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

2023-08-20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

  (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

  (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

  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

  (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材解读]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环境。课文中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文字等)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这首诗是谁为谁而作?

  2、自主定位: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设疑读诗,反复指导:

  1、回忆第8课《成语故事》中学到的“画龙点睛”的意思。以此为契入口,找寻“题眼”。

  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相机进行停顿的指导。

  3、再读诗句,发挥想象,说说李白是怎样送别的?

  再次所复朗读诗句,相机进行平仄的指导。

  三、诗文对应,通读感知:

  1、你们认为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2、提出学习要求: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多读几遍所找的句子。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3、带着问题:全文中哪个词语最能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的情景?或者说最能表达两位诗人之间的情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交流最能表达两位诗人之间情感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交流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古诗一、二两句:

  (1)(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①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名读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②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   

  ③指导读。    

  (2)(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指导反复朗读。

  ③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3)(出示句子)“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说说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指导反复朗读孟浩然的话。

  ③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4)诗文对照:(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品读课文前三段,谈体会。

  ②同桌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读。

  3、感悟古诗三、四两句:

  (1)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看,看动画演示。二读,读文中句子。三悟:领悟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四品:品读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理解词语,反复品读句子:

  ①“杨柳依依”与“依依惜别”中的“依依”进行推敲。

  ② 依然“伫立”,联系上下文理解,并与“站立”比较。

  ③“凝视”有“看”的意思,例举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与“看”进行区别。

  (3)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

  (4)这真可谓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友人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李白除了用酒菜送别、用目光送别,还用了什么送别?

  (3)齐读第五自然段。

  5、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齐读。

  (2)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4)再次朗诵这首诗。

  (5)小结:有感情地朗读,这已经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了。若能有感情地背诵才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自由多读课文,再开始背诵。

  2、配乐,尝试背诵。

  3、配乐跟唱古诗。

  六、拓展练习:

  1、交流送别诗。

  2、摘录本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3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黄鹤楼的影片剪辑。

  同学们,短片中的这座高楼叫——黄鹤楼。(板书课题:黄鹤楼)你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它?

  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的美称,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驻足停留,李白就曾在这里送别了好友孟浩然,(板书课题:送别)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谁勇敢地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一朗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学生二朗读:很好,读得有板有眼。

  b、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语调平平)。有“送别”的味道吗?如果你这样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读诗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这首诗,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c、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

  学生一:好一个“故人西辞黄鹤楼”,有味道,谁还想读?

  学生二:好一个“唯见长江天际流”!

  d、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二、感悟诗情

  真好,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一:我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好,你感受到了诗人之间的送别之情。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学生二:我感受到了孟浩然是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哦,很美的一个季节。其他同学的感觉呢?)

  学生三:我感受到了李白送孟浩然送了很长时间。船都没有了踪迹,李白还站在长江边上。(是吧,这一点留给你的印象特别深。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把体会到的感情读进去,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

  三、精讲课文

  (一)紧扣“情”字,自学课文。

  情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诗又饱含着怎样一番深情呢?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找找表明两个人送别时情景的句子,然后试着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明白吗?默读。(会思考的人是智者。智慧在宁静中产生。懂得截取精华的是佼佼者。)

  (二)紧扣“情”字,函咏体味

  1、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一:课文讲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你说清楚了送别的人物和地点,谁还能说得具体些?)

  学生二:课文讲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故事。

  2、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齐读第一段)

  出示句子: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什么是饯行?(可见李白对这次送行是多么重视啊!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

  3、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不会相见,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学生一: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彼此都很难过。

  学生二: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你们真懂这两位诗人的心啊,用文中一个词来说就是“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用朗读表达这份难舍的情意?

  学生一朗读:难过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会儿……一会儿……,谁还能读得更难过,更舍不得?

  学生二朗读:一个离别,一个送别,多么依依不舍啊。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4、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听录音)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你能用表演来传达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配上动作,自己在下面练习表演,开始。

  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学生一: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我们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学生评价:(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下面来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读了孟浩然的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一: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虽然暂时分别了,但是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你还感受到什么?)

