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秋日私语》音乐录音带。
3.根据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绘制成各色秋景图,如枫叶图、菊花图等。
第一课时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1自然段。
a、自由朗读: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d、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c、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d、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e、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习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2
· 活动目的:
· 1、探索纸的声音,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纸来唱歌》。
· 2、尝试用不同的纸的名称创作简单的故事。
· 活动准备:
· 各种纸张
· 活动过程:
· 1、提问幼儿我们的.纸可以用来干什么?
· 2、出示各种纸张,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纸来唱歌》》。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有什么特点,能不能让它发出声音?
· 3、比较纸张的粗细、软硬、色彩,然后请幼儿想想这些不同的纸张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不一样?
· 4、让幼儿试验一下,这些纸怎么能发出声音?例如:抖动、撕裂,并比较不同纸张的声音。
· 5、请幼儿利用纸张发出的声音,自编一个简单的故事:
· 有一天,这些纸张全被邀请到皇宫里参加歌唱比赛,首先出场的是红彩纸小姐,她摇头晃脑的大声唱起来………
· 6、请幼儿当裁判,哪位“参赛纸”夺得了第一名。
· 总结:
· 请幼儿一起用自己的方法使纸张发声。
· 能创编简单的故事。,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3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克特及荒诞派戏剧;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3.结合以前学过的戏剧类课文,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
4.通过了解世界现代文学创作的绚烂色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了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在封建制度下双双惨死的悲剧,表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封建和反封建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和斗争。课本节选了全剧的最后一场。先写了朱丽叶殉情,然后写劳伦斯长老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原因和经过,最终使两个仇家合解。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语言简练,音韵和谐,蕴含着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然而,世界现代文学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荒诞派戏剧在巴黎戏剧舞台上的上演,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被打破了,贝克特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我们今天要学的《等待戈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三、学生谈阅读过后的直接印象,尽量让学生寻找其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之处。
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人物形象,有人物之间的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冲突即戏剧”;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碎的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四、介绍荒诞派戏剧。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引入“荒诞派戏剧”这一概念,然后介绍荒诞派戏剧的由来、思想基础、表现主题的形式等。介绍重点应放在其与传统戏剧的区别上,如荒诞派戏剧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等。
五、仔细阅读课文节选的第一幕,进一步体会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教师介绍的荒诞派戏剧的相关常识指导下,具体体会荒诞派戏剧表现主题的形式,从而认识这一现代文体。
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对作者作一些简要的介绍,重点介绍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创作领域的地位与贡献,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现代历史知识,简要介绍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现实,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
七、布置课外阅读
阅读《等待戈多》全剧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知道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特别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展示课题)20扁鹊治病。看看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合作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巩固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扁鹊 蔡桓公皮肉(能治) 装作没听见肠胃(还能治) 满脸不高兴
脊髓(等死) 奇怪
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5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设计以此为立脚点,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让同学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独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有所表达。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和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发明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具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同学齐读课题2遍。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在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伴奏下,教师美读全文,并要求同学)
1、标段落号。
2、喜欢的段落前做个记号。
(三)同学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誊写练习。
1.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溅”、“盏”
2.同学在下发的作业中描红。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同学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同学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5、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最好要读出作者在细沙上行走的感觉以和作者的感受)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身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抖、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依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同学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同学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出现同学讲的不熟练的地方,让同学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4、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同学带上“导游证”
5、在多名同学中评选“海南三亚十佳导游”,并现场颁发证书。
(八)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用上课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同学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同学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家长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增强爱护大自然、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意识,激发探索生物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教具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的大意
二.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读自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设计生态金字塔示意图的形式,并通过比较各组所画的生态金字塔,理解:什么是生物世界的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是怎么回事?
