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教案

2023-08-18

南辕北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通过加提示语中人物的神态、言行、以及心理活动,深入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寓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寓言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寓言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被人们称为“理性的诗歌”。

  2、揭题

  出示课题,投影片。解释辕辙

  让学生查字典,然后利用投影的插图,形象地指出具体的事物,有利于深入地理解。

  二、整体导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概括的说说课文的内容

  3、再次读读课文,要求:用数字标出课文主要写了几组对话?说说你对课文中的人物留下的印象。

  4、反馈。

  三、深读、探究

  1、指名读课文中的对话,集体评价,读得怎么样?

  2、想象当时的情景,尝试给人物对话加上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至少选择一组)

  3、按照选择的对话的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交流、评议、完善。

  4、集体交流、优化。

  朋友他

  (1)急忙、好奇不紧不慢、慢条斯理

  (2)奇怪满不在乎、不屑一顾、若无其事

  (3)焦急心不在焉、不以为然

  (4)无可奈何不耐烦

  心理活动略

  5、有感情地朗读

  四、讨论体验

  1、加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好还是不好?

  2、不加提示语,有感情的联系朗读。

  3、自己寻找学习伙伴进行汇报。

  五、拓展

  1、课文中最后,主人公扬长而去,他的朋友见了其他人会怎么说?

  如果你在那个场合,你会怎么说,怎么想?

  2、读一读课文最后的一个小节,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寓言的寓意。

  3、作业:找寓言拓展阅读;写读后感;寻找生活中“南辕北辙”的例子。

南辕北辙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

  ②自由读

  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1)故事中这个去南方却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却不肯接受,这种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你还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语吗?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以一颗宽容的心给孩子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正是新课改的魅力所在,在我教学《南辕北辙》一文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由于这则寓言的人物对话较多,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学生个别读。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仍有同学积极举手发言,于是我突生想法:“下节课,咱们让两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这段话,谁想展示,利用下节课的时间准备,好吗?

  “好”!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上课后,进入教室看到的是学生们期待的目光,兴奋的表情,原本想搪塞一下大家,因为还要学习生字,怕耽误时间,使教学内容完不成,但面对同学们这种激情我又于心不忍,于是狠了狠心让学生上台表演,王雪蓓扮演去楚国的人,杨雅淇扮演朋友,她们的表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俩人没有一丝扭捏,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相当到位,她们表演的乐在其中,观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她们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的'掌声,也许是得到的大家的鼓励,也许是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俩人自告奋勇的又要交换角色再演一次。等到她们演完后,我赶紧扭转话题:“从她们的表演中你们明白了什么呀?”

  “这个人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方向与目的地不同,根本到不了楚国”。

  同学们按部就班的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发展,我暗自庆幸自己的“机智”,谁知意外发生了:“老师,我觉得这个人最后能到了楚国”平时不爱发言的王俪烨冒出了一名。

  随后教室里传来了几声笑声,我不动声色,“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她理直气壮地说:“地球是圆的,他一直走,绕一圈,就到了楚国。”这时有的同学也随声附和着,同意俪烨的看法,但也不部分同学不同意。

  “这个人还没到楚国,他的钱不花光了。”

  “他还没到楚国,就老死了。”

  大家分成两派,争得不亦乐乎。看到“乱”成一片的课堂,我只能维持秩序了。

  “看来古人写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有趣,咱们先不讨论这个人是否能到达楚国,先来说说从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事前先明确自己的目标。”

  “无论做什么事要多动脑筋。”……

  在同学们的回答声中,一节课又结束了。虽然这节课没有把预定的内容上完,但通过这节课让我真正明白了,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必须善待学生,以宽容充斥我们的课堂,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与时间,这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南辕北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 拓展。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南辕北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4、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对,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它的国力渐渐衰弱,但是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风尘仆仆的赶到魏国国君的面前的时候,他给国君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二、解题

  1、读课题,观察“辕”“辙”两个字(与车有关) 辕:车前驾牲畜的车杠。辙:车轮压过的痕迹

  2、打开课本,看插图,在图上恰当的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三、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 齐读 ② 自由读 ③ 个别指导

  四、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 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1)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2) 结合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离楚国越来越远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 ,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六、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4、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你看寓言的作用就在于:通过简短的故事来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5、现在我们能不能更好地来读一读整则寓言呢?

  七、整体回顾,照应开头提示

  1、现在你明白季梁为什么要给魏王讲这个故事吗?可以帮老师接故事。

  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这个故事也叫做《魏王欲攻邯郸》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

  八、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南辕北辙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2、认读四个生词,理解“盘缠”的词义。

  3、通过多读,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询问学生每天上学都怎么来到学校,有坐公交车来的吗?坐几线车?如果让你上道对面坐车,能按时到校吗,为什么? (让学生初步体会如果方向错误,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

  师:但古代有一个人明明要去的地方在南边,可他硬要往北走,他能到达目的地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师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二、解释文题

  师:南、北,我们都知道,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但“辕”和“辙”指的又是什么呢?(师出示马车图,讲解“辕”和“辙”的本意)

  师:马车本来向南走,车辙印也应该随之向南,怎么会反而向北呢?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好吗?

  三、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师: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它。(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词

  师:课文都读完了,有不认识的词吗?这课生词很少,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出示书中4个生词,指名领读。)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结合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如“盘缠”。

  (三)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2、这个人的朋友是怎么提醒他的呢?用——在书中画出来,然后汇报。

  (师课件出示朋友三次提醒的句子)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随机指导,并板书“方向错误、越走越远、不能到达”这几个词。

  4、引导学生找出这个人回答的话,用~~~~~线画出,教师相应出示句子,并板书“马快、车夫好、盘缠多”这几个词。

  5、练习朗读四次对话。两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体会同样的词语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同桌练读,男女生配合读。

  6、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让学生说明理由。

  7、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

  8、这个人虽然马快,车夫好,盘缠也多,但是他方向错了,再好的条件也只能使他离楚国越来越远,而且他还不听别人善意的提醒,所以他是到不了楚国的。

  9、师: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四、拓展寓言。

  师: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教师再拓展几个寓言,让学生查找并了解寓意。

  五、板书设计:

  方向错误越走越远,不能到达

  马快

  车夫好

  盘缠多

南辕北辙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读懂故事,体会成语蕴含的道理。

  一、课前检测、预习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南辕北辙季梁行驶楚国奔驰诚恳旅费固执

  驾驶

  二、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利用工具书解决。

  三、合作探究

  1、这个朋友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

  2、这个人是谁?劝了他几次?怎么劝的?那个人又是怎么回答的?

  3、朋友劝他他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固执己见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学法指导:

  1、用画出季梁劝朋友的话。

  2、用画出朋友说的话。

  四、课堂检测。

  1、听写词语。

  2、课内阅读。

  车上的朋友不明白,错了,好、多、技术高,这几个条件( ),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

  1、将句子补充完整。

  2、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什么?

南辕北辙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六. 拓展。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交流)

  3. 师: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