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2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口算加减法,包括两位数加减法,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几百几十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几百几十加减法(进位、退位)等,是继第二册“100以内口算加减法”之后的又一阶段性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笔算要理解算理,需要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特别需要有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作基础.因此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十分重要,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口算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教材并不限于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教材在每道例题下面都安排了“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这样的思考问题,提示学生灵活地思考其他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时以旧引新,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的组成.
教学口算方法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介绍的口算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其他方法.对于学生说出的其他口算方法,只要正确、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强求一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法来算,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
教学时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自己的口算思路,说明口算步骤,计算后引导学生说出每组题的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数目大了,算得又对又快不是很容易.因此设计练习时首先要求口算正确,以后逐步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48+20xx-20xx+328-9
2.连加、连减.
52+30+757-30-5
55+30+675-40-8
72+10+786-20-7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学习新知.
(一)教师谈话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学习例1.
1.出示例164+25
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方法一.
把64分成6和4,把35分成30和5,然后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是89.
方法二.
把25分成20和5,64加0等于84,再加上5,等于89.
方法三.
把64分成60和4,60加上25等于85,再加上4等于89.
方法四.
把25分成20和5,64先加上5等于69,69加上20等于89.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4.练一练
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34+3236+4237+25
32+4654+3845+1915+65
完成上面练习后重点交流28+37的算法.
28+37=65把28假设成30加上37
(30+37-2=65)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58-26=72-49=
第一题分小组后交流算的方法,重点研究第二题72-49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做.
(2)学生汇报解题的方法.
继续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A.72-49=23B.72-49=23
想:72-40=32想:72-50=22
32-9=2322+1=23
C.72-49=23D.72-49=23
想:72-9=63想:12-9=3
63-40=2320+3=23
2.观察对比58-26和72-49两题有什么不同?(订正:58-26是不退位减法,72-49是退位减法.)
3.练一练.
36-20=52-10=34-23=98-76=
36-24=52-18=90-25=42-39=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口算.(全班学生动笔做,订正后,说一说每组两题有什么关系?)
15+30+425+40+839-20-6
15+3425+4839-26
(2)卡片练习
24+1537+2683+17
24+4244+3972+36
24-1247-2950-37
86-4485-37100-33
54+2831-1856-37
74-1676+2335+24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加数是36,另一个加数是24,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57,减数是38,差是多少?
5.下面各题要在两分钟内完成.
35+2462+1872-25
75-2835+4028+54
64+3072+1581-37
72-1872-1527+15
四、全课.
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布置课外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4+1527-20xx-4564-15
26+1781-6083-1975-25
38-1939-20xx-1731-15
2.上面或下的纸条每移动一格,口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3.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扩展题)
+34=70400-=320
+53=8687-=50
+72=9063-=17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例164+25=89例272-49=23
A想:60+20=80A想:72-40=32
4+5=932-9=23
80+9=89
B想:64+20=84B想:72-9=63
84+5=8963-40=23
28+37=6558-26=32
想:28+7=35想:58-20=38
35+30=6538-6=32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和描述其他三个方向。
教具准备:
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生齐唱儿歌《东西南北》。
全班齐诵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老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辨别方向的?
3.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演示:例题图《小明上学》。
提问: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师:我们前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后面是( )
全体起立:面向(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向右转,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向右转,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向右转,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向右转,又面向(东面)
师:你发现了什么?(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不管朝哪个方向,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板书:东西相对 南北相对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屏幕: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课件出示: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图)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指方向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发出口令,学生指出方向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豆荚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4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53-24=29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29+38=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
什么顺序计算的?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2题哪错了?
3. 第3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5
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55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6
一、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
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
(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
(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
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8
详细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估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三。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学校有504米,约是( )米。 我校二年级有288人,约是( )人。养鸡场昨天收蛋192个,约是( )个。 电风扇售价235元,约是( )元。
2.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二(3)班这个月收集牛奶纸盒情况。出示统计表:
收集牛奶纸盒情况
第一周 195个
第二周 328个
第三周 217个
第四周 286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这个月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牛奶纸盒?
2.列式:195+328+217+286=
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汇报讨论结果。
(1)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2)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
4.师:那么二年级6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牛奶纸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5.书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汇报时说说估算过程。
(2)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学生集体交流。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计: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
二(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2.练习二十第5题。
3.练习二十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四、小结
布置作业《练习3》
练习三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85+356= 326-243 =
683-415 = 495+474 =
2、估算:
480-196 ≈ 185+379 ≈
607-494 ≈ 526-389 ≈
1890+890 ≈ 503-315 ≈
683-415 ≈ 495 +474 ≈
285 +306 ≈ 616-293 ≈
285+89+816 ≈ 1503-488-305≈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14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指名学生板演:34+25=
2、口算。
5+7 8+6 50+30 6+28 34+9 57+3
师问:6+28=34你是怎样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让板演的同学口述计算过程。
师问:在笔算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学习新的内容,(边说边板书:35+37=)这道题写成竖式怎么写?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
师:从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5加7等于几?满十了吗?(个位5加7等于12,满十了)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进位加法。(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边摆边说。教师在数位板第一排挂35根小棒,在第二排挂37根小棒。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师:35和37各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7是由3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是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个位是5个一加7个一,得12个一)
师:几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吗?(十个一是一个十,个位12满十了)
师:12满十了,在竖式里怎么写呢?
