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模板集合

2023-09-07

草原教案模板集合 篇1

  一、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 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 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 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 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 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 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 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 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 学习第二段。

  A、 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 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 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三、四、五段。

  2、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 学习第三段。

  (1) 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 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 学习第四段:

  a、 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 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 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 总结、扩展。

  1、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 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 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 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 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教学小结: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草原教案模板集合 篇2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

  幻灯片

  预习内容和要求:

  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1、背诵《敕勒歌》

  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

  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学习新课

  1、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幻灯:“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

  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要寻找智慧

  “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诗人安谧

  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2、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⑴、生字词

  鲍(bˋao)档(dˋang)簇(cˋu)立迥(jiˇong)然咆哮(pˊaoxiˋao)鬃(zˉong)

  颊(jiaˊ)摩挲(suoˉ)处境(chu)

  ⑵、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

  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感受:惊慌——(总起)

  B、分析3-6段

  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

  b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草原教案模板集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草原教案模板集合 篇4

  活动目标

  1、能感受和表现大草原美丽的风光。

  2、感受优美恬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能与诗歌中草原的不同风景匹配。

  3、能通过文学活动和美术作品来感知音乐,大胆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熟悉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朗诵诗歌。

  2、绘画工具,录音机,配套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1、欣赏草原美景。出示图画并播放音乐,请幼儿安静地欣赏。

  2、组织幼儿讨论画面与哪段音乐相似,与诗歌《美丽的草原》哪一段匹配。

  3、启发有根据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符合音乐的力度、节奏。

  4、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即兴创编合十的动作表现音乐两遍:第一遍,欣赏美丽的草原风光。第二遍,在欢乐的草原上愉快地活动。

  5、请幼儿自由选择主题:美丽的草原风光或欢乐的草原进行绘画活动,注意色彩、构图与音乐性质相符。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草原教案模板集合 篇5

  教学内容:

  1、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玩玩音乐游戏《草原之声》,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声响模拟创作大自然中各种音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并创作《草原之声》中的音响,从中感受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盎然生机。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1、学生听音乐律动进教室。(要求:动作整齐、有表情)

  2、师生问好。(要求:声音自然,统一)

  二、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1、导入:

  师:“美丽的大草原到了!草原上会有哪些美妙的声音?”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草原上有哗哗的流水声,呼呼的风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嗒嗒的马蹄声、咩咩的羊叫声、哞哞的牛叫声。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今天我们来做音乐游戏(草原之声)

  2、学生讨论模拟自然界各种声响的方法(要求:能用多种方法模拟声响)

  师:“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怎样模拟草原上美妙的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第一个讲讲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分发头饰)

  师:“对!我们可以用人声、乐器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3、表演《草原之声》

  师:“我们一起表演《草原之声》,听到什么声音就扮演什么角色,请戴头饰的小朋友到中间来表演,可以加一点动作。”

  师:“大草原上一匹匹骏马在奔驰,小羊悠闲地吃着嫩草,牛儿自在地漫步,远处传来了蹄声清脆的鸟叫声,小河欢唱着,微风吹拂着,组成了多么美妙的“草原之声”啊!”

  三、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1、导入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师:“因为马蹄声从弱到强,音乐中用〈这个符号表示。接着我们就来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

  2、欣赏引子

  a、听辨主奏乐器

  师:“这段乐曲由哪两种乐器演奏?”

  (学生欣赏后回答)

  师:“这段乐曲是由木琴主奏,手风琴伴奏。

  b、听辨木琴的音色

  师总结:木琴的音色清脆、明亮。

  3、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听听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

  师:“这段乐曲根据情绪的变化可以分成三段,我们分段欣赏。”

  4、欣赏第一段

  师:“这段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师总结:“这段乐曲描绘了小骑兵骑着马,挥着鞭在大草原上巡逻的威武形象。情绪是活泼、欢快的。我们学学小骑兵的动作。”

  5、欣赏第二段

  师:“这段音乐情绪如何变化?

  师总结:“第二段音乐的情绪从舒展到激烈。乐曲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小骑兵欢乐的心情而后半部分表现了小骑兵骑着战马迎着狂风暴风雨奋勇前进。”

  师:“想想用什么形式表演第二段乐曲?”

  师总结:“一部分同学摆造型,一部分同学扮演小骑兵,还有的同学可以模仿风声。大家一起表演。”

  6、欣赏第三段

  师:“这段乐曲情绪和哪段相似?”