  学生二:感受到了孟浩然如同一位兄长和老师,劝慰李白不要因为离别而难过。

  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确定小演员)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其他同学站起来,找到自己的好搭档也来练一练。如果没有搭档就坐在座位上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随后安慰起自己的好兄弟。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再安慰安慰李白。齐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5、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出示句子: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同学们,你们说李白在江边伫立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学生一: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在天边大约需要一个小时。

  这么长时间,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一: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学生二: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学生三: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学生四: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6、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读……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五、积累拓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诵读一下。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情谊深厚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5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 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烟花三月》

  二、简介诗人

  1、师述:刚才那首歌好听吗?其中有句歌词叫“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住谁的手在黄鹤楼话别吗?

  3、引出并贴板书:李白孟浩然

  3、讲故事:这两位大诗人是一对好朋友呢,他们的友谊是中华文坛上的一段佳话:话说李白年轻时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名满天下的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常常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了,两人心中是那么依依不舍,李白还特意在当地最豪华、最有名的酒楼——黄鹤楼,为好朋友设宴送行(这种设宴用酒食为他人送行就叫,出示词语:“饯行”),李白与孟浩然那饯行的场面是十分感人的,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这感人场面,一起来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过渡: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检查词语(以词串的形式出现)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一江春水浩浩荡荡

  1、出示词串,指名读(①好,读得非常准确,但声音不够响亮!②齐读)

  2、指导:同学们,发现了吗?这里的词语都是写景的,所以每一个词中都藏着一道景、一幅画,下面老师想跟你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这样:我读一个左面的,你们就读一个右面的,我们要努力读出词语中藏着的画面来。

  3、指导读“俯临长江飞檐凌空”:读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看这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黄鹤楼)看,这就是“黄鹤楼”(出示图片一),问:你看到了什么?(它建在高山之巅,俯下身子能见到滔滔的长江,这就叫——出示词语“俯临长江”)感觉怎么样?(看上去很有气魄!)读出这种感觉来。让我们再走近去看看(出示图片二),问:这黄鹤楼与一般的建筑有什么区别?(它那每一层的檐角都高高地向着天空翘起,这就叫——出示词语 “飞檐凌空”。)同学们,这“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多么雄伟壮观啊!来,一齐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你们看,像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把词语读得更有味道!

  4、下面谁再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诗人孟浩然在烟花三月要去扬州了,好朋友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饯行,并吟诵出一首名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

  (二)检查读诗

  1、出示诗篇,这就是《黄》,它可是一首脍炙人口(出示“脍炙人口”并齐读2遍)的好诗,齐读两遍,问:你们知道“脍炙人口”的意思吗?(理解“脍炙人口”)

  2、谁又能来读好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呢?

  3、指名读(①字音读得准确、诗句也读得很流畅!②谁能读得更好些,要能读出诗的节奏,让大家感受到一些诗的韵味来。谁来试一试。)

  4、点拨:同学们,要真正读好这首古诗,还需要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情感。老师告诉你们这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诗,所以诗的意思和情感就藏在课文中。

  7、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速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与这些诗句相对应的语句,并把它们画下来。交流并出示。

  8、都找准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们。(我读右边的诗句,你们读左边的语句)

  9、诗的大体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还有哪些具体的字词不理解吗?

  10、学生就不理解的质疑:(相关语句中有的词语解释一起找一找、说一说)

  “之”:往、去

  “尽”:尽头(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天的最末端。)

  “西辞”:板画,说明:因为黄鹤搂在扬州的西面,所以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就必须辞别西边的黄鹤搂,所以叫“西辞”。

  “下扬州”:板画,说明:因为黄鹤搂在长江的上游,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孟浩然去扬州要坐船顺流而下,所以说“下扬州”。

  11、教师就“孤舟”质疑:

  (预设1:“孤帆” 就是孤单的小船。师评:是的,“孤”在这里有孤单、单一、单独的意思,这些都是“孤”的本意,但想想在这里,“孤”仅仅指人孤单吗?有没有更深的含义呢?)

  (预设2:其实这里的“孤”不仅是指船孤独,而且也指孟浩然、李白孤独。师评:你真会读书,的确这里的“孤”字表面上写“船孤”,实质是写“人孤”,这个“孤”字充分反映了两位好朋友的内心世界。大诗人用字果然精妙!

