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 篇1
一、背景分析
1、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3、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5、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②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③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8、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9、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 诱惑( )_____一瞬间( )_____ ...
隐秘( )_____喧腾( )_____痴 想( )_____ ...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
诱惑(hu) .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
隐秘(mì) .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
痴想(chī):发呆地想。 .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
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练。简简单单一
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 篇2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难点: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三、正课
1、朗读指导:怎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探究质疑:
a、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b、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c、“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d、“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e、“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四、板书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鹰在飞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整堂课来看,学生对大海和群山的象征意义体会很深入,从现实生活中列举事例,充分地理解了理想和困难的哲理。采用多种读课文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也还有很多今后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1、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2、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指导。
3、要采取多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4、把重点语句板书出来,提醒学生注意。
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 篇3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初中阶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就是一首现代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王家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过程与方法:
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形象性和蕴涵的艺术形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走进新课
当今的一个热词是“中国梦”,各个领域都在热议自己业内的“中国梦”。不仅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梦想,个人的成长更是离不开最初的梦想。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做过色彩斑斓的梦。不些梦想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丽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了?如果实现了,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作者简介:《基础训练》中的“作家作品”第86页。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痴(chī)想 隐(yǐn)秘 铁(tiě)青
凝(níng)成 扎(zhā)下 诱(yòu)惑
喧(xuān)腾 漫(màn)湿 一瞬(shùn)间
2、齐读课文。
3、“在山的那边,是海”,对“山”和“海”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山 大山
困难、艰难险阻。
海 大海
理想、信念。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隐秘,指的是刚刚种下的梦想种子未曾示人,深藏于心,自己很珍视,又带有一点朦胧。这是属于自己的秘密。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我”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也像铁青着脸冷冰冰地拒绝“我”。 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6、为什么“我”的心灵会“枯干”?
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遭遇到重重困难。每一次遇阻,心灵就会受挫,几乎失去继续前行的勇气。“枯干”心灵,正写出遇挫后的伤痛和无奈。
7、“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这里,“照亮”是什么意思?
“照亮”写出了这“全新的世界”的光辉灿烂,同时表达了梦想成真后的惊喜心情。
8、作者在寻梦的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1)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
三、再读课文
1、齐读。
2、指名读,教师点评。
四、教师总结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大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群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重重困难,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就融汇在这些形象的描绘与刻画之中,给人以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诗中“大海”象征理想,“群山”象征重重困难。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被人们赋予了象征意义,你能举出这样的事物,并说出它的象征意义吗?
2、写一首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诗。
《在山的那边》反思《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大学时代的一首诗,这首诗安排在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学生理解起来并无多大障碍。但新课改要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即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彰显语文课的语文色彩。因此,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计的原则是:以“读”为中心,让学生在读中明理,读中悟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甚至能收获受益终生的人生体验。
课堂程序设置了五个环节:一、范读课文,创设情境;二、初读诗歌,点击字词,提示易错字,读准词句;三、再读诗歌,读懂内容(自主弄清两小节的内容);四、三读诗歌,读出情感(合作品析字词,确定如何通过朗读表现);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欣赏一首有关生命的哲理小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导入“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领唱、齐唱,把课堂推向高潮,最后用一句祝语“愿同学们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谱写自己的青春华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是期望太高,也许是性格中的自卑使然吧,课备好后,我总担心自己朗读感情表达不好,唱不出来(拓展里面有两句《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词,读出来显然感染力不足),所以总想着要规避这些问题。本来开始是准备不用多媒体的,但到后来我还是把本来安排的自己范读改成了视频范读欣赏,把提炼升华中的自己唱“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要——”改成了音频播放,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我苦心修改的这些,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成了败笔。
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 篇4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难点: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三、正课
1、朗读指导:怎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5、探究质疑:
a、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b、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c、“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d、“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e、“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四、板书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鹰在飞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整堂课来看,学生对大海和群山的象征意义体会很深入,从现实生活中列举事例,充分地理解了理想和困难的哲理。采用多种读课文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也还有很多今后教学中应改进的地方:
1、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2、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指导。
3、要采取多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4、把重点语句板书出来,提醒学生注意。
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 篇5
《在山的那边》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在山的那边》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把握内容,感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引导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提问法引入本课)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当你历尽艰难登上山顶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为什么呢?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当你怀着喜悦的心情登山山顶以为会看到满目风光时,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另一座更加巍峨更加险峻的高山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是会继续攀登高峰,还是打道回府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位多才的诗人是如何抉择的。2、走进作者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3、探究学诗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一般分行排列。
(2)方法探究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和品味。
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情感;四要读懂内容。
4、诵读诗歌,进行多遍诵读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结合已学会的字音和词语,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然后齐读。
5、教师范读,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一下,这两节的诗歌在读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情感变化?(每次情感变化,都请一个同学起来范读,然后全班齐读)
明确:第一节:疑惑、向往---半信半疑---充满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坚决、肯定---兴奋、惊喜
6、根究探究出的情感齐读全文。
7、提问: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呢?
