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推理》教案

2023-07-31

《简单推理》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捕捉有效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2、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3、感受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见本期附赠的光盘),盒子一个,记分牌、筐子各两个,带有1~1O数字的红、蓝圆片各1O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推理

  1、请幼儿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

  2、小结:刚才我们都猜是小画片,这不是乱猜的,我们是根据得到的信息才猜出了正确答案。

  (这个环节的猜想,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先让孩子漫无边际地猜,幼儿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答案的;然后在教师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但幼儿从中感悟到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教师的再次提示下,幼儿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并从中领悟到“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

  二、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1、教师放映PPTl,提问:你能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2、请幼儿猜猜谁最重,为什么?(放映PPT2验证答案)

  3、小结:要想猜出答案,必须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后一步一步想,就能很快推理出正确答案。

  三、捕捉有效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1、幼儿分成红队和蓝队比赛,教师交代比赛规则:

  (1)两队交替猜,哪个队猜对就给哪个队加10分,如果猜不对,给对方队加10分。

  (2)如果没有轮到自己队猜就说出答案,也给对方队加10分。

  (3)由排头用记分牌计分、排头要等老师说“排头请加分”才能翻一张牌加10分。

  2、放映PPT3,提问:请问红队小朋友,被挡住的是几个什么颜色的珠子?为什么?

  小结:被挡住的是4个黄颜色的珠子,因为黄珠子是依次增加一个。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还没有能力用抽象概括的语言对数学现象进行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归纳提升,帮助幼儿学习使用数学语言。

  3、放映PPT4,提问: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请蓝队小朋友猜猜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教师操作课件(PPT5—PPT6),展示推理过程。

  利用大班幼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的年龄特点,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帮助幼儿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进行思考

  4、放映PPT7,请幼儿说出从图中获取的信息。请红队、蓝队小朋友分别猜猜1号、2号、3号小兔穿什么颜色的裙子。

  借助小兔“不是穿某种颜色的裙子”,引导幼儿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

  5、依次放映PPT8——PPTl5,小鸭从左岸游到右岸算游一次,请蓝队小朋友猜猜小鸭游9次后会在哪边。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单数次都在右岸,双数次都在左岸。

  在左右河岸标出小鸭游泳的次数,帮助幼儿进行抽象思考、概括。

  6、小结:今天,我们一直都在猜一猜,但不是乱猜的,猜也是要动脑筋思考的,所以猜也是有学问的。

  四、运用推理解决问题

  1、两队互相在对方的额头上贴上带有l~10数字的'红圆片或蓝圆片(不能偷看自己是几号)。

  2、幼儿猜出自己是几号后迅速按数的顺序排好队,以排得又对又快的队为胜。

  3、获胜队先到前面选教师送的小画片。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追问,引导幼儿说出推理的依据和过程,帮助幼儿对事物背后抽象的数学关系进行思考,达到内化简单推理的思路与方法的目的。由于幼儿思维的片面性,他们有时表达得不完整、不太准确,这时就需要教师顺应幼儿的思路,用数学语言进行提升和概括。如在让幼儿“找出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珠子被挡住”的环节中,幼儿答出“有4个黄色的珠子”,在我追问“为什么”后,幼儿回答“因为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两个黄的,一个红的三个黄的,一个红的应该是四个黄的”。可见,幼儿知道黄珠子是依次增加一个的,但是不会用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述,我就及时回应道“你看出来黄珠子是依次增加的,每次增加一个”,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现象,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简单推理》教案 篇2

  教材分析:《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也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数学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极好的途径。这一数学内容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猜测等直观的手段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简单 推理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  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反思: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推理》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简单推理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教学难点:推理依据的叙述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一. 二.1. 2. 3. 4. 三、1. 2. 3. 4. 四谈话导入: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探索新知做出判断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说明理由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小结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找气球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拓展应用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课堂总结,完成评价表 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引入,学生有话说,有想法与大家交流,学生的兴趣就充分的调动起来。 在儿童的知识经验里,已经储备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并能简单说明理由。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把活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儿童的生活里,已经积累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这是推理的内容而已。有许多内容,与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充分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素材,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为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