(2)边摆边算。
师:个位5加7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个位上还有2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2。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5加37,个位5加7得12,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2;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4)仿例练习:56+37=9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6~9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首先计算个位,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两个数先相加在与个位上进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计算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角怎样画呢?画的时候,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这样,(用手指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评: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观察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
3、找角。
(1)拿出三角形纸。在这个三角形里我们已经找到一个角了,你还能在这个三角形里找出其它的角吗?(个别上来指一指,说出顶点和边)
(2)不仅在剪刀、钟面和三角形纸上能找到角,生活中还有物体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边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自由说一说,全班交流)
(3)看到小朋友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出示金字塔、高压电塔、五角大楼等图片)你们想看哪一幅图?(逐一出示,稍作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4)小结:生活中藏着很多角,只要做个有心人,还能发现更多。
评: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欣赏金字塔、高压电线杆、五角大楼、战斗机、桥梁等物体中的角,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军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二)做角。
1、提出要求: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纸等,请组长带领,小组合作用这些材料做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多、做得好,并且说得好。
2、汇报交流,展示各组作品。
3、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它们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角的大小。
1、拿出学生做的活动角,慢慢拉大一条边,问:现在角和刚才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继续拉大,问: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得更大了)慢慢合拢一条边,问:现在角有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了)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出示四面钟,你能看出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那么2、4号钟面上的角哪个大呢?(学生出现争论)究竟哪个角大,你有什么好办法判断出来吗?小组里商量一下。(提醒: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
3、交流汇报各小组想法。(数格子,用硬纸条做的角比,用纸折出的角比)
4、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用电脑演示书上介绍的重合方法。
(四)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角,那么角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呢?
2、出示挖土机工作图、学生用指甲钳剪手指甲动态图,先让学生明确角在哪里,再仔细观察,说明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用。
3、除了这些,你还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小组交流)
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出示挖土机工作时的场景录象、剪指甲时指甲剪的运动过程等让学生看到,由于角的大小变化解决了实际问题,由此更进一步了解角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角的重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12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13
【教材分析】
有趣的七巧板是数学与生活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教材将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内容的呈现出来,旨在通过七巧板的拼、摆等活动,掌握与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七巧板的制作过程,并体验七巧板的组图功能,提高学生的图形组合能力及对美的事物的发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 摆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活动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在拼图活动中,让学生对所拼的图形给出自己所赋予的意义以及美好的愿望,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给了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料意识到七巧板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在拼图及其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见。
【教学准备】
七巧板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形
师: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也很喜欢,今天老师拼了一些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演示拼成的图形——帆船、孔雀、滑梯、火箭)学生欣赏。
师:这些拼图漂亮吗?这些漂亮的拼图其实都是由这七块图形拼成的,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课件演示将帆船、孔雀、滑梯、火箭各拆开成七块图形,再将这七块图形旋转、移动拼成一副七巧板)
2、揭示课题:
师:对!这是一副七巧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板书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3、介绍七巧板的来历
课件演示:
七巧板自我介绍:同学们,我叫七巧板,别小看我,我已经大约有1000岁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把我发明出来了,最早我叫“燕几图”,后来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智慧板”、“益智图”, 19世纪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模板”。我虽然仅有七块图形组成,但是它们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因为我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现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为我的各种拼图能开发儿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许多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我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谁先来说一说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生:有三种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师: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生:三角形有5个,还有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
师: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生:2个大三角形一样大,2个小三角形一样大。
三、自主探究,深化认识
1、组织竞赛。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用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拼得快,拼得好?拿出七巧板,准备好了吗?我们比赛开始啦!
2、用两块拼
师:先来简单一点的,请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学生拼图。
师:哪位小朋友说说你选用的哪两块?拼成了什么?
生:我用2块大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
师:刚才我们用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你还会用这两块三角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小组合作,拼好后贴在磁性黑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拼成了哪几种图形?每组拼成几种图形就加上几颗星作为奖励。
师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3、用三块拼
师:再来难一点的,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每个小组将不同的拼法贴在磁性黑板上。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用哪几块拼成了什么图形?
