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篇1
活动目标:根据画面理解儿歌内容,学念儿歌。通过念儿歌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情感。
主要形式:集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10分钟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念儿歌。
难点:观察画面,根据画面理解儿歌内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学过“打电话”的游戏。
物质准备:玩具电话机,积木,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玩具电话引出课题。(3分钟)
教师出示玩具电话,和幼儿玩游戏“打电话”。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熟悉并理解儿歌内容。(9分钟)
1、“这上面有谁啊?多可爱的宝宝呀,他在干什么呢?”
2、“这个宝宝在用什么当电话呢?”
3、“猜猜看,宝宝在给谁打电话?”
4、“猜猜,宝宝跟妈妈说什么?”
三、教师示范念儿歌:“小宝宝,想妈妈,抓起积木当电话:妈妈,妈妈,快点回家。”
幼儿跟念儿歌。
四、幼儿边看图边念儿歌。
【活动延伸】
1、 课后可以让幼儿到室外多几个人合作玩这勾手指的游戏。
附:儿歌
想妈妈
小宝宝,想妈妈,
抓起积木当电话;
妈妈,妈妈,
快点回家。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篇2
教学目标:
能认真倾听故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愿意上幼儿园,不害怕。
教学准备:
挂图第26号。
故事磁带。
教学过程:
出示图片,幼儿观察,教师提问
——图片上有谁?对,这个小朋友叫宁宁,旁边是宁宁的妈妈。
——你们知道宁宁对妈妈说了什么吗?听完老师讲的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教师有表情地边指图片边讲故事。
根据故事内容提问。
——妈妈要送宁宁上幼儿园;宁宁是怎么说的?
——宁宁和妈妈到了幼儿园,看到小朋友在干什么?
——最后,宁宁对妈妈说了什么?集体学说句子:妈妈、妈妈,我长大了,快送我上幼儿园吧!
教学结束:
附:
妈妈,快送我上幼儿园
宁宁是汪汪托儿所的小朋友。有一天,妈妈对宁宁说:“宝宝你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宁宁说:“妈妈,我害怕,我想上托儿所,不想上幼儿园。”妈妈说:“宁宁别害怕,妈妈带你到幼儿园去看看。”
宁宁和妈妈到了幼儿园。哎呀,幼儿园里可热闹了: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有的小朋友在踩高跷,还有的小朋友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宁宁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长大了,快送我上幼儿园吧!”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篇3
一、名称:换帽子
材料:
图片、故事《换帽子》
过程:
1.幼儿自由翻阅图书。
2.介绍幼儿用书《换帽子》,知道故事的名称。
3.为幼儿讲故事《换帽子》。
4.根据幼儿的喜好决定讲几遍故事。
5.幼儿指认图书中的大小帽子和戴帽子的乌龟、小姑娘。
6.学讲故事中的对话。
建议:
1.可以将故事改编成木偶表演给幼儿看。
2.准备各种样式、大小的帽子让幼儿试戴,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附故事:换帽子(石可)
一只乌龟戴着一顶大帽子。帽子盖住整个头。乌龟急得直叫:“看不见!看不见!一个小姑娘戴着一顶小帽子。帽子太小,差一点给风吹走。
小姑娘急得直叫:“帽子!我的帽子!”于是,乌龟说:“我俩换一顶帽子吧。”乌龟和小姑娘互换了帽子。乌龟戴上了小帽子,不大也不小;小姑娘戴上了大帽子正好。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二、名称:自己戴帽子
目标:
了解几种帽子的不同戴法
材料:
幼儿戴的帽子
过程:
1.将班级幼儿的帽子集中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帽子。
2.教师告诉幼儿这些帽子的戴法。
3.幼儿自己挑选不同的帽子试戴。
建议:
1.此活动在冬季进行较合适。
2.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围巾、手套等内容都可以这样进行。
3.围巾、手套等物品要写好幼儿的姓名,以免搞错。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篇4
活动目标 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引起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这一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脸盆、小碗、水桶、积木、雪花片、木珠、小勺、玻璃球、小石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桌上的小篮子里有许多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玩一玩?
2、请幼儿说一说篮子里的物品。
3、教师:盆里的水蓝荧荧的,真漂亮,小朋友喜欢不喜欢?
我们小朋友可喜欢玩水了,小篮子里的东西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等一下请小朋友把小篮子里东西
放到水盆里去,看看它们到水里后会怎么玩?看看会有哪些东西不见了?
二、第一次尝试
1、幼儿每人一份材料,引导幼儿将物品放入水中,并观察什么东西不见了。
2、讨论:什么东西是浮在水面上?什么东西不见了?不见的东西哪里去了?
