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三开学第一课教案

2023-07-28

2023高三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

  降水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是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一、海陆位置

  一般来水,距海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距海远近的影响。

  二、地形

  1、山脉走向与降水。

  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它的影响了;而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

  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降水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再如我国的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中国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

  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于海洋水汽的进入,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的几率较大,如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欧洲中部,美国中东部;在山地则迎风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较多,背风坡较少,河谷地带由于地势低,温度高而降水少,如横断山区;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也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为地势高,海洋水汽也难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东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三、气压带

  全球的气压带不管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还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气压带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如热带沙漠地区,全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我国的长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气的形成;南极地区成为少与带;

  而在低气压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上升冷却容易达到过饱和状态,往往会凝结降雨,形成多雨区,如赤道地区,全年处在低气压控制下,终年多雨。

  四、风带

  全球的风带包括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而对降水影响较大的是西风带和信风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把海洋水汽带到大陆形成降水。

  根据风带与大陆的关系,又可以分为迎风岸和背风岸,迎风岸常常受到风带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而背风岸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降水很少;中纬度的大陆西岸是西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欧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信风的迎风岸,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信风有关,而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干季则与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有关。

  五、季风

  在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的性质不同,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同。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带到了陆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气;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性质是干燥的,一般不会形成降水,天气晴朗。如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亚季风区,在西南季风影响的季节形成雨季,东北季风控制时候形成旱季。

  六、气旋、锋面

  特殊的大气运动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气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转上升气流,往往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形成降水,如中纬度地区就多气旋雨,台风、飓风也带来大量的降水;

  在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交汇地区,往往会形成锋面雨,在锋面附近暖空气上升也会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形成降水。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就是以锋面雨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锋降水,6、7月份在长江流域形成准静止锋降水,7、8月份在华北、东北形成冷锋降水;在副极地也会因为东风和西风相汇而形成极锋,形成锋面雨。

  七、下垫面

  下垫面在局部地区也会对降水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中水汽含量来影响的。

  如果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或者水面宽广,就会增大蒸发量,空气中湿度增大,从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坏,水面减少,空气就会变得干燥,导致降水减少;沿海地区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经过降水也会增多。比如,沙漠地区地表干燥,增发量小,降水也很少,在排干沼泽和湖泊的地区,降水也减少,而在森林地区,湖泊和大型水库附近降水明显增多。

  八、洋流

  洋流分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都与沿岸暖流有关,而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都与寒流关系密切,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上最干燥,最狭长,分布纬度最低就是秘鲁寒流的功劳。

  九、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的状况来影响降水的。

  如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修建水库和水利工程,退田还湖,扩大水面和湿地都将会使空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开垦排干沼泽会使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干旱季节增加局部地区降水的有效形式。

  当然,影响某个地区的降水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使当地的降水更加复杂,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找到其主导因素,还要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分析,才能搞清某个地区的降水类型和特征;比如欧洲西部的海洋性气候降水特征的形成,就是受到海陆位置、西风、北大西洋暖流、平原与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低平、海岸曲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23高三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2

  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以天然水净化为例,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课前预习】

  1.图2.2河道中不同层面水的净化作用

  位置 净化物质 净化过程

  上层

  中层

  底层

  【问题探究1】

  导入新课:看漫画思考:(1)从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2)这种现象和问题哪里最突出?我们生活在农村,这种问题农村有吗?

  1.什么样的水体自净能力强?

  2.什么样的水体更易受到污染?

  3.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归纳总结】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图2.1天然水的净化作用的机理

  ① ② ③

  2、水体的自净能力与①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有关,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

  【问题探究2】

  1.日本水俣病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发生过程是什么?产生的危害?

  2. 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其污染物和污染源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危害?进一步思考如何治理太湖蓝藻事件?

  3. 海洋石油污染的污染物和污染源?怎样清除石油污染?

  4.为什么沿海地区水污染严重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入海口附近?

  5.一节5号电池能污染6吨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废旧电池回收?

  【归纳总结】

  二、水体污染现象

  1.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条件:

  2.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措施:

  3. 清除石油污染措施:

  4.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课堂反馈】

  横贯在上海中部的苏州河,西源太湖,东接黄浦江。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揖 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狭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 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 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苏州河附近的工厂向河中排入废水,污染了河水。请列举苏州河河水中所含有害人体健康的3种重金属元素。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3)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2023高三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3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一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一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一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待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l)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三)人种、民族、语言

  1.人种及其分布

  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黄种人: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东亚、东南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2.中华民族

  构成:汉族占92%

  少数民族:55个,占8%,超过400万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土家。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世界语言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其中汉语使用最多,主要在中国、东南亚。英语使用最广(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