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飞》美术教案

2023-08-19

《我想飞》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2、能画出人物正面、侧面的几动态。

  3、发展幼儿相信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幼儿绘画技巧。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你能飞吗?

  2.彩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动画片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1.请小朋友看一看动画片里有谁?谁会飞呢?

  2.它们是靠什么飞上天的?

  二、激发幼儿想象,拓展幼儿思维。

  1.想一想,能飞上天的有什么?

  (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讲述)

  2.鸟类为什么能飞上天?它们靠的是什么?

  (幼儿讨论,发言)

  3.飞机没有翅膀,为什么也能飞上天?

  (飞机有螺旋桨)

  三、幼儿想象作画

  1.小朋友,你想飞上天吗?你可以借助什么飞上天?

  (让幼儿用动作学一学怎样飞,启发幼儿横着飞、竖着飞。可以借助飞机,气球等。)

  2.幼儿作画,教师交代要求。

  (1)可以画天上的人物、小鸟等其他东西。采用不同的东西使自己飞上天,

  如:翅膀、气球、螺旋桨等,并画出人物的不同姿态。

  (2)启发幼儿利用遮挡的关系画出许多的房子和动物等

  (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四、作品欣赏

  1.教师重点讲评有创意的作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

  2.幼儿互相观赏作品。

《我想飞》美术教案 篇2

  故事《我想飞》是《我想飞》主题里的一个语言教学内容,通过小纸人为实现自己“想飞”的心愿,而不言放弃的态度和形为来体现幼儿想飞的迫切心情。

  通过对教材深入地理解,我通过谈话导入活动:“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要飞啊?为什么想飞?”随着简单的导入,孩子们的思维被紧紧地吸引到课题上来。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敏感到这个教材的特点:写出了孩子的心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象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飞翔。因此,孩子们理解小纸人的心愿和行动。基于这样的发现,我在课中引用了第一人称进行教学,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小纸人,当伙伴们讽刺嘲笑你时,你会怎么说?当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当你飞上蓝天时,你的心情怎样……我发现,这样的教学很快地使孩子将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去,以自己的经验理解着角色的心理变化,仿佛是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当看到斌斌张天双臂,仰着头喊着:“我想飞、想飞、想飞!”时,当看到胤胤表演着一头载到地上时的情境,当鑫瑜和淼淼说着对白时,我发现,这已经不是书本上的故事,而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在这样的教学中,书本上文本中的语言、词汇已经显得不精彩也不重要了,更多的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组织着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着情感。

  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了活动中,孩子们在讲述、表演、讨论中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之所以能成功,我想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材的把握正确。我很好地将孩子的愿望与小纸人的愿望融合在一起,直接提取了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来想象讲述小纸人的想法,用表演来再现这样的场景,让幼儿有感而说,有感而发。

  二、教师的激情投入。我在引导幼儿表现小纸人时,用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肢体,表达了小纸人真切的愿望和情感,孩子们深受感染,并由此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孩子们不仅加入自己的想法,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三、教学策略的适当运用。第一人称式的讲述,并不适用于每一个故事。只有能令孩子身在其中,深有体会,才能成功实现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