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2023-07-27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国画《葫芦天牛》,了解葫芦的基本形状,感受中国画独特的韵味。

  2、继续尝试简单的构图方式,表现出疏密、浓淡的变化。

  3、保持良好的绘画常规。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过葫芦。

  2、课件:各种葫芦连着藤蔓的照片和国画作品,葫芦图片。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课件,师幼一起欣赏各种葫芦的照片和国画作品。

  (1)教师: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照片上除了有葫芦,还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藤是什么样子的?有几个葫芦?是怎么构图的?

  (2)教师小结:葫芦是长在藤上面的,藤上有叶子,叶子像手掌一样。藤是相互缠绕的,有的粗,有的细。葫芦和叶子的布局有疏有密,有高有低。

  2、师幼共同讨论葫芦的创作方法。

  (1)教师:今天我们要画葫芦。你知道先画什么?藤怎么画?叶子又怎么画?葫芦呢?用什么毛笔比较合适?

  (2)教师小结:可先画叶子,再画葫芦。用提斗侧锋三五笔画出一片叶子;用提斗按着转两笔画一个圆(上面的圆小,下面的圆大),上下两圆累加即成一个葫芦;用小号笔浓墨、中锋勾叶脉,画藤。

  3、幼儿创作,教师巡视,鼓励幼儿先想好构图方法再动手绘画。

  创作重点:先画叶子,注意叶子的大小、浓淡、重叠变化;再画葫芦,有大小、高低、颜色深浅变化;最后再点蒂,勾叶脉,画藤。

  4、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你喜欢哪幅葫芦图?为什么?你是先勾叶脉还是先画叶子的?

  ●欣赏、评价应侧重于葫芦的造型和整幅画的构图。

  【评析】

  丝瓜、葫芦是“藤蔓植物”主题活动的代表。这两个活动着重让幼儿了解藤蔓植物的长势和疏密的构图方法。教师可引导幼儿迁移此经验,继续尝试绘画葡萄、黄瓜、紫藤这些植物,为下一节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参考资料

  以工笔画虫,粗笔写花草,一般称之为“工虫花卉”。作品中普通的天牛和葫芦在白石老人的笔下显得那么生动、可爱,富有生活气息,饱含着老人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大班幼儿在欣赏这幅作品时,可由葫声引入,再结合天牛充分发挥想象。欣赏重点是葫芦的造型,特别是那个被挡住了一半的葫芦;枯笔画的叶子可作为幼儿学画的参照。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孩子们能说上一些线的用途,但没有用线画过画,老师线真的能画出好看的画吗?为了激发孩子的审美愉悦、审美情感,由此,生成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的线,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

  2、尝试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画线条画。

  3、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感受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画线条画。

  活动难点:知道各种各样的线,并能说出它们的用途。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线(尼龙线、棉线、毛线、麻线等),画纸、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线

  1、说一说,你见过什么样的线。

  2、请幼儿说一说线的各种用途,如绑东西、串珠子、编辫子等。

  二、线条画。师讲解示范操作方法:

  1、先将画纸对折后打开,再将线(棉线、尼龙线、毛线)沾上调匀的水粉颜料。

  2、把沾上颜料的线放在画纸上,对折后合上,用手轻轻压。打开纸以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几何图案。

  3、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用毛线画画、抽动毛线。

  4、运用不同的线,可以画出各种不同的感觉。提示幼儿用颜料时,不可加水太多,以免线吸入太多水分,压在纸上时水粉的颜色不易呈现出来。

  5、等纸晾干以后,就是一张美丽的包装纸了。

  三、幼儿作品介绍、展览、欣赏。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归纳,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与意境,体会点和线在吴冠中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2、尝试运用点、线大胆创作,能较好地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

  3、能与同伴共同完成一幅圈画作品,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已经初步了解吴冠中及其作品风格,有基本的用毛笔创作的经验。

  2、课件:吴冠中作品多幅,幼儿的点线作品多幅。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欣赏三幅吴冠中的作品,感受画面的内容与意境。

  教师:吴冠中是著名的国画大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他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欣赏《小鸟天堂》。

  教师: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画上还有什么?这些小鸟在树林里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2)欣赏《城市》。

  教师:这幅画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些彩色的点可能是什么?如果你就住在这个城市里,你会感觉怎么样?