  师总结:“第三段的情绪和第一段相似,都是活泼、欢快的。表现出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暴风雨后的喜悦心情。描绘了战马渐渐远去的情景。

  师:“表演第三段时除了造型、舞蹈外还可以加上什么?”

  师:这次表演加上小乐器。我们来试试。”

  7、完整总结乐曲情绪特点

  情绪

  第一段

  活泼、欢快

  第二段

  舒展――激烈

  第三段

  活泼、欢快

  8、教师总结

  师:“我们欣赏了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要向小骑兵学习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最后我们完整欣赏乐曲,边听边表演。”

  四、师生再见!

草原教案模板集合 篇6

  教学内容:

  1、欣赏《草原放牧》

  2、舞蹈练习

  3、创作活动:蒙古旅游。

  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乐曲一段。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是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情景。E羽调,3/4拍子。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抒发内蒙人们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欢快活泼的音乐情景中,聆听和演唱《快乐的节日》,通过欣赏《草原放牧》,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动人形象。

  重点难点:

  欣赏《草原放牧》,体会乐曲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画画工具等。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律动教学法。

  设计理念: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这就是新课标下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之一。那么,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让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增进感情?本课试图在欣赏过程中探索以感受、体验及教师的有效性提问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引导:你们喜欢蒙古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那些辽阔的大草原看看吧!(播放《蒙古人》音乐)

  美的音乐,美的声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身临其境。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

  3、猜谜:有一句诗叫“犹抱半遮面”,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媒体出示谜面)

  4、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琵琶,并进行评价。

  在此我用谜语导入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从感情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

  5、画草原放牧的场面。师:你能将刚才所想的画下来吗?背景音乐为《草原放牧》。

  6、展示作品。

  新课程中强调音乐要让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此我创设情景,在教学中给孩子提供表演和表现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欣赏乐曲 深化主题

  1、初听,教师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情绪怎样?

  2、介绍弹拨乐器琵琶,提问:你知道中国民乐中弹拨乐器还有哪些吗?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实物出示琵琶,加深印象。学生观察,提问:你知道它有哪些特征吗?通过实物观看及课前搜集的有关弹拨乐器的介绍,引导学生说出它的特征。

  3、复听乐曲,区分两个主题音乐的不同。

  4、分段欣赏,思考两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四人小组通过欣赏解决课后的两个问题

  5、再听,教师介绍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师示范,生跟学,并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

  6、跟着旋律,哼唱两个主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多次反复的欣赏,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性的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舞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动起来,同时也加深了对乐曲的喜爱。

  三、拓展乐曲 想象创造

  1、创设情境

  师:昨天晚上,龙梅和玉荣给我捎了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蒙古做客。你们想去吗?然后用“可怎么去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同桌相互讨论,为“怎么去?”出谋划策。

  2、师:我们坐火车去吧!她们为我们准备了好多节目,你们想看吗?

  3、欣赏《蒙古人》《青藏高原》。生听,会唱得可以跟唱。

  4、多层展示,尽情表现。学生采用唱、画、说的形式在《草原放牧》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新课标提出,应该尊重艺术作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

草原教案模板集合 篇7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同地区牧民生活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式讨论法;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美丽的草原》MTV营造教学气氛

  设问导入: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环境?导入第四课《草原人家》

  (—)现代化的大牧场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多

  2、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优越条件

  设问讨论: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3、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4、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

  特点:1、规模很大;2、定居生活;3、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点)

  (二)草原风情

  导入:草原是哺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从古至今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创作了大量的歌曲,用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如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然后朗读内蒙古民歌《敕勒歌》。

  接着播放《天堂》MTV,同时教师提问:内蒙古大草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文化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要学生仔细观测。

  食:牛羊肉、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衣:蒙古袍——便于骑马抵御严寒——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骏马等——便于驰骋驱赶羊群——适宜在大草原上大范围的活动

  娱乐:那达慕大会

  教师再提问: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与草原牧业生产有怎样的关系?同时完成上面的内容。

  小结: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各自草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比较澳大利亚和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异同。

  (三)草原生态问题

  教师提问:歌手滕格尔的歌声曾被喻为“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的绿色的呼吸”,草原也被其称为理想中的“天堂”。但现在草原的天是否还蓝?水是否还清?草是否依旧嫩绿?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相关材料。

  存在问题,就有解决的措施:退耕还林

  禁牧、休牧、轮牧、舍牧。

  课堂小结: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