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2023-08-30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面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难点:

  探究、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希望你们在这节课上能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快乐。所以,我们的学习口号:(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耶!

  2、口算卡片

  3+4=9-5=2+6=3-2=5-4=6-3=2+7=5-3=4+5=1+8

  3、我会填

  80里面有个十。

  50里面有个十。

  6个十是。

  3个十是。

  4、口答

  你知道100以内的整十数有哪些?

  5、揭示课题并板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1。

  师:春天来了,公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老师要去看花展。你想去吗?那我们就一起出发吧!

  出示挂图: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红、黄颜色的花。

  师:请你数数看,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几盆?

  学生数数并汇报:红花10盆,黄花20盆。

  师:你能根据花的盆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贴: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

  要想知道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怎样计算?

  (红花有10盆,黄花有20盆,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就是把红花和黄花的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是10+20)。

  (板书:10+20)

  谁还有不同的算式?(20+10)

  得数是多少?板书:20+10=30

  你是怎样想出得数的,请同桌的同学讨论

  全班交流

  1、数的方法:10、20、30

  2、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3、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4、想加算减:因为30-10=20,所以10+20=30

  5、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加想来一共是3个十,也就是30。

  同学们想出来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你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摆小棒

  小结:整十数加整十数,想:几个十加几个十等于几个十,就是几十。

  (二)探究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挂图出示:紫花有30盆。

  师:工人叔叔说,布置花坛还要紫花,我要搬走10盆,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试着提问,教师板贴:还有多少盆紫花?

  可以怎样列算式?(板书:30-20=)

  师:得数是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30-10=20

  你是怎么知道30-10等于20的?同桌两人说一说算理,指名汇报。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小结:整十数减整十数,想:几个十减几个十等于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归纳总结

  全班齐读:10+20=30,30-10=20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理解并掌握算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让学生经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形成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准确口算。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谈话: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前面的知识?

  第一题:我会算。

  下一题:我会做。

  (设计理念):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天性,上课开始,通过比一比我会算、我会做的形式来激趣,既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和数的组成等旧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新知识的学习在情绪、知识等方面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情境引入

  1、情境:小朋友们,喜欢春游吗?(喜欢)一般我们春游都是怎么去呀?(坐车)。出示图片,问2辆车是什么车?(客车)一辆红客车和一辆绿客车。好,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算的数学问题吗?出示问题:红客车和绿客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谁能把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出来?(条件是,问题是)

  3、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40+30=?)

  追问:40指的是什么?30呢?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多少辆,就要把红客车和绿客车的数量合起来,用加法。)

  40和30都是什么数?(整十数)揭示课题。(板书)

  4、怎样算出40+30的得数?。自己先想一想,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算法,相机板书:

  第一种:3个十加4个十得7个十,是70.(根据数的组成)

  第二种:4+3=7 40+30=70

  听懂了吗?谁能再来说说?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想4个十加3个十是多少来算的。同桌再说说这道算式的算法。说完打开书第42页,把40+30的得数填在方框里。

  读一读算式,这道算式完成了吗?单位名称是什么?有单位要写单位。求出的“70”指的是什么?

  5、出示“试一试”: 70-30=?

  怎样算呢?你是怎样想的?

  自己思考,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70减30可以按几减几来想得数?)

  6、小结:(边指边说)40+30是几十加几十,70-30是几十减几十,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口算得数时,可以想几加几或几减几,算出有多少个十,再得出得数。(出示若干题目考考学生)

  三、组织练习

  下面我们将进入这一课的“动物世界”?

  1.“想想做做”第1题。

  首先是小狗出的题,看图写算式。

  每一串彩珠有几颗珠子?(10颗,表示几个十?)

  左边有多少颗,右边呢?(生说图意)

  你能根据图意写出四道算式吗?生填写算式。

  汇报,这是四道有联系的算式。(任选一道加法和减法算式说说算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三组算式,先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计算下面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想每组上面的几加几或几减几来算,就能很快算出得数。

  出示一道一位数的加法算式,你能像上面每组算式这样,编出一道相应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算式吗?减法呢?

