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花园教案

2023-08-13

数学花园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四、课堂总结

数学花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一)正确感知9以内的数量,比较数量的多与少。

  (二)能按数量的多少有序的排列卡片。

  活动重难点:

  重点:真确判断9以内的数量。

  难点:排除排列大小的干扰,正确比较数量的多与少。

  活动准备:

  (一)画有5只瓢虫、6只蜜蜂、7只蝴蝶、8只蚯蚓,9只蚂蚁、5多花、6多花、7多花、8多花、9多花的图片各一张,5—9数字卡一套。

  (二)幼儿用书第3册2—3页。

  活动过程

  (一)春姑娘的礼物

  1、感知9以内的数量

  ——春姑娘给她的精灵朋友们每人送了一朵花,我们来看看她的精灵朋友有些谁。(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每种精灵朋友都有好几个,如果给每个朋友送一朵花,那么蝴蝶、蜜蜂、蚂蚁、蚯蚓、瓢虫各需要几朵花呢?(请幼儿上幼儿来为动物卡片匹配花儿。)

  2、比较9以内数量的多少

  ——小蜜蜂得到了几朵花?小蝴蝶有几朵?小蜜蜂和小蝴蝶谁得到的花多一些?谁得到的花最多?有几朵?谁得到的花最少?有几朵?(请幼儿回答,集体验证。)

  (设计意图:活动一开始就出示精灵图片和花,但并不进行集体点数,而是直接请幼儿上幼儿去匹配相应数量的花儿,这要求幼儿排除大小排列方式的干扰,同时判断两组物体的数量。对于有一定数量经验的中班幼儿来说虽然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他们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花园里的舞会。

  1、为9以内数量排序。

  ——精灵朋友们要去参加舞会,他们要按数量的多少来排队,谁来帮助他们?(请幼儿操作,集体验证,说一说排序的方法。)

  ——还有谁能用不同的方法为他们排队?(请幼儿操作,集体验证,说一说这次排序的方法。)

  2、为9以内数量匹配数字。

  ——谁来为精灵朋友们送上数字?(请幼儿操作,集体验证,并序方式大声读一读这些数字。)

  (设计意图:排序的方式可以从少到多,也可以从多到少,用哪种方式来排序由幼儿自主决定,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也让幼儿知道排序方式是多样的。大声读一读数字有助于加强幼儿对数字的认知。)

  (三)小精灵的宴会。

  1、巩固数量与数字的匹配。

  ——小蜜蜂要采些蜂蜜送到精灵宴会去,请为每一只蜜蜂找到自已的花。(翻开幼儿用书第3册第2页,请幼儿根据蜜蜂身上的数字和花瓣的数量进行连线匹配。)

  2、巩固比较数量多与少。

  ——小精灵的会开始了,请你们找一找哪些食物是一样多的(翻开幼儿用书第3册第3页,请幼儿为相同数量的食物进行连线匹配。)

  (活动意图:通过操作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认识和数量的感知。)

数学花园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数学花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解答口报应用题,初步体验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鼓励幼儿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应用题中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2辆玩具汽车,5本图书(实物),教学挂图(二)中的3只蝴蝶、4只蜜蜂、5只瓢虫等(贴绒动物),教学挂图(二)中花朵和草地的背景图。

  学具:幼儿用书第5页《背景图(一)》、第6页《背景图(二)》,第9~10页《数群卡》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教师口报应用题。

  教师边演示实物边讲述应用题。

  教师先出示1辆汽车玩具,再出示1辆汽车玩具。

  师:小明有1辆汽车玩具,爸爸又送给他1辆汽车玩具。

  师:小明一共有几辆玩具汽车?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二、体验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师在花朵的背景图上先出示2只蝴蝶,再出示1只蝴蝶。

  师:花朵上飞来了2只蝴蝶,又飞来了1只蝴蝶。

  师:花朵上一共有几只蝴蝶?

  教师在花朵的背景图上先出示1只蜜蜂,再出示3只蜜蜂。

  师:谁能把刚才老师摆蜜蜂的事讲给大家听听?你还能问一个什么问题呢?