它有哪几个营养级?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在对生态金字塔有了准确了解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画出课文中介绍生物世界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相关知识的重点词句,认真揣摩。
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2.画出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的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可将课后练习第2题“读一读,比较带点词的异同”放到这个环节,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学生去寻找相关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
3.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段落:
第一、二、四、五自然段,讨论探究这几个自然段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每段的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它与前面句子有什么联系,从而感悟作者
在布局谋篇上的独特。这也是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办法。
三.畅谈感受,发出倡议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结尾段,然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或想象人类将遭到大自然哪些方面的惩罚,或谈谈人类应该为保持生态金字塔的平衡作出哪些努力。最后,可以班级的名义,向学校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写出倡议书,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7
一.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介绍了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小艇,是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这三方面介绍的,展现出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风土人情,语文教案-威尼斯小艇。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 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段意。
3.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能写出"倒退﹑散开﹑笔直﹑静寂"等词的反义词。
4. 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5. 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 教学重点:
1. 学习合并几层意思归纳段意。
2. 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
四. 教学难点: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那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2.投影显示,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那里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柏油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板书:13 威尼斯的小艇 )
(二) 初读课文,根据书后预习题自学:
1.读准生字表中生字读音,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英尺 船梢 簇拥 哗笑 残破 矗立 停泊 威尼斯 操纵自如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 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读准生字表的字音,判断难点字的偏旁,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威尼斯小艇》。
尼( 尸 ) 斯( 斤 ) 具( 八 ) 货( 贝 ) 矗( 十 ) 残( 歹 )
2. 巧用心,记住以下几个字的字形。
艄:与"捎﹑梢﹑消﹑悄"换偏旁记忆。
残:与"钱﹑浅﹑线" 换偏旁记忆。
矗:由三个"直"组成。
3. 查字典理解个别生字(纵﹑哗﹑矗﹑残)的意思。
哗:喧哗;喧闹。
矗:直立;高耸。
残:不完整;残缺。
4. 齐读书后读写词语,理解部分词义。
哗笑:很多人说话并夹杂着笑声。
矗立:高耸﹑直立。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沉寂:十分寂静。
残破:残缺破损。
停泊:(船只)停留。
操纵自如:指掌握和控制不受阻碍,很灵活﹑熟练。
5. 指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6.自由正确朗读课文。
(四) 作业: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根据课后阅读思考自学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 尼斯的风土人情。
2.给课文分段,能合并几层意思归纳第二﹑四段的段意。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想: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内容是--小艇是威尼斯的重要交通工具。作用--总起全文,点明中心 )
3.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4.讨论分段: 样子 (明确: *﹤1﹥ *﹤2-3﹥ *﹤4﹥ *﹤5-6﹥ 板书 船夫技术好 作用 )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小艇是什么样的?用"~~"标出。
2.抓词句,谈体会:小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样子奇特 内部舒适)
3.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指名分读2-3自然段,说说这两节各讲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小艇的样子奇特。
* 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并列关系 (投影显示)
5.师:在一个结构段里,如果讲了几层意思,并且它们同样重要,在总结段意时,就要把它们合并起来,谁来说说这段的段意?谁还能说得更简单些?(投影显示段意:小艇的样子奇特,坐在船舱里面感到很舒适。)
6.总结: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会发现合并几层意思,并不等于几层意思的相加,需要我们再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多余的词语去掉,这样就比较简练了。
(三) 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标出。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用"( )"标出。
3.讨论学习: (明确:课文先概括地写出在"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船夫"总能操纵自如"。然后列出三种情况做具体说明,写出船夫的技术好。)
4.自由读课文,判断这段是什么段式?可以怎样归纳段意?
(四) 自学课文第四段:
1.出示提示,默读自学:(投影显示)
* 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小艇干什么?
* 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
* 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2.集体讨论,明确:
* 人们:商人﹑妇女﹑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8
【教学目标】
1、识“初、眉”等十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谚语的美。
3、树立主动积累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谚语、懂得自然常识。留心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
师生互谈有关谚语的知识。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圈出生字。
2、试读课文。(读准、读顺。)
3、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反馈识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应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⑴那位小朋友知道早上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
⑵谁能说说大雁排着队往南飞,天气要怎么样了?
