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和能力。
2.了解表示本课中词语构成方式,注意词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在比较词语构成方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比较词语构成方式的过程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汉字的家园里,有许多有趣的词语,他们长得很像,但是含义却有很大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组词语。
二、学习生词,理解词语的不同
第一组:
1、出示第一个词语,齐读。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2、将这两个词语的调换顺序,再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出新词的含义,并出两个字的顺序一旦调换,含义就会发生变化。
3、:这就是相同的字不同的顺序而产生的不同含义的词。
4、读一读其他的同类词语,说说这些字因为调序它们的含义发生了什么变化?
5、你还知道哪些同类词语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组:
1、师出“baochou”这个音节,请大家拼读,并写出词。
2、对于出现的两个不同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差别。
3、用这两个词分别造句。
4、:这就是音同意思不同的词语。
5、再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体会写法和意思的不同,并想一想怎么区别这音同字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二、指导写字
1、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套、稚、默、封”四个字。
2、教师在田字格里边板书边讲解笔画、笔顺、结构特点,领写字头,学生仿照板书在田字格上书写。
1、作业
写生字
把自己找到的音同意不同或者字的顺序不同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在一张卡片上,比赛谁找得多。
板书设计:汉字家园2-2
词语卡片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读写生字新词。
2、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 具:
生字、词语卡片
教 法:
引—读—议—悟
学 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背诵古诗《咏鹅》,激发学生兴趣。
2、 导入,揭题? 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①大声朗读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标画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读新词,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③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学生自主学习。
3、 检查自学情况,并相机纠错、点拨。
①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书写“餐”“脾”“蹲”.
② 学生汇报: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 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2、快速读文,标出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白鹅的姿态(第1自然段) 白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白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 白鹅的吃相(第5—7自然段)
3、认识过渡段(第2自然段),并了解其作用。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四、积累:
抄写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明白做人要有自尊的道理。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如何通过外貌、动作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
理解“尊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生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课题——《尊严》,你能说说你理解的尊严是什么吗?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和人格被尊重。
尊严是你灵魂中的一部分。尊严是你活着的象征,人因为有尊严才会被人敬畏。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名为《尊严》的课文,看看它都说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二、新课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1)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
2。作者介绍:作者李雪峰,河南省西峡县人,生于1967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读者》第一届、第二届签约作家、《意林》、《格言》等杂志签约作家,报刊专栏作家,国家版权中心签约作家,教育部课题组文学专家。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话说出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抓住重点,完成口语交际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动口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口语交际材料,根据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教具:收集有关绿化作用的资料
教学方法:引导、阅读讨论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要植树呢?我们有一个口号,叫“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底绿化环境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让我们一起畅谈绿经的好处,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二、阅读材料
1、学生自由阅读口语交际材料《由数字所想到的》,想想这份材料主要说了几个意思。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学习体会。
3、师生共议,明确这份材料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绿化环境的好处。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材料,巩固知识。
三、材料交流
1、学生将课前有关绿化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做到资源共享。
2、将交流的结果进行归纳,看看绿化环境还有哪些好处。
3、小组选代表发言,也用数字的形式陈述绿化的作用。
4、学生发言。
5、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
四、习题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本上根据材料所设的三道练习题,先自读自悟,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2、师引导学生分组分题进行学习交流。
3、全班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学习交流,注意把握时间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词,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继续练习通过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欣赏《拾穗》|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3、理解:“弥散、埋头苦干、搜寻、描绘、联想、欣赏、逼真、切身”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在深入阅读、与同学交流后,对嗦摘录的重点词句进行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欣赏,师介绍油画。
2、学生观察,自己介绍画面,师强调观察的顺序。
3、说说画面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4、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学习“穗”字,同时介绍作者。
二、初读识字
1、自读自己勾画的词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3、请同学提醒大家,哪个字的哪些笔画容易错,共同记忆。
学习多音字“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分组分段读课文,其他组认真听,看图,想想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的。
2、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段的内容,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总结写作和观察图画都应该有顺序)
3、自读课文,提问,师引导学生怎么分类自己的问题,怎样处理分类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看图,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人物还是景物?)
3、透过人物作者要表达什么?请默读全文,用——勾出全文的中心句。
4、齐读,理解“逼真”,过渡,作者是怎样通过画面和描述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我们来学习1——5段
二、细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1、师:拾穗是在一个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会怎样?这里的监工是干什么的?说明了什么?
过渡:监工为下文的三个妇女的描述打下了伏笔,这三个妇女是怎么样拾穗的呢?让我们走进下文
2、自读2-4段,用-----勾出画面上看到的内容,用﹏勾出作者通过画面推想的?
3、学生回报自学情况。师板书学生的回报内容。
4、知道学生体会。
(1)、看第一位妇女,你觉得哪些词是重点?用⊿勾出来,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你还能想象到什么?(师总结:又看到的事物或人想到的相应的人或事物,这种想象叫联想。师板书:联想。)
5、总结2、3、4自然段的学习。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着这样的语言,你会想到哪首诗?《悯农》齐背。
6、引读:这就是19世纪——(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1)、为什么作者画得如此逼真?(联系上下文)
(2)、齐读米勒的资料。(结合资料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以我们学习课文就是需要一些背景资料来辅助我们学习。)
(3)、师:正因为米勒对农民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7、师引读:这幅画有——(学生读句子),画面本身是——(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8、看板书总结。(优秀的绘画作品总是能引发作者的联想与思考,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受美的熏陶,在描述美术作品时-描写任何一个场景,首先要有顺序,比如这篇文,先介绍画面背景,再刻画人物,其次,要在记叙时加入推测和想象,实际是对作品的理解。)
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积累句式
由于——————因此————————
(1)、齐读句子,了解句子关系,以及句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关系
(2)、这个句子换个关联词,可以换成什么?
(3)、抽说,组织学生认真听,判断,评价。
(4)、写下来
(5)完善摘录笔记。
教学反思:
本文的重点是2-5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我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勾画句子,哪些是描写画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据画面的推测,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勾画,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在描写和欣赏绘画作品时要根据画面内容加上自己的推想,从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年级的学法指导有一条是:能指导学生自己勾出重点词句,然后品读重点词句,以及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勾画重点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勾画重点词句的方法。凡是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都是重点词句。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因而进一步让学生抓住这些词句,说说自己能从这些词句当中体会到什么。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并体会他在文章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渗透了理解词语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