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3-09-03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案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案是教师把所学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的成果,那么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是什么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伤仲永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

  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简况,弄清本文内容(检查预习)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概括。

  3、谈一谈初读感受。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五、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六、分层检测(见题卡)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教学反思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 、 2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3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教学反思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在山的那边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自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春  

  一、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学习重难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自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论语》十则  

  一、学习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济南的冬天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而、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自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6、信息反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我的信念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

  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简况,弄清本文内容(检查预习)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概括。

  3、谈一谈初读感受。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五、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六、分层检测(见题卡)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