生:我用1个正方形和2个小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
生:我用2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拼成了正方形。
生:我拼的是平行四边形,用了2个小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
生:我拼的是三角形,用了2个小三角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
生:我用1个小三角形、1个大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拼成了五边形。
……
小组长统计本组共拼出了几种不同的图形,给拼的图形种类最多的小组加星鼓励。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了这么多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
4、用四、五、六块拼
师:下面我们要来更难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如果有困难,小组内可以商量商量,互相合作,合作的时候只能用一副七巧板中的几块;你还可以打开课本第29页仿照书上的图形拼。拼好后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用哪几块拼出了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发现有创意的进行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拼的?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给拼的图形种类最多的小组贴星。
5、说儿歌
师问:七巧板好玩吗?有趣吗?老师带来一首有关七巧板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念一念。
出示儿歌:
七巧板,真有趣,三种图形在一起,动脑筋,巧拼移,
小手创造出神奇。
师:是啊!七巧板非常有趣,但是在拼图时,一定要动动我们的小脑筋,这样,才能拼出各种图形!
6、用七块拼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
(1)模仿
课件演示:鱼、狗、人、猫这四幅图形。
指名说说这四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师:你喜欢哪一个图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拼的时候,先仔细观察,用哪几块,每一块怎么放?拼好后小组内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集体反馈。
(2)创新
师:刚才我们是模仿来拼七巧板的,你能自己动脑拼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吗?学生拼好后可以走下来参观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3)参观、点评作品。
师: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集体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筋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获得了丰收。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你们玩得快乐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14
【教材分析】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l时=60分。
教学难点:
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设计】
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进行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数学《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探索规律、合作交流的机会。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白板课件,设计好制作钟面所需的圆、时针、分针等,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以及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
【教学实施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20__年的奥运会在哪儿举行吗?(北京)看福娃们正在进行训练呢。出示福娃训练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几时,福娃在做什么。
谈话: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今天我们要和福娃的一起继续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板书:认识时和分)
[这样的设计既使学生回顾了已有的知识---认识整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看晶晶带来了什么?他想考考你们,钟面上有些什么?(学生回忆)我们边回忆边把钟面画出来,好吗?
师:我们先画一个圆。(钟面上有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在白板上画出。
▲生:有时针、分针。
师:我们怎样区别他们呢?
生1:又粗又短时针,又细又长分针。
生2: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师在白板上拖出时针和分针。
▲生:12个数。
师在白板上书写12个数。(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最右面是3,最左面是9。补全其余的数。)
师:12个数字均匀地排成一圈,他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几个大格呢?
生:12大格。(一起数一数。)
小结:原来钟面上的这12个大点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份,也就是12个大格。
抢答:12――1是几大格?125是几大格?从14又是几大格?
▲生:有小格
师:每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
师:白板拖出一个钟面,放大,让学生任选一大格数一数有几个小格。
师在白板画小格。121之间有5小格,122之间有几小格?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几小格呢?拿出钟面数一数。
交流: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一小格一小格数的。
生2:我是5小格5小格数的。
比较方法,带领学生一起5小格5小格数,边数边在钟面的外围写出5、10、15、20
运用白板的聚光灯,去掉外围的数,提问:123有几小格?126有几小格?129呢?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白板上写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并且通过白板的绘制、放大、聚焦等功能,使学生加深了对钟面知识的认识。]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1)谈话:一个漂亮的钟面就画好了,在画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大格,多少小格来计时的?那么时针走几大格是1小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白板演示)
生: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大格,就是1小时。(板书)
(让学生相互说: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师:你能在你的钟面上也拨出1时吗?
生操作。
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生:时针从2走到3也是1小时。
师:时针在钟面上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也就是时针走了1大格,经过的时间就是1小时。
(2)时针从12走到2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3呢?时针从12走到12呢?
2、认识分。
(1)认识1分。
师:那么分针怎样走表示1分呢?(白板演示并放大)
生:分针走1小格是1分。(板书)
生在钟面上拨出1分。同桌互相检查。
(2)认识几分。
师:分针继续走一小格,是几分?(2分钟)你怎么知道的呢?(分针再走1小格是2小格,就是2分。)
师:那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呢?你是怎么看的?
生: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分针走了5小格。
师:现在分针走了几分,告诉同桌,并说说怎样看的?
生:分针从12走到2走了10分钟。
生:一共走了10小格。
师:分针从12走到6,走了几分?(30分,我们平时生活中还可以说半小时。)
师:分针走1圈呢?
