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2023-09-01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板书: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

  与 鸣禽野花联欢

  与 青山绿水相聚

  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后记: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3.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难点:

  1.了解自然的特点和文章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1.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

  2.生读题揭错:少了“绿色”两字。

  3.师再次板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注:此处的课题中的“绿色”两字用绿色粉笔写成“绿色”

  )生重读后师追问:课本怎么会是绿色的呢?生恍然大悟:大自然是绿色的。

  4.师板书:自然、课本,问这句话完整吗?缩句后是什么?

  5.生答:不完整,缩句后是“打开课本”。

  6.这首诗歌是写课本吗?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你能把课题补充完整吗?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可多读两遍;

  2) 补充:(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总结文章结构吗?

  3)课文重点写课本,还是写自然?又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2.点一生读题;

  3.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点生开火车读6小节课文,他生边听边再次检验或思考答案,并适时纠正读音断句;(此处可进行学生暴露的读音断句的纠正教学,点也)

  2)教学生字长句:(此为面也)

  a.教字音:生开火车组词读10生字,正确则跟读两遍,错误则请他生帮助纠正后再跟读两遍,突出课文朗读中错误的生字;

  b.记字形:逐字用加偏旁、换偏旁、两字相加等方法记字形,另

  “馨”、“芬”、“瀚”、“襟”要分别从笔划、位置等方面指导书写,描红;

  c. 析字义:字依托词解释,有“温馨”、“洋溢”、“胸襟”,可用联系生活、带到文中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单字分别组词、找近义词等方法破解;

  d. 再巩固:生再次整体逐字齐读两遍。

  3) 交流自学题答案,相机指导朗读:

  a. 点生回答第二题答案:

  师说:学完生字,我们再来看看内容,谁能把(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补充完整?

  有生回答(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 诗人让我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有生回答(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说:哪个更准确呢?

  学生比较选择,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结果生大都赞同:(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师小结后让生齐读补充完整的题目。

  师说:知道了内容,我们再讨论一下结构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

  生举手答读,他生评读,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启发:文中几处写到了“祖国号召我们”,让生找后分男女生读1和6 节,生水到渠成地想到是总分总结构。2-5节具体写的是大自然。

  b. 点生回答第三题答案:

  师说:到现在课文真正写了什么,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什么呢?

  生齐答:自然。

  师再问:哪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呢?注意借助插图在文中寻找。

  师随机点生回答,几生回答、补充、更正后得出:空气、翠竹、松柏、果园、

  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师说:插图这么美,诗人的描写也这么美,那么你能完成填充,概括出大自然的特点吗?师随后呈现小黑板:( )的大自然

  生思考寻找后师点生回答、补充: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

  师说: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师再点生读、评、赛。

  优生或师范读,他生齐读。

  6.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 读课文、看图片等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空气、翠竹、松柏、果园、

  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围绕板书总结:我们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受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可黑板上的自然“打开”中“打开”加引号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讨论。

  2.最后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语句或小节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 “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 “打开”的含义,明白自然与课本的共同点,体验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教学难点:1.理解 “打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读课文。

  1.师检查主要内容、大自然特点、文章结构;生回答,师重现上节课的板书。

  2.师激疑:上节课我们留下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解决它。

  二、自学探究,理解课文。

  1.师黑板或幻灯展示自学题:

  1) “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2) 为什么可以把自然比作课本,自然与课本到底有什么共同点呢?

  2.点一生读题;

  3.生小组轮读课文2—5节,边读边找边圈划答案;

  4.师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范围内就疑难问题交流讨论,由小组长担任中心发言人组织交流讨论;

  5.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1)交流第一题答案:

  a.我们知道课文中有文字让我们读,有插图让我们看,而大自然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

  b.生举手答说,他生评说,如遇学生冷场举手少,教师则相应借助上节课的板书启发:课本中是读文字,看插图,那大自然中的空气、翠竹、青山、绿水……又是怎样被“打开”的呢?再让生思考后回答、补充、更正、朗读。

  a)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c)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d)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e)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

  f)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c.生或师小结:“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

  d. 师小结板书:

  课本打开: 读、看

  (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自然“打开”:闻、看、画、听、登、走

  e.师说:大自然如此绚丽、神奇、多姿多彩……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

  f.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2)交流第二题答案:

  a.师问:我们读、看课本,为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又为的什么?

  b.生思考、讨论;

  c.点生回答、补充、更正:自然中有知识,课本中也有知识,所以可以把大自然比作课本。

  d.题目就是这样得来的,让我们齐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小结全文,指导朗读第1节和第6节:

  a.师说:这是祖国的号召,这是祖国的期待,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总结段第1节和第6节: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b.男生读第1节,女生读第6节。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1.师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

  2.生再品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

  与   鸣禽野花联欢

  与   青山绿水相聚

  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理解文中的词语;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背古诗(每节语文课课前都有)

  二、谈话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背的是古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看来,老师字写得漂亮,同学们读得也有味)

  三、质疑。

  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哪些疑问?

  生1: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有什么?

  生2:打开了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我们能有哪些收获?

  生3: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谁去打开?

  生4:如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表扬学生的敢于质疑,并板书:有什么?收获?为什么?谁?怎样?

  师:引导质疑(在课本下加点)说说你所理解的课本。

  生:我认为的课本就是我们用的语文书、数学书等。

  师:对呀!大家再读读课题,你还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

  师:谢谢这位同学。她的提问中告诉了我们大自然就是(生:绿色的课本),绿色的课本就是(生:大自然)。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大自然比作了绿色的课本。

  (学生的质疑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抓住课题中的“课本”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巧妙地完成了“解题”这一环节。)

  四、初读课文,读正确。

  师:心中有这么多的疑问需要解决。我们先别急!先让我们打开课本,去读一读课文。要求只有一个,读正确。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6位同学来读一读。(有目的的请读书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读。)

  (学生读错:柏、沃、绚,师随文指导)

  五、默读课文,动笔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生:边默读边划词语。

  师:指名让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有:芬芳、松柏、苍劲、绚丽、沃野、耕耘、洋溢、温馨、饱览、豪情、浩瀚、胸襟、云锦)

  师: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学生兴趣高涨。

  师:这些词语中,有些词语可能有些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已经解决了,有的可能课外 书读得比较多,自己也理解。先别急,我们来听一听录音,用心感受一下这些词语,然后再来交流。

  六、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七、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对于明显从词典上抄来的解释,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出自己真正的理解。)

  八、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境,为第二课时的指导朗读作准备!

  九、指导钢笔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