,一派冰天雪地白茫茫景象。

  8、从作者的这段文字中,你觉得两地的雪有什么不同?

  教师概括:一种温婉,一种有力量、

  (五)拓展延伸:

  思考:作者写两地的雪,仅仅是为了写景么?有没有别的用意?

  提示:文末“1925年”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

  此时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南方革命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北方的政治形势仍然是一片茫然,作者渴望北方能像南方那样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

  (六)课文小结:

  略

  (七)作业布置:

  今年我们家乡也下了几场大雪,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雪景么?请你用文字描绘一下吧!

  《雪》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是人们敬佩的作家;而鲁迅先生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稚年趣味,如《藤野先生》中的感激与忧患,情感复杂,也是老师讲解和学生理解的难点。《雪》这篇选自《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如果单纯从写景的角度去赏析,《雪》这一课的描写算不得晦涩难懂,但是如果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如何引导和体会却是个难点。

  既然是写景类的,那朗读是前提,没有依靠朗读设备,又怕学生准备不周,所以选择了自己范读,既帮助学生预习,也试图更好的把他们带到情境当中去。在完成了基础字词疏通之后,依靠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两大部分的内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平时课堂讲解过程中景物描写分析的常见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赏析点进行景物特点的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明白要从“修辞、感官、正侧面、虚实”等方面入手,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回答中,学生并不觉得棘手,特别是对江南雪景的概括,对孩子们玩雪堆雪人的场景的感受,他们感同身受,很好把握。

  但是本文的难点在于对朔方雪的把握,相对大气的雪景中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情思?所以我仍然选择从描写雪景的关键词着手,这一部分集中体现在动词的运用上,引导学生解释相关动词,从而体验朔方的雪的特点。最后,透过景物描写的现象,去触摸鲁迅先生抒情的本质,提醒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去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因为是教研室刘老师的调研课,课后有幸与刘老师就教学思路和课堂过程进行了交流,颇有收获。正如刘老师所说,本文通过朗读体验景物体验情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是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适时的注意引导,在自己朗读了之后,没有通过有效的朗读手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单纯的知识性的分析显得相对空洞,自己过多的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放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地位显得过于强势,我想自己有必要真正做到还课堂给学生,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

大班关于雪的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师小结:曹雪芹有一句话说得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大班关于雪的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雪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朗诵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风景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风景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风景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朗诵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三、品读文本

  全班齐读,明确要求:

  1、思考张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湖心亭看雪的?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痴行”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真是“怪异”啊。

  2、这样的情况下去看景,一定是自己所痴迷的景色,看看作者痴迷的是怎样的景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景”

  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请大家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展示课文的景物描写和课外的一段景物描写,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内文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外文段: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整个世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课内文段写景特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情感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白描

  教师明确知识点: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阅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在亭上都遇到了谁?

  b.他们是哪里人?

  在湖心亭作者又遇到了两个和他一样痴的人,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再加上前面有个矛盾的地方,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走近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揭开谜底:张岱借助看西湖雪景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清高自赏、淡淡愁怀、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用上借景抒情。

  (借助恰当的练习拓展,进一步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迁移欣赏一下古诗词中的雪景描写: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今天学到的白描写法写一个小片断,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借景抒情。

大班关于雪的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4.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雪”的视频,一边导入。)

  纷纷扬扬的雪总是能带给人清新、浪漫和遐想。那么雪对于鲁迅来说,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呢?我们一起到他的文章--《雪》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边听泛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整体感知:

  问题讨论:“意象”,就是诗词文章所写的“物”与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总和。本文所写的“物”主要有哪些?

  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据此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写朔方的雪。

  四、品味探究(一):

  (研读第①~③段)

  1.问题讨论:江南的雪,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鲁迅也是生活在我们浙江的。我们看看在先生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通过词句体味,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而很快归于虚无,让人感到少许失落乃至悲哀。

  点拨一:作者在写江南的雪之前,写南国的暖雨,用意是通过其“单调”衬托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欣喜。

  点拨二: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以及蜜蜂等,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点拨三:作者详细描绘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景,表现了雪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使画面更加富于动感和活力。

  2.大声朗读课文第②③段,围绕作者叙事、描写方法交流阅读心得。

  要点一:堆雪罗汉的过程,重点体味孩子们的动作和快乐心情。

  要点二:雪罗汉“消释”的过程,可通过与上段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体味孩子们此刻的心理感受。

  3.问题讨论:在江南的雪这个“物”上,附着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江南的雪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讨论明确:

  思想感情:热爱生活、歌颂美好,但又感叹其孱弱。

  象征意义:江南的雪象

  征了美好而又缺少顽强生命力的人和事物。

  五、归纳小结:

  问题讨论:你认为作者对江南的雪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讨论明确:赞美其美丽、快乐、富于活力,但又感叹其孱弱,缺乏顽强的斗志。

  六、课后作业:

  江南的雪,作者在赞其美好的同时,又流露出叹惜之情。课后请自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有怎样的性格,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江南的雪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导入:本节进入鲁迅先生“雪世界”的第二部分——朔方的雪。

  二、品味探究(二):

  (研读第④⑤段)

  1.朗读课文第④⑤段。

  2.问题讨论:朔方的雪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她有哪些特点?

  讨论明确:个性独立(“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张扬豪迈(“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顽强不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3.学生交流自己最费解或最喜欢的句子,交流体会,教师点拨。

  4.齐读课文第⑥段,讨论:此段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极力赞美朔方的雪顽强不屈的斗志。

  5.朗读指导:朗读第⑥段,要求读出节奏和感情;教师点拨指导。

  三、拓展析疑:

  (研读第⑥段)

  有人说,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1.问题讨论:回忆第一单元课文《藤野先生》,你能否从该文中找出与本文“孤独的雪”“死掉的雨”相互对应的人物和事例?你怎样理解“雨的精魂”的深意?

  讨论明确:

  ①鲁迅先生初到日本东京,尽管那里的清国留学生很多,但他们却醉生梦死、不学无术,让鲁迅倍感失望,一股孤独感油然而生。鲁迅先生的这段经历可以看做是“孤独的雪”的绝佳注脚。

  ②由东京易地仙台后,在时事电影上看到的麻木愚昧的国人,于是觉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决然辞别自己崇敬的藤野先生,弃医从文,这不正是“死掉的雨”变成“雪”的过程吗?

  ③作者之所以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是因为她不甘于像暖国的雨那样单调、平庸,又不甘于像江南的雪那样屈从于外物而消磨了斗志,所以,用“雨的精魂”称朔方的雪,是对朔方的雪顽强追求理想、尽显张扬与独立个性精神的极力赞美。

  四、归纳小结:

  全文主旨:本文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寄寓了作者执着追求国家民族美好未来、决心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胸怀和理想,是鲁迅先生《自题小像》“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一雄心壮志的形象化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