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数学位置的教案范文

2023-08-14

最新一年级数学位置的教案范文 篇1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数学14-1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小熊遇到了难题,想让小朋友帮忙,难题是“桌子有多长”。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活动三: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小熊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老师的测试,高兴极了,说想让小朋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可以吗?

  板书设计:

  桌子有多长

  尺子cm—厘米

最新一年级数学位置的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会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再动手实际量一量,进一步学会使用测

  2.量工具和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从而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长度单位:米(m)、厘米(㎝)

  ② 1米=100厘米1m=100㎝

  2.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俩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你能不能正确的应用米和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说:黑板的长、桌子的高等

  二、互动解疑

  1.黑板的长是多少?

  ①估一估

  2米、3米、5米……

  ②量一量,谁估计得更准确

  ③分组测量,汇报结果

  2.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测量时尺子不够长,量完一次就做一个句号,数数量了几次,还剩多少,最后得出结果。

  三、启思导疑

  1.量自己的身高、步长

  ①先估计,然后同桌合作量一量。

  ②交流讨论

  2.完成试一试

  ①先估测

  ②再量一量

  ③最后填出具体的数值。

  四、实践应用

  1.在○里填上或“=”。

  ①25厘米○ 2米②100厘米○1米

  ③51厘米○49厘米④98厘米○89厘米

  ⑤1厘米○1米⑥10厘米○1米

  ⑦33厘米○3米⑧6米○600厘米

  2.填一填。

  ①1米=( )厘米②12米+7米=( )米

  ③13厘米+8厘米=( )厘米

  ④2米+45厘米=( )米( )厘米

  ⑤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⑥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