明确:小时候:妈妈说是海,我看到的是山
长大后:用信念凝成的海。
8、小时候的“山”和“海”与长大后的“山”和“海”意义一样吗?
明确:小时候的“山”和“海”是现实的山和海,长大后的山代表着困难和挫折,海代表理想,而爬山则代表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这里用了象征的手法。
9、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爬山意味着不懈的奋斗与努力,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奋斗。
10、拓展延伸: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会有无数座山峰等着你征服或已经被你征服,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歌给你的启示。
11、最后,请同学们合上书本,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朗读视频,用心聆听朗读者的倾情演绎。
12、在听完李璇璇同学的朗诵之后,你们一定也心情澎湃,那么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后再朗读一遍这篇文章,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山的那边》反思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从而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之后,要求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我欣慰,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语文教师如何从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恰当引导。
适时点拨,恰当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位同学叙述了她当班干部时遇到的困难。她是这样说的:“我五年级时当上了班干部,可我的同学们故意为难我,不听我的安排,另外担任班干部还耽误我的学习时间,我好苦恼!后来我终于被评上了优秀干部,我战胜了我自己!”听了她的发言,我对同学们说:“她谈了她所遇到的困难,我们为她战胜困难而高兴,但是,你们从她的发言中听出了什么问题吗?”同学面面相觑,都说不上来。我说:“你们知道她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吗?”我这样一提醒,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我因势利导,提到了表情达意时要突出重点(如何战胜困难)这一问题。这样的点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
一位女同学谈起了父母的离异。她哭着说:“听到爸爸和妈妈要离婚的消息,我的头懵了,我恨他们不顾我的感受,当时甚至有了死的念头。于是我放弃了学习,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了。后来一位朋友要我把对父母的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听进去了,发奋学习,把落下的功课赶了上来。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直到现在我还是那样恨我的父母。”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在我的心里也引起不小的震动,我说:“你能从爸爸妈妈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好!但是你要相信:爸爸和妈妈分开了,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决不是因为你的原因,他们还是会像从前那样爱你,所以你不应该恨父母,要学会理解父母,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她似乎听进去了一些,考虑到课堂时间关系,我对她说:“我们以后单独谈,好吗?”后来我找她谈了几次,她已经试着理解父母,也逐渐消除了对父母的仇恨。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工作很有必要,能让她有一种健康的心态面临所遇到的各类困难。
因势利导,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性格。
一位同学含泪讲述了她妈妈的病情。她说:“我的妈妈是一位严重的肾病患者,自从她生病后,我伤心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整天想着妈妈的病,没有心思学习了。但是,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安慰病重的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我的成绩提高了,妈妈十分高兴!”我当场鼓励她继续振作,用好成绩给妈妈以信心。看得出,她的眼里有了自信与坚强。
这节课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学生的发言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用心聆听、感知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面临的问题,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