⑶请大家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写太阳升起和大雁南飞的句子。
2、教师范读或领读。
3、用读读、想想、说说的方法,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感悟:
⑴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后给同桌说说自己读的那句谚语是什么意思。
⑵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⑶请学生提出不懂之处,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相互帮助理解。
四、试背课文
1、小组内合作学习,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快速背诵课文。
2、反馈背诵情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齐读课文,回忆课文内容。
2、认读生字卡片,分析记忆方法。
二、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谚语,学完本科后在班级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找的多,看谁记得牢。
2、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晚上观察北斗星,然后互相说说北斗星的样子。
四、布置作业
收集谚语,将你喜欢的谚语制成谚语卡片。
结合词语、句子、图画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字义。新教材的编写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看插图,动动脑筋,这样会比较容易想出来的。在《识字8》中“朝看太阳辨西东”,学生不大理解,只知道应该是与太阳有关的。我引导他们看插图,再适当点拨:“‘朝’是‘早上’,‘辨’是‘分清’。”学生说出:“早上看着太阳能分辨出东西南北。”我加以肯定。有学生马上记起以前学过的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利用边读边想,结合图画,联系课文或生活思考,就不用害怕了。
识字教学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但如果我们能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指导学生不断积累、发现,寻找规律,学生的识字能力一定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
一、识字写字
指导读准以下几个字:“初、转”是翘舌音,“即”字读第二声,“斗、转”二字是多音字,在本课都读第三声。
建议按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1、在学生读通课文、基本读准字音以后,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卡片或小黑板,指导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单独出示生字卡片或小黑板,指导认读。
4、指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生字,再连词、连句读。
5、组词练习。
6、认记练习:
认记生字,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自编谜语等。比如,“赛”下“贝”走来两点(寒);“传”旁“人”去“车”来换(转);“蝴”蝶“虫”跑“水”来伴(湖);“十”上两“点”上下串(斗)。又如,两边辛苦,心在中央,用心辨别,永远不忘(辨)。
7、写字指导:
本课要求写的字,以左右结构为主,可在简要复习左右结构的字基本书写规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描红和临写,从整体上感知汉字结构。本课有两个带三点水的字“江、湖”,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好三点水的关键是要把第二点写得靠外一些,三点的外沿呈一条弧线,不要把三点写在一条垂线上。
二、朗读感悟
教学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如:
1、哪位小朋友知道早上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
2、谁能说说大雁排着队往南飞,说明天气要怎么样了?
3、请大家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写太阳升起和大雁南飞的句子。
接下来,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
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感悟,理解课文:
1、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后给同桌说说自己读懂的那句谚语是什么意思。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请学生提出不懂之处,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相机指导。
词语的理解。一些简单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行理解,较难的词语可作适当讲解。如,娥眉月:娥眉,细而弯的.眉毛。本课是指弯弯的月亮。朝:早上。北斗:即北斗星。畔:边。
句子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简单了解其中的科学常识。如,月初的月儿弯弯,月中的月儿圆圆;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边,落下的地方是西边;北斗星在北边,相反的是南边。
指导朗读时,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读出韵文的韵味,体会其韵律美。比如,朗读时可以让学生从每句韵文的最后一个字中找到韵母相同的字(圆、南、畔、前、暖、寒、棉),然后再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韵文的特点是押韵,就是这些韵母相同的字在起作用。本文具有七言诗的特点,所以指导朗读时可以教给学生语气停顿的方法──“前四后三”。如:
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谚语,学完本课后在班级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找得多,看谁记得牢。
2、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晚上观察北斗星,然后互相说说北斗星的样子。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9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10
《门上的画》
故事:门上的画(小班语言)
设计意图:
对于刚入园一个多月的幼儿,我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小动物入手,选择了故事《门上的画》作为教学内容。。
3、培养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
准备:
小鸡头饰。小白兔、小猫、小狗图片。三扇可以开的门,门上分别画有鱼、萝卜、肉骨头。欢快的音乐磁带。
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
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快乐地游玩。
二、创设情境,理解故事:
师:今天我要去小狗家做客,可我不知道小狗的家在哪里,你们愿意和我一块儿去找小狗的家吗?