  看到小朋友们表现这么棒,小兔子心服口服地给你们竖起了大拇指。

  3.“想想做做”第3题。

  下面我们来开数字小火车,看哪一组能开得又快又好?

  4. “想想做做”第4题。

  老虎先生也给大家出题了,你们能做对吗?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得数。

  5.山羊和兔子也给大家出了一道题。谁来说说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同样多”是什么意思?自己完成,交流算式和得数,追问:为什么用加法?

  四、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怎么想?

  2、完成每日一题。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说。

  二、出示目标:

  1、我能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我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回答问题是做到谦让。

  三、创情激趣

  小朋友们想去森林公园游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我们来到森林公园门口,售票员阿姨想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快速回答门票上的口算题。

  口算题:

  3+4 7—3 5—4 6+3 7+2 9—5 2+5 8—3

  四、自主学习交流导思

  1.整十数加整十数。

  听说小朋友要来,小松鼠特意拿来了3种水果,有10个苹果、20个香蕉、30个梨请大家吃,可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水果提出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1)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

  要想知道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怎样计算?(板书:10+20)

  10+2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每组的几个同学讨论讨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a.数的方法:10、20、30。

  b.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想减算加:因为30-10=20,所以10+20=30。

  e.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f.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那么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汇报。)

  (2)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3)香蕉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

  2.整十数减整十数。

  小松鼠看到又来了一些小朋友,准备送给他们10个梨。小朋友们,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还有多少个梨?

  原来有30个梨,小松鼠送给小朋友了10个,想一想,要算还有多少个梨,怎样列算式?

  板书:30-10=20

  你怎么知道30-10等于20?给你们组的同学说一说。(小组交流。)

  我们算出的结果对吗?请同学们再用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

  五、学以致用

  乌龟先生在干嘛呢?他正准备把这些信送给住在森林里的小动物,你想和他一起送信吗?

  1.口算。

  3+2=4+5=6-4=

  30+20=40+50=60-40=

  小兔子在玩凑百的游戏,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也一起玩好吗?

  请听好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报整十数,另一个同学答整十数,两个同学报的数相加要得一百。谁来和老师先玩一玩。

  接着我们继续往前走,这里有一个小池塘,小猫花花在钓鱼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钓鱼?这鱼怎么钓呢?先算出每个小鱼身上算式的答案,然后,放在相应的小桶里。

  2、口算。

  2+3+4= 20+30+40= 9—4—3= 90—40—30=

  6+1—3= 60+10—30= 7—5+4= 70—50+40=

  然后,我们来到一片草地上,草地上三个小猴子在分花生,谁来说一说图上的意思,还剩多少个花生?我们一起算一算。

  六、达标测评

  书上59页。

  七、课堂小结

  你学到什么?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0+10=30 10+30=40 20+30=50 30—10=20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渗透转化思想。

  2 、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计算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老师听说一(2)班同学们的计算很棒,今天想请你们把你们最棒的一面展示给在坐的每位老师看不好?请同学们看算式,说得数:

  (1)20+2= 32-2= 35-5= 60+7= 70+5=

  43-3= 56-6= 80+2= 30+9= 15-9=

  (练习过程中重点提问这两题:32-2=30你是怎么算的?)

  师:32-2=30你是怎么知道等于30的呢?

  生: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减去2个一,还剩3个十。

  师:对,从3个十和2个一,减去2个一,还剩3个十。

  师:80+2=82 你怎么想的呢?

  生:8个十和2个一是82

  (2) 5个十是( )?

  7个十是( )?

  30里面有几个十?

  60里面有几个十?(要完成)

  复习小结:同学们的计算能力真强,能够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快准地算出这些题。接下来,老师还有许多难题想考考你,敢接受挑战吗?(敢)仔细听!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当新的学期开始,开学的第一天,说说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呢?你们是不是最期待老师给你们发新书呢?

  (课件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师:看!一(6)班也在发新书!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搬书的过程(先搬来10本再搬来20本)

  师:从图中我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先搬来10本书,又搬来20本书(师板书)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发现了这两条有用的数学信息。那你们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本书?(师随着生的提问将问题板书在刚才两条信息的后面,变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两条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就编成了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那现在我们一起把这道题读一遍。(生齐读题目)

  三、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一)尝试交流算法

  师:好!同学们,要想算出一共有多少本书应该怎样列出算式呢?谁会列式?

