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2023-09-07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1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⑵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节奏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

  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收集交友的名句。ppt课件。

  一、以诗导入

  1、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诗句你会读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吧!(ppt1)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读着这些诗句,你发现了什么?(有关知音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有关知音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3、读准课题。伯牙绝弦(jué xián)

  这是一篇古文。你们读过古文吗?第二次学古文,先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ppt2课文内容)

  说说读文后的感受。

  2、跟师读文,把握节奏。(随机纠正)

  3、再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多读读。

  4、指名读课文。(注意评价语言)

  5、再练读课文,要求流利、读出古文的味道。

  6、齐读课文。

  三、初步感知

  文章中讲了两个人,他们是:生——。(板书:伯牙  钟子期)

  读了课文你们是否发现有一个字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板书:善)

  这个“善”字的意思是否一样呢?

  打开作业本完成第一题,给“善”字选合适的意思。

  “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什么叫善鼓琴?什么叫善听?(板书:鼓  听)

  齐读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四、品味知音之情

  师:同学们,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呢?请找一找,划下来。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细细读第二句,思考从哪里具体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泰山呢?(巍峨高大)

  从哪看出?(峨峨)

  读句子,读出泰山的巍峨。(指名读)

  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登泰山而晓天下)

  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

  同学们“善哉”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太棒了!真好!太妙了!”

  谁也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读出赞美的味道。)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第三句,用朗读读出感受。(指名读)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汹涌澎湃 无边无际 水势浩浩荡荡)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吧!

  师:同学们,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还会表现什么呢?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清风          明月     

  指名说词语。

  出示词语: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清风徐徐  芳草萋萋 白雪皑皑 炊烟袅袅 波光粼粼 雷声隆隆

  春雨绵绵   ……

  齐读词语。

  那么,你们能否也像钟子期一样,赞美一下?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 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明月 !”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学生自由练说。

  指名说。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的琴,子期都能听懂……

  正所谓——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细细读第四句,结合刚才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知道。)

  师:“念”与哪个词的意思相同?(生:“志”。)

  “必得之”是一定会知道。

  师: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

  屏幕出示:

  伯牙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

  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有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啊?

  他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解孤独和寂寞。中秋之夜,伯牙泊船在山崖下抚琴一曲,在山间砍柴的钟子期被其琴声所引,来到了船上。令伯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1)生默读。

  说说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  喜出望外)

  师:伯牙把这种心情化作高山流水的音韵,假如你就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2)小练笔:写下伯牙想对子期说的话。

  (3)交流。

  是的,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当伯牙志在 明月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

  当伯牙志在 杨柳   ,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     兮若      !”

  当伯牙志在悲伤、志在开怀,这一切的一切,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知音啊!(板书:知音)

  5.师述: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

  (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

  (1)交流:从伯牙的琴声中,你能听出了什么?

  (伯牙此时思绪万千;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可是你却一去不复返了;)

  同学们,你们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他的心声,你们也是伯牙的知音啊!

  (2)朗读:你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名读。(让我感受到悲痛欲绝 , 你是情到深处。)

  齐读。

  读到这儿,你知道“伯牙绝弦”的意思了吗?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破的是伯牙的情,伯牙的心。)

  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的伤痛读好这句话吧!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读完《绝弦伯牙》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也许你会对这些诗句有更深的理解,请再读一读吧!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小重山》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现代)华而实《知音》

  再读这些诗句,相信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

  学生交流。

  六、朗读总结

  七、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鼓

  善

  子期         听

  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一起读课题。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教师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两人交流)

  二、把握节奏,层层训练。

  1.正音

  出示容易读错的字。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大屏幕出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评析

  2.把握节奏,练习朗读。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大屏幕依次出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评析

  (学生试读)

  红色的斜线是停顿符号, “哉”“ 兮”字都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第三句“谓”“世”一字一顿,看老师手势读。

  3.自读练习。

  4.师生合作读。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学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读准了难读的字词句,下面请大家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

  5.竹简样式读。春秋时期的文字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叫竹简或木简。这篇文言文在竹简上应该是这样的。文字是从右往左竖排列,没有逗号句号,试着读一读,指名配乐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评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竹简形式出示文言文,既让学生感受竹简这一古文呈现形式的特点,又提高朗读的难度,提升了朗读水平,为内容的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体会文言与现代文的不同。读了几遍课文,同学们感觉还是似懂非懂,这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并且有些词语意思变化很大。以第一句为例。

  “善”是 “擅长”“善于”的意思。——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

  “鼓”是“弹”的意思,——现代文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义了,词义现在已经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预设:体会古筝与古琴的区别。出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师小结:你看,文言文中几乎每个字几乎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善鼓琴”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提示方法,理解课文。这是小学期间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我们已经有了学习《杨氏之子》的基础,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同桌合作,再读全文。看能读懂那个字,那个词?等会交流。

