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2023-09-22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1

  《一亿有多大》这节课的教学,我们是从测量硬币的高度开始的。一枚薄薄的、小小的硬币捏在我手里,藏匿在我指缝间是那么的不起眼。让孩子们将一亿枚硬币的高度跟国际大酒店一比高低,这大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课刚开始,孩子们便热情高涨。

  学生对1亿的猜想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多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 我并未扼制他们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那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1亿有多大》一课是大数认识这一单元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在本课中我非常关注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关注学生在交流中运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关注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数学思考……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下三点:

  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的导入和1亿有多大的感悟中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硬币的高度,如小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和生活的关系,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交流活动的空间。密切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测量、概括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

  3、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讲完从一粒米到一亿粒米的重量计算后,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他们惊叹一亿粒米够一个人吃223年时,教育孩子们不能浪费粮食,感知农民劳动的艰辛。 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内在动机。

  当我们从1到一亿逐层推想,当我们在计算器的帮助下,得出一串串惊人的数据,孩子们惊讶地叫了,我知道,此刻,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沉浸在数学研究的快乐中了。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2

  1亿有多大是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应用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我在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创设宽松空间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

  让学生感悟、体验,建立数感我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让学生猜想1亿有多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亿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虽有些想法不合实际,但我并未扼制学生的想象,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一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我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注重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学生想到可选测量数50本的时间,再推算数1亿本本子的时间;这样就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这样一些具体、与学生密切联系的材料,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在遇到相似情境时,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同时这些又是综合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等教育的渗透。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研究方法的训练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以“1亿有多大?”为研究素材,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怎样才能知道1亿个物品有多大?”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启发学生说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这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再遇到像“1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枚硬币摞起来有多高”这样的问题,便可以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引导学生组织探索,合作交流。

  新课程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的主旨,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亿有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活动小组的结合,研究内容与活动步骤的确定,具体实验的进行……我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

  四、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中不仅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注重让学生领悟教学思想方法。如一亿张纸的高度无法测量,学生想到可选测量一百张或一千张纸的高度,再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一亿本书铺开的面积难以测量,就以测量一本或十本书的面积,再推算一亿本书的面积,这样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一步一步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领悟,有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积累了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整节课,我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经历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自主实验、发现、探究完成研究活动,从而充分感知1亿这个数有多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让学生,切实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如果再放手一点,让他按自己的方案研究那课应该更精彩,亮点也会更多的吧!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数感。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1亿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纸张、电子秤、大米、计算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大数,谁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叙说收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

  师:恩,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老师也收集了几条,请看。

  课件出示:

  在茫茫宇宙中,银河系约有20__多亿颗恒星,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星。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年轻的星球,她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在地球上,生活着近70亿人,而我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多亿人。其中在校小学生约有1亿人,如果让这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发现这些信息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生:这些信息都是用“亿”作单位。

  师:你找的真准,看来“亿”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那,1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如果有1亿个会有多高呢?多重呢?多长呢?(课件出示:1亿 _____有______?)

  生1:我想象1亿张纸摞起来有几百层楼高。

  师:纸,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真会选素材!

  生:我觉得1亿本书摞起来可能会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生3:我猜想1亿粒米有10千克重。

  生4:我猜想走1亿步有50千米那么远。

  生5:我猜1亿颗糖有1吨重。

  师:同学们从自己的想象中提出了这么多具体的好问题,非常好。那大家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生:可以进行实验。

  师:好的,大家都想到亲手实验,用事实说话。

  2、确定方案

  课件出示:

  (1)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2)1亿粒米有多重?

  (3)1亿步有多远?

  活动要求:

  (1)选取一个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研究方案和步骤。

  师:那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方案?

  生:我们组选择的问题是1亿张纸有多高?我们准备先测量100张纸有多高,然后推算出1亿张纸有多高。

  师:大家觉得他们组的方案怎么样?

  生:很好。

  师:还有研究纸的吗?你们的方案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准备先测量100张纸的高度,再推测出10000张纸的高度,这样慢慢推算到1亿张纸的高度。

  师:对他们两组的方案有疑问吗?

  生1:你们为什么想到先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呢?

  生2:因为1张纸太薄了,我们用直尺测不出来,而我们也不可能找来1亿张纸,所以选择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比较合适。

  师:大家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

  生:有。

  师:真是有理有据,能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真棒!

