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2023-08-24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36页复习第24、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是最后一节复习课。我们要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二、复习复式统计表

  1、出示本年级3个班人数统计表,学生调查后填写。

  _______小学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______年_____月

  人 性别 数 班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总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1)哪个班男生多?哪个班女生多?哪个班总人数多?

  (2)哪个班男女生人数差最大,哪个班男女生人数最接近?

  (3)三个班共有多少人?

  2、师说明编复式统计表时,先要写表的名称及日期。表中表头分哪几项要设计好。

  三、复习求平均数

  1、怎样求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如果题里总数是未知的,就要先求出总数。总份数有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根据条件,找出总份数。

  2、练习:

  (1)在一次射击练习中,小刚投中的环数是9、8、8、9、10、10,小明投中的环数分别是10、7、7、8,两人谁的表现更好?

  (2)学校气象小组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分别是:16℃、24℃、28℃、32℃、35、26℃、21℃、18℃,求今天的平均气温。

  学生练习说一说第一题怎样比较两人谁的表现好?第2题要求平均气温总度数如何求?次数是多少?

  3、练习:做期末复习第24题、第25题。

  第24题。

  (1)学生先填合计数。再计算平均每月下雨多少天?

  (2)讲解:题中已知每个季度下雨的天数,要求的却是平均每月下雨的天数,因此应该除以12而不是除以4。

  第25题。

  (1)这是一个什么统计表?第一组7个同学,第二组8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2)要比较哪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应该算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算第一组、第二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注意算总重量时不要加错。

  比较:哪个组同学平均体重重一些?重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1、 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红旗镇图书馆少儿书籍借阅情况统计表。

  20xx年4月

  人 日 数 期种类 总计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合计

  连环画 8 16 15 6 0 24 32

  童话书 7 20 14 16 9 58 56

  科幻书 10 7 8 4 12 50 60

  (1)哪一天借阅连环画的人最多?

  (2)哪一天接待少儿读者最多,有多少名?

  (3)从18日~24日共接待多少名少儿读者?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的米数分别是60米、49米、46米、44米、51米,4、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先估计一下小明速度的范围,再计算。)

  3、文具店有两种牌子的钢笔,5天内雄鹰牌的销量分别是24支、18支、23支、24支、21支,中华牌6天的销量分别是16支、12支、17支、11支、10支、12支。哪一种牌子的钢笔平均每天的销量大?下一次文具店进货时,应选用什么牌子的钢笔?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篇2

  一、复习内容:

  本册的复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计算、应用题。其中计算和应用题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措施:

  对本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缺陷、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其它问题,结合本单元各个复习板块的教材编排情况,拟定具体的复习顺序、重点、课时分配及适当的配套练习。

  重视学生对概念、法则、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系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避免混淆。

  在计算方面,要注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几何知识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究复习技巧,有效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习,互相促进,切实提高复习的效果。

  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让他们通过复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课堂上还掌握不牢固的内容,要利用课后时间补差,帮助他们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和形成最基本的技能。

  四、复习时间:x月x日

  五、具体复习内容分析与安排

  (一)、数学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这类习题主要通过填空、判断、选择来进行复习。他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能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所以复习时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各种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弄清楚各种概念、法则、性质的联系和区别,然后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见识各种不同题型,从而提高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主要的复习方法就是通过典型例题的比较、分析对比后进行专项练习来进行。

  如:数与代数中,要帮助学生弄清以下知识

  (1)把950084000用亿做单位写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记做( )。区分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2)1.497保留整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在这关键要使学生明白保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道理。

  (3)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要向学生讲清分数的意义与求每份数是多少单位一的介定。

  (4)0.75=12=( ):12=75/( )=%。帮助学生弄清小数、分数、比、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同时要让他们掌握解答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5)在数的整除中主要是在理解各个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进行。一个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质数,个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分位是最大的一位数,千分位是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其他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精确到十分位是。

  代数初步知识中

  (1)弄清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省略乘号的写法a乘4.5写作ax4.5。省略乘号写作4.5a。

  (2)弄清比与比值的区别。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3)比例的性质反过来应用的情况:如果ax3=bx5,那么a:b=:b:a=:

  (4)比例尺的概念的理解,如一种机器零件长3毫米。画在图纸上量的它的长是21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

  量与计量

  主要让学生弄清楚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一个单位的实际量是多少。如 :

  (1) 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2。一种集装箱的体积12。

  (2)3千克50克=克 3.5千克=千克( )克.

