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2023-08-03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18-19页练习四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计算退位减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计算方法,能直接说出得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练习口算减法,出示教科书P18第3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并记录捉小鸡的过程,逐一写出相应的算式,再观察算式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你发现了什么?]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

  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6题:[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课是为了巩固所学,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注重了学生数学思考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了题意,快速地口算解答。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2

  课型

  新授/练习/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试着表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第1题

  教师组织学生游戏,游戏当中教师提出要求,如小东的前面是谁,小云在小华的哪里。组织学生看教材第11页,由学生自己要求说一说。

  2、第2题

  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同学后面的学生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做。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3、第3题

  把附页中的小兔和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

  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4、第4题

  (1)教师出示第四幅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说东西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中贴。

  (3)教师要培养学生整理房间的习惯。

  5、师生共同完成5、6题

  (1)学生先自己做,然后全班交流。

  (2)培养学生勇于说话,语言组织能力。

  6、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得很好,今天把你学会的知识,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3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要求摘录句子,完成第4题。

  2.阅读训练,完成第5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4题。

  (1)读题,明确要求。(根据要求摘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按要求从第七单元几写人的课文中去划找。

  (3)全班交流、评议。

  :写人的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是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每种方法对表达人物品质都能起到突出、反映的作用,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2.指导学习第5题。

  (1)读课后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思考怎样回答。

  (3)全班讨论。

  ①选择:使、偷偷、宝贵、收藏、耐人录味。

  ②那一小段应补在第2、3自然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文中能反映全文中心意思的成语是“精益求精”,写了“作画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喜欢听取批评意见”两方面的内容。

  3.布置作业。

  摘录句子,完成练习第4题。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 学生举例。

  3、 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展开学习

  1、 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四7-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1-3=

  12-6=

  13-7=

  12-8=

  11-2=

  14-5=

  [学生任选一题说说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4+8+6=

  11-3-3=

  15-7+6=

  5+4+7=

  8+7-9=

  19-5-8=

  12-4+5=

  17-2+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下面每组算式卡片的得数相同,你能填出被遮住的数吗?

  +9

  7+

  12-

  6+

  -5

  +4

  5+8

  11-2

  15-7

  [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举例说明得数相同是什么意思,然后观察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确定算式的得数,再让学生尝试填出所缺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可让学生看图,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四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学反思:

  省略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练习二 》

  教学目标:

  1、进行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词句练习。

  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一组描写景物的成语。

  4、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竖”。

  教学重难点:

  1、字: 漾、蔫、挎、蹑

  2、成语: “高堂广厦” 等八个成语。

  3、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教学准备:

  课件 图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学习方法。

  2、书写“异、齐、养”三个字中的“撇”和“竖”两个笔画。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出示:

  漾: ① 水面轻微动荡。

  ② 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5、指名说应选哪一种解释并说明原因。

  第二部分

  我的十分钟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懂题目要求。

  ② 小组成员合作,并选择确切的解释。

  ③ 由组长记录下答案。

  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

  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

  蔫性子: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篮子:胳膊上挂着。

  蹑着脚:踮着脚,动作很轻。

  第三部分

  1、小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审题。

  2、我的十分钟

  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准字音,把成语读正确。

  ② 结合课前的预习,小组成员合作理解成语的意思。

  ③ 组长记录下自己小组成员不理解的成语。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4、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并提出以下问题全班同学交流。

  ①每一行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5、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② 针对不同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内讨论。

  ③ 小组内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表演。

  组织学习小组汇报。

  3、师相机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①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②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5、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

  三、教学第六题:学写毛笔字

  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① 悬针竖: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② 垂露竖: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③ 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3、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反思”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

  你有何收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与练习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1-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排出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本题中的多余条件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写在旁边,便于学生发现。学生能很快选择出题目中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本题中多余条件和有用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需要。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引导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23第5、7、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1-3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强百分数的应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 学 过 程

  十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现在来看看遇到这些问题,你会不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十二、基础练习

  1、P31练习二和第1题

  让学生先填表,然后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

  2、第2题

  解方程,挑选几题有代表性的题目,与学生一起探讨解题的方法。

  3、练习二第3题

  (1)10月份比9月份节约用水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需要知道什么量?

