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优质教案

2023-07-2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优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针对课文部分和全文提出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阅读时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针对课文部分和全文提出问题,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问题清单吧!

  1、出示问题清单,同学们,这些问题大家都解决了吗?生:解决了。

  2、大家是如何解决的。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已经解决了。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通过读课文我们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3、引出提问角度,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问题,都是针对什么提出的,他们的提问角度是是什么呢?(题目、内容)贴板书:题目和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瞧,我们根据题目和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尝试解决,是很重要的本领,继续读课文,你一定会冒出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问题清单,提出提问角度的概念,能为这节课讲授多角度提问做铺垫。

  二、从不同角度提问

  (一)、引出遗留问题:老师清楚的记得上节课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个问题吗?(生:从他们最初的愿望来看,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呢?)

  师:这样的问题文中有直接的答案吗?生:没有。

  师:既然提出来了,该怎样解决呢?生:结合文章内容,去思考。

  师:在阅读中还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课文中没有直接答案,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朗读感悟的方法。

  1、 分角色朗读,朗读第8—11自然段,读中感悟豌豆们的性格特点,尝试边读边解决问题。(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2、 生分析五粒豆的性格特点。贴板书(五粒豆的性格)

  (三)、分析总结提问角度

  师:我们已经分析了豌豆的性格特点,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是针对什么提问的呢?

  生:在朗读第8—11自然段这部分的时候,我们就总结出来了,这是针对部分内容重点段落提出的。贴板书:部分

  师:这是在问谁的性格特点?生:五粒豆。

  师:我们可以从人物这个角度提出问题。(贴板书:人物)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多角度提问题,哪些不能从文中直接得到答案的问题时什么样的,我们又该怎样解决。感受朗读的神奇,读中感悟就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更深一步理解文章。

  三、理解课文,边读边提问。

  (一)、追问学生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面对多个人物时,可以从什么角度提问题。

  师引导,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谁最的问题,比如,这五粒豆谁最棒?或者谁的结果最好(生:五粒豆的愿望实现了吗?谁最了不起)这是针对全文内容提出的。

  师:在解决谁最的问题上,我们要通过什么方法解决?

  生:比较的方法,比较五粒豆的结果

  2、梳理五粒豆的结果。

  师和学生一起快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五粒豆结果,得出第五粒豆最了不起!

  设计意图:采用追问的方式,刺激学生大脑活跃起来,从不同人物出发,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为接下来的小组提问环节做铺垫。

  (二)、合作探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师:最了不起的是第五粒豆,单单从结果来看,不足以体会,我们都知道小豌豆的长大,为小女孩鼓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使她恢复了健康,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13—24自然段,思考随着小豌豆的生长,小女孩的病情是如何变化的?学生汇报。针对这一部分,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要提出来呢?

  1、师带学课后问题清单中的一个问题,讲授提问角度。

  问题: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小女孩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去,即使到院子里都不能,窗台上的豌豆苗正好可以陪伴小女孩,也就是一个小花园,也是母亲一个美好的愿望。

  师带学提问角度为部分内容并且存在矛盾之处。

  2、再读课文第13—24自然段,结合豌豆的生长和小女孩病情的变化过程,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提出自己的问题。

  3、 小组讨论筛选问题,列出小组问题清单,派一名代表投影汇报问题清单,其他小组作补充。

  设计意图:从整体把握课文,能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利于更深一步理解文章。利用问题清单展示提问结果,更直观,方便学生层层递进挖掘更有深度的问题。

  (三)、小组讨论,积极思考解决清单问题。

  师:哪些问题大家经过讨论后仍然没有解决?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汇报讨论结果

  (1)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不是,它没有实现任何价值,没有生根发芽,而是泡在水沟里失去了生命。贴板书:全文

  (2)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长得很好,为什么?因为这粒豌豆正好落在青苔的缝隙里,但是小豌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它随遇而安、从容乐观,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困难而丧失生活的勇气,而是努力地不停地生长。