  几何初步知识

  (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一个角45度,小明用放大镜看这个角是度。

  (2)面积与周长、体积之间的区别。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在帮助学生弄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后进行填空、判断、选择题的专项练习。

  (二)操作题

  这类试题主要体现在空间图形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试题设计时把常见的图形计算改为先按要求作图,通过“画和量的操作得到数据后再进行相关的计算。如在长方形中

  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最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1)这个梯形中最大的角是度。

  (2)请量出相关数据,分别求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所以此类试题复习时要力求从问题情景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推广的基本过程。

  (三)、计算的复习

  1、口算的复习:注意估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把握。

  2、解方程和解比例:注意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乘法因数不超过两位数,除法中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同时要让学生掌握解方程和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3、混合运算,把握好难度,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四步,分数四则混合计算中不出现小数和带分数,注意简便方法的应用。

  4、列式计算:注意列方程和算术的两种方法应用。

  以上试题复习现阶段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方面要多下功夫。

  (四)、应用题的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百分数、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的基本要求:其次应用题的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要注意多样化,开放性,给应用题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命因素,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心理需求。如甲、乙、丙三人做出租车回家,当行到全程的 时,甲下车;当行到全程的 时,乙下车;丙到中点才下车。他们3人共付车费144元,你认为甲、乙、丙3人怎样付款最合理?简要说明理由。等试题的练习。

  1、复合应用题。主要特点是规律性不强,关键要让学生认真读题,采用分析法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答。

  2、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训练学生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进行列方程。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的量,采用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

  4、用比例解应用题。判断成什么比例,然后写出数量关系后列出比例。

  5、几何知识应用题。

  (1)对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要熟记计算公式,注意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的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的准确性。

  (2)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同样要在熟记计算公式的同时要注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准确性上多下功夫。

  复习中要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在练习中要重点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对后进生和优生要区别对待,后进生要以基本题型为主,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增加他们的负担。优生要在掌握好基本题型的基础上对综合试题的掌握等措施。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

  六、综合模拟测试

  测试要注意搜集试题的类型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多见识些不同类型的'试题,通过测试和对试卷的评讲,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加油!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篇3

  一、知识回顾

  1.命题与证明

  2.平行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3.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6.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CD分别与直线AC相交于点A,C,与直线BD相交于点B,D.若∠1=∠2,∠3=75°,求∠4的度数.

  例2.如图,△AOB和△CO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COD=90°,D在AB上。

  (1)求证:△AOC≌△BOD;

  (2)若AD=1,BD=2,求CD的长。

  例3.如图,等边△ABC中,AO是∠BAC的角平分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

  (1) 求证:△ACD≌△BCE;

  (2) 延长BE至Q, P为BQ上一点,连结CP、CQ使CP=CQ=5, 若BC=8时,求PQ的长.

  例4.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连接AD,AE. ①AB=AC;②AD=AE;③BD=CE.以此三个等式中的两个作为命题的题设,另一个作为命题的结论,构成三个命题:①② ③;①③ ②;②③ ①.

  (1)以上三个命题是真命题的为(直接作答)

  (2)请选择一个真命题进行证明(先写出所选命题,然后证明).

  例5.如图,△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和∠BAC和外角的平分线,BE⊥AE.

  (1)求证:DA⊥AE;

  (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三、随堂练习

  1.如图,直线l1∥l2, ∠1=40°,∠2=75°,则∠3等于 ( )

  A.55° B .60° C.65° D .70°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cm和6cm,那么此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15cm B.16cm C.17cm D.16cm或17cm

  3.如图,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DE为中位线,则四边形BCED的面积为 ( )

  A. B. C. D.

  4.矩形的一内角平分线把矩形的一条边分成3和5两部分,则该矩形的周长是 ( )

  A. 16 B. 22 C. 26 D. 22或26

  5.平行四边形内角平分线能够围成的四边形是 ( )

  A.梯形 B.矩形 C.正方形 D.不是平行四边形

  6.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 )

  A.对角线互相平分;B.对角线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平分对角。

  7.写出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条件: ,结论: .

  8.写出命题“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命题: ,它是 命题(填“真”或“假”).

  9.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________,面积是________.

  10.在等腰Rt△ABC中,∠C=90°,AC=1,过点C作直线l∥AB,F是l上的一点,且AB=AF,则点F到直线BC的距离为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P(2,2),点Q在y轴上,△PQO是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Q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 高为12cm,中位线长与腰长相等, 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___cm2.

  13.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处,DB?,EB?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80 ,则∠EGC的度数为 .

  14.将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中点E处,点A落在点F处,折痕为MN,则线段CN的长是 .