  3.学生交流收获,教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

  4.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①哪个字、哪个词读不懂,先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组长记录下来,一会儿班内流。

  ②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预设1:峨峨兮若泰山。

  直译就是高啊像泰山一样,伯牙想到高山,琴声就表现出高山的巍峨,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巍峨的高山,”。既然峨峨就是高的意思,洋洋是广大的意思,这样说行吗?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师小结:叠字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一种音韵之美、节奏感,又使作家诗人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个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钟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峨峨洋洋”后来成了一个成语,它就是来形容这个欢乐的心态,把这种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生读)

  【设计意图:教学由“不能理解的问题”入手,通过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但叠字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是学生所不知的难点。教师顺势而导,通过句子比较,既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峻”和“水的广阔”,体会到子期的内心的情感,又体会到此处用词的精妙。】

  预设2:谓字比较难理解。老师查了字典,字典中有三种解释释,你认为选哪一种?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评析

  预设3:“善”,文中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

  教师小结:前两个“善”字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教师小结:‘必得之”是伯牙琴声中所表达的心意。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能用一个关联词来说吗?( “无论……都” )。无论伯牙在琴声中表达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伯牙的心意。

  四、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五、补充拓展,领悟绝弦之情。

  1.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一起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①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②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③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死。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大屏幕出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评析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

  六、再读课文,领悟表达。

  伯牙与子期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相遇相知,文中哪里写到伯牙善鼓琴呢?(学生读文,交流)

  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伯牙善鼓琴啊?但是我们却能从表现钟子期善听的语言中体会到伯牙的善鼓琴。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简练和巧妙啊!

  【设计意图:课文仅仅77个字,为我们描绘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了文字之简练。这一点学生不容易发现。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伯牙的琴技高超,更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精妙。】

  七、对比质疑,关注编者意图。

  1.大屏幕出示伯牙子期的图片及介绍。读读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本单元一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四篇课文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那么《伯牙绝弦》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落实单元主题,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背颂吟唱 积累经典。

  1.齐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屏幕文字渐渐隐去。读变为背诵。

  2.知道古人会怎么吟诵吗?老师想学着古人的方法吟诵大家听。

  3.课下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最后教师通过吟诵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印象,同时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吟诵的魅力,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评析:

  一.以读为本,感受文言韵味

  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郑老师依据学生实际,以读为本,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读、范读、师生合作读、创设情境读、背诵等多种形式的穿插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文字的理解内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竹简形式变换,加上古琴乐曲渲染,再现了文本意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诵读水平,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神韵。

  二.依法施教,培养学习能力

  本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郑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方法的指导:选择了课文中古今差异较大的三个词——“善”“鼓”“琴”,通过理解意思习得“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结合资料”三种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初步感受到了文言文和现代文最明显的一个不同之处,即古文中几乎每个字都完整的表达一个意思,也就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教师又在后面“同桌合作,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巩固运用。为今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表达,感受语文魅力

  77字的文言文,为我们展示了伯牙知音得失的喜痛。文字之简练,描写之精妙学生是难以发现的。郑老师在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读”、“句子对比”“直奔主题”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句式表达的特点和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到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运用。

  四.合作探究,落实主体地位

  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了一般的阅读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初解文意这一环节中,郑老师从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需求出发,优化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采用了“提示方法,初步理解——发现问题,小组研究——全班交流,共同提高”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在交流中,教师适时地抓住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重点深究,做到以学定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合作互助,共同进步,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五.引导质疑, 领会编者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而这恰恰是把握教学方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郑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领会了编者意图。围绕单元主题“品味艺术魅力”定位本课主题。通过“一个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为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走到了一起?”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音乐”这一艺术的魅力。很好地体现了编者意图,回归了单元主题。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5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开火车读,齐读。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呢?请打开书。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一样吗?(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古文,首先要求读通读顺,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课文。(出示幻灯,标注课文朗读停顿提示)老师这里标注了古文朗读停顿的标示,请用笔画在书中,再朗读课文,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师随机称赞指导:这位同学读得多好哇,我也发现,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也做着口型,心里与这位同学一起读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再请第二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就读得更用心了。)

  3.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如: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一)学生自主理解内容

  1.师:我们读了几遍课文,知道了课文有几位主人公?(板书:伯牙钟子期)幻灯示两人简单资料,学生自己读。

  2、师:我们学习古文,想要理解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预设: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中的注释;查看参考资料)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先理解古文内容。想一想,从哪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学后汇报。

  (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善于弹琴,钟子期很善于听。(重点理解“善”)

  预设交流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预设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预设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二)教师指导重点理解句子

  1.幻灯示句子: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你从什么课文地方看出“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在书中画下来。

  2、师:我看同学们都画得是这两句,谁来读读其中的第一句。示幻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谁能读读第一句,你从这句话中,如何能体会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再指名读句子。