  4、练习二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师:什么叫孵化率?

  孵化率是95%是什么意思?

  不能孵出的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

  1-95%=5%

  2400×5%=120(只)

  5、练习二第5题

  (1)先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十三、提高练习。

  1、(自主学习天地)

  请学生完成“智慧树”的题。

  再分题集体订正,并说出解题思路。

  2、课本练习二第11题

  (1)先让学生看统计表

  (2)分小组讨论完成题目

  (3)指名小组代表解答。

  3、P33思考题

  师:要想知道哪个超市买更合算,先得求出分别到甲、乙超市买5瓶油的价格,再进行比较。

  甲:12×4=48(元)

  买四送一,只需花4瓶的价格就可以买到5瓶油。

  乙:12×5×0.85=51(元)

  每瓶12元,八五折

  师:八五折是什么意思?

  比较: 48<51

  所以选择去甲超市

  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再选择去哪个超市合算。

  4、练习题(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练习二 》                            

  教学目标:

  1、进行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词句练习。

  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一组描写景物的成语。

  4、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竖”。

  教学重难点:

  1、字: 漾、蔫、挎、蹑

  2、成语: “高堂广厦” 等八个成语。

  3、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学习方法。

  2、书写“异、齐、养”三个字中的“撇”和“竖”两个笔画。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出示:

  漾: ① 水面轻微动荡。

  ② 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5、指名说应选哪一种解释并说明原因。

  第二部分

  我的十分钟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懂题目要求。

  ② 小组成员合作查字典,并选择确切的解释。

  ③ 由组长记录下答案。

  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

  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

  蔫性子: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篮子:胳膊上挂着。

  蹑着脚:踮着脚,动作很轻。

  第三部分

  1、小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审题。

  2、我的十分钟

  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准字音,把成语读正确。

  ② 结合课前的预习,小组成员合作理解成语的意思。

  ③ 组长记录下自己小组成员不理解的成语。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4、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并提出以下问题全班同学交流。

  ①每一行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5、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② 针对不同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内讨论。

  ③ 小组内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表演。

  组织学习小组汇报。

  3、师相机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①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②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5、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

  三、教学第六题:学写毛笔字

  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① 悬针竖: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② 垂露竖: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③ 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3、学生练习书写。

  智慧瞬间: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加深学生对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加减法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二、练习。

  算一算。(书P26第1题)

  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去算,算完后订正。并请有错的学生汇报一下,大家帮他们找找问题。

  书P26第2题。你们看过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图中的“5~15°C”是什么意思?(小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低温度,大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差几度?怎么算?15-5=10师介绍: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的就是就是这一天的温差。你能算出上海一天的温差吗?学生独立计算。

  3、书P26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不讲方法。学生填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

  注意要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不算能不能判断出大小,如:20+3○2+30,右边的30比左边的20多了10个,而左边的3只比右边的2大1,所以2+30要比20+3大。

  P26第4题。教师可以先出示几种玩具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说说:如果让你去选两种你喜欢的玩具买,你会选哪两种?算一算:买你说的两样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在书上列出算式。

  如果给你50元钱,你可以买哪两种玩具?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说,然后马上反馈。

  三、实践作业:回家听天气预报,了解深圳明天的天气,并算出温差。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解决问题。书P27第6题

  1、观察书上的图,数数唱歌的有几个人,跳舞的有几个人,弹琴的有几个人。2、引导学生读懂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提问题。书P27第7题。观察第7题的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图的内容提出哪些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请列出算式。集体讨论。

