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教师提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观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
(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
(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
(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
(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Al2O3、Al(OH)3的两性。
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
【学习重点】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新授知识】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Al2O3溶于水;熔点,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讨论】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盐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
②与强碱的反应
结论:Al(OH)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氢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限时作业】
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制耐火材料B.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
C.Al2O3易溶于氨水中D.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①Al2O3②MgO③NaHCO3④Al(OH)3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析出金属铝B.产生白色沉淀C.产生红褐色沉淀D.产生无色气体
4.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l-、SO42-、Na+、K+
B.K+、ClO-、Na+、NO3-
C.HCO3-、Na+、NO3-、K+
D.NO3-、Ba2+、Cl-、NH4+
5.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B、1:2C、1:3D、1:4
6.将0.1molAl投入到3mol/LNaOH溶液100mL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D、再加入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
2、学会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重点:
元素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应用、
教学过程:
1、口答: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量
引入新课: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
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12,此外还有6
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13,还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14,它们核内中子
数虽不相同,但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引出元素定义:
讲授新课: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类原子,指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原子总数、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
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
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由几种元素组成(追问四氧化三铁呢氯酸钾呢)、
2、元素的分类:
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元素,可将它们分为:
阅读P36图四,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种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3、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
P38表2–3、讲解元素的名称、(象形),元素符号的读法(看偏旁),
写法(一大二小)、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5、--元素1--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6、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提问: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N2,Cu,Fe,He,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SO2,KMn04,等、
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如:H2O,CO2,Fe3O4,SO2,等、
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化合物
相同点都是纯净物
不同点同种元素组成不同元素组成
说明: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单质、
如:O3和O2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但含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
是化合物、如:H2和O2的混合气体含两种不同元素,但不是化合物、
归纳物质的分类:
元素及元素符号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4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常识性介绍燃烧的条件,明确燃料完全燃烧的方法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学习图表表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实验、阅读图表的能力。通过研究性课题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家庭所用燃料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贮存”和“释放”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 2: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请同学看书P19 1-14,所以研究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板书]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请同学们举出见到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实例。
[实验]四人一组做课本实验1-3 、 1-4
请同学们归纳实验现象。
[ 小结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铝片与盐酸反应、燃料的燃烧都要放出热量,这类反应叫做放热反应;Ba(OH)2 · 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要吸收热量,这类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放出热的化学反应
[板书]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的化学反应
[讨论]
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而有的化学反应却需要吸收热量呢?
[ 小结 ]:
1、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
2、反应中要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如果二者能量比较接近,则放热和吸热不明显。
[板书] ∑ E(反应物)>∑ 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 E(反应物)<∑ 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反应热=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板书]
二燃料的充分燃烧
[学生阅读]
教材相关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
1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2 、燃料不充分燃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3 、为使燃料充分燃烧,要充入足够多的空气。是否空气越多越好?
4 、增大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可采取哪些措施?
5 、煤直接燃烧会对环境造成哪些污染?
6 、高效、清洁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师生活动]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
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需要考虑两点: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
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讨论]
1 、煤易自燃,如何防止煤自燃?
2 、怎样使煤燃烧更充分?
3 、常用的灭火材料有哪些?
[讲述]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利用率,已成为我国及国际上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C、Ba(OH) 2 ·8H 2 O与NH 4 Cl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某一反应的反应物能量总和高于生成物能量总和,则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燃料是酒精
C、煤炭直接燃烧不仅产生大量烟尘,而且生成SO 2,导致酸雨的形成
D、煤经过处理后制得水煤气、干馏煤气等,可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3、 1998年出现的全球温度大幅度升高,产生了显著的“厄尔尼诺”现象,干旱和暴雨灾难危害了许多地区。为了防止气候变暖的进一步恶化,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于1998年通过大会要求各国减少工业排放量的气体是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氮的氧化物D、氟里昂
4、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它能源的能量间接获得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解是二级能源B、水力是二级能源
C、天然气是一级能源D、煤气是一级能源
[布置作业] P 24习题二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记住化合价一般规律和常见元素化合价。
2.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
教学重点:
化合价原则。
教具:
小黑板投影机、胶片。
教学方法:
异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写出Nacl Hcl Mgcl2 H2O几个化学式,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教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巡堂辅导).
⒈x是元素化合价。
⒉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等于x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等于x。
3.化合物中通常氧显x价,氢显x价,金属一般显x价,非金属一般显x价。
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x。
5.一种元素是否只有一种化合价?
6.单项化合价为x。
四、师生共学.
五、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2、4课。
2.下列化学式是否正确,错的改正
A.氧化铜CuO2 B.氧化锌Zn2O C.氢氧化钙CaOH
D.氧化钠E.碳酸钠NaCO3
3.重铬酸钠(Na2Cr2O7)是一种强氧化剂,求元素Cr化合价。
4.含碘盐中常含有碘酸钠(NaIO3)求碘元素化合价。
5.下列各组中硫元素化合价相同一组是。
A.H2S、SO3 B.S、Na2S
C.SO2、Na2SO3 D.SO2、H2SO4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㈠化合价概念:
㈡口诀:金正非负单质零,氢为正一氧负二。
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
条价不同价不同。
㈢顺口溜:正一氢钠钾银,二钙镁钡锌
三铝四碳硅,五价氮和磷。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价硫齐全通常氧是负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