三、第二次尝试
1、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拿出,用小碗将盆里的水舀到小水桶里
(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水撒到外面)
2、幼儿操作,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水底的东西。
四、总结
我们把放到水里后不见了的东西这一现象叫沉,把放到水里后看的见东西的这一现象叫浮。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篇5
故事:鸡的一家
活动目标:
1、学习故事《鸡的一家》,理解故事内容。
2、愿意模仿模仿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叫声。
活动准备:
图片:公鸡、母鸡、鸡宝宝;角色胸饰若干:公鸡、母鸡、鸡蛋、鸡宝宝。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边,幼儿认真倾听。
二、出示公鸡和母鸡,幼儿和公鸡母鸡打招呼。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
2、他们是怎么叫的?
三、再次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大公鸡、小母鸡是怎么说话的?
2、小小鸡出来后怎么说?
3、学说“鸡的一家”。
幼儿学习说:大公鸡,大公鸡,喔喔喔,喔喔喔。
小母鸡,小母鸡,咯咯哒,咯咯哒。
小 鸡,小 鸡,叽叽叽,叽叽叽。
四、尝试分角色扮演大公鸡、小母鸡和小小鸡。
在老师叫“大公鸡”的时候,会用“喔喔喔”的声音来应答,
在老师叫“小母鸡”的.时候,会用“咯咯哒”的声音来应答,
在老师叫“小小鸡”的时候,会用“叽叽叽”的声音来应答。本文由为您整理,感谢本文作者。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篇6
活动目标:
感受语言的趣味性,愿意模仿兔子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
重点难点:
愿意模仿兔子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看过小兔子的样子,知道兔子跳的动作。
物质准备:兔子手偶一个、教学大书《兔子兔子上山喽》
活动过程:
一、根据故事情节表演 《兔子兔子上山了》
边说"兔子兔子上山了!嘿哟、嘿哟"边做上坡很吃力的样子,慢慢的从指出爬到肩膀处,然后把手偶转向宝宝,对宝宝说:"你好,宝宝边说"兔子兔子吃草了!吧唧、吧唧"边从肩膀慢慢爬到头顶,然后把手偶从宝宝头顶探下,对宝宝说:"好香,好香呀!"边说"兔子兔子下山了!哧溜哧溜"快速从宝宝的头顶滑倒宝宝的胸前,然后将手偶面对宝宝说:"再见再见啦!"模仿宝宝的语气说:"别走、别走让我们永远做好朋友。"
二、出示教学大书,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宝宝猜测画面,并逐页讲述故事。
用遮盖的方式逐页出示画面,增加猜测的悬念。
引导宝宝模仿兔子发出的声音,如:"嘿哟、吧唧、哧溜"引导宝宝模仿兔子的语言和动作。
引导宝宝通过翻页发现宝宝衣服、头发颜色与山坡、草地间类似的地方。
师:"兔子兔子上山了"这个游戏好玩吗?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玩吧!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篇7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圆形的东西,积累感性经验。
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
3、常见圆形物体简笔画图片若干。
4、《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
1、集体朗诵儿歌《圆、圆、圆》。
2、看符号图朗诵儿歌。
3、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仿编儿歌。
(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2)让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简笔画图片,覆盖原有儿歌图示上的圆形物体,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
(3)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
(4)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加仿编活动。
二、展示和朗诵仿编的儿歌,激发幼儿继续仿编的兴趣。
三、引导幼儿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及时记录。
幼儿园托班语言教案:小球哪儿去了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跟教师学念创作过的童谣。
2、喜爱与小伙伴一块儿做拉大锯的民间游戏,体会与小伙伴游戏的愉快。
二、教学预备:
在餐后游戏时教师与孩子做过传统拉大锯的游戏。
三、教学过程:
1、幼儿教师请1名孩子上来与教师做拉大锯的游戏,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致。
2、幼儿教师带孩子学念创作过的拉大锯的童谣。
3、孩子游戏,幼儿教师踊跃参加与孩子一致游戏,推动孩子的学习兴致。
4、孩子自个儿找小伙伴游戏,体会游戏的愉快。
感触与领悟:
拉大锯这一个民间的游戏教学,以前也在餐后游戏教学中开展过。孩子在教师的带动下兴致也非常高。可是因为过去的童谣句子较多,孩子不容易牢记。有些孩子在游戏中不经意间会把自个儿平日里讲的话加进。例如:拉大锯,拉大锯,拉到首都去;或者拉到某某家中去等。所以我们自个儿创作了拉大锯的童谣“拉大锯,拉大锯,孩子家(可随机选一地点或某一孩子的家),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伙儿一块儿去看戏。”由于童谣中有一些来自于孩子平日里的经验。因此孩子记起来较易。孩子感觉到新鲜、好奇,参加教学的兴致就更加高啦。传统的民间游戏形式融进到平日里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收到较佳的效果。孩子在教学中也提升了口语综合表述的能力,平日里也愿意与小伙伴一块儿加入到拉大锯的游戏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