  15.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

  ①如果a∥b,a⊥c,那么b⊥c; ②如果b∥a,c∥a,那么b∥c;

  ③如果b⊥a,c⊥a,那么b⊥c; ④如果b⊥a,c⊥a,那么b∥c.

  其中真命题的是 .(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16.在菱形 中,对角线 与 相交于点 , .过点 作 交 的延长线于点 .

  (1)求 的周长;

  (2)点 为线段 上的点,连接 并延长交 于点 .

  求证: .

  1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PBC、△QCD是两个等边三角形,PB与DQ交于M,BP与CQ交于E,CP与DQ交于F.求证:PM = QM.

  四、课后作业

  1.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边AD、BC上的点,且AE=CF,连结AF、EC、BE、DF交于M、N,试判断MF与N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AD及其延长线上, CE∥BF,连接BE、CF.

  (1)求证:△BDF≌△CDE;

  (2)若AB=AC,求证:四边形BFCE是菱形.

  3.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点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点E、F分别是BM、CM的中点,若要使四边形EMFN是正方形,MN与BC需满足怎样的关系?写出这一关系并证明。

  4.如图1,在等腰梯形 中, , 是 的中点,过点 作 交 于点 . , .

  (1)求点 到 的距离;

  (2)点 为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过 作 交 于点 ,过 作 交折线 于点 ,连结 ,设 .

  ①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2),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

  ②当点 在线段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 ,使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篇4

  第一课时1

  复习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运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口算练习:

  300×30460÷23230×30490÷70

  600×1193÷3180×8002×220

  42÷2130×120630÷3360÷60

  400×90350÷512×40045÷3

  42×96÷48500×20xx÷15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报得数,错的自己改正。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乘法的计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揭题)

  二、复习乘除法的笔算:

  1、笔算:

  65×17742×30750÷50

  107×6542×300700÷50

  170×65420×30700÷40

  学生计算第一组,板演,集体订正,然后说说每一题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计算第二组,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这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简便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计算第三组,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这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简便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最后一题正确的余数是多少?为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用竖式计算:

  165×34410×20600÷30

  90×70880÷6036×208

  270÷45900÷4018×400

  先看题目要求,能口算的在书上口算,核对时说说口算方法。把学生认为不能口算的写在黑板上(不要求学生作出同样选择,大都认为的即可),指名板演,完后边核对边回忆笔算方法,检查板演者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3、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用水缸收集雨水,用雨水浇花、浇树和打扫卫生。

  (1)一场大雨后,全校21个容量都是394升的水缸,都装满了水。这天一共收集到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计算)

  (2)大扫除中,平均每个教室用水102升,37个教室共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计算)

  (3)剩下的雨水用来浇草坪,平均每平方米需要5升,还能浇多少平方米草坪?

  学生理解题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先让学生完成第1、2小题,板演,看看你估算的是否正确。

  然后完成第3小题,分析数量关系。怎样求“还能浇多少平方米草坪?”“剩下的雨水”是指哪两个数的差?

  第二课时2

  复习目标:

  巩固练习,提高计算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口算

  23×30=25×400=4×700=70×16=36×40=

  12×40=40×50=14×70=500×8=128×80=

  240×3=80×20=15×60=50×80=420÷70=

  二、用竖式计算。

  48×206= 126×57= 34×68= 209×35=

  三、解决问题。

  1、实验学校四年级共有214位同学,一起到公园去游玩,公园的门票每人12元,用2500元买门票够吗?

  2、一辆客车三小时行315千米,如果用这样的速度,从上海到北京大约要行12小时,上海到北京的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3、新学期开始了,学校需要订购84套新桌椅。商场里有三种桌椅:第一种每套105元,第二种每套136元,第三种每套152元。学校想付出10000元,买哪种比较合适?

数学期末复习教案 篇5

  单元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习题。

  教学目标:

  1.立足学生的数学现实,创设童话情境,借助“闯关”开展观察、对比、估算、分类、交流等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通

  过算一算,比一比,沟通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与不进位及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联系,完善认知,提高口算能力,

  发展智力。

  2.营造乐学氛围,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

  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挑战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讲述:同学们,咱们的老朋友蓝猫听说最近我们学习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可高兴了。今天,老师把它请来了。

  (电脑展示:蓝猫——HI!我是蓝猫大哥!最近我在新开了一家蓝猫专卖店,大家想去逛逛吗?看看谁能开动脑筋,运

  用最近刚学的知识克服重重障碍,记住,优惠多多、奖品多多。)

  二、联系实际,展开活动

  1.勇过大山

  (蓝猫:大山拦住了去路,怎么办呢?不急,咱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过山了。)

  出示: 36+3

  36+7

  提问:你计算36+3是怎么想的?36+7呢?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为什么36+3得三十多,而36+7得四十多呢?

