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篇1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
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
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
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
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 ①可能跟物距有关;
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设计实验】
师:我们现在要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哪些器材?
生:需要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师:实验时你要刻度尺测量什么?
生:测量物距、像距。
师:还要观察什么?
生:观察像的大小、虚实、正倒。
师:要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跟物距的关系,需要控制什么因素不变?改变什么?
生:控制凸透镜的焦距不变,改变物距的大小。
师:下面请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探究?
(学生讨论,请一位代表回答。)
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好!注意,实验时要想在光屏中央得实像,应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要先确定物距,再来回移动光屏进行观察,至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为止。
师:请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表格,并投影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修改、补充。)
凸透镜焦距f=10㎝(a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虚实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f
⑥ u<f
凸透镜焦距f=5㎝(b组)
序号 物距与
焦距的关系 物距
u/cm 像的性质 像距
v/cm
虚实 大小 正倒
① u>2f
② u>2f
③ 2f>u>f
④ 2f>u>f
⑤ u<f
⑥ u<f
师: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大小的关系。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分工: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选一位同学填写实验表格(先将“物距”这一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设计好具体数值,再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同时所有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成像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表格依次完成6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板书:【分析和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①、 像的大小:
当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 像的虚实:
当u>f 时,成实像;
当u<f 时,成虚像。
③、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④、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师:你的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
(教师展示凸透镜成像现象。)
(三)巩固练习:
①下列三幅动画在生活中分别有什么应用?(课件展示)
②摄影师用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位同学照了一张全身像,再想给他照一张半身像,照相机和这位同学间的距离应怎样变化?
(四)归纳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用实验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整倒跟焦距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