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3个“倏、瘸、截”。积累词语4个“凄惨、拦截、机警、不约而同”。
2、联系语境,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和表示“看”的四个词语。
3、体会马鹿的情绪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1、学习描写大马鹿有情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情
2、请学生为“情”组词并造句。
3、人间自有真情在,马鹿亦是如此!
4、出示课题:40 马鹿有情(齐读)
“马鹿有情”中的“情”是什么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自学要求小组学习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3、交流
(1)读一读
注意:分析“瘸”的结构并书空。
(2)填一填
(3)按填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4、学习“救大马鹿”这部分
(1)默读1——5小节
思考:大马鹿遇到了什么危险?遇险后如何表现?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凄惨”、“拦截”
板书:(叫声) 凄惨(遇险)
(2)危急中,我扣动了扳机,狼吓跑了。得救后的马鹿又有什么表现?
(3)出示句子
(4)读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得救后的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呢?
5、学生讨论交流后,感情朗读这段话。
三、复习巩固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马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重点指导“序”的书写;结合理解“争执、面红耳赤、相应”等词语的意思,辨析“发现、发明”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说说麦布里奇把奔跑的马拍下来的方法,并能借助提示简单说说拍照的原因。
3、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并通过资料补充初步了解电影产生的原理,知道发明创造需要人们细心观察、不断研究。
课前预习:
1、给带点字注音。
争执( ) 木桩( ) 相应( ) 结在快门上( )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着地 一侧
3、认真抄写“绊断、惊讶”,注意看清带点字的偏旁。
4、朗读课文,圈出文中出现的国名、人名,并读准字音。
课内落实(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揭示课题。
1、反馈预习,朗读国名、人名词卡。(指名读齐读)
出示:美国 两个年轻人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朗读关注字音、词组内的逻辑停顿。)
2、提出疑问,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3、理解课题中“活”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重点。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照片是怎么拍的?照片上的马又是怎么跑起来的?找到相关的小节,做上记号。
2、交流反馈。
三、学习3、4节,了解拍照片的方法及马“活”了的原因。
1、学习第3节,了解拍照片的方法。
(1) 自由朗读:划出具体描写方法的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反馈时注意正音“一侧 相应 木桩 系 结”)
(2)默读:边读边画拍照过程。
(理解“一字排开、相应”);
(3)借助简笔画,用上“先……接着……再……最后……”复述拍照方法。(个别说?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时关注表达的顺序、关键的要素、词义的理解是否正确)
2、学习第4节,初步了解马“活”了的原因。
(1) 引读第4节,引导学生质疑。
(交流板书时随机指导“序”的笔画、笔顺)
(2) 补充资料或边演示边解说“视觉暂留”。
(3) 借助板书完整地说说马“活”了的原因。
四、学习第1节,了解拍照的原因。
过渡:麦布里奇拍照的想法缘于美国小酒店里两个年轻人的争执。
(板书:“争执”,随机正音)
1、指名读第1节:找找两个年轻人争执的具体内容。
(随机正音“着地”,反馈“着”的意思。)
2、联系理解“争执”。
3、抓住“面红耳赤”朗读体会两个年轻人争执得很激烈。
4、借助提示,尝试概括拍照的原因。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听说了 ,感到很好奇,他决定把马奔跑时的镜头拍下来。
五、整体回顾课文内容,通过辨析词义,体悟文章主旨。
1、借助板书引读3、4、5节。
2、辨析“发现、发明”。
(1)联系第4节“碰巧”一词,理解“发现”的事物、规律、现象是原来就存在的,具有偶然性。
(2)联系生活、补充资料(电影的发明)理解“发明”的新事物、新方法先前是不存在的。
3、用上“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给你的启示。
课后练习:
1、选词填空:课后“词句活动室”。
2、填空。
(1)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听说了 ,感到
好奇,他决定把马奔跑时的镜头拍下来。
(2)照片上的马活起来了是因为 。
3、用上“发现、发明”这两个词语写写文章给你的启示。
(注:带的为选做作业。)
附板书:
7、照片上的马活了
美国 两个年轻人 争执
拍照: 先……接着……再……最后……
发现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
(视觉暂留)
按顺序、快速拉动 马活了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发明电影
马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背景资料】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自然史》,数十年如一日,最后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它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整个《自然史》中,上帝是不存在的,把上帝从宇宙的解释中驱逐出去,是《自然史》的一大贡献。布封的《自然史》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性的,是他对动物的描绘,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的描绘
【学习目标】
1、通过找中心句、过渡句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揣摩作者对马的情感。
3、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积累优美的词句。
【语基部分】
1、读准下列字音并能正确书写:
鞍辔(pèi)羁绊(jī bàn)观瞻(zhān)剽悍(piāo hàn) 项鬣(liè)眷恋(juàn)犷野(guǎng)疮痍(chuāng yí) 畸形(jī)妒忌(dù jì)庇荫(bì yìn)阔绰(kuò chuò) 妍丽(yàn)遒劲(qiú)面面相觑(qù)相得益彰(zhāng) 颚骨(è)窥伺(kuī sì)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并能运用:
剽悍 疮痍 阔绰 遒劲 庇荫 犷野 眷恋 妍丽 面面相觑
相得益彰
【文章分析】
1、初读课文,利用中心句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理请文章的思路
抓住中心句:
第一节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
第二节以上所述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
第三节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美丽的天然。
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人工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段)天然野生的马。
若将文章分为三部分也可以: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人工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第三、四、)天然野生的马
第三部分:(第五段)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动物
2、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关键句说出文中介绍的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各自有什么特性。
人工驯养的马:勇毅、驯良