  出示: 6+27

  60+27

  提问:计算这两道题需要注意什么?请提醒一下同组的小伙伴。

  (解决问题后,大山粉碎。)

  2.智闯连环洞。教科书第93页第5题。

  (蓝猫:刚才大家的表现真棒!咱们又来到了连环洞。)

  师:这个洞一个门连着一个门,每道门上都有一道算式,请大家估一估,得数是几十多,答对一道过一关,准备好了吗

  ?

  分别出示算式,学生抢答。

  师:恭喜大家顺利过关!

  3.巧过独木桥。教科书第93页第2题。

  (蓝猫:瞧瞧!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只有一座独木桥,咱们得计算一题才能走一步。)

  示范两道。

  师:好,咱们在小组里分工算一算,一人算2题,看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

  师:蓝猫刚才发现几个小朋友是这样算的,你们当当小老师,说说他们算得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儿?

  指名回答。

  师:大家互相帮助,终于过了河。

  4.淘气钓鱼

  师:瞧瞧,淘气在河边钓鱼,遇到难题了,它想把这些鱼分放在两个桶里,谁能来帮帮它?

  学生独立连线。

  请学生汇报。

  5.口算

  (蓝猫:看,蓝猫专卖店终于到了。想进去吗?最后我还要考考你们。)

  请大家打开课本93页找到第4题,老师计时,在2分钟内完成,看谁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

  师: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当当小老师,改一改,做对的给他画一面红旗。

  同桌互相批改,老师报答案。

  师:小朋友们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终于可以进蓝猫专卖店了!

  6.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蓝猫专卖店新开张,有不少的货品,书包34元,笔盒8元,书10元。)

  问:你想要买什么?

  师:咱们看看,蓝猫、淘气、灰灰他们买了些什么?

  (出示:蓝猫买一个书包和一个笔盒,淘气买了一个笔盒和一本书,灰灰买了2个笔盒。)

  问:谁买东西花的钱最多?花了多少钱?

  请小朋友们小组里讨论一下,看看哪个小组又对又快。

  三、评价

  蓝猫:小朋友们,感谢大家到我的专卖店做客,今天你们的表现真棒!你们觉得这节课哪个小朋友的表现呢?

  课后反思:

  游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把游戏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快乐的体验。在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我以评价来促进学生纪律的组织,让学生在玩中有所学,正所谓

  “润物细无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

  巩固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的。

  我们已经学完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练习课进行巩固计

  算和应用题练习。

  二、练习设计:

  (一)计算练习。

  1.复习第7题。

  算一算,比一比。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

  (1)第1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56+32是不进位加法,不需要进位,56+39是进位加法,需要进位。)

  (2)第2组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56-32个位够减,不需要退位,56-39个位不够减,需要退位。)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教师在评讲时,突出进位加和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在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

  2.复习第8题。

  (1)判断一下题中的8道题,加法的哪些是进位,哪些不是进位,减法的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需要退位,每题的得数

  是几十多。

  (2)学生计算并与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

  3.复习第9题。

  同桌同学互相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好。谁先夺到红旗。

  (二)应用题练习。

  1.复习第6题。

  (1)出示第6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2)“求小宁已经看了多少页?”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2.复习第10题。

  (1)出示第10题图,观察图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桃树56棵,梨树38棵)

  (2)“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3)“求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需要哪些条件?怎样算?(学生计算解答,集体交流。)

  (4)根据这道题的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后解答。

  3.复习第11题。

  (1)出示复习11题。观察表格后提问,从表格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2)要求小芳两次一共跳了多少下?需要选择哪两个条件?怎样计算?

  (3)要求小刚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跳多少下?需要选择哪两个条件?怎样计算?

  (4)根据表中的条件,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后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书架上原有64本书,借走36本,还剩多少本?

  2.书架上原有64本书,借走一些,还剩28本,借走多少本?

  3.书架上有一些书,借走36本,还剩28本,原来有多少本?

  4.选择算式:学校有42个皮球,借给同学10个,还有几个?

  A.42-10=32(球) B.42-10=32(个)  C.42+10=52(个)

  5.树上先飞走38只鸟,又飞走3只,两次飞走多少只?

  A.38+3=41(只)  B.38-3=35(只)  C.38+3=41

  说一说理由。

  6.河里有16只鸭子,游来10只,现在有多少只?

  河里有16只鸭子,游走10只,现在有多少只?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