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范文汇编

2023-08-03

力的教案范文汇编 篇1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七、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力的教案范文汇编 篇2

  活动内容:

  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齿轮玩具。自从齿轮玩具“住进”我们班后,我班幼儿就对这个“新成员”特别关爱,每天活动区活动时,小朋友们总是爱不释手的摆弄它们,而在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时,我发现他们不但对这种玩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拼插的时候不断地变化花样,不时地提出问题。我及时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发现齿轮玩具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探索与交流,以愉快的情绪与他人合作。

  2、感知力的存在,探索和发现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与同伴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3、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正确的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准备:

  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玩具。如:口袋、皮球、齿轮玩具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力的存在。

  1、幼儿操作:让物品离开原来位置。

  2、交流:你是怎样使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

  (二)感知力的传递。

  1、教师操作:用手边的球碰中间球。

  2、幼儿思考:当我用力推手边的球,为什么中间的球会动?

  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了解力的传递。

  3、游戏:拼插齿轮玩具

  重点: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在进一步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传递。

  (三)感知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游戏:拔河比赛。

  重点:使幼儿了解力的大小。

  2、个别幼儿操作:玩口袋。

  重点:使幼儿感知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室外活动

  (1)幼儿自由分散玩口袋。

  重点: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比赛:谁的力气大。

  重点: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充分展现自我,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评价活动

  通过幼儿评价“今天谁最棒”,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或他人。

  活动评价与反思:

  1、本节活动体现了“师生互动合作”的教育理念。教师能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幼儿的心理,从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幼儿为中心,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整个活动幼儿对力的存在,力的传递,力的大小、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合作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我既是他们的引导者,又是他们的支持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助、向导的作用。

  3、整个过程我采用了大量的操作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时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探索,使他们获得感性经验,促使思维升华。例如:活动的开始部分,当我问:“你是怎样让这些物品离开原来位置的?”幼儿一致回答“我是用手搬的”。显而易见幼儿的这一回答是表面的,当我也把手放在物品上又问:“我也用手搬了,它为什么没有离开呢?”我的不同结果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小脑袋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用手搬物品没有离开呢?”这时激起了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幼儿在第二次操作中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手用力了。”

  4、在整个活动中,我坚持正面教育幼儿。从活动的开始至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以鼓励语“,。你真棒!”贯穿始终。目的是:在个别幼儿受到鼓励增强信心的同时,也为其他幼儿树立了榜样,使每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

力的教案范文汇编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