(在音乐的伴奏下,和幼儿一起开着汽车去找小狗家)
(1)来到了门上画着鱼的家门口。
这扇门上画了什么?这是小狗的家吗?
(敲门)(出示门后的小猫)
引导小朋友和小猫有礼貌地打招呼。
小猫为什么要在门上画上小鱼呢?
(2)开汽车再去找,来到了画有萝卜的家门口。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1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破晓、流萤”等词语。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
3、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培养想象力,自主发现生活之中、自然之中的美,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四时的情趣。学会并运用结合景物、体会情趣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四时不同的情趣,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之美,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学生朗诵四首古诗。
2、教师导入。
同学们,四季的交替给我们带来了淅沥的春雨、灿烂的夏花、沉静的秋夜、飘洒的冬雪,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四时的情趣》。
3、教师板书课题。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名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我们一起去欣赏文中的美景。
3、 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三、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秋天的情趣。
1、明确学习要求。
我们先来感受秋的情趣。在学习中,要掌握“结合景物、体会情趣”的方法,然后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春、夏、冬的段落。
2、掌握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思考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 山 乌鸦 大雁 风 虫类)
(2)这些景物带给我们哪些情趣呢?谁想和老师分句接读这一段。
通过刚才的读,你体会到哪些情趣?
结合句子,引导学生归纳四字词语(夕阳辉煌 乌鸦归巢 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
理解词语急匆匆:形象地写出了夜幕降临、乌鸦急于归巢的情景。想象一下,乌鸦为什么这么急于回家?(家里可能有嗷嗷待哺的小乌鸦,也可能有年迈的老乌鸦,引出乌鸦反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3)夕阳辉煌是静态描写,乌鸦归巢 、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是动态描写,作者就是这样动静结合,把一幅秋天傍晚图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课件,创设朗读情境。
(4)指导朗读。
谁还想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过渡:出示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秋季 夕阳 山 乌鸦
大雁 风 虫类
夕阳辉煌 乌鸦归巢大雁成行 风响虫鸣
我们结合着景物与情趣学习了秋的段落,你想用这种方法学习哪个季节的情趣?
(二)学习春天的情趣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春季
2、分组汇报。 季节 景物 情趣 春季 山顶 云彩 山顶白亮 紫云飘横
山顶白亮: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体会色彩变化 :渐渐发白,有点亮了起来,说明作者抓住了细微的变化,观察仔细,描写细腻。
紫云飘横: 比较句子。
紫色的云彩微细的飘横在哪里。
紫色的云彩微细的飘在哪里。
自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飘:没规则,可以是任意形状任意飘。
飘横:云是横着飘的,细细的,可以想象出云的形状。
结合课件理解句子。一个横字,飘逸着的是一种轻灵,可见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心情是优雅、快意的。
3、 指导朗读。
带着这种感受自由的读一读这一段。指名读。
(三)学习夏天的情趣
1、 教师过渡,引发想象:夏夜,拂去了白天的热闹与喧嚣,能够在夜色中欣赏萤火虫也是非常有趣的,我们来看图片。 说说你的感受。如果你现在就置身在图画中,你会做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一段。
2、 理解句子:飞着流萤的夜晚连下雨也有意思。
师范读。流萤是什么?
请同学们想象,在这样的雨夜中,你会有什么乐趣?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3、 夏夜里,你抓住了哪些景物体会情趣?自主完成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夏季
4、学生汇报。
季节 景物 情趣 夏季 雨 萤火虫 微光点点
(四)学习冬天的情趣
1、同学们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很灵活,小组合作学习冬天这一段,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季节 景物 情趣 冬季
2、汇报表格。 季节 景物 情趣 冬季 炭火 白色的灰 生火送炭 炭火成灰
3、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有人给你送来温暖的炭火,你心里感受如何?在接受别人关爱的同时,你会怎么做?(感受爱 传递爱 传递社会正能量)
4、 浏览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课文结尾说“但是到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消退了,所有地炉以及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不好看为什么还写?
