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水中捞月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猴子捞不到月亮的原因,感受寓言故事的有趣。
2.观察并了解物体在水中成像的现象。
活动准备:
1.一串布制小猴玩具,每组一盆水,一个手电筒。
2《猴子捞月亮》故事课件或挂图、幼儿用书第一册
教育活动:
1. 教师出示一串布制小猴玩具,引导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 请幼儿欣赏《猴子捞月亮》故事无声课件,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根据需要可设计以下问题:猴子们在水里发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月亮捞上来了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
(2)分析猴子们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猴子?(发散幼儿思维:这是一群笨拙的猴子、敢于尝试的猴子、顽皮的猴子、不爱动脑筋的猴子等)
3.请幼儿完整的欣赏故事课件,讨论听了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4组织幼儿做小实验,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让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活动延伸:
阅读幼儿用书第一册,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大班语言水中捞月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地听故事,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能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
2.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对小孩不能宠爱。
教学时间l课时
教学重点认真地听故事,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能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1.小黑板出示“教学目标”。
2.让学生读一读。
3.说说什么是故事的“大概内容”。(故事中的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4.说话的良好习惯应是怎样的?
二、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一一捞月亮。
2.指课题提问设疑。(导引;①什么叫“捞?”②月亮能捞吗?⑧为什么能捞月亮?在什么地方捞?谁捞?④怎样捞?⑤捞的结果怎样?)
3.说明;捞月亮足故事的题目,也是我们这次听说训练的内容。
三、第—次听故事,粗知故事大意。
1,老师讲故事(后附),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用小黑板出示)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讲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上面的思考题。
四、第二次听故事。把握故事大概内容。
1.老师讲故事(或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又是怎样的?
2.指名说说原因,经过、结果。重点说说“经过”部分。
五、讲故事大概内容,
1.说明讲故事的要求;
①原因、经过、结果要说清楚;
②说故事的声音要响亮,姿态要自然大方;
③说话要通顺连贯、没有语病。
2.按课文中的“第三步要求,指—名优等生说。
3.评议后,再抽几名一般的学生说。
4.比较评议。
5.问桌互说。
6.指名较差的学生说。
7.教师以肯定、表扬为主,评议同学所说的。
六、明白故事告诉的道理。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思考:一是从故事中的“我”去考虑;二是抓住故事中外婆所说的话去考虑。从“我”中可以体会到做事要动脑筋的道理,从外婆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对小孩不能事事顺从,过多宠爱。
七、小结。
围绕教学目标议论。
大班语言水中捞月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和父母的感情,体验亲子活动带来的快乐。
2、发展幼儿动作灵活性。
3、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4、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动作灵活性
活动准备
猴子服装,通知家长告知家长活动规则,儿歌
活动过程
怎么玩:
1、游戏在一个大房间里玩,告诉幼儿这是湖,不能跑到外面去,跑到外面就算是输。
2、爸爸和妈妈扮演两只猴子,幼儿扮演月亮。
3、爸爸和妈妈手掌交叉,成半圆状,不能松开,去捞“月亮”。幼儿躲闪,如果被抓住就算捞到“月亮”,游戏结束。
提示:可以交换角色,重新开始玩。再念一首儿歌:月亮月亮怎么了?月亮掉到湖里啦!猴子猴子别急呀,齐心协力来捞吧。
教师的参与不可少。孩子喜欢观察,但没有坚持性。因此,连续性观察往往半途而废,没有结果。如何引导孩子们做连续性观察并获得成功呢?我想用和孩子们一起做观察记录的方法试一试,因为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做事情的时候兴趣是最高的。我找来绿豆和芸豆来做“比一比谁先发芽”的试验。在把绿豆、芸豆分别泡在小盘子里的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张记录表:用小绿点表示绿豆,用棕色的椭圆形表示芸豆,在绿豆和芸豆的`下边分别画出一周五天的记录空格立在自然角中。我鼓励孩子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谁先发现它们的变化,谁就来做观察记录。
第一天一早,松松来到幼儿园就直奔自然角,拉过泡豆豆的小盘子仔细地看起来。不一会儿,松松兴奋地告诉我:“老师,小豆豆变了!快看小绿豆的绿皮破了,上边还有个小白点。”听他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地观察,还真的有三四个小绿豆破了皮儿,上边的小白点是绿豆发的芽儿。但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而想听一听他们的说法,了解一下他们有没有关于种子发芽的经验。这时,乐乐问:“那个小白点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明明说:“不像,妈妈买来的绿豆芽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哎,你看芸豆怎么起了好多皱纹呀,真难看。”“是水泡的吧,像个老头,嘻嘻……”孩子们捂着嘴笑了起来。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松松,我让他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记录表中,让明明把芸豆的变化也记录在表中,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了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持连续性观察并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则把他们的话记录在与之相对应的符号下面,帮助其表达得更清楚。从此,每天都会有四五位小朋友热心地关注着绿豆、芸豆的变化过程,争着做记录,结果原定五天的观察记录表格已远远不够使用。干是,我们又增加了一张表格,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连续性观察活动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性,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大班语言水中捞月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跟着去做,容易做出傻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懂得课文说明的道理。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1、猴子看见月亮的影子后在井边叫嚷;
2、一只猴子接一只猴子倒挂着捞月亮。
3、朗读录音带。
4、猴子头饰多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学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月亮在天上。可是有那么一群猴子,却从井里捞月亮,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吧。
二、自读课文
要求:1、读通课文。
2、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齐读、开火车读。
2、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记忆字形。
3、学生反复读字生字。
4、用抽读的方法检查学生是不是把课文读通了。
四、书写生字
个别指导猴倒脚接。
五、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本课生字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集中起来,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分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
2、解答小组里未解决的问题。
三、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想象猴子的神态、动作、和心情,借助插图体会。
指导重点句子。月亮/好好/挂在/上呢!
四、扩展想象,分组交流
1、听到老猴子说月亮还好好挂在天上了,下面那些倒挂的猴子有什么反应,后来他们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2、许多年后,那只小猴子已经成老猴子了,当它的儿孙们一道坐在井边面对那轮明月时,它会怎么说,怎么做。
3、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归纳出本课要让学生懂得的道理。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第4题
大班语言水中捞月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我根据本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大班幼儿爱听故事,好奇心强,喜欢讨论新问题的年龄特点而设计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3、学习词语“倒影”,能清楚完整不离题地回答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猴子们捞月亮前的表现,这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录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对中秋节的回忆。
“昨天是什么节日?”
“你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二、讲故事《猴子捞月亮》
三、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提问:
“你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想各种办法)
“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四、小实验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五、教师接着把故事讲完,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
“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
“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六、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用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形式开展,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揭示故事所讲的道理时,我没有直接给孩子们说出答案,而是让孩子们自己悟出道理来。特别是小组进行试验这一环节,幼儿开心得不得了,对“水中成像”也有了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