生1:60分。
生2:1小时。
[采用时针和分针分开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是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分清楚时针及分针所表示的意义,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认识时与分间的关系
师:怎么有的小朋友说1时,有的朋友说60分,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让时针和分针一起走一走,请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白板演示)
学生交流:
生1: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
生2:分针走了1圈。
生3:分针走了60小格。
生4:分针走了60分。
生5:时针走了1大格。
生6:时针走了1时。
师:是的,它们同时走同时停的。拨动你们的小钟,我们再来观察一下。
指导学生拨钟:把分针拨到12,分针走1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
师小结:分针走1圈(60分),时针正好走1大格(1时),他们经过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1时=60分。(板书)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白板演示,让学生再次观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安排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准确的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体验1分钟,1小时有多长。
1、体验1分。
师: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1分到底有多长呢?我们静静坐着,感受一下。(学生静坐1分。)教师看白板中的计时器进行计时。
师:你感觉1分钟长还是短?(学生自由交流。)
师:我们静静地坐着,感觉1分很长,有的小朋友快坐不住了。现在我们轻松一下,来欣赏迎迎带来的一首歌。(播放福娃的主题歌。)
师:欣赏完了福娃的主题歌,你感觉1分钟长还是短?(学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1分钟,如果小朋友做喜欢的事情,一会儿就过去了。1分钟还能学习呢,比如做口算,写字,我们来体验一下吧。
分组活动:口算,写字。(播放1分钟音乐,音乐开始时开始做,音乐结束时停。)
全班交流1分钟做了多少事。
谈话:1分钟还能做很多事情,看:
教师补充:①银行点钞机1分钟能点1500张人民币。
②中央电视台播音员1分钟播180个字。
③人每分钟步行约70米,汽车每分钟约行驶1400米,飞机每分钟约飞行30千米。
1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感受,引导学生了解1分钟的,珍贵,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2、感受1小时。
谈话:刚才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就拿我们上课来说吧。
你知道一节课分钟,课间休息分,再加分是1小时。
(白板上逐句出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书写。)
师:1小时能做什么事呢?
介绍:①一场篮球赛大约1小时。
②我们刚才欣赏了福娃的主题曲,一集福娃动画片大概13分钟,看4-5集福娃的动画片大概1小时。但是我们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哦。
1小时还能做些什么?可以回家问问你的爸爸妈妈,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事体验一下。
四、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了分,还有分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自由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忆教师在白板上拖出相应的内容。
[这节课,我还加了个细节,也是发挥了白板中时钟的功能,设置了正计时,把它放在一角,快下课时,我把它拖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一节课有40分钟。]
谈话: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珍贵的,工人叔叔抓紧时间生产,就会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农民伯伯抓紧时间种地,就会收获累累硕果;科学家抓紧时间科研,就会产生许多发明创造;小朋友们抓紧时间学习,就会获得更多知识。时间是一名神奇的魔法师,他使勤奋的人越来越聪明,使懒惰的人越来越愚蠢,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那就合理安排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 角怎样画呢?画的时候,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这样,(用手指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评: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观察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
3、找角。 (1)拿出三角形纸。在这个三角形里我们已经找到一个角了,你还能在这个三角形里找出其它的角吗?(个别上来指一指,说出顶点和边) (2)不仅在剪刀、钟面和三角形纸上能找到角,生活中还有物体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边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自由说一说,全班交流) (3)看到小朋友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出示金字塔、高压电塔、五角大楼等图片)你们想看哪一幅图?(逐一出示,稍作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4)小结:生活中藏着很多角,只要做个有心人,还能发现更多。
评: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欣赏金字塔、高压电线杆、五角大楼、战斗机、桥梁等物体中的角,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军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二)做角。
1、提出要求: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纸等,请组长带领,小组合作用这些材料做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多、做得好,并且说得好。
2、汇报交流,展示各组作品。
3、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它们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角的大小。
1、拿出学生做的活动角,慢慢拉大一条边,问:现在角和刚才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继续拉大,问: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得更大了) 慢慢合拢一条边,问:现在角有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了)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出示四面钟,你能看出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那么2、4号钟面上的角哪个大呢?(学生出现争论) 究竟哪个角大,你有什么好办法判断出来吗?小组里商量一下。(提醒: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
3、交流汇报各小组想法。(数格子,用硬纸条做的角比,用纸折出的角比)
4、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用电脑演示书上介绍的重合方法。
(四)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角,那么角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呢?
2、出示挖土机工作图、学生用指甲钳剪手指甲动态图,先让学生明确角在哪里,再仔细观察,说明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用。
3、除了这些,你还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小组交流)
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出示挖土机工作时的场景录象、剪指甲时指甲剪的运动过程等让学生看到,由于角的大小变化解决了实际问题,由此更进一步了解角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角的重要性。
三、全课小结。(略)
总评: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出新知。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开头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学生认识的图形,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从中让学生自己找出所要学习的新朋友――角。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并用红线画上角,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利用动画效果,演示物、形的分离,既贴近实际有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注重动手操作,实施合作交流,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教师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师组织汇报交流,给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认识能力,提高认识水平。 2、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观察各种建筑物、桥梁、路标、金字塔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指甲剪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此时课堂气分活跃,学生找到的实例超出了教师的估计范围,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