这是对比的写法。这句话笔锋一转,虽然让人有淡淡的失望,但与上句生火送炭相对比,更体会出冬天早晨的浓浓情趣。
四、创编小诗,张扬个性
五、配乐读文,提升感受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12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三、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出示挂图:《斗牛图》和《归牧图》同学们,老师让大家欣赏两幅名画,一幅叫“三牛图”,一幅叫“归牧图”。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这两幅名画是我国唐朝一位叫戴嵩的画家画的。
(板书:戴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讲他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21、画家和牧童(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词语多读几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合作交流
1、认读生字词语
小老师领读、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结合正音互相评价。
整体感知课文,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感悟
1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呢?请你画出来。
2.学生独立读文,画出有关语句。
3.四人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4.学生交流,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a.朗读感悟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学生交流后,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
“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b.朗读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朗读感悟。读好下面两个句子,并引导用此句式说话。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分角色读好下面的内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称赞、夸赞、赞扬、绝妙等词语)齐读全文,总结课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结课文:戴嵩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从此,他更加注意观察牛的生活习性,在他画笔下的牛,更加栩栩如生了。(再次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让学生欣赏)自读“我知道”,并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美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深深地为大画家戴嵩的虚心好学所感动。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2、巩固生字,积累语言: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去掉拼音),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分组读、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2)、指导写字:
A.认读要写的12个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
B.观察字形特点,指导书写
“商”的同字框里不是“古”;“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批”右边的两个“匕”,大小不同。范写“钱”“购”
C.学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3、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A.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B.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4、拓展延伸:
收集中外名人虚心好学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5、课外作业:
A.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B.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1画家和牧童
戴嵩斗牛图牧童
虚心接受大胆挑战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书写3个生字,并掌握多音字“量”,在读文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迷人,在读中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夏天的迷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识字、表达、想象的能力,并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 法】讲解、引导
【学 法】朗读、感悟、练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
1、欣赏古诗《小池》,会背的请来一起读背,边读边想:这首诗描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是啊,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从我们身边匆匆而过,多彩多姿的夏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说说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呢?(教师可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想,让他们说,引导他们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夏天说出来。)
3、孩子们说得真好!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的眼中的夏天都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迷人的夏天吧!(板书课题)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题目。说说你觉得“夏”字哪儿最容易写错,再写一遍。重点强调“夏”字。
二、展示目标(2分)
师生齐读目标,明确本节内容。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整体感知。(13分)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夏天的?那就赶快打开课本来读一读吧。
你准备好读书了吗?读书方法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去认识它。
2、学生互助学习,共同解决难认的字词,重点强调:
肴 冰淇淋 荫 钓 熟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
a.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b.通过听,看能不能帮你再认识几个字?
(鼓励孩子们在文中认字,把培养识字与听的能力有机结合。)
4、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可有些生字宝宝非常调皮,它从课文中蹦了出来,想来考考我们班同学,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出示课件)
5、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问题:
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共有_5___个自然段,每一段都是围绕着一句话的意思来写的,这个句子叫做中心句,请找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文中画出来。
1.__________2.__________
3.__________4.__________
(2)课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句子,你能用横线画出来吗?多读一读。(出示课件)
6、指名发言,在班上交流。老师时机指导。
四、总结(3分)
我们这节课了解到夏天是美丽的,那这么美的夏天,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将它留在身边,你准备怎样把它留下来?(熟读课文、背会课文、画画、写小诗、日记、照相……)那同学们下课以后就赶快行动!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14
教材分析:
《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活动目标:
1.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2.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活动准备:
1.自选内容:
①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成员与亲戚朋友之间、左邻右舍之间口语交际所使用的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化语言;
②过年时家家户户的春联,村镇上的集会、广播、布告所使用的语言;
③校园里的标语牌、宣传栏、墙报以及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使用的语言;
④社会上的电影电视、标语广告、商店匾额、商品说明书、企业公司招牌、报纸刊物、互联网所使用的语言,有哪些新鲜用语,有哪些不规范现象,如此等等,都在搜集之列。
2、自选小组:明确自己的任务,自由选择小组。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3.自由展示:将搜集调查到得有关同一类型的资料进行筛选、梳理,自选形式成果展示。(关键:通过成果汇报、才艺表演、现场再现的方式展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了语文课,你是怎样理解“语文”一词的呢
(学生各抒己见。)
同学们,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中的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不仅仅是“人”“手”“口”;也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更不仅仅是我们的一篇篇习作!今天让我们放下手中的语文课本,走出教室,擦亮慧眼,一起来寻找生活中的语文吧!
