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的精神,感受他的可亲可敬。
2、阅读课文,学会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以抓主要内容加小标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袁隆平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可是,另外一个奇迹却少有人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我们仅用了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了全世界。
这伟大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呢?这完全依靠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认真奉献、执著追求。为此,国家重奖了他。他是怎么获得如此殊荣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初步了解袁隆平
你们课前搜集了袁隆平爷爷的相关资料,现在分小组交流。说说通过这些资料,你对袁隆平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给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
三、自由读文,运用抓住中心句阅读课文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体现文章的思想?请用笔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交流读文后的收获。
教师出示主要问题:袁隆平为什么学农?杂交水稻是如何培育成功的?为什么说袁隆平还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文章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请找出来做上记号。(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和中心句进行交流,感受围绕中心句展开描述,使文章条理清晰的写作特点)
3、结合阅读感受和搜集的资料,说说你心目中的袁隆平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教师就给以鼓励。对于说得特别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
4、你们能不能自己概括一下,试着给每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1)教师提示学生,小标题要能反映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且尽量简洁明了。
(2)学生自己练习。
在学生练习加小标题的时候,他们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一次一次比较,在反复的练习和比较中逐渐懂得加小标题的方法和技巧。或者让有困难的学生以缩句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减缓坡度、降低难度的目的。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创设情境,结合搜集的资料和录像,再次深入感受袁爷爷的伟大和可亲可敬。
播放袁爷爷领奖的现场录像,展示当时新闻和媒体对袁爷爷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让学生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激发他们为科学献身的激情和自豪感。随后话锋一转:“有人说袁隆平不过是种出了几株水稻,不配受到这么高的赞誉,对此你怎么看?”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有意让学生联系我国60年代自然灾害的资料,以及袁隆平培植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的伟大。
6、回顾全文,指导朗读。
袁隆平爷爷多么伟大,相信大家的心里一定充盈着对他深深的敬仰与钦佩,请大家把这种感情融入朗读中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
四、拓展练习
学了本文,联系生活学习实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和生活?
五、回顾全文,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附:板书设计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大科学家
追求农业高产
改良水稻品种
可亲可敬的长者
爱好广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篇2
一、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 学 活 动
一、导入课文
1.师: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
2.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师: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本文就是一篇人物通讯,它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思考回答: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三、略读训练
1.给学生讲授略读技巧(见参考资料)。
2.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默读完课文。要求: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捕捉关键信息;
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
精神和卓越贡献。
板书设计
1 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袁隆平简介。
第二部分(从\\\'50年代末”到“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写激发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一件事。
第三部分(从“袁隆平回到学校”到“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写袁隆干确定研究课题和初步展开研究。
第四部分(从“1964年袁隆平迈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步”到“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棵秧苗”),写“文革”期间袁隆平的不寻常遭遇。
第五部分(从“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力协作下”到“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写袁隆平科学研究的成功。
第六部分(从“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到结尾),写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世界影 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9日
一、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 学 活 动
一、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1.师: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袁隆平在得知农民取好稻种的不易时,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经过严谨的思考,他提出关于杂交水稻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设想,又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事例,分析它们传达了什么信息。
生:在“文革”中不寻常的遭遇,充分地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又“带领人马投入到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师:全文还有多处细节描写,加强了这 篇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请在文中找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生:如写“文革”中,袁隆平“守护秧田”和“奋身跳井”的细节,勾勒了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3.师: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物通讯中,准确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事实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奉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这些数字有利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二、课堂讨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组织课堂讨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段时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实际情况,讲讲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可以是正面的事迹,也可以是反面的例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谈谈科学的重要性,应该怎样利用科学为我所用的问题。只要学生的发言能言而有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法,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简单的略读技巧,有捕捉关键词句法。所谓关键词,就是那些能够体现文章事线索或情感线索(记叙文)、说明顺序(说明文)及逻辑顺序(议论文)的词语或
子。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可以点拔学生找出“50年代末”、“从1964年起”、“文化大革命”、“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和“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一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些词句,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有跳读法,即告诉学生对于那些文章详写的细节段落,可以先跳过不读,待读完整课文后,视情况需要,再决定是否重读(包括细读和略读),这样也能保证节‘约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课后体会 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法,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篇3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口语交际:当一回小记者
写作:写一则本地或本校的消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3. 理解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方法。
4. 理解课文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
谭士珍,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任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3. 题目解说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人,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4. 主题分析:
本文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5. 结构分析
本文按总体简介~研究历程~突出贡献可分三部分。
结构图表如下:
6. 写法分析
(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生动的细节描写
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3)用数字说话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物通讯中,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通讯的特点及其与消息的区别:
通讯也叫通讯报道。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它和消息的不同点是:
(1)它在报道的时间上可以比消息稍从容,允许作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材料。但也仍要求及时、迅速,可以在真实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使其更典型、更系统、更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2)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励志故事】
善良成就未来
高艳 王秀慧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救的哭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了里面,弗莱明忙把这个孩子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出来。
隔天,有一辆崭新的马车停在农夫家,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儿子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答。”
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地回答:“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青霉素)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且得到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是盘尼西林救活了他的命。那绅士是谁?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一个农夫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