  师:谁能用三句话把这件事情讲清楚?如“花园里有1只蜜蜂,又飞来了3只蜜蜂,花园里一共有几只蜜蜂?”

  教师在树干的背景图上先出示4只瓢虫,再出示1只瓢虫,请幼儿用三句话讲述应用题的题意。

  三、鼓励幼儿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应用题中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实物或贴绒教具,引导幼儿用所出示的实物或贴绒教具编一道应用题,要求幼儿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应用题中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即能用三句话编一道题目来考考大家,说清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提出问题。

  四、幼儿操作活动。

  请幼儿利用草地背景图、数群卡编讲应用题。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利用散步、上下楼梯、发放点心、体育活动的机会,引导幼儿用三句话表述应用题,并进行解答;或是利用这样的教学形式进行口报减法应用题的学习。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数学花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一)理解加法的含义,尝试看图列式计算关于5的加法。

  (二)初步感知加数互换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活动准备

  (一)蜡蝶、蜜蜂的小卡片各5张,算式卡片。

  (二)幼儿每人1张点子卡片(每名幼几的卡片上的点子与其他人的点子正好都能配成5个)。1套列式卡片,笔若干。

  (三)幼几用书第7册第10页。

  (四)挂图((百花园里真热同)。

  活动过程

  (一)游戏“点子朋友”一一感知5的分合。(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感知5的分合。)

  1、分发点子卡片,幼儿人手1张。

  (1)请你看一看你的卡片上有几个点子。

  (2)我们一起念几歌“点子点子找朋友,找个朋友提握手”,然后去找找谁卡片上的点子与你的点子加起来是5个的,两个朋友就握握手。

  2、幼儿游戏。(教师提醒幼儿看清自己卡片上的点子数量,找到朋友后验证两边的点子数量加起来是否等于5)

  (1)游戏结東后,教师提问个别幼儿:你们的点子是几个和几个?加起来是几个。

  (2)和他们是一样的小朋友请结到这里来,你们的和是?(引出分合式。)

  (3)验证其他的组合。

  3、幼儿交换点子卡片,继续游戏。(每次游戏后师幼一起验证,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

  (二)看图《百花里真热闹)一一初步理解5的加法。(以图片的形式引导孩子理解5的加法计算。初步感知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1、教师出示花同背景图,并操作小蜂卡片。

  (1)花园里百花齐放,3只小蜜蜂在采花蜜,又飞来了2只小蜜蜂,一共有几只小蜜蜂?

  (2)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集体回答,教师根据幼几的回答展示算式卡片。)

  (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4)还可以怎么表示?(引导幼儿互换加数来表示,并说出算式的含义。)

  2、教师操作蝴蝶的小卡片

  (1)花蝴螺也来到花园里,看看有几只蝴螺(4只),又飞来几只(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蝴蝶?(边说边出示卡片,请个别幼儿用算式来表示。)

  (2)这个算式你是怎么摆的?(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展示算式卡片。)

  (3)这个式子表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4)还可以怎么表示?(引导幼儿互换加数来表示,并说出算式的含义。)

  (5)这两个算式哪里不一样?哪里是一样的?(引导幼儿发现加数互换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三)操作幼儿用书第7册第10页,尝试看图列式计算。(以操作的形式巩固关于5的加法,进一步感知加数互换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1、翻开幼儿用书第7册第10页。

  (1)请你把书翻到第10页,小兔要去郊游,看看他手上拿着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颜色的有几个?(2个。)黄顔色的有几个?(3个。)

  (2)红气球和黄气球加起来一共有几个气球?

  (3)2个气球加上3个气球一共是5个气球,你会列这个算式吗?(请你在小兔下面的方格中试一试,引导幼儿发现可以列两个算式。)

  (4)请你再看看图上还有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幼儿互相交流。

  (5)图中小鸟、花、小鸭合起来是多少?请你在下面的小格子里列出算式。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集体交流。

  (1)你是怎么列的?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2)个别幼儿回答,集体验证。(通过一图两式的对照,感知两个加数互换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