二、成果展示
(一)准备要求:各组成员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归总,将重复的、代表性不强的内容去掉,留下最具代表性、最能表现本类语言特色的资料整理并适当归类,用小卡片、大条幅、书画作品、录音磁带、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
具体操作:教师到各组了解情况并稍作指导,由小组长负责落实。
(二)展示要求:每组派几名同学选用一种较合适的形式将本组获取的语文材料成果进行编排,各组展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内容包扩本组搜集的主题,展示汇报和畅谈收获三个环节。
展示内容尽可能主题明确,不可涉猎过多。可在以下方面展开搜集(仅供参考):
①成语组。查《成语词典》、阅读《成语故事》等,搜集有关人品及外貌的褒义词、贬义词成语。体会成语文字简炼、语意深刻的特点。
②农村谚语、童谣、箴言组。走访农民,搜集二十四节气歌;与农耕、天气有关的谚语;一些浅显易懂的箴言;充满童趣的乡村童谣。了解这些语言贴近生活的特点。
③荧屏广告组。收看近段时期经常播出的广告,记录广告词及画面、动作设计。结合生活中相应商品的销售情况,思考这些广告形式的宣传效果。
④街头推销、叫卖、吆喝组。上街走走看看,记录各商场、店铺、小贩们推销产品使用的各种方式及辅助工具,模仿几种有特色的叫卖吆喝声。初略了解浏阳市井文化的一个侧面。
⑤店名组。逛街,边逛边罗列出浏阳城区几条主街道的酒店、花店、小吃店、服装店、鞋店、日用品店等店名。思考各店名蕴含的文化内涵。
⑥对联条幅组。去书店看书,走访本村曾担任村组书记工作的长辈或上户调查,搜集记录一些婚联、寿联、春联、挽联、商业庆联等。想一想对联的特点。
⑦匾额锦旗组。参观一下装饰店和部分大酒店、机关单位大厅,留心并记录墙上悬挂的大小匾额、锦旗,思考匾额、锦旗上图画及文字的意义。
⑧标语警示组。到附近几所学校、公园、各主街道看一看,有哪些校园标语、公园警示语、交通警示语,想想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⑨影视栏目组。在家收看几个主要电视频道各时段的电视栏目,记下名称;上电影院及影碟租卖店看广告,了解近段时期热播的电影电视名称。想一想影视栏目内容的广泛性及影视与当前时期(如国庆期间)的内在联系。
展示形式可提前指导(仅指参考):
①说相声。在你说我说之中展示语文现象。如成语,教师可根据《教师用书》提供的《成语新编》和学生搜集的成语改编,指定两名学生表演。
②一问一答,说说唱唱。如二十四节气歌、农谚、箴言、童谣等。
③动作语言配以实物摩拟。荧屏广告、叫卖吆喝声。
④征集摹拟。如店名、招牌、匾额设计等。
⑤小品笑剧摹拟。如表演公园、街道城管值勤。
学生和教师可针对每组的展示情况适当点评。
三、小小辩论
生活中的语文不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时时可以看到乱用成语的店铺,书写错误的标语,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生活中的语文对于我们的学习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结合实例长叹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作为其中一位辩友抒发自己的观点,不作统一点评。
四、结束语
在生活的世界里漫游,在语文的世界里漫游,我们发现生活的外延同语文的处延是相等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每一次语文学习的机会,我们要用慧眼去观察、学习生活中的语文,你会时时发现语文无处不在;语文,其实妙不可言!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15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6个,练习正确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好句。
2、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
教学重点:
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难点:
创编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斯威夫特的资料。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格列佛是伦敦的一个著名医生,喜欢航海旅行的他无意中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岛上,岛上生活着一群身高不满五寸的小人儿。格列佛在小人儿国里经历了一段奇特的遭遇,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
(二)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想想,格列佛在小人儿国有哪些奇特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3、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1)小组内说一说。
(2)指名学生上台讲述。
(三)学习生字
1、在读课文时,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并说说哪些字是读音要注意的。“吊”“筐”是三拼音节,有介母“i”,但最好直呼。“遮”是翘舌音。
2、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按结构,本课的生字可以分成几类?
