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2023-08-15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中国近代史。

  2、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二、导入课文。

  1、出示毛泽东少年时所作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zhǐ)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由读。

  2、你读明白,毛泽东当时有怎么样的志向?

  提名说——学成名,

  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任何地方都可以埋自己的尸骨,这是何等的豪情呀。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理解了这首诗,再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更加豪情万丈!

  3、毛泽东很善于用诗词表情自己的宽阔的胸襟和内心丰富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如此,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课前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语、揭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质疑

  1、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导学案初读感知第2题。)(8分钟)

  2、默读课文,画出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5分钟)

  三、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交流读后感受,指导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训练拓展

  主席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难眠的夜晚、艰难的抉择,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夜晚他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发挥你的想象,动手写写。

  五、小结反思

  六、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悲痛

  常人情怀

  做抉择——艰难

  伟人胸怀

  写批示——忍痛

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的了解。

  2、由有关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⑴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拿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⑶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⑷秘书将电报纪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深爱他的儿子,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常人的情怀。

  ⑹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四、小结,深化感悟

  1、小结:

  毛主席把一生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老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的悲痛啊,但他却毅然地把自己的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胸怀似海般广阔。

  2、感情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再一次体会毛主席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组织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可在体会情感中没有涉及到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有一个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