  (三)、诗文对照,读出感情 

  1、通过刚才这么一对照、一交流,大家对诗中词句的意思一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下面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这里的诗和文。请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女同学的任务比较艰巨,要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男同学带进诗的的意境中去。(男、女分角色读)

  2、诗很美、文也很美,你们的朗读更美,从中,我听出了一份浓浓的情,这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情呢?文中有个词直接概括了出来,谁能快速地找到它。指名回答,相机板书:依依惜别

  3、师问: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请你把这份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一齐读一读。

  五、精读2—4小节,感悟“依依惜别”之情

  (师一边板书,一边说: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好好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请问:两位诗人有没有一开始就把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直接表达出来?(引出并出示第2节。)

  1、研读文章第2节,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师抓住“藏”字质疑:他们是怎么藏的呢?(映红“仰望”“远眺”“有意不去触动”)

  ②同学们,注意到这两个动作了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表示看的意思)追问:“仰望”是怎样看?“远眺”又是怎样看?(生答老师动作演示)

  ③我们知道此时正值烟花三月,黄鹤楼畔的景色的确值得一看,但此时这两位好朋友真的有心欣赏这美景吗?

  指名说并小结:是的,他们只是希望分别的时刻来得晚一些。同学们,一个“藏”字(板书“藏”)里面包含了多么浓厚的情谊啊(板书“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这份不舍之情。

  过渡:同学们,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但是,不忍别终须别,分别的时刻很快就在眼前了,两人心中的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指板书)再也无法隐藏,瞧,李白终于举起了酒杯,说道——(引出并出示第3小节中“李白”的话)

  2、研读文章第3小节,再次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齐读李白的这番话。

  ②李白的话在告诉孟浩然什么?你能读懂吗?请你再读读这段话。

  a感受到了敬仰、赞美

  (预设1:学生谈到“您”时师述:对, “您”是一个敬辞,数一数这里一共用了几个“您”字?(六个)这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非常强烈。)

  过渡点拨:李白不但一口一个“您”的称呼孟浩然,他还怎么称呼孟浩然?

  预设2:学生谈到“夫子”时,追问:一般的人能称“夫子”吗?(引导理解在古代只有有学识、有品行的男子才配称为“夫子”) 师述:是啊,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可见在李白的心目中,他的学识之——渊博,品行之——高尚,这让李白无限之——敬仰!)

  预设3: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启发:从这个称呼中,你又联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自述:年长12岁的孟浩然一定像一位兄长一样把年轻的李白当弟弟照顾着;又像一位老师把李白当作自己的学生精心培养。所以,李白无限敬仰地称他为引读——兄长和老师”。

  过渡点拨: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引出“敬仰孟夫子的人品和诗篇”)

  预设4:

  【人品】

  师述:是的,李白还曾写过一首赞美他人品的诗《赠孟浩然》,(出示诗篇)诗中写道:(引读——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借助注释,你们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交流:他胸怀磊落,飘逸洒脱;他抛弃了荣华富贵,远离官场,不羡权贵;他只愿卧于松下云间,远离世俗,淡泊名利。

  【诗篇】

  过渡:李白敬仰他的人品,还敬仰他“誉满天下”的诗篇。“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能否给它找个近义词。(名满天下、驰名中外、天下闻名、妇孺皆知等)

  你知道孟夫子的诗吗?师生齐背古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诵。可见孟浩然的诗真的是誉满天下啊!

  怪不得“诗圣”杜甫都这样称颂他的诗句:清诗句句尽堪传。引述: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隽永,每一句都足以——永世流传。

  小结过渡: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敬仰呢?可是他们就要分别了,李白是多么不舍啊!再读这段话,看看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了这份不舍?

  b、感悟到了“不舍之情”

  (预设1:学生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时” 师述:古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条件也极其落后,这一别,也许——(生答:一生都见不到)所以他们还没分别,李白就在想着——“何日才能再见面时”。

  预设2:这种不舍之情还“藏”在哪里?学生谈到“满饮此杯”时点拨:这酒杯中盛满的仅仅是酒吗?还有什么?师述:是啊,里面盛着不舍,更盛着他们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和李白一起满怀着敬仰与不舍,向孟浩然表白自己的心吧!(看屏幕齐读)

  过渡:教师口述孟浩然那番话的提示语(引出并出示孟浩然的话)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

  师:看,他引用了王勃的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下若比邻。屏显红色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生交流:我们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师:是的,也就是说再大的空间也无法阻挡他们的友情。

  师:他还运用了一句——(比喻句屏显红色),他把他们的友谊比作——江水。

  师:这里的“永世不绝”既是指长江之水,更是说他们的友谊——(源远流长、地久天长)是的,再长的时间也不能冲淡他们之间的友情。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位兄长和老师在宽慰着他的兄弟和学生呢?谁来像孟浩然一样宽慰一下他的兄弟。(注意神态)