左右结构:醒、钩、缝
上下结构:箭、筐、吊
左中右结构:绑
半包围结构:遮
“缝”字笔画较多,注意避让右边。
三、练习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8个生字?(字音、字形)
醒、钩、缝 、箭、筐、吊、绑、遮
四、总结
本文的生字比较多,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文章内容方面,要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 住作者的写作思路,会复述。把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作业
1、自主积累文中的好词语。
2、向你的父母或朋友,讲述格列佛在小人儿国的经历。
板书设计:
小人国
受到攻击
受到礼遇 奇特经历
协助退敌
有关语文教案集锦 篇16
教学目标:
1、在复述、想象中感受跌宕的情节和“津味”语言,提高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
2、在小组合作环境下,理解“好嘴”的含义,提高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
3、对“好”能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北京的人说话比较油滑,天津的人嘴特别会说,能把人哄得特别高兴;所以有这样一句俗话,“京油子,卫嘴子”。我们今天也来认识一位津门“好嘴”,名唤“杨巴”。
二、说
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在好嘴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要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李鸿章误把碎芝麻当黄土的危机。)
三、读
师:同学们都发现了,在关键时刻,杨巴用一张好嘴,化解了一场危机。可是,我们也很快能够发现,这张巧嘴,只说了一段话。这一段话有这么大的威力么?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同学们声音很洪亮。可是好像少了一些味儿。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我们先要了解合人物的身份,迅速看课文,勾画出描写杨巴身份职业的的词句。
【读出身份职业】
师:从这样一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杨巴是能说会道的,专管外场照应的,市井阶层的茶汤伙计。那么,切合他这个身份,我们再来看他说的那一段话,你琢磨琢磨,哪些词语能体现他的身份?
(息怒、小人、饶了、痛改前非)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次读,读出了杨巴的市井身份。赏读人物语言,光读出身份可不够,还要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不能脱离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
【读出性格特点】
我们在课堂之初,已经概括了,杨巴巧嘴一张,化解了一场的危机。那么,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在众多天津小吃当中,府县道台为什么单单向李鸿章举荐了杨家茶汤?
(黏软香甜、好吃无险)
师:杨家茶汤制作得如此好吃,成为一绝,是谁的功劳?
(杨七的手艺好)
师:文章第几小节写到?(2、3、4)写了杨七的两手绝活,手艺精湛。
既然主人公是杨巴,为什么花费这么多笔墨写杨七呢?可不可以删掉?
(没有茶汤就没有危机,也就没有下文化解危机,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师:那么李鸿章看到好吃无险的杨家茶汤,是什么反应?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么?(大怒)
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忽的、顿起、啪的一声)这是正面描写。 吓懵了,侧面描写。
师:我们从这些神态、动作描写,甚至拟声词,都可以看出,李中堂大怒了。我们能不能试试读一读?带着情绪,带着表情(眉毛、面上)动作(甩手),读出盛怒。
师:可是这样盛怒凌人的李中堂后来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仍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心生喜欢)这个小伙子真是聪明伶俐,深得我心啊!
