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合集

2023-08-28

马说教案合集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2、展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执策而临之 (握,拿) (面对着)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食不饱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执策而临之 (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来)

  4、 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4、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5、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6、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9、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2、 推荐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附板书:

马说教案合集 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

  翻译并背诵全文

  难点:

  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

  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

  读 议 展 点 练

  第一课时

  一.引导探究

  1.读写字词:

  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 粟sù 外见xiàn 食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 。

  二.优选精练

  (一)基础演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 )

  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 __通__ _ 含义:___ 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_ 含义: 。

  __ 通__ _含义:_ __ __ 。

  ③其真无马邪 ___ _通___ _ 含义:______ ___ 。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义是

  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通 ,含义是

  古今异义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②是马也 古义: 今义:

  (二)能力提升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

  2.填空。

  ①“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

  ②《马说》运用了 的写法,用“千里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揭示了封建统治者 的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③“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④《马说》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阅读寓言《赵人卖马》,自选角度,说说你受到的启示。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便想了一法,请名人伯乐到市场上将他的马看上两眼,做一个“活广告”。伯乐欣然而至,围着马转了三圈,离开时还回头看了三看,于是马价涨十倍。

  2.封建社会有很多人才被埋没,同样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做法却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A.韩愈—— 牢骚满腹痛骂当局

  B.苏秦——刺股苦读发奋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开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孤高自傲

  3.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