  三、游戏:信鸽送信。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14

  教学设计者:王永珠、李大贵、凌遐莲、李雄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练习2中的第一项:学用字词句。

  2、巩固查字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字典

  教学设计:

  一、 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就不同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句子。

  二、 多媒体出示:明境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过渡:这里的“漾”分别有两种解释,分别是什么呢?请打开书,认真阅读第一项,并把你的答案在书上画下来。

  3、指名问:你选择的是哪一种解释,并说说原因。

  指导看图。

  4、 教会理解生字的新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三、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并画了题目中的要求

  2、 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小猴吧!(出示句子)

  3、 指名读,要求读准确,将自己领悟的感情读出来。

  4、 按要求查字典。

  5、 分小组讨论、交流

  6、 汇报交流结果

  7、 出示: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的词。

  (1)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里越发纯净。

  (2) 奶奶说:“小明,你长得可真结实。”

  四、 总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为我们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作业:用联系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预习下面课文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写好钢笔字”,对学生的写字姿势,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2、按照笔顺规则把“异济养”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3、完成“读读背背”,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写字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写好钢笔字”

  1、 审题

  2、 指导

  (1) 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2) 出示小黑板,认读3个字,了解这几个字的结构。

  (3) 仔细观察,找出3个字的共同笔划,并说出撇和竖怎样才能写好看。

  (4) 范写,启示要点(异:上下结构,上面的“巳”要写在横中线的中央部位;第四笔“横”要长一些,第五笔“撇”稍短,竖落在竖中线上;济、养:除了“撇”“竖”注意以外,还要将上面的“撇”“捺”展开。

  (5) 学生书空

  3、 练习:教师个别辅导并强调书写姿势。

  4、 反馈: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并作纠正训练

  二、 教学“读读背背”

  1、 审题:弄清题目要求

  2、 指导

  (1) 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 教师范读

  (3) 学生自由读

  (4) 理解成语意思,学生交流、讨论

  (5) 练读、指名读、分组读

  (6) 练背、同桌间互背、集体背、指名背

  3、 练习:根据书上插图,任选成语说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2、能够有辨别善恶的能力,能有初步的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具:投影片

  预习要求:观察父母是如何面对有人敲门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 听力训练,放录音。

  这是什么声音?相机板书课题: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过渡: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 审题,出示书上插图。

  三、 指导

  1、 自主参与,大胆陈述

  2、 学生讲,及时纠正

  3、 指导学生将画面说具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是怎样的表情,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

  4、 学生分小组练说。

  四、 互助学习,拓展思维

  1、 平时都有谁会敲你家门,你如何对答呢?

  2、 设置情景:(1)敲门者是出差归来的父亲。

  (2)敲门者是自己不认识的,但说是认识爸爸或妈妈的人。

  (3)敲门者是陌生人。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 学生表演,大家点评,点评的要求是: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见熟悉的人时用礼貌用语,发现是陌生人,要委婉拒绝。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并及时纠正错误之处。

  五、总结:面对朋友要热情、礼貌,面对陌生人的敲门要婉转拒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学写毛笔字,对学生的初学毛笔字掌握的写字姿势进行训练,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笔、墨、砚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写毛笔字的要求

  二、 学写:竖

  1、竖有两种写法:悬针竖、垂露竖

  2、范写:边写边讲解,起笔落笔的位置,以及如何运笔。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重点辅导。

  三、 多媒体演示:十、个

  1、 学生仿写

  2、 反馈: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问题处,教师重新范写。

  3、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辅导。

  四、 反馈

  将好的习字贴在墙上,对不足之处重点辅导。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P59~61练习四

  教学目的:

  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道具。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玩中学

  1、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4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6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7、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9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9、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1题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反馈。

第二单元《练习二》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巩固新学的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口算:

  78-1745+5471-3435+24

  6l-4529+5629+41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黄

  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银牌铜牌

  1996年162212

  0年2816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3)请你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教学反思:

  2、乘加、乘减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