师:李鸿章态度为什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还是因为杨巴所说的那一段话。
那么,面对当时李中堂的盛怒,他是怎么想到那一段话的?我们看课文9到11小节。
勾画出,他首先怎么想?接着如何想?再后来怎么想的?
(立时想到、左右为难、 矛盾、所以需要巧说;时间紧迫、顶要紧的、快说;李中堂盛怒、需要胆识、敢说。)
Or:(读出当时的情况紧急,心理活动)
师:从杨巴的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巴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处变不惊、随机应变)课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第五小节: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师:我们再回到杨巴说的那一段话。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呢?
(不知道,不爱吃)
XX同学你来试试看。大家一齐读。
师:这一次同学们把杨巴的随机应变、处变不惊的伶俐劲儿表现地非常精彩!
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杨巴说这一段话,你认为他的心情是如何的?
(紧张害怕的、自责担心的,你来读读看,读出诚恳,轻声读。)
师:还有没有其他理解?自鸣得意的,神气的。为什么这样觉得?你的依据是什么?
如何读?读出神气,重音,上扬声调。
师:好,我们来带着表情、带着动作,读一读。
哭腔:紧张害怕,诚恳。轻声读。
油腔:自信神气,镇定。重音、上扬声调。
师:我们品读人物语言的时候,还可以有自己的读法、看法,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评
师:杨巴从此在天津威名大振。他的成名靠一张好嘴。让人不得不称奇。这样的杨巴你喜欢么? 虽然很喜欢,但你会不会尊敬这类人?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么?他的一些行为值得效仿么?我们再次跳读课文,勾画出你人物不值得效仿的'词、句。
(垂手而立、请好请赏、三次叩头、那一段话,揽错误)
师:我们再来看看杨巴说的这一句话。“息怒”“不知道”“惹恼了”“饶了”。明自己没有错误,却要把错误往自己身上揽。揣着明白装糊涂,甚至有一些趋炎附势、圆滑世故。不太值得尊敬了。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材料。
【PPT】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师:身份低微的杨巴,其实是没有地位的,在市井中的各种压力,造就了他圆滑世故的说话风格,他们是身怀绝技的“奇人”,他们生活在需要面对生存压力的“俗世”。这让我们读来,不禁有一种对杨巴生活状态的——【同情、无奈】。
师:这是我们的感受,那么文章的作者, 冯骥才先生,他对杨巴是什么态度呢?
喜欢(奇人、立传)
厌弃(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Or:这是我们的感受,我们对生活在底层的杨巴,有喜欢、有厌弃、有无奈、有同情。其实在当时的天津,杨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正是当时的众生相,也是作者冯骥才先生创作本文的原因。
【PPT】“笔录奇人妙事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四、品
师:作者更多的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完整地记录当时的民俗,完整地保存了天津语言特色的原汁原味,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津味儿”十足,我们来品一品。
【PPT】
究竟拿嘛样的吃喝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得高兴 / 嘛都吃过
愈喝愈没味儿 /今儿 / 还冒热气儿
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硌牙。
饶有兴味,满心欢喜,撒泡热尿,身爽腹空,要吃点心。
【PPT】
天津话特色:
通俗易懂、天津方言、句式对称、四字词多、儿化音多
五、 总结
我们这节课,三读杨巴的一段话,读出身份职业,读出性格特征,也读出自己的理解。作者用“津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当时原生态的生活,让我们认识了天津市井的一位奇人,他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处变不惊,也有一种生活在俗世之中的圆滑世故,这让我们对他称奇的同时,也不禁有些许的同情、无奈。
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读法、看法,自己独特的体会。我们可以多去关注我们生活中这样一些人物。
六、作业
1、推荐阅读《俗世奇人》中的篇目:《苏七块》《张大力》《冯五爷》。
2、辩题:当今社会还是奉行“口才为银、沉默是金”么?选择正方、反方,请你写一段辩论词。
七、板书设计
杨七 手艺 (铺垫)
好 嘴 杨巴 敢说 随机应变
快说 处变不惊
巧说 人格扭曲
俗世 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