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发现磁铁的特性,激发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2、在操作活动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帮助幼儿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
3、在实际的主动探究活动中幼儿感受探究的快乐,学会交流实验结果,通过记录合作学习简单评价并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愉快。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发现磁铁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积极探索磁铁的秘密。
物质准备:自制钓鱼竿鱼钩(磁铁)有回形针的纸鱼若干,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图钉、大头针、布条、纸片、玻璃球、牙签、雪花片、硬币、橡皮、回形针。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磁铁有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发现磁铁
1、游戏:小猫钓鱼。
2、讨论:为什么有些顽皮的小鱼总是钓不上来呢?你们看看钓上来的.小鱼,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只有身上有回形针的鱼才能被钓上来,因为磁铁能吸住带有回形针的纸鱼。
二、基本部分:认识磁铁
磁铁找朋友。
1、老师:磁铁能吸住铁做的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呢?
2、老师提供每人一份相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动手操作,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
3、请幼儿分组交流实验操作结果,做好实验记录并交流实验结果。
(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验,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发现。)
4、小结:磁铁的本领真大,只要是铁做的东西都能被磁铁吸住。(磁铁不光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大头针、图钉、硬币,这说明磁铁和铁制品都是好朋友。)
三、拓展部分: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1、老师引导幼儿了解磁铁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提问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小结:磁铁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比如塑料文具盒上的盖子,门吸,妈妈的钱包上的磁铁扣活动室里的黑板上的磁扣都用到了磁铁的本领。
四、活动延伸:
启发幼儿在生活中继续积极观察了解磁铁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一步了解磁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比如磁性玩具,磁悬浮列车,磁性水杯,广泛认识到磁铁的特性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大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典智力玩具,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人创造的智慧游戏,这种游戏老少皆宜。幼儿已有过用几何图形进行拼图游戏的经验,因此很容易引导幼儿进行七巧板拼图活动。
开展七巧板游戏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拼摆出许多的图案,让幼儿在活动中积累了数学经验,更扎实地巩固基础知识;玩的时候可以打破定势,转换思维,展开想像,对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有很的助;幼儿能用语言正确表述自己的图案,并且在相互表达、评价和交流中,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活动目标:
(一)认识七巧板,学习看图完成简单的拼图。
(二)激发幼儿对拼图游戏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一)课件。
(二)幼儿每人一套七巧板。
四、活动重难点:
认识七巧板,学习看图完成简单的拼图。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幼问好,稳定幼儿情绪。
(二)基本部分
1、七巧板的秘密游戏:快找快拿:
(1)师:我们都玩过七巧板,还记得七巧板中有哪几种形状的板吗?
(2)师:现在来玩一个快找快拿的小游戏,听清楚规则:
5秒钟时间内,请你们看图片,找出同样形状的板,放在操作板上。
时间到,手立即放膝盖上,不能再碰板。
幼儿根据图片找出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次请你们找两块板,而且摆放的方向要和我的.图片一样。
师:三角形方向是向哪边?绿色三角形方向是向哪边?
小结:形状相同,放的方向不同,给我们的感觉也不同。
师:刚才两个三角形摆放的方向也是这样的,那这次是什么地方改变了呢?
小结:位置换了一下,给我们又是一种新的感觉。
总结:用7块小小、不同形状的板块,变一变方向、换一换位置,就会出现奇妙变化。
2、七巧板的组合
(1)幼儿尝试选择其中的三角形组合不同的形状师:其实啊,七巧板设计非常巧妙,巧在哪里你们知不知道?那请你在七块板中选择其中的两块三角形组合一下,看看能不能产生新的形状呢?
(2)交流:
师:你用哪两块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形状?
师:谁也一样拼出这样形状的图形了?怎么不一样呢?
小结:三角和三角组合在一起变正方,小三角和小三角组合在一起变小正方。
师:有没有拼出不一样的形状?
小结:瞧,七巧板中选择不同的2个图形,可以变成、……新的形状,你们说七巧板巧不巧?
3、拼七巧板:
(1)师:正是因为巧,所以七巧板可神奇啦!还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看!我拼成了什么?(机器人)看看机器人的头是什么形状?身体呢?三角形做机器人的——脚,手用什么形状拼的?你们想不想拼?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幼儿操作。
师:成功了吗?都成功啦!
4、限时拼图:
(1)师:七巧板真有趣,可以拼正方形,又可以拼机器人,那还可以拼什么呢?这样吧!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怎么样?