  生:10+20=30(本)

  师:哇?你还直接就说出得数啦!好厉害!那你说说你是怎样知道10+20=30的?

  生:(回答的这位学生回答的计算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

  a 、数的方法:10、20、30。

  b 、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c 、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 、想减算加:因为30-10=10。所以10+20=30。

  e 、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加起来一共是3个十,也就是30。

  生:因为1+2=3,所以10+20=30(预设)及时的把过程板书

  板书:想:1+2=3, 10+20=30 (板书在算式的旁边位置)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动手操作摆小棒

  师:那10+20是不是等于30呢?你和他的算法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在你们的桌上,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也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算一算,好了,开始吧!

  (学生动手操作)

  2、展示过程,理解算理

  师:谁来告诉老师10+20是不是等于30呢?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让生自由说自己的算法,如果有学生说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就提问:那你是怎么摆的呢?左边摆多少?右边摆多少?我们请你上台摆给大家看看,好吗?)

  (让生上展示台上摆出左边有1捆小棒,右边有2捆小棒.)

  师:请同学们看着他摆的小棒,左边的1捆小棒是几个十?(1个十)右边的2捆小棒是几个十呢?(2个十),1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几个十呢?(3个十)

  3、结合算理,掌握算法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道算式,仔细想想刚刚我们摆小棒的过程,刚才我们摆了1捆小棒是一个十(板书),又摆了两捆小棒是2个十(板书),一个十和 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3个十是30(板书)。(结合板书说)

  板书设计:

  10 + 20 = 30

  ↓ ↓ ↑

  1个十 + 2个十 = 3个十

  小结: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算式就可以通过想它的组成来计算。

  师:除了用小棒来计算,还可以从我们的计数器上直观看出我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先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再在十位上继续拨两个珠子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是30。

  4、举一反三,理解整十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渡语: 刚才同学们很棒,一下子就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果老师再出一道算式,你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来计算呢?

  (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出新的算式:30-20=)

  师:谁算出结果了?你是怎么想的?

  生:30里面有3个十,20里面有2个十,3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1个十,1个十是10。(可以请两三名学生说)

  师:说得真好!谁能像他这样说得这么好?

  (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30 - 20 = 10

  ↓ ↓ ↑

  3个十 — 2个十= 1个十

  小结:结合板书来说

  10+20=30

  30-20=10

  5、小结方法,揭示课题。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黑板上这两个算式,算式中所有的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它们的后面都有一个零)对!像这样的数在数学里我们就叫它整十数,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板书课题),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想每个数的组成来进行计算。你们学会了吗?那我来考考你们啦!

  四、巩固练习

  1,、摘果子游戏:当说出算式的得数,苹果就会从树上掉下来

  如:30+20= 50-20= 30-10= 60-30= 30+50= 60+20=

  2,、开火车游戏:火车开动,说对算式火车就继续开动.

  50+40= 30-20= 60-20= 70+10+10=

  90-10= 80-20= 40+40= 20+30+10=

  (这种类型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不会开不快,如果你怕时间不够,你可以先进行第5题,再进行此题,但一定要保证第5题上出来)

  3、口算竞赛,抢答题。发现数的规律特点

  3+2= 4+5= 6-4=

  30+20= 40+50= 60-40=

  (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

  5、猜一猜,红花后面藏着几

  50+( )=90 90-( )=30 ( )+( )=100

  ( )-20=80 ( )-40=50 ( )-( )=30

  分组出示,最后一组的时候这样引导,老师要增加难度了,仔细看我出来第三组了哦!

  ( )+( )=100

  ( )-( )=30

  先分开引导,再结合引导,最后一口气说出两道题。现在谁能说?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你会计算了吗?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的例1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

  教学用具:

  70根小棒、小磁铁、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算(生听老师念口算题,在练习本上写算式。)

  口答

  (1)40里面有几个十?70里面有几个十?