  师:还有研究别的问题的吗?

  生:我们研究的是1亿粒米有多重?我们准备先测量100粒米有多重,因为1亿里面有一百万个100,所以用称出的结果直接乘以一百万就行了。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观察一下(指板书),你发现大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我发现大家都是先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的。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是用推理的方法,有部分推算到整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这里大家想到测量的小数目分别是10、100、1000,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数字呢?

  生:因为这些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便于计算。

  师:看来我们选择的小数目,既要便于测量,也要便于推算。

  3、动手操作。实施方案。

  师:明确了方案,我们就可以做实验了。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并完成活动记录单,最后推荐代表,准备汇报。

  4、交流评价,获得结论。

  师:现在请组的代表上台汇报。

  生:大家好,下面由我代表我们组进行汇报。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1亿张纸有多高。我们组先测量出了100张纸的高度是1厘米。然后进行推算,1000张纸就是1分米;10000张纸就是1米;照这样推算下去,100000000张纸就是1万米。我们的结论与感受是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啊!

  师:好,刚才这组同学给我们分享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他们组的推算的很清楚,结果进行了转换,一目了然,就是说话声音小了点。

  师:你真善于学习,既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谢谢你!

  师:还有哪个组也是研究纸的?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生:我们组先测量的1000张纸是10厘米,最后的结论也是1亿张纸有10000米高。

  师:好的,让我们和身边的是我进行对照,一起来感受一下10000米到底有多高?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旁边的儒苑佳园的楼房,同学们觉得他高吗?它的高度是90米,那么1亿张纸的高度相当于几栋这样的大楼叠加起来那么高?

  生:有100多个。

  师:再来看看,这是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1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有高出1000多米。

  师:接下来,我们有请研究1亿粒米的小组,带来它们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组先测量100粒米有2.4克,1000粒米就有24克,10000粒米就有240克,这样推算下去粒米,就有2400千克。1亿粒米真重啊!

  师:通过他们组的汇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老师,我们组也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不过我们的结论是20__千克。

  师:你们现实测量的多少粒米?

  生:我们先测量的1000粒米是20克。

  师:为什么这两组都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可他们的结论不一样呢?

  生:因为米粒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在称的时候不一样。

  师:看来小数目的测量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

  师:如果1亿粒米是20__千克,把这1亿粒米,每50千克装一袋,这些大米可以装40袋。你们知道这些大米,老师要吃多久才能吃完吗?请看,如果我一天400克,那么大约要14年才能吃完1亿粒大米。看到这,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1亿粒米真多呀!

  师:确实,想一想我们国家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少浪费1粒米,那么会怎样?

  生:那会节约13亿粒米。

  师:这样节约的米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生:可以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师: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生:我们先测量出10步是500厘米,通过计算得出1亿步是50亿厘米。

  师:他们组完成的怎么样?

  生:他们组用列式计算的方法很简便,如果把单位进行转换姐更好了。

  师:评价很到位。

  师:通过对比,我们一起感受一下1亿步到底有多长?(课件出示)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人走1亿步可以绕地球赤道1周多:如果一个人每天徒步行走20千米,那么走完这1亿步大约需要7年。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呀?

  生:1亿步真是太长了。

  师:确实,1步很短,而1亿步却很长。

  师:通过动手实验我们获得了结论,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我们的结论与之前的猜想相差这么远?

  生:因为我们认为纸很薄,摞起来不可能会有那么高。

  师:确实,我们没有想到这薄薄的纸、小小的米、短短的1步,当它们积少成多达到1亿时,竟然如此之高、如此之重、如此之远。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运用部分推算整体的方法,借助具体的事物纸、米、步真切的感受到了1亿有多大。

  三、拓展延伸

  1、丰富对1亿的认识。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1亿的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课件出示)

  每天早关灯1小时,全国是3亿人可节约1亿度电,可供40万户农村家庭使用1年。

  每人节约1滴水,1亿滴水月课汇成3333升水,能供1个人和6年。

  师:读了这些信息,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亿滴水真多啊!我们不能浪费水资源,因为人类课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很少的。

  师:是的,节约无小事,希望我们都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刚才我们都是从宏观上认识1亿,下面我们走进微观世界,看看那里的1亿又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1滴血里面约有1.6亿个红细胞。

  人的大脑中有120亿个神经细胞。

  师:你看,我们身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亿的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者感受是什么?