(2)一分钟拼“小鱼”:看!七巧板拼成了——小鱼。哎!这次我可是有要求的。听清楚!请你在一分钟时间内拼成这条小鱼。行不行?好!开始!谁成功啦?
5、小组比赛。
(1)师:我有个建议,我们来一次拼图比赛,好不好?我们分成两队,你们两组是一队,你们选做红队还是绿队?你们两组是一队,就是红(绿)队。听清比赛规则:请你们在规定的时间里拼出图案,哪一队成功的人数多就得一个小动物头像,明白吗?
(2)看图拼七巧板:
(1)第一轮拼“房子”:第一轮一分钟,看!拼什么?(房子)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你们队几个人成功啦?第一轮哪一队获胜啦?
(2)第二轮拼“飞机”:第二轮50秒,时间缩短、难度加。有信心吗?这次拼什么?(飞机)好!开始!你们队几个人成功啦?第二轮哪一队获胜啦?
(3)记忆拼七巧板:
提要求:接下来我们换一个游戏,听清楚规则!请你先用眼睛看,把七巧板拼成的图记在脑子里,等我说开始的时候,再把它拼出来,明白吗?看的时候不能拼,只能记。
第一轮拼“火箭”:是什么?先仔细地看,把它记在脑子里,三角拼哪里?正方形怎么摆?记住了吗?开始!你们队几个人成功啦?哪一队获胜?
第二轮拼“轮船”:这次拼什么?先仔细地看、认真记。看得仔细、记得清楚。船身用什么图形拼的?平行四边形怎么摆?记住了吗?开始!你们队几个人成功啦?哪一队获胜?
(三)结束部分
1、小结:孩子们,这个七巧板好玩吗?其实,它还能拼出许许多多的图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你们想来拼一拼这些图案吗?好,我们再来拼一拼,好吗?
3、还有最后一个任务,请你们把七块板不多不少,整理好放回正方形盒子里,好吗?
六、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拼图游戏
大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种子奥秘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了解种子的生长和作用。
3、鼓励幼儿大胆说己的观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种子(黄豆、绿豆、赤豆、黑豆、白芸豆、花芸豆、花生、瓜子)
2、苹果、梨子、石榴、刀四把、石磨六个、白纸、木棍、水
3、种子生长图、音乐磁带
4、食物“豆浆”一袋
活动过程:
一、游戏环节
1、问好:嘿!小朋友好,我是李老师。今天一起来到智慧屋,我们的口号是:“智慧树下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下做游戏,快乐多又多。
2、游戏“公鸡头、母鸡头”
二、引导幼儿观察种子,了解种子的特征
1、秋天,兔妈妈收获了许多的豆宝宝,它想请你们去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它们是什么豆宝宝?长得什么样?有什么不同?(幼儿观察种子)
2、提问:请你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些豆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3、问:“这些豆子都是一样吗?那些地方不一样?
4、除了你们发现的不同,还有哪些是不同的?
5、师:我们刚才说的豆宝宝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它们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大小不同,有的形状不同,很有趣。
三、了解种子的生长
1、说了种子的特征,你猜猜种子是长在什么地方的?(幼儿猜想)
2、谁说说你知道书上的种子有哪些?(板栗、松果、白果)
3、谁说说你知道泥土里的种子有哪些?(花生、土豆)
4、谁说说你知道藏在果实里的种子有哪些?(苹果、梨子、石榴)
5、到底种子怎么长大的`呢?(师出示种子生长图,幼儿讲述)
6、师:种子是种在地里,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又长出新的种子的,真奇怪。
7、那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一起来表演(放音乐,师幼互动)
四、探索“种子变变变”,了解种子的作用
1、师:老师这有一袋豆浆,你知道它是怎么变的?(幼儿答)
2、那老师变给你们看看(师示范磨豆浆)
3、师说:“除了黄豆可以磨成豆浆,你们还知道其他种子还有什么用?
4、幼答:瓜子好吃,你还知道哪些种子可以吃?
芝麻榨油,你还知道哪些种子可以吃?