  3、师:有那么多的高山,为什么钟子期只说“俄俄兮若泰山”呢?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前面的两个“善”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是——“善于”、“擅长”的意思,那么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再次引导朗读句子。

  4、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名读,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激发学生抒发独特的感受)  生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板书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1)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3)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4)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3、感悟“破琴绝弦”内容

  过渡:(激情叙述)伯牙和子期弹琴畅吟,相知相惜,结为兄度。他们相约,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再到江边相聚,再弹琴畅吟。当第二年八月十五时,伯牙带着他心爱的瑶琴,乘着一叶扁舟,乘兴而来的时候,(声音低沉)却不见子期的影子,四处打听,才知道,子期却因故不幸去世。此时,伯牙是什么心情?(悲痛万分)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钟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这些,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再指名读句子)

  面对着子期的一座孤坟,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破琴绝弦)生再读这句话。

  伯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4.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破琴绝弦”,难道碎的只是琴,断的只是弦吗?(预设答案:1、他的心也碎了。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峨峨兮若泰山。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出示幻灯片)拓展课文,师:当伯牙志在——。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5、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练笔。

  如果你是伯牙,面对着钟子期的孤坟,你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学生写完后汇报。再读课文句子。

  6、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积累背诵,深悟知音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道是“无琴”却“有情”(板书)

  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子期已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流传于高山流水之间!

  《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2、作业:课外收集积累。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知      音

  无琴      有情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与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与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非常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9

  教材简析: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意味深远。“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设计理念: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怎样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本设计采用读—解—悟的方式,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引导,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感情,感悟友谊,进而主动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自觉吸收祖国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伯牙为什么绝弦。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欣赏音乐(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听过这首曲子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2、引入课题,释题:什么叫“绝弦”?“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

  3、你们知道伯牙是为谁绝弦吗?对于他们你们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文,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3、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划分节奏。再次指名根据节奏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解绝弦

  (过渡:课文我们读通了,现在我们来把它读懂。)

  1、小组学习,用以上方法交流读懂的句子。

  2、汇报交流。预设:

  ①四个“善”(出示带有“善”的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善哉”文中注释的意思是什么?如果要你用现代语言来说,你怎么夸?(太好了!妙极了!真棒!……)

  ②师:哪些句子写到伯牙善鼓琴?你觉得这句子中什么字最能表现伯牙心里所想?(志、念)适时小结:同一个字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华汉字的内涵丰富,韵味深远。

  3、生再次品读句子。

  4、句子读懂了吗?根据刚才的交流加上自己的理解,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品析词句,感悟知音

  (过渡:故事我们读懂了,现在我们再来感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伯牙为什么绝弦?他们是什么关系?(穿插故事。大屏幕背景音乐及图片)面对此情此景,伯牙感到无比心痛。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2、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你认为俞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什么景物?(想像说话。大屏幕出示)师生接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现在请告诉我,何谓“知音”?(相机板书)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认为世上无知音了呢?伯牙绝的仅仅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是要表达什么意思?适时小结:俞伯牙用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失去知音的悲痛,更是向世人宣告,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至死不渝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待知音的这种至纯至真之情,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交友的楷模。

  5、指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五、感情升华,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这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屏幕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读,师生接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从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于是摔琴绝弦,决心再也不弹琴,只留下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3、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延伸课外,积累拓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知音或友谊的诗句,积累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 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30余篇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现在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今天学习的文章和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而我们以前接触的都是白话文。

  师:想不想听老师把这篇文言文读一遍,同学们想一想它与我们所学的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

  生:节奏不同,韵味不同……

  师:同学们真了不得,能听出它与我们所学白话文的不同。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指名读文,把文言文读通,读顺。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现在我们已经把文章读通读顺了,老师想交给大家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纲,把这首文言文读懂了。

  (1)自读文言文,对照注释自我阅读。

  (2)对照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3)试着说每句话的意思,可以小组交流。

  (4)不理解的字、词、句、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弄懂课文的意思。

  3.汇报交流。

  生1:我读懂了题目的意思是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生2:我补充,我认为这首文言文中最后一句也是对题目的解释。(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它的意思是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坏,弄断琴弦,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啊!  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真棒啊!  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生: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4、刚才,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所了解。不过我们只是对其中的一句,两句进行了注解。我们能不能加入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5、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感情非常深厚。

  生:我觉得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我觉得他们是真正的知音……

  6、质疑:为什么伯牙死后会有如此极端的行为?

  三:品味知音之情

  (一)相遇相知

  1、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地方好。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二)知音之死:

  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墓前,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短歌,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生谈体会

  3、师:我们感受到了伯牙的伤心无奈,你能用你手中的笔劝劝伯牙吗?

  4、生练笔,汇报交流。

  五、小结全文

  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自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课文。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感情朗读。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 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 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理解谱写。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13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案范文 篇14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五、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志向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