天然野生的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天性,决不凶猛,只是豪迈而犷野,热爱和平;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从不为一己之私而争斗。
3、品读课文,通过关键语句的理解,揣摩作者对马的情感:
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在这里作者运用分担、同享、无畏、慷慨以赴马被作者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具备舍己从人的风格,在险恶关头能奋勇当前,具备了人的崇高品质,可看出作者对驯马品格的赞扬。
再如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越着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这里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热情的讴歌了野马那自由奔放的生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野马的由衷赞美。
4、疑难问题探究:
⑴ 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教育一词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指的是人对马的驯养。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的是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的是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而将服从人类的命令作为自己的准则。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刻同情。
⑵ 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者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这一切是指马额上覆着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马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的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
5、写作方法:
⑴ 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⑵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人工驯养的马与天然野生的马不同生存状况的对比,抒发了对驯马的同情与对野马的赞美。又如将马与驴、狮子、牛、骆驼、犀牛、鹿、象七种动物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马的姿态高贵。
6、拓展学习:
⑴ 汉字中有许多以马为偏旁的字,找出其意义为骏马的字,越多越好
⑵ 收集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成语或诗歌。
7、课后练习及答案。
见前面分析。
马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序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求学精神。
3、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写出本课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词)。
二、课内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部分重点句子。
2.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3.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5.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6.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词语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应该说,这堂课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预设的重难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在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为学生搭建有梯度的自学平台,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开拓思路,延展思维。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中,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感悟到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习,不怕吃苦的学习品质。
但在,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这篇课文较为适合学生学习,特别是可补充部分学生目前的状况,结合农村国家补贴,以及各种资助,现在的中学生读书的困难基本上已经解决,为什么还不能专心读书,甚至拿着各种补贴、吃着资助在学校中混日子等。结合学生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结合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以及各种状况,教育学生既有针对性、又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接受教育
马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2、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重点: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难点:“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徐迟写作的《黄山记》,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新的认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在小学,在初中,在其他的地方我们见到过描写马的诗文吗?谁能说说?
明确:有韩愈的《马说》、臧克家的《老马》,还有关羽的赤兔马、项羽的乌骓马、秦琼的黄骠马,有天马行空、马踏飞燕、龙马精神等等。
二、研读课文:
1、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明确:
课文先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再写马之所以可爱,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照应开头。作者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不理解不爱马的人,从反面表明自己爱马;第二段用牛、骆驼、毛驴和马对比,再一次表明马才是可爱的;第三段说自己见了巩乃斯的马后更加爱马,至此点题。接着作者用大力气描写了两个典型的场面:冬日雪夜骑马狂奔和夏天雨中群马奔腾。在描写骏马奔腾的场景的前后,作者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对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思考。在这两幅画面之间还写了一幅马的家族图,同样,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担忧和思索。18、19两段则写的是有关马的联想与思考。
(学生找出“雪夜骑马狂奔”和“夏日群马奔腾”两个场面描写,思考其前后抒情议论的语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下面做出标志)
2、怎样写的?(明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① ③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点明题意。
④ ⑧冬日雪夜纵马狂奔对自由的向往追求。
⑨ ⑿马的家族图对生存竞争的肯定、赞许
二、全部魅力
⒀ ⒄夏日雨中群马奔腾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⒅ ⒇由马引出的联想和思考
四、(21)照应开头
3、为什么要这样写?(学技巧)
文章第一自然段即亮出自己的态度而决不隐晦:一是认为不爱马的人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迟钝,二是认为他们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马。这种写法先声夺人,很快就抓住了读者要了解真相的心理。为什么要这样说?真正的马又是怎么样的?
