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2023-08-04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倔强、荒无人烟、忍饥挨饿、疲惫、口吻、递给、香港、硬邦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出人物相应的语气,了解人物的内心。

  3、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

  2、联系上下文,从“陈赓明白了什么”理解小红军的高贵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题入手,指导学法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倔强的小红军》(板书课题),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两个字(“倔强”)怎么读?“倔强”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

  2、从课文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篇写人的课文,我们要怎样学习?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定把课文读通读顺了,哪几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想,字音读准了没有。

  (要指导读准第三声“忍”“吻”)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

  3、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抓住“对话”,体会思想

  (一)解读文本

  1、课文对小红军的'描写,哪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是动作、语言、还是神态?

  2、本课有个特点,就是在小红军与陈庚的对话中表现小红军的思想感情。课前已经要求大家画出对话部分。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对话部分,想一想,课文写了几次对话?从每次对话中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写出你的感受,再与同桌交流。

  3、小红军和陈庚的三次对话,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比较具体指导理解第一次对话,第二、三次对话主要是自学)

  答题要点

  听到 看到 想到

  第一次: 体力强 赛跑 拒绝让马

  第二次: 等同伴 坚决 拒绝同行

  第三次: 粮食多 拍拍 拒绝让粮

  4、小红军为什么不骑陈庚的马?为什么拒绝与他同行?为什么拒绝他让出的青稞面?小红军到底想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红军,当时是怎么想的,然后用上“(我)虽然……还是(不能)……因为……”的句式表达。

  5、想象要有依据,小红军筋疲力尽,小红军饿得发昏,你是从课文找到依据的吗?说说看。

  6、已经累的走不动了,要是能骑会儿马,那该有多好;已经好几天是孤单一人了,要是有个伴那该有多好;已经饿了好几天了,要是能吃上一口,那该有多好。可是,小红军在特别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拒绝了帮助,这又是为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

  (二)练习朗读

  1、接下来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请看要求:

  先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用命令的口吻说”“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等词语的意思,读出相应得语气,再由同桌分角色朗读。

  2、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哪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要读出相应的语气。

  要指导评读,是不是读出了相应的语气。

  评读时,相机指导读好下面的句子。

  (投影:

  1、“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走吧。”

  2、“你要同我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3、“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你快骑上马走吧” “那就比一比吧”“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都表示强烈感情,可是句末用的却不是感叹号,而是句号。朗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好,还是不上扬好?大家读一读,体会体会。

  四、读懂“感动”,明白“倔强”

  1、小红军瞒过了陈庚,陈庚骑上马走了,课文的后半部分,谁来读一读?

  2、陈庚回头找到小红军,他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想一想,用上“陈庚全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其实……,说自己……其实……,小红军这也拒绝,那也拒绝,是……”等提示语说一说。

  3、小结。课文的后半部分,表面上是在写陈庚,其实还是在写小红军。陈庚受的感动有多深,小红军的精神感人就有多深。

  五、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 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庚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材说明】

  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陈庚同志回忆的一段往事: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马背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倔强的小红军》这个感人的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5名)

  二、理解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想“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2、陈庚同志是怎么谈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4、饥饿、疲惫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的?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5、指名读一读,你能从中体会出什么?(“穿着破鞋”“冻得又青又红”告诉我们长征路上又苦又累“黄黄的小脸”告诉我们小红军很饥饿,营养缺乏)

  6、齐读第3自然段。师小结:由此可知由于小红军长时间行军,已经非常虚弱、疲惫了。此时,如果有一匹马骑有一点东西吃该多好啊!可是陈庚将军让马时,他是怎么做的?(小组讨论:理解“满不在乎”。为什么?在小红军身上是怎么体现得?用满不在乎说一句话)

  7、小鬼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要和陈庚的马比赛?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师小结:小鬼为了让陈庚同志放心,故意做出一付满不在乎的样子,好不连累陈庚,而陈庚却坚决要他骑。他们都是为了他人而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多么令人感动啊!

  8、指名分角色朗读三至十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出示投影片)“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吧”(语气亲切、诚恳)“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既满不在乎又关心体贴)“那,我们一块儿走吧”(既无可奈何有充满关爱)“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要很坚决)

  9、想一想,小红军真的等同伴吗?(不是)那他为什么不和陈庚一起走呢?

  10、再读一遍(男女分读)

  11、陈庚同志终于被小红军说服了,骑上马先走了。默读课文十一至十四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出示投影片)

  ⑴选择正确的读音硬邦邦(bāng bǎng)牛膝(qī xī)骨

  ⑵陈庚骑在马上,为什么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

  ⑶从上海广州直至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的眼前。浮现的意思是:。用浮现说一句话:。跟陈庚打过交道的都是什么样的孩子?

  ⑷陈庚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12、读完这些内容,你觉得哪个地方最令人感动?(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师动情的小结:原来那鼓鼓的干粮袋装的不是青稞面,而是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一块硬邦邦一点肉也没有的骨头。饥饿折磨着小红军,他一点力气也没有了,饿呀,他伸出小手在干粮袋里摸出一块牛膝骨,他使劲的咬着,多想咬下一口呀,哪怕只一口,但骨头太硬了,只能留下几个牙印……(停一停接着说)就在这种情况下,小红军却拒绝了陈庚的青稞面,怎能不令人感动。

  13、此时陈庚同志是这么做的呢?齐读最后一段。请你体会一下,陈庚同志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陈庚与小红军彼此关心的情谊。

  四、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板书

  16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关心爱护小同志)让马 拒绝 和马赛跑

  小红军:(倔强、不连累别人)一块走 等同伴 送青稞面 鼓鼓的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培养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浮现”、“满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认识“倔强”一词的读音和意思。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参见“资料”)。布置预习,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述的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军十分倔强,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2i)”,不要读成“挨家挨户”的“挨(1i)”的音。 “薄嘴唇”的“薄(b2o)”不要读成“薄弱”的“薄(b$)”的音,前者多用于口头,后者多用于书面。 “牛膝骨”的“膝(x9)”不要读成“漆(q9)”的音。

  2.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对话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两个小段归纳)。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跟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说一块儿走,小红军说要等同伴,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他说还多呢,陈赓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第12自然段:陈赓同志调转马头返回来时,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深深自责,十分悲痛。

  3.引导划分段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议一议,再解答。

  ①读了课文,看看课题,课文主要写谁?还写了谁? (主要写小红军,还写了陈赓同志) 小红军是怎样一个孩子? (倔强的孩子) “倔强”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性情刚强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红军倔强的事实,哪些自然段写了陈赓同志发现小红军牺牲和他的自责、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虑

  ) ③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发生在什么地点? (荒芜人烟的草地)

  ④根据以上问题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讨论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过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帮他一块儿走。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头找小红军,他已经牺牲了。陈赓同志深深地自责。

  ⑤把各段段意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先自己归纳,再小组(或同桌)议论,最后课堂解答,订正: 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要帮助小红军一起走,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同志走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责怪自己。

  ⑥让学生比较:三个段落的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是的,但不是一字不变、一字不减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复的词语,该合并的合并,该更换的更换,达到简洁扼要的目的。

  4.再学习一种记事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四个要素,再归纳组织: 时间:长征中 地点:草地 人物:陈赓和小红军 做了什么:陈赓要帮助掉队的小红军,却被小红军说服了。陈赓离开后,小红军牺牲了,他深深地责怪自己。

  5.小结:用归纳法和抓四要素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读一遍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