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2023-07-31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

  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一篇写景的课文。

  1、板书:

  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②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硕大无朋收敛涨溢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①出示词语: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朋玫瑰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

  ②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③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读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①学生试读。

  ②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③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美丽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竹;花像桃花,板:桃)

  2.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竹桃连理等)

  3、这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夹)

  4、想不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零距离的接触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吧!

  二、自读课文: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并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

  三、检查自学

  1、读准下列字音:

  玉簪花

  荇藻

  参差不齐

  鸡冠花

  奉陪

  榆叶

  梅

  江西

  腊海棠

  花团锦簇

  菊花飞

  蛾

  乍起

  2、交流:是什么原因令作者爱上夹竹桃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3、生答后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4、指读,齐读。

  5、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生边提问题师边板书:韧性?幻想?)你们刚才提的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先来见识一下夹竹桃的韧性。同时理解韧性这个词。

  四、品读课文:

  (一)韧性

  1、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四自然段)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品出夹竹桃的韧性?(可以圈、划、批注)。

  2、交流

  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白花争艳,常年不败,坚持开放。)

  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这句话里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边叙述边板书:无日不迎风吐艳)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土艳?(哦,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不管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环境,夹竹桃都始终如一,迎风吐艳。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你能读好它吗?(要读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的坚强)各自练读,男女生分读。

  师引导后齐读:春天到了,暖风习习,夹竹桃(迎风吐艳);夏天到了,赤日炎炎,大雨倾盆,夹竹桃(迎风吐艳);秋天到了,凄清寒冷,夹竹桃(迎风吐艳)。

  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板:无不)无不奉陪呢?(板:奉陪)(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指读,齐读。

  练习用无不和无不分别说个句子。

  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在作者的心理又有什么新感受呢?

  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能不用问号换种说法吗?哪种效果好?一起读。

  3、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的确显得非常可贵。(板:可贵)文中哪一小节写了院子里的花?(生:第三小节)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的词语然而,用然而过渡到夹竹桃,就说明第三自然段写了其他花。

  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多少花,有没有写夹竹桃?

  (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课文重点写夹竹桃,那作者为什么要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呢?是不是离题了?老师让你们看一看院子里的花。(课件展示十四种花)(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4、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反问句。

  5、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节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节那样衬托描写。

  6、对比读。老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我们一起来对比着读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好吗?

  7、师领读:院子里的花虽然一年三季,万紫千红,却(只在一个季节开放)唯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五、总结,设置悬念: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见识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去掉第一个?)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夹竹桃月光下扑朔迷离的花影吧!

  六、作业:

  1、读一读:季羡林的《夹竹桃的传说》。

  2、写一写: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具体。(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启发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 更喜 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略)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2.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 情感目标:读懂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特殊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北京胡同的生活而揭示出的胡同代表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和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

  朗读法 讨论法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相关知识。

  二、激趣导入

  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去外面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学生会出现很多思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机会,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去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对,就是北京的胡同。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冯雪梅的文字去领略一下北京的胡同。

  三、探究感悟:

  (一)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北京胡同的独特景色深深吸引了作者,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北京的胡同?

  生:自由朗读课文,找直接写北京胡同的文段。

  师:作者在描写胡同时是带有很深的感情的,充满着一种美感。比如对北京胡同中晾衣绳的描写,对推车卖货的老人的描写,请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点评。 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师:细读文中描写北京胡同的文字段落,想一想北京的哪些地方让作者留恋?

  生:默读文字,谈自己的

  (二)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文中除了描写北京的胡同之外,还描写了哪儿的巷子?

  生:写了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

  师: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但在文中却还写到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请问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这是一种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首先,家乡同北京一样,也有着“苍凉的历史”,它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给了作者许多共同的`感受。其次,作者在北京成长,但没有在四合院里住过,她那种“回归从前的愿望”,植根于她曾经生活过的'家乡的小巷。写出家乡的小巷带有的尘埃气息的旧事,才能表达出像作者这样的都市人“回归从前的愿望”。 3 师:文章除了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运用了哪种呢?

  生:议论。

  师:请学生讨论评价认为精彩的议论文段。

  师:重点讲解作者所认为的“不变”、“永远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生:“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

  师:你觉的上海的弄堂是不是也能给你这样一种感觉呢? 生:自由回答,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师:这些议论性文字在文中大篇幅的出现有必要吗?

  生:思考、论论、回答

  师:这些议论性段落穿插于记叙的文字之中,形成一种夹续夹议的结构,不仅把文章中对家乡小巷的描写与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深化了对胡同的叙述,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四、 拓展迁移:

  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的理解。

六年级语文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听泉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

  2、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主线: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

  训练点:

  1、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的能力。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鼎湖山真美!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二、精读感悟体会语言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出示:过了寒翠桥……跳跃前进。

  1、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回答]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4、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5、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2、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3、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3、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

  (指小组读)

  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生:试朗读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音)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

  生展开想象:像二胡的声音像狮子发出的吼声等。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那像一样的,是。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体会本段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这是较为复杂的长句子,用打比方、整齐的排比句等着力描绘泉声的`美。特别是连用4个比喻,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和“铜管”来描绘泉水的不同声音,即贴切,又富于音乐美。而“忽高忽低”、“忽急忽缓”等又表现了泉声的千变万化,令人心旷神怡。

  4、试背诵

  三、感受情感产生共鸣

  师:(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讲:作者的感受是在山路见到清泉,聆听、辨别、品味各种全胜之后产生的。)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

  (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作业: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

  2、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