第二段第三段仍然不急于写马,而只是采取对比手法,将牛、骆驼、毛驴的形象、品性与马对照,突出马的不同于其他动物。至第三段结尾才将本文的写作对象亮出:“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作者是用三幅画来体现巩乃斯马的全部魅力的:
⑹ ⑺自然段写自己雪夜纵马狂奔: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我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
⑼ ⑿自然段突出描写种公马形象,肯定了马的社会结构,表现了对现实人类社会的担忧。
⒁ ⒂两段描绘的夏日雨中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们的眼里。它们自由,它们奔放。
作者这样就将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课后练习
1。课文第六自然段一连写了四个“笑”字,这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久在塞北,长期苦闷压抑而得到释放后的痛快舒畅。
2。在雪夜纵马狂奔后,马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怜悯”什么?“抱怨”什么?“诧异”什么?
怜悯“我们”只能如此释放自己压抑的忧郁,
“抱怨”我们不能像马那样直面现实,积极进取。
“诧异”我们人类竟不如马!
3。课文第⒀自然段说“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怎样理解这句话?作者从马的形象中找到了人的精神,在普通压抑的年代里隐秘而不屈地保持了个人的真诚感受,始终与精神麻木相对抗
《巩乃斯的马》教学反思
本课的语言较有特色,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小,各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他们却都能勇敢的共同应对。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本届可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在课堂教学体现了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会所的情感;二是也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即其他语文学习的能力。从语文教学心理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继而达到“入静始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训练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并在旁边作上批注,然后全班再交流。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只会概括说,不结合具体词语、句子或上下文的内容去理解,而我又没有恰当的引导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结合重点词语、句子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马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祖国优秀灿烂的成语文化,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动脑动手的技能和习惯。了解成语的来源。
3.开发智能,提高语言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填充含“马”字的成语、成语抢答。
2.教学难点:成语表演。
3.课前准备活动:①每位学生准备20个含有动物名的成语,并掌握它的意思,并重点注意与“十二生肖”有关的动物成语。②全班分成四个组参加比赛,每组选派两名代表参加。③公布活动要求:不带词典,准备表演成语节目。④题目分必答题、抢答题,答题加分,设计分员1人。
4.教学方法:讨论法、竞赛法。
5.教学时数:一课时。
6.教具:小黑板及其它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按照中国农历的说法,每年都要冠以一种动物之名,有谁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兔年) 那又有谁知道,兔年是根据什么说法而来的吗?
介绍农历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年一个轮回,循环反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倪萍就曾给全国的电视观众考了一题,题目是:请您说出十个含有“马”的成语。同学们,你们能说出来吗?
每组代表必须先说出两个,再进行抢答,多答一个给1分。
各组代表发言后,再进行抢答,计会员加分。
二、“马”字成语的运用:
刚才,我们已经请同学们回答了许多关于“马”字的成语。现在请各组代表注意看小黑板,请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填充下列各道含有“马”字的成语运用题。
(出示小黑板,内容如下)
1. 在理想上:我们要以年段冠军为____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进方向) (争先恐后) (坚持不懈)
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
(取得胜利)
2. 在学习上:我们要拿出_______________,为父母效_________________,直到立下
(一种精神) (一种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成就)
3. 在课堂上:我们不能_________________,不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分散注意力) (与学习无关的事。填6个字的成语)
回答问题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场面热闹的样子)
4. 在集体上:我们不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败坏群体的马) (脱离了管束的马) (眼睛看不见的马)
维护班级荣誉上,我们不能搞_______________,要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团结,不单干) (有雄壮的气势) (多马飞奔的样子)
各组代表与本组同学互相讨论、探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师生共同评分:此题为必答题,每空2分。计分员计分,公布得分情况。
参考答案:1.马首是瞻、一马当先、马不停蹄。
2.龙马精神、犬马之劳、汗马功劳。
3.心猿意马、风马牛不相及、车水马龙。
4.害群之马、脱疆之马、盲人瞎马、单枪匹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
三、“马”字成语抢答:(每个2分)
接下来,我们进行有关“马”字成语的抢答,各小组注意:答对加2分,答错倒扣1分。
①老马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竹马、 ③______________买马、
④_____________铁马、⑤_____________犬马、 ⑥马空______________。
教师组织抢答,计分员加分,公布得分情况。
参考答案:老马识途 、青梅竹马、招兵买马、
金戈铁马、声色犬马、马空行骥
四、十二生肖成语抢答:(每个2分)
在我们学习完有关“马”字的成语后,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有关十二生肖的成语,同样,我们也进行抢答。
①请说出含“鼠”的成语:鼠目寸光、獐头鼠目、抱头鼠窜
②请说出含“牛”的成语:对牛弹琴、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
③请说出含“虎”的成语:狐假虎威、如狼似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④请说出含“兔”的成语:兔死狐悲、狡兔三窟、守株待兔
⑤请说出含“龙”的成语: 龙飞凤舞、叶公好龙、龙争虎斗
⑥请说出含“蛇”的成语:画蛇添足、心如蛇蝎
⑦请说出含“羊”的成语: 亡羊补牢、羊入虎口
⑧请说出含“猴”的成语: 兔年马月、杀鸡儆猴
⑨请说出含“鸡”的成语: 鸡飞狗跳、呆若木鸡、鸡犬升天、闻鸡起舞
⑩请说出含“狗”的成语: 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血喷头