  (2)5个十是多少?9个十是多少?

  (3)3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个十、3个一是多少?

  二、教学新课

  1、谈话导入。春天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出示幻灯片),小朋友们,这些花美吗?

  今天咱们光明小学的小朋友到公园去玩耍,看见工人师傅在搬花,于是他们就帮爷爷数花。每人十盆十盆地数,一共数了多少盆?(生数数,先观察每一列有多少盆花?10盆。然后在十盆十盆地数:一个十、两个十、三个十、一共有6个十,是60盆。)

  师:对,一共有60盆鲜花。 刚才我们是通过数数的方法知道一共有60盆花,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方法吗?(左边有30盆,右边有30盆,合起来一共有60盆,30+30=60)

  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思考,想到了不同的方法,再来看看,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也许,现在小朋友不知道,再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后,你们就会明白。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首先今天我们要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小朋友们,我们学过的100以内的整十数有哪些,你知道吗?(生数数,10、20、30、师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教学例1

  (1)整十数加整十数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摆小棒。 左边摆一捆小棒,每捆十根,表示红花的盆数。右边摆两捆小棒,表示黄花的盆数。

  (生操作,师巡视。师在黑板用小磁铁演示。)

  师:刚才小朋友们已经按老实要求摆好了小棒,下面老师有一些问题要考考大家了,看看谁在活动之前,把老师的要求听得最仔细:一捆小棒表示多少?那又摆了两捆小棒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一捆小棒表示10根,又摆了两捆表示黄花的数量有20盆。

  师:小朋友们听得可真仔细啊,那如果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师用实线圈把左右3个小磁铁圈起来。)

  生:10+20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算式)

  接着师指导学生进行口算的思考过程

  ①10是几个十?20是几个十?

  ②1个十加2个十,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十?

  ③3个十怎样写?怎样读?(3个十,在十位上写3,个位上写0,这个数写作30,读作三十,在这里给学生强调下无论是读数或者是写数都是从高位开始。)

  板书:10+20=30

  (让学生理解思考过程,可让学生反复说过程)

  小结:口算10+20得多少,分三步想:先想10里面有几个十?20里面有几个十?后想1个十加2个十得几个十?再想3个十是多少,应该怎么样写?

  师:小朋友们,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们明白了吗?那我们马上来检验一题

  20+30 10+40 30+50

  (生思考,和同桌小声讨论,后汇报,说思考过程,你是怎样想的?)

  (2)整十数减整十数。 生再用小棒摆。师在黑板上用小磁铁演示。

  师:现在有紫花30盆,我们应该用多少捆小棒来表示紫花的数量呢?(30)

  那现在工人师傅搬走了10盆。搬走的10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去掉1捆小棒,生拿走1捆小棒,师用虚线圈把其中1个小磁铁圈起来。)

  师:现在还剩下多少盆花?怎样列式计算?(先在练习本上写算式,再汇报。)

  生:还剩下20盆紫花,30-10

  师:30-10=20,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快速算出答案的?

  (师引导生用数的组成来思考:30是3个十,10是1个十;3个十减1个十得2个十;2个十是20。)

  板书:30-10=20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知识,整十数减整十数。

  生齐读:10+20=30 30-10=20 小结:在口算时,我们同样可以用数的组成来思考。整十数加整十数,就是想几个十加上几个十;整十数减整十数,就是想几个十减几个十。小朋友们,你们会了吗?(会)既然会了,那老师可得考考你们了。

  3、指导生完成做一做题目。

  第一题:30+40 请学生上黑板用小磁铁演示,按后根据图说一说

  ①30表示什么?40 表示什么?30+40又表示什么?