  (3)为什么豌豆开花,小女孩的病就好了呢?因为生病的女孩从豌豆的生长中获得了战胜病魔的力量和信心。

  (4)为什么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植物支起来?这是一位母亲对子女爱的体现。

  (5)为什么说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豌豆花开了,恢复健康的小女孩亲吻了豌豆,为恢复健康而感到生命无限美好,所以说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四、总结提问角度

  (一)、小组问题清单提问角度。

  针对课文部分内容和看似矛盾之处提出的。

  针对全文提出的:对比阅读,比较五粒豆的经历。

  (二)、总结提问角度(梳理板书):题目、人物、内容(部分和全文)

  五、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对本课学法的一个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问题可以多角度的进行提问,并针对问题所在,解决问题,这对他们今后的读书也会是一个很好地引导。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优质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②难点: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成长,给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说在教学过程前的话:

  先看课后习题,结合语文要素,提取试讲内容的方向。如本文习题:

  1、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解析:可以对题目、故事人物、事件、结果以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2、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解析:正如提示所说:提问的角度有针对内容来提,也有针对全文的一个评价、思考来提。

  3、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为什么就慢慢变好了?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答:小豌豆逐渐成长,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给了女孩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女孩由此变得坚强,病也慢慢变好了。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童话大王安徒生的作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看到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Ei,豆荚是什么?豆荚里住着的五粒豆有什么故事呢?很好,就像导读所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读书学习就怕没有疑问,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会有进步。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

  2、初读课文:

  提问:课文里的五粒豌豆都到哪去了?分别有什么样的结果?

  3、精读课文:

  提问: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

  提问: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提问: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了哪些变化?

  4、小结:文章主要讲述了一颗小豌豆在一座小楼的窗台裂缝里发芽、长叶、开花,它顽强的生命力使害病的小姑娘鼓起勇气,战胜病魔,小豌豆从中得到了快乐,这样一件事情。

  5、作业: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子,你会说什么?想飞去哪里,想做什么事呢?想一想,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优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重点:

  1、认识“荚、豌、按、僵、苔”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恐、枪”等16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豌豆熟悉吗?在通话世界里,豌豆也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了,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

  左右结构:豌、按、枪、玻、璃、探、愉、绕,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上下结构:曾。

  半包围结构:适。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

  僵硬:(肢体)不能活动。

  预感:事先感觉。

  丰满:充足。

  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

  相称:事物配合起来显得合适。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洋溢:指情绪、气氛等饱满而充分流露。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探出愉快盘绕不曾按照舒适恐怕玩具枪

  集体订正。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板书课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理解课文。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已经成熟,想出去了。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①小组展开讨论,通过阅读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②汇报交流。

  分角色读。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板书:随遇而安)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5、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落到脏水沟里)

  小组讨论后回答。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a、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b、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说成“一个小花园”?

  c、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

  d、小姑娘看到豌豆开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的内容提出来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

  生:因为这粒豌豆正好落在青苔的缝隙里,适合豌豆的生长。

  生:小女孩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出去,即使到院子里都不能,窗台上的豌豆苗正好可以陪伴小女孩,也就是一个小花园,也是母亲一个美好的愿望。

  生:一粒自大的豌豆没什么了不起。我还知道小女孩看到豌豆开花心情很好。小豌豆就是希望,是女孩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

  7、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慢慢好了?小组讨论。

  生:豌豆的成长给了女孩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女孩因此变得坚强,所以慢慢好起来了。这就是奇迹,是爱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 落到脏水沟里

  第三、四粒:射的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一株植物 随遇而安 爱

  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主要写豆荚里的第五粒豆子不小心落在了一个瘫痪的小女孩的窗台边,他没有埋怨恶劣的环境,努力的生根发芽,它吸引了窗户里面的小女孩,为了能每天看到发芽的豆苗,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1、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我都饱含激情,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2、不足之处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