⑾请说出含“猪”的成语: 猪朋狗友
教师组织抢答,计分员加分,公布得分情况。
五、成语表演:
请各组代表上台抽签,根据字条提供的成语即兴进行哑剧表演。要求:不能说话,只能以手势、动作表演。(每组抽签2个,由两个代表完成动作,组员回答,正确每个加5分,错误不得分)
材料备抽签:手舞足蹈、眉开眼笑、掩耳盗铃、哭笑不得、自吹自擂、震耳欲聋、摩拳擦掌、目瞪口呆、笑里藏刀、小心翼翼、画蛇添足、爱不释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并作出简单的解说和评价。计分员加分。
六、介绍成语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有关成语的来源,拓宽我们的课外知识视野。
1.古代神话寓言故事:
如:愚公移山-------------> 叶公好龙----------->
南辕北辙-------------> 黔驴技穷------->
2.来自历史故事: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刮目相待
3.摘自古代诗文:
如:诲人不倦-------> 讳疾忌医------------>
4.来自民间俗语:张冠李戴 人云亦云 得过且过
七、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动物名称成语在我们身边的运用,大家回去以后,认真体会这些成语的含义,并抄写在积累本子上。现在,我们来公布一下各组的得分情况。计分员报各组总得分,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或给予一定奖励。
八、作业:
1.根据刚刚学习的成语来源特点,分类收集成语,期末进行评比、奖励。
2.准备下一次的“成语接龙”活动。
相关说明:
1.本课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环节都考虑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向“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靠拢,符合当今课改的方向。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做到了共同促进。
3.较好地把握了成语这种固定语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通过活动去感悟生活、联系生活。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马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真意。
教学准备:
1.flash动画课件
2.《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
3.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同学们想听吗?
提出要求:同学听了故事后要告诉我,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2.听故事
出示图画、声音并茂的flash动画《别饿坏了那匹马》故事式课件。
3.引出课文题目
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事故事的名字吗?
板书课题:10别饿坏了那匹马
4.让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二、师生展开辩论,体会人物品质
1.读课文,搜集辩论资料
(1)听了同学们谈的感受都是觉得残疾青年等人物做得对,但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好气愤,因为老师发现故事中的人在撒谎,看来同学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不如我们来一场师生辩论比赛,好吗?老师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遍,找出能表现课文人物品质的句子。
课件出示:撒谎是错的善意的谎言是对的
(2)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2.师生展开辩论
(1)课件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说:“诚实,不说谎话,……”
老师也不明白同学们为何觉得课文中的人物说了谎,还说他们做得对呢?首先我觉得最多谎言的是残疾青年,本来就没有马,又说买“我”的马草,你们同意吗?谁来辩驳我呢?
板书:残疾青年
热心、善良
(2)继续与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分别体会碧云、爸爸和“我”的优秀品质。
板书:“我”
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3.体会我的感激之情
那么多人对“我”好,特别是残疾青年对“我”的热心帮助,“我”有何感受呢?
小结:我也同意残疾青年、碧云、爸爸无论是语言上说谎,还是行动上说谎,都是善意的。特别是残疾青年说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帮“我”,为了“我”着想。这场师生辩论比赛是同学们赢了。
板书:善意的谎言
说帮
【让学生明白: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三、小组比赛,理解含意
1.出示比赛题目,分组合作探究
同学们在刚才的辩论中表现还不错,把老师也打败,现在我想开展一个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思考问题最快,好吗?
(1)课文表现人物品质非常具体,主要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来写?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进行抢答比赛,表扬优秀小组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重温课文内容,畅谈感人事迹
课文写残疾青年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青年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我”也因此对残疾青年充满感激之情。联系生活实际,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总结课文写作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运用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作文时要多些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让学生用心去发现心,用心去点燃心,并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续写一个片段
2.让学生动手写小练笔。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他们家根本就没有马,这是他希望我能多看一些书,才编出这样的谎言。还记得当初经过他的书摊时,他看到了我的马草,了解到我很想看书,就假装仔细地看着我的马草,为了不让我看出一丝破绽,还叫碧云把马草拿进去喂马,而碧云却什么都不知道。他怕碧云说出来,就用命令的口吻让她拿进去。原来,他家并没有马。他说他家有马,是想让我能安心地在他家看书!这一切,都是他编出来的!
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膀,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我点了点头,使劲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我说:“我一定好好看书,长大后我也要当你这样的人!”
马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不同含义。
2、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
(分段:1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马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评: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评: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