5、师:种子除了可以做成食品、做药给人治病,榨油,还可以种植,有的人还动脑把它们做成工艺品来美化打扮我们的生活。
五、幼儿操作,尝试寻找种子的新秘密
1、幼儿分小组活动(教师提要求)
2、A磨豆浆
B在果实里寻找“种子”
C瓜子榨油
D为豆子磨粉
3、教师
延伸活动:
请食堂里的工作人员为小朋友加工豆浆。
大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冰是冬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得知水遇冷会上冻结成冰,那冰遇到热就会化成水这一科学道理。我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就是想尝试让孩子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
活动内容
《好玩的冰》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了解冰的物质特性,初步了解冰是由水变成的,冰遇热会化成水。
2.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同样大小的冰块、抹布;冷水、热水每人各一杯。
2.事先观察好有结冰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哪里有冰
1.带幼儿到户外去找一找,哪些地方会有冰?
2.请幼儿互相交流:在哪里找到的冰?你看到的冰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在自己找到冰的地方做好记号,中午再来观察。
二、自由玩冰,探索冰的物质特性
1.教师提供制作好的冰块,请幼儿玩一玩,看一看、摸一摸冰是什么样子的?
2.集中:
①冰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②冰握在手中久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③为什么会有这样?
小结:冰是硬硬的、冰是冷冷的、冰是光滑的、冰握在手里是会融化的。
三、小实验:观察冰块的变化
①摸摸两杯水,说说不同的感受。
②每杯水放进一块冰,引导幼儿比较、观察冰块变化。
③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小结:冰在热水中融化的比在冷水中快。
四、活动延伸
1.到户外观察早上找到冰的地方看看,冰是否有变化。
2.请家长配合,在家在制作一个冰花。
冰是孩子们喜欢玩的,活动中通过让孩子们找冰、玩冰,让幼儿与冰亲密接触,让他们用自己的小手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更加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动脑筋想办法的积极性更高了,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得到了拓展,我觉得在这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冰是凉凉的、硬硬的、光滑的、透明的,易融化的、易碎的,为孩子们以后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大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有一天孩子在外面玩耍,几个孩子看到阳光照在小朋友的身上,地上就有他们的影子,于是几个孩子就开心地玩耍踩影子的游戏。大班孩子对科学活动很感兴趣,而且《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于是,我选择了"影子"这一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
二、目标确定
1、引导幼儿观察影子的存在的.原因。
2、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判断及合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四、教学准备:
选择阳光的日子、在教室布置成黑黑的,并放一盏灯在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玩踩影子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小朋友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戏。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看到的影子影子的特征,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影子?
2、通过幼儿自由玩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
二、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
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影子是怎么来的呢?通过让幼儿幼儿观察了解:天气是什么样的,并提问如果阴天没有太阳会不会有影子。教师小结: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产生了影子。
三、学生操作,在实验中感受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教师带领小朋友回教室做实验:发现没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会有影子。教室不开灯,一片漆黑,学生们发现看不到影子;教师江灯开启,请学生看,有了影子。教师提问小朋友: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吗?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得到: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
请学生玩手影游戏,体会影子和光带给我们的乐趣。
大班科学好玩的魔术教案 篇6
设计意图:在一次慰问老人的活动中,一位幼儿被一只不会发亮的手电筒迷住了,他罢弄着手电筒查找不会亮的原因。孩子强烈的探索欲,启发了我:生活中任何一个细微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我设计了《好玩的手电筒》这个活动,让孩子自发的探索发现手电筒不会亮的原因,并能正确地放置电池使手电筒再次亮起来。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玩手电筒,自主探索发现手电筒不会发亮的原因。
2、初步感知电池正负极相连能使手电筒发亮。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只装有电池的手电筒和一只没装电池的手电筒;电池放置示意图;电池若干。
活动重难点:
如何放置电池使手电筒发亮
活动过程:
一、探索发现手电筒不会发亮的原因
1、教师打亮手电筒,幼儿跟着音乐玩光影游戏(教室拉上窗帘,保持比较暗的状态)
2、每人拿两只手电筒玩(一只装有电池会亮的,一只没有装电池不会亮),教师引导孩子拆拆玩玩手电筒,比较发现手电筒不会发亮的原因。
二、幼儿在不会亮的手电筒里自由放置电池,教师引导孩子怎样放置才能使手电筒发亮。
1、幼儿操作:自由放置电池,教师观察,不作指导。
2、幼儿打开手电筒,集体讨论:为什么放了电池后,有的手电筒会亮,有的不会亮?
3、教师出示放置电池的示范图,引导孩子观察电池两端,感知正负极相连能使手电筒亮起来。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幼儿打开所有手电筒一起玩光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