  ②30加40 的和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数的组成。)

  第二题:70-30请同学们想一想70和30各表示什么?40又表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游戏:送信。

  在黑板上贴上小猴(得数为30)、小兔(得数为70)、长颈鹿(得数为20),小鸟(得数为50)四个信箱,发给学生一些口算卡片,口算出得数,然后对号入座。

  师:请大家先给小猴送信。(生将得数是30的卡片贴在小猴的信箱中。再集体订正。)

  2、首尾相接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一个同学先一道题,要求题目必须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加减法不限。第二个同学用第一个同学的得数再编一道题,以此往下继续进行练习。如:第一个学生说20+40=60;第二个学生说60-10=50、以此类推。(这个游戏主要是考考学生反应,巩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练习,还可以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要想完成游戏,必须学会听游戏规则。)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知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测量毫米的认识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应该很容易。学生们都能准确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因学生年纪太小,在探究计算方法上,应适时、适当给予启发和引导。个别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要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计算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计算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整十数加减的计算原理;

  2 、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温暖的春天来到了,鲜花已盛开,我想公园里一定很美,你们想不想去逛公园?(生回答)不过事先可说好,除了脚印,请你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记忆和照片,请你什么都别带走。做一个讲公德、保护环境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对不对?(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瞧,公园到了。知道吗,买门票不用花钱,只要做对一道题,就可以进去了。(卡片)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生口答)

  同学们可真棒,都做对了。注意,要跟上队伍,注意安全呐!

  仔细观察,刚进门,你都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展示:假山、鲜花、游人)这么多盆五颜六色的鲜花你们喜欢吗?

  ( 1 )看图提问列式:不要只欣赏,动脑想一想,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出示图)(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紫花还剩多少盆?)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该怎样分析呢?列式(板: 10+20 30 — 10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2 )探讨计算方法:

  这两道题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引导启发)

  汇报交流:(生说计算方法)(表扬、奖励声音响、积极主动)

  2 、反馈练习:做一做

  观赏完鲜花,咱们去买两个气球吧!(画)呀,球上有两道题,谁算对了,气球就送给谁,有信心做对吗?(生独立解答,可以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汇报交流:( 30+40=70 , 70 — 40=30 )是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气球送给他。

  三、巩固新知

  1 、到猴山了,看小猴子多可爱呀!买一些送给小猴子吃,好不好?一定在工作人员许可下才能喂动物,要爱护小动物。我先买 40 个,担心不够,又买了 20 个,你知道我一共买了多少个?( 40+20 ),为什么?喂完了猴子,结果还剩下 20 个,你知道喂给猴子多少个?( 60 — 20 ),为什么?

  2 、从猴山下来感觉累了吧?你闻到香味了吗?看哪,是苹果!(出示)谁想吃就来摘吧,不过得算对题,说出算法,苹果才归你。

  3+2 4+5 6 — 4

  30+20 40+50 60 — 40

  上、下两道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3 、前面是小熊的家了,可它只欢迎认真做题、聪明好的孩子,快做对题去小熊家参观,做客。(出示,口头正确即可)

  四、拓展延伸,联系自己

  该回家了,快查查咱们人数够不够,男生 20 人,女生 30 人,一共应该是多少人?( 20+30=50 人)有 10 个人刚才请假先走了,现在应该有多少人?( 50 — 10=40 )别忘了,还有带队的两位老师呢?

  五、课堂小结

  你们在公园玩得开心吗?都有哪些收获?(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只要爱观察,爱动脑,你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你每天都能学得开心,玩得快乐!

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94~96。

  【教材分析】

  《栽蒜苗(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习活动的一些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在第二学段,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如:“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记录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表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 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 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一)]

  二、探索新知

  1、 学习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怎样观察与记录呢?我们来看看天才小学的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第一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表。(学生汇报,集体交流)师:通过统计表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 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画条形统计图)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好,我们来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两张15×9的方 格纸。)

  生:老师,这张方格纸的一格表示1厘米,格子数不够涂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有没有办法解决格子数不够涂的问题呢?(再补充格子,用一格表示2厘米)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小组蒜苗第十五天生长情况统计图。(交流信息,指出用一格表示3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好办法,它能解决格子不够用的问题。那么每张图上的每一格到底表示几个单位,还与所画条形的数据有关。如果数据很大,那么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那么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4、 讨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观察这些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有关数量的关系比统计 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91页“试一试”及P92页“练一练”

  1、 试一试

  这两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 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2cm

  3cm

  一格表示 100个 多个单位

  2人

  形象直观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