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2023-09-03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运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精讲】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与顺序有关)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an=f(n)。

  (通项公式不)

  3、数列的表示:

  (1)列举法:如1,3,5,7,9……;

  (2)图解法:由(n,an)点构成;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如an=2n+1

  (4)递推法:用前n项的值与它相邻的项之间的关系表示各项,如a1=1,an=1+2an-1

  4、数列分类:有穷数列,无穷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数列;有界数列,数列

  5、任意数列{an}的前n项和的性质

普通高中高三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它是无数次实践后的高度抽象。恰当地利用定义来解题,许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后,再一次强调定义,学会利用圆锥曲线定义来熟练的解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强,思维活跃,但计算能力较差,推理能力较弱,使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略显不足。

  三、设计思想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如果离开感性认识,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降低学习热情。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教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发现、获取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能灵活应用定义问题;熟练掌握焦点坐标、顶点坐标、焦距、离心率、准线方程、渐近线、焦半径等概念和求法;能结合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求解圆锥曲线的方程。

  2、通过对练习,强化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引申,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解题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圆锥曲线定义的理解

  2、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最值”

  3、“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教学难点: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