  ③读了两位好朋友的“话别”场面(板书:话别),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指板书)。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两位大诗人的内心,分角色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分两大组读,老师读旁白。)

  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场面,下面就让我们也随同李白一起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吧。(引出并出示第4小节)

  3、精读文章第4节,进一步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①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读这段“目送孟浩然”的文字(板书:目送),边读边琢磨:这段文字中又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两位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指板书)

  ②学生自读并交流:

  预设1:当学生提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时, 师述:这是写景的句子,但句中的杨柳、沙鸥似乎也有人的情感,你们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出示填空:岸边柔软的柳枝在风中轻轻摇摆,好像;江上一只只沙鸥在船头久久盘旋,仿佛。

  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像这样借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叫“借景抒情”。(课件出示“借景抒情”)

  预设2:当学生提到“伫立” 指名说说它的意思,问:他这样“长时间地站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3:当学生提到“凝视” 为它找一个近义词(注视)这两个词都表示“看”的意思,那老师直接把它改成“看”字,请你们再读读,体会这样一改有什么感觉?(“凝视”是指集中全部注意力地看着一个地方,更能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

  ③瞧,这江边的一景一物、李白的一举一动间都饱含着 “依依惜别”之情。来,让我们全体起立,伫立在杨柳依依的岸边,凝望那渐行渐远的帆船,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吧!(配乐齐诵第4 自然段)(师评:从你们琅琅的书声中,老师听出你们不仅读懂了诗意,也读懂了蕴含在诗中的那份沉甸甸的情感,那就是——(指板书:依依惜别)

  六、感情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引读古诗:故人已乘白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将一腔的离愁别绪化成了这首诗——(生读古诗)

  (音乐起)朋友珍重,一路平安,后会有期,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化成了这首诗——(生读古诗)

  七、拓展积累送别诗(音乐渐弱)

  预设1:自古多情伤离别。不仅是李白,古时候的诗人个个都是重情重义的,他们写了很多送别诗,我们忘不了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时的殷殷嘱托:洛阳亲友如相问——(生接);我们忘不了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的知心道白:劝君更尽一杯酒——(生接);我们也忘不了高适《别董大》时的豁达开朗:莫愁前路无知己——(生接);我们更忘不了李白《赠汪伦》时的深情厚谊。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背一背,用心体会诗人间浓浓的惜别之情。

  预设2:自古多情伤离别,不仅是李白,古时候的很多诗人都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出示诗句齐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说说意思。

  2、积累并背诵送别诗。

  3、挑战题:仿照课文,选一首送别诗,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提示:发挥想象,呈现画面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展开联想,设计对话

  精心组织,以诗作尾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课文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课文,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词”──“ 句”──“ 段”的版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谊”和“暂”,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维”;查词典理解“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推敲词语“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依依”的含义,区别“伫立”和“站立”,“凝视”和“看”,探究用词的准确,并积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熟读成诵。

  3、拓展阅读送别诗,选择一首,模仿课文来写一写文包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送别

  同学们,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诗,谁想先来跟大家交流?

  二、读诗激趣

  1、确实“人生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流泪。他们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里有一首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你了解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说得真好,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不了解,是吧?没关系。这首诗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学习完这个故事,你一定能对这首诗有所了解。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但是学文先读词,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指读)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过渡:那么在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相机理清:人物、地点及课文主要内容。

  你真会学习,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板书:李白孟浩然),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伺机介绍“黄鹤楼”那就在这享誉盛名的黄鹤楼上,一对友人即将要分别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点课题)。

  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谁想再来读一读这个写出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

  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指读描写景色的话(生评价)女生读。

  4、就是在这“烟花三月”的时节,孟浩然要离开了。男生,让我们来送一送他吧。男生读第一段。

  四、精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1、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离别之际,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讨:

  2、师: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谁已经找到了?

  【1】(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

  【2】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生接读)

  【3】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

  3、选择其中一位的话,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探讨: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

  【1】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导朗读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2)李白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学们,你们能演好这话别的场景吗?哪个小组来把他们的依依惜别表现出来。(配乐表演)。

  ▲小结:就在这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的长江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即将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的孟浩然饯行,这就如诗句中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总结升华

  分离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话没来得及说,有太多的情未来得及诉,看着友人即将离去,李白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

  1、尝试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完成习字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1、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2、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齐读。

  (2)什么叫“脍炙人口”?

  (3)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认真完成大练习册。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1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2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3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