  板书设计

  1亿有多大

  推算

  部分 整体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4

  设计意图:

  数学实践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际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日常事务的习惯。为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尽可能做到方法要活,组织形式能动。

  本节课设计基于两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通过讨论和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2、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探究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通过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渗透用局部解决整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一亿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纸、尺、计算器、电子表、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板书100000000,提问:这个数是多少?应该怎样读?

  2、1亿是由( )个千万组成的、由( )个百万组成的。

  师:仅仅知道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今天我们一起去研究一亿有多大。(揭题)

  二、合作探究

  1、猜一猜。

  课件出示研究问题

  (1)1亿张纸又叠起来大约有多厚?

  (2)数一亿纸,大约要用多久?

  (3)一亿粒大米大约有多重?

  (4)当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多少圈?(地球赤道全长是40000000米)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3页综合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具体事物感受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有机渗透节约、环保、国情教育等。

  〖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讨研究的方法。

  ②: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① 多媒体,10张纸和100张纸。

  ② 活动材料:大米、水、大豆、塑料袋等。

  活动工具:天平称、量杯、直尺、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都有好朋友吗?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正在闹矛盾呢,我们一起去劝劝。

  播放录像:一个学生随意浪费纸张,好朋友正在劝说。

  师:他们因为什么发生争执?因为几张纸,值得吗?

  出示信息。

  (:出示调查数据)

  师: 1亿是指多少呢?1亿究竟有多大?

  (板题:1亿有多大?)

  (二)、自主探究,活动体验。

  1、猜想1亿。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一张一张的纸摞起来,1亿张会有多高呢?谁来猜一猜?

  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好方法进行验证吗?

  2、共同研究方法。

  (1)、讨论方案:

  出示:研究主题:把1亿张纸摞起来会有多高?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

  预设:从1亿张纸里先选出一部分纸,测量出高度,再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师继续提问:那这&qut;一部分&qut;应该取多少呢?

  师:为什么不选98、101这样的数?

  师拿出10张,问:这是10张纸,觉得怎么样?和你想的一样吗?

  小结:选纸时,为了方便计算和测量,应选取整百、整千的数量。

  (2)、测量推算:

  测量:师拿出100张白纸,谁来代表大家量一量。(经过测量100张白纸厚约1厘米。)

  推算:那接下来怎么办?怎样推算呢?在你的练习本上试试看。

  预设:方法一:推算

  方法二:计算

  100000000÷100=1000000(个)

  1000000×1=1000000厘米=10000米

  师:如果我们现在的教学楼一层高约4米,1万米就相当于多少层楼那么高?

  指名回答并板书。

  10000÷4=2500(层)

  出示:1亿张纸摞起来约相当于2500层楼高。

  师:有什么感受?

  (3)、小结研究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体验了1亿这个大数,还懂得了研究大数的方法。想想看,我们刚才是怎样研究的呢?

  共同总结:研究方法和步骤:

  ①先选择部分数量进行测量,要尽量选择整百、整千的数量,这样既容易测量也容易计算。

  (出示:1、选部分)

  ②推算出1亿的数量。

  (出示:2、推整体)

  ③通过与一些事物的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3、对比参照)

  师小结:像这样把难的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步骤一步步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就是我们数学上经常说到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

  3、小组活动。学生亲自体验。

  (1)、确定研究主题。

  师:掌握了方法,大家想不想也亲自动手来研究一亿的大小?课前,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研究什么?

  (2)、明确活动要求。

  师:确定了吗?在研究之前,先来看活动要求: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下结论时的参照物,大家在记录研究成果时可以作参考。

  出示参照物。

  (3)、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

  分小组汇报,教师现场填写实验数据表格。

  小结:看看大家通过刚才研究得出的结论!现在你想对1亿说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1亿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可是孩子们,我国的人口数可不仅仅只有1亿人。

  (三)、感悟体会,上升情感。

  出示: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5000张纸就可以少砍伐一棵树,13亿张纸就可以使26万棵树幸免于难,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连喝上一口干净的水都是一种奢望。

  师:看到这一幕幕,你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小结

  (四)、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