  (3)欣赏《花草地》。

  教师:画上画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季节的花?

  2、通过观察、归纳,感受点和线在吴冠中作品以及幼儿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1)教师:吴冠中爷爷在画画的时候,用到了一个作画的好方法。你们找找看,是什么?

  (2)教师小结:原来画家喜欢用一些大大小小彩色的点和一些粗粗细细、弯弯曲曲的线条来画画。我这里还有一些他的画,我们来看看都画了些什么,在这些画里奇妙的点和线又变成了什么。

  (3)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小朋友的画里,奇妙的点和线又变成了什么。

  3、幼儿创作。

  教师:请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合作绘画。你们准备用奇妙的点、线来画什么?怎么画?

  4、展示幼儿作品,集体欣赏、评价。

  教师:你让奇妙的点和线变成了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

  【评析】

  该活动通过欣赏大量的吴冠中的作品,使幼儿在体会点与线奇妙运用的同时,拓宽了思维,激发了想象与创作的热情。在合作绘画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寻找彼此想法一致的同伴配对合作(可以两两合作,也可以更多),对于不愿意合作的幼儿也不勉强。合作绘画前,教师应提醒幼儿讨论好各自负责完成的部分,合理分工,让幼儿明白在合作过程中需要彼此协商、谦让与包容。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本着我园“一课三例”的科研精神,听了王老师的第一个活动后,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拟订了大概的活动方案,我们认为在这个活动中,应该选好一个方向,引导幼儿去学习,而不是面面俱到。因此,我将有关指纹作用的知识淡化,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铺垫,而将有趣的美术活动作为本活动主要的活动内容,这样孩子们更容易融入活动中,积极投入,避免了孩子面对许多内容手足无措的情况出现。

  活动目标:

  1、能知道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简单了解指纹的类型和作用。

  2、乐意用手指印作画,并且能发挥想象力塑造各种不同的形象。

  活动准备:

  课前回家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课题

  1、“今天,张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一个小偷趁着别人家里没人在家的时候,偷了许多许多东西,然后逃跑了,这个小偷很聪明,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线索,后来,警察们终于在一张桌子上发现了小偷的指纹,然后利用指纹抓住了小偷。”

  2、师:“警察们可真厉害,利用小小的指纹就抓住了小偷,你们知道指纹是什么东西吗?”

  二、幼儿讨论,教师简单讲解有关指纹的知识。

  1、师:“有些小朋友已经知道了,指纹就是我们手指头上的纹路。这就是指纹(展示幻灯片),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指纹的秘密,你们可要竖起耳朵听好了,指纹的秘密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警察叔叔就是利用指纹的秘密抓住了小偷。”

  2、师:“小朋友知不知道还有哪些东西用到了指纹的秘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了解的知识)“不知道没有关系,我来告诉大家,你们瞧,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所以警察很容易根据指纹找到指纹的主人;很多大厦里也安装这个指纹识别器,防止不是住这座大厦的坏人进来;还有门、保险箱的主人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指纹当钥匙,来打开这些东西”。

  3、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纹的种类,指纹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弓型,纹路弯起来像弓一样;一种是箕型,纹路比弓型的要圆一点,不过这里还有弯出来的,像簸箕一样;还有一种是斗型的,看,中间圆圆的,我们小朋友先看看自己手指头上的指纹都是什么样的?看完了举手告诉大家。”(可以用照相机拍下幼儿的手指头,展示指纹)

  三、介绍指纹画,引起兴趣

  1、师:“刚才,我们小朋友都观察了自己的手指头,知道了指纹的秘密,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更有趣的指纹了,你们瞧,这些是什么?”(展示幻灯片,幼儿欣赏)

  2、师:“对了,这些都是用指纹画起来的画,把手指头蘸上印泥,在纸上印出手指印,然后用勾线笔画上眼睛,鼻子或者头发,这样手指印就变成了一个小人了;手指印还可以变出很多东西呢,你们瞧!你们想试试吗?我先提要求,请这边的小朋友站到桌子旁边,请这边的小朋友站在舞台旁边,每个人一张纸,一只笔;在用印泥的时候,不能抢;请小朋友遵守活动规则,能做到吗?”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巡回指导幼儿,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范例不一样的作品。(播放轻音乐)

  2、教师讲评,表扬积极投入作画的幼儿。

  五、师:“我们把我们的作品拿到教师去,挂到我们的小画廊里去,好吗?”

