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

2023-08-1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生词,由此引出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

  二、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布置问题:你对孔子有了哪些了解?

  过渡:看来我们对孔子以及《论语》已经不再陌生了,让我们继续往下阅读,去领略故事中那些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吧。

  三、学习新知

  1、布置默读要求。

  2、学生开始默读,师下课堂指导。

  过渡:文中的着四个故事是可以独立开的,所以等会儿你对哪个故事有自己的体会,就谈哪个故事。

  3、故事1:(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齐读这个故事。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推己及人

  故事2:(1)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喝“盗泉”的水?描写孔子喝弟子们口渴的语句找出来读读。

  (3)得出结论:严于律己(板书)

  (4)读这个故事。

  故事3:(1)分角色读读这个故事。

  (2)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句子1“君子在穷困的时候……,小人在穷困的时候…….”的意思。

  句子2“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呀!”

  词语“假装”能看出孔子遇事有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敢于自省

  (5)齐读这个故事。

  故事4:(1)你特别欣赏哪个词或句?

  (2)谈谈自己的感受。

  (3)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什么?板书:学而不厌

  四、:课文学习到这儿,我们对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要学会做“仁”者,要爱别人,宽以待人。过去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谈,现在则有“半部《论语》学做人”之说。希望这节课的学习能给同学们以人生的启示,智慧的启迪!

  五、齐读课文,再次领略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生哲理。

  六、课后作业:

  默读提示:这个故事表达了孔子怎样的主张,注意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感受最深之处可做简单批注。

  (一)课后延伸:

  1、温故而知新——复习本课生字词,摘抄成语

  2、学而不厌——找一《论语》中的故事来读一读,想想这个故事给自己带来什么收获。

  (二)读读《阅读链接》,试着背一背。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一)入题展想象作画导入。

  1、教师板书流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吗?

  2、再写小桥、人家,你又想到了什么?也请你把它们画下来。

  设计意图: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训练学生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按预习提纲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2、理解词语;

  3、读通课文;

  4、你知道了什么;

  5、你还哪些疑问。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注意要会用我们阅读的方法:如:用笔圈画、找出重点语句、朗读等。

  1、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

  (2)自读课文,写一写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四)学习小结。

  (五)作业拓展:

  1、积累词句,进一步体会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2、学习古诗:《净天沙·秋思》

  板书设计:小溪

  景垂柳查字典

  小桥流水水鸟

  人家

  本文是略读课文,作者用清新优美语言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

  凡写得美又容易理解的文章,我通常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多读少讲,意在通过学生的读去领会,去感悟,甚至去背诵,从而积累美文,为写作打基础。反思本课教学优点是:

  1、揭题激趣

  揭示课题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朗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再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重读感悟

  略读课文重点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反复地朗读、细读有关的句子等)让学生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优美景色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领会每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3、深化课文,拓宽思维

  “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交流、汇报)”这部分,学生的发挥是我意想不到的,原来这环节的设计只是想看看学生的动手能力,想不到学生非常喜欢这环节,不但发挥想象力把画画得好,而且(交流、汇报时)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动手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乐于接受,效果很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 篇3

  《鲸》(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知识,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初步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时,老师先范读课文,请同学思考课文中讲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然后各小组讨论。这是本节课小组成员之间的第一次合作。老师在板书交流、总结的要点之后,表扬并奖励回答问题完整的小组。

  在教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鲸有多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我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块分割。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鲸到底有多大,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用数字来说明,3号同学通过对比来说明,1号同学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即可,所以设计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注意针对各小组中不同层次同学的请胯骨内,由易到难,让他们既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又认识到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差、中、优三类学生尽其所能,各有所获。在老师总结时,所有的学生对这段内容都已了如指掌。

  ____“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老师讲解。而以下关于鲸怎样吃食,怎样呼吸,怎样睡觉和生长的情况,则是围绕鲸的生活习性来写的,这四个方面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分割。

  ____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做相应的'题目(学生的编号与题号相对应)。

  ____1、鲸用什么呼吸?说明了什么?鲸怎样呼吸?

  ____2、鲸主要吃什么食物?鲸怎样吃食?

  ____3、鲸的生长情况怎样?

  ____4、鲸怎样睡觉?

  ____以上设计,针对各合作小组1~4号学生的特点提出,让优生做较难的题目,差生做最容易的题目,然后组成“专家组”讨论,将自己分得的题目得出正确答案后回原组交流,这样,小组的所有成员就有机会掌握全部内容。

  ____在“专家组”讨论时,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为最后的课堂小结和课后分类辅导收集信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汇编 篇4

  说教材

  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长春版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跌倒》,这是一首诗歌,只有12行,分为2个小节,以诗歌特有的节奏感营造出一个深邃的思维空间,耐人寻味。

  说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节奏。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本诗优美语言。

  说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难在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更好地落实重点分散难点,我采用自学感悟、小组交流、有感情读等方式来完成本节教学的。

  说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进课堂

  以理解“跌倒”的含义入手,让学生讨论说一说什么时候跌倒过,在学生介绍基础上进入课文,使学生走进课堂。

  二、整体感知,融入课堂

  在理解诗歌内容过程中,我采用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方式来完成。首先,我打乱课文定式,让学生从读中收获了什么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无论学生从哪一个知识点入手,都顺势来理解课文。

  但在教学过程中收放有度,在理解过程中适时知道感情朗读,并在读中试着背诵。

  三、总结收获,走出课堂

  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再读课文,从中你有什么收获?来总结全文,再次认知全文。

  以上是对本节初步设想,望各位指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