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防雷电教案

2023-07-31

幼儿防雷电教案 篇1

  防雷教育活动:

  安全避雷电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学会如何防雷电。

  2.锻炼幼儿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3.通过表演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并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安全知识。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模拟大树一棵;模拟电线杆一根、电线一条;模拟房子一座;用银色的包装纸剪成一条条细小的长带;小兔子头饰(若干);篮子一个;音乐《下雨了》。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小朋友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做客,现在我们出发吧。

  二、情境:躲雷雨闪电

  1.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传来一阵雷雨闪电的声音(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孩子们,下雨了,打雷啦,赶快躲”,仔细观察孩子们躲在哪里。雨停了,继续走,来到了家里坐下,他妈妈热情招待我们。

  2.围绕刚才躲雷雨闪电的情景进行提问:

  刚才我们在半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啦?

  今天小可爱也遇到了像我们同样的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好么?

  三、观看课件《如何防雷电》

  1.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

  故事里的小可爱她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小哥哥又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小可爱、小哥哥,谁做得对呢?

  2.教师小结:

  A不可以跑到大树下躲避雷雨闪电。

  B不可以躲在高危的地方。

  C不可以躲在电线杆下。

  D不可以躲避在潮湿的地方。

  四、教念儿歌《安全避雷电》

  五、表演游戏《下雨啦》

  情景设计:播放音乐《下雨啦》,兔妈妈和小兔们随着轻快的音乐去采蘑菇,突然下雨了,打雷了,兔妈妈和小兔们赶快躲雨。雨停了,兔妈妈表扬躲得好、躲得对的小兔。

幼儿防雷电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戏曲知识简介

  2、屈原简介

  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睥睨(p

  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pèng)射 眩(xuàn)目 稽(qí)首

  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学生听读,理解剧情

  3、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4、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会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深入体会文意。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抽查背诵

  二、研读赏析文意

  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

  2、研讨: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3、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4、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对比引申,把握抒情方式

  思考: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

  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爱国爱民 英勇无畏

  歌颂风雷 浪 象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 漫 征 怒斥神祇

  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主 拟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 义 人 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

幼儿防雷电教案 篇3

  《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剧情、结合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预习要求】:

  1、流畅地朗读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赞扬及批判对象。

  2、仔细阅读课后剧情梗概,了解文章的出处。

  【教学过程】:

  1、导入: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天问》节选,译文:“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着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于身处危机中的祖国深深的忧虑。1942年,同样感受到祖国的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以这几个诗句为基础,在话剧《屈原》中书写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的颂歌。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刻的场景。

  2、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

  (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及补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经阅读过课后的话剧《屈原》的剧情梗概,本课选自五幕话剧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为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郑袖为何要与秦相张仪勾结,出卖自己的祖国呢?

  补充剧情:当时战国的形势是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因此齐楚联盟对秦国威胁最大,秦国自然处心积虑要拆散两国联盟。秦相张仪扬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给楚王,早已人老珠黄的郑袖担心失宠,张仪乘机提出不送美女的条件就是让郑袖出力拆散齐楚联盟。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屈原自然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郑袖就设计让楚王相信屈原“调戏”自己,进而诬陷屈原。

  由此可见,郑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于个人的私利,为此出卖祖国她在所不惜。

  ⑵郑袖的设计实际上非常荒谬,因为她在上演这出闹剧时舞台上还有许多扮演《九歌》中诸神的演员在场。可楚王没有想过屈原平时的行为,也没有询问其它人,轻易相信屈原已“疯”,这并不符合历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设计的话剧《屈原》,时间横跨了二十余年,基本上比较符合历史,郭沫若对剧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调整,并且将时间压缩至一天,就是为了突出生活的荒谬,也正是生活的荒谬才使屈原内心爆发出如此剧烈的愤怒。

  ⑶朗读全文,归纳一下文中出现的形象,并根据屈原的对其的不同态度将之分类。

  提示:为什么把雷比作车轮滚动的声音?为什么要到洞庭湖、长江、东海以及那个小岛上去?

  屈原用什么来称呼那些只会产生黑暗的诸神?

  归纳:

  风、雷、电: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变革力量(歌颂)

  洞庭湖、长江、东海、小岛:美好的理想世界(向往)

  土偶木梗:黑暗势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处在歌颂追求光明的风雷电?(1-8)何处在痛斥黑暗?(9-11)在这两部分之间,有明显的过渡句,反复强调了什么?(“烧毁”,毁掉黑暗,赢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后两节(12、13),同样也有着过渡句,提到了谁?(“河伯”)这一节中两次提到河伯是同一个人吗?(不是,后一个就是为他辩诬的扮演河伯的演员)实际上,屈原在这里描述了现实的黑暗,而在最后再一次呼唤“毁灭”这个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总结。

  3、指导朗读,品读文本。

  ⑴刚才我们所归纳的情感如何通过朗读来体现呢?我从两个段落中各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语句,我们就从此开始,看看如何读出不同的情感: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提示:在朗读这两句时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体现出情感的不同,而语气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两个语句,一表现热烈地呼唤,一表现愤怒地斥责,声调语速应当如何变化呢?特别是语句中几个重复的词语,应当读出什么样的变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达迫切的渴望之情。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达轻蔑和痛恨)

  (学生先小声读,由个别学生示范读,再齐读)

  ⑵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所在的小节,也请大家读出语气的变化。

幼儿防雷电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读新闻、演小品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防雷安全的重视。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基本的防雷知识,学会在雷雨天防范措施。

  活动过程:

  一、主持读有关雷击事故的新闻引入主题。

  生命在你手中,防雷击安全不容忽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防雷击的安全知识,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自我防范。

  二、如果打雷、闪电时,我们在户外,那该怎么办呢?

  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不要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不要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取下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速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

  三、在室内怎样防雷?

  关好门窗,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在室内不要靠近、更不要触摸任何金属管线,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在无防雷设施的房间里尽量不要使用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计算机、有线电话、有源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建议拔掉所有的电源插头。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发生雷击火灾时,要赶快切断电源,并迅速报警。

  四、小结

  1、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班主任小结: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掌握防雷常识,学会自我防范。

幼儿防雷电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雷电颂教案。

  2、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 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 历史故事导

  2、 作家及历史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 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 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 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 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 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如: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黑暗的社会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教学后记:

幼儿防雷电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能根据文中的描写画出富兰克林实验用的风筝。

  3、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以前人们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

  4、学生质疑: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检查课前预习。

  1、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发明避雷针。)

  2、什么是避雷针?为什么要在楼房或高塔上装避雷针?

  三、学习课文。

  1、出示:第1节第1句话。齐读

  2、你怎么理解勇士这个词的?

  3、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讨论板书:

  大胆推测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风筝实验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轰动世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出示: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

  ⑴、指名读句子。

  ⑵、轰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风筝实验会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6、默读课文3、4节,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出示:第3节。

  ⑴、男生读,说说富兰克林精心设计的风筝是怎样的?

  ⑵、请你根据文中的描述画出这只风筝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

  ☆出示:第4节。

  ⑴、女生读,说说富兰克林是怎样从天空摄取闪电的?

  ⑵、谈谈你对他这一行为的感想。

  ⑶、齐读体会。

  8、总结。

  四、拓展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1、2。

  2、搜集有关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16揭开雷电之谜

  大胆推测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风筝实验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轰动世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