大班画画公开课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1、《星月夜》图片,梵高自画像, 儿童画《星月》一幅

  2、 绘画工具:油画棒,水彩笔,水粉工具, 图画纸,

  3、经验准备:色彩、线条等美术方面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认识梵高

  出示梵高《自画像》(附图一),并引导幼儿初步观察自画像的笔触和色彩。

  教师小结:梵高生活很苦,但是热爱生活,热爱画画,画了很多作品,他的作品笔触线条和颜色都很有特点 。

  二、 出示作品,引导幼儿欣赏。

  今天老师带来一幅梵高的风景作品,请你们仔细看看,看看画面中表现了什么?

  1、出示《星月夜》(附图二),引导幼儿观察、描述画面,提问:请你仔细观察,画面上画了什么? 画中用了哪几种颜色?哪种颜色用得最多?这些颜色相同吗?什么地方用了深蓝,什么地方用了浅蓝?用深浅不同的蓝色的画出的月亮是什么样的?画面上还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鲜艳的还是灰暗的?它们在一起对比强烈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画家用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画出了夜晚的天空,用明亮的黄色画出了星星和月亮,蓝色和黄色对比很强烈,画出的夜空很美。所以,我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画家用蓝色、紫色和黄色,色彩很鲜明,对比非常强烈,给人一种激动不安的感觉。

  【反思: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内容和色彩进行观察,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幼儿自由地畅谈着对画面的感觉,对这幅画幼儿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里,幼儿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师幼之间的交谈是平等的。引导幼儿感受色彩带来的情感冲击。】

  2、引导幼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幼儿学一学这棵树是怎样长的?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再用小手来试一试梵高那短促而快速的用笔,感受笔触和线条的运动。

  教师小结:这幅画中充满了波浪形和螺旋形的长线、短而有力短线,明亮的星星和月亮好像被漩涡一样的云朵包围着,大树像火苗一样扭曲旋转往上长,而房子是用整齐的儿从形象、笔触上欣赏、讨论:画家把星星、月亮、树木画成什么样子?画家是怎样用笔的?像什么?短线排列的。

  【反思 :幼儿欣赏时容易被色块吸引而忽略线条的特点,在欣赏线条时为幼儿创造视觉、动作表现等多通道感知的条件,通过观察、示范、肢体动作模仿,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梵高作画的手法。】

  三、出示相同题材不同作品,体会不同的情感

  1、这是一个小朋友画的夜空,看看跟梵高画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从色彩、线条形式发现不同之处)

  2、这样的星空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3、梵高这样画,想要我们感受什么呢?

  教师小结:梵高作品中强烈的色彩和动感的笔触这都让我们感到很紧张、心情很忧郁难过。而小朋友画的夜空用浅蓝色的月亮,嫩绿的星星,并用彩色装饰天空,让我们感到平静,星星和月亮都很开心。

  【反思:这是难点,通过相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画面对比,让幼儿体会到同样是星星月亮,因为画家的心情不同,颜色和用笔方法不同,画面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带给人的体会更不同。让幼儿发现体会这种不同之处,为后面的创作做准备。】

  四、 幼儿创作,教师辅导

  1、尝试不同方法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

  现在,我们也来试试用像画家一样的方法画一幅有星星、有月亮的夜景,好吗?你抬头看过星星月亮么?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达你的感受?仔细想想,想好了再画。

  2、幼儿作画,引导幼儿大胆运用不同材料、不同颜色和线条进行表现。

  3、幼儿互相讲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