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探讨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领悟本文美学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注意表述特点
2、领悟本文美学观点,理解艺术作品的暗示性带来的审美效果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解题
通过对维纳斯的简单介绍引入本文话题对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再通过对维纳斯的美的讨论,引入本文话题重点——断臂。
二、研习课文
1、默读课文
①找出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归纳主旨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② 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失去双臂;二复原双臂;三必失双臂
③文章围绕维纳斯的双臂,从哪几个层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论证?
明确:用辩证说理的写作方法,从正面、反面、侧面说理
2、各自阅读课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
(5)这一方面的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面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3、课堂讨论
(1)维纳斯失去双臂使她成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残缺产生美,在其它领域,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
(2)残缺就是美吗?维纳斯双臂残缺带来美的关键就在于失去了的双臂产生了艺术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在其它的艺术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吗?
4、作业: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断臂维纳斯”的说明文。
《米洛斯的维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3、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着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他伴随着人类文明,宛如一汩汩的清泉,令人觉爽而向往。那到底什么是美?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她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任然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也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出示“维纳斯塑像”,学生发言,明确:这个令人神思遐飞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她神秘地失去双臂,可她的美更加使人倾倒。她作为法国罗浮宫的首席珍宝,吸引了多少流连的脚步、深情的凝眸。一百多年来,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访问者,不论是雕塑家、画家还是诗人、作家,不论是艺术鉴赏家还是普通观众,无不向她表示出狂热的崇敬之情。《米洛斯的维纳斯》几乎成了巴黎的一个标志。
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有的同学觉得她美,有的同学觉得她不美。下面让我们来与作者青冈卓行的进行一番交流,看看他是怎样品评这座雕像的。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学生思考后,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体阐释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一种神秘气氛
一次飞跃多种生命之梦
板书:失去双臂————无数秀美玉臂
一次追求神秘奋然一跃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另外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案包孕者不尽梦幻般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板书: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限制的,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失去了他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多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臂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1)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2)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构成美?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
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
这就告诉我们:缺失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也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增加艺术品的艺术效果!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述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古往今来,这种缺憾美数不胜数,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娇媚婉转之韵;虽天夭其寿却芳华绝代,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了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维纳斯虽失双臂却从其出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倾倒了全世界的观赏者,漂向了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时代。
7、拓展题: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的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选择哪种?你欣赏完整美?还是残缺美?
老师总结:经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同学欣赏完整的美,有些同学欣赏残缺之美。其实这座雕像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哪种美,欣赏到了哪种美。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美究竟是什么呢?美是来自于你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了,那就是最美。美是无数双眼睛,美是无数颗心灵,美是对生命无穷无尽的梦幻,美是梦幻中探寻的自己,对于我们的世界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探究阅读
问题:作者青冈卓行从出土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断臂谈起,阐发了一番有关“缺憾的美感”的美学道理。其实,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学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罗丹的《沉思》。这尊雕塑充分表现了一个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尽管罗丹吝啬地只将头部刻画出来,相对于完整的人体,无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艺术主体的灵魂,也正体现了青冈卓行所说的“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艺术之美”,就是艺术“虚实相声”的手法。
五、课文总结
青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学习了这一课,我们要认识到: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还是残缺,只要她存在,她是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艺术的审美也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一个正确的指向,在我们人的一生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在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而只要符合真善美的追求,才是最美的追求;也只有符合真善美的的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欣赏:写作指要-----读后感
残缺之美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残缺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看着断树残桩,枯枝败叶;看着旧寺的斑钟颓墙;我看着深深庭院里的一蓑积草;看着一个沉默老人走街串巷拾破烂;看着一个有缺口的酒瓶,或一只被踩扁了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又停止。每当我看到这一切,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他们,直到把他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确确实实地相信,这一切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是那样的平常、那么落魄,甚至有些狼狈。
他们或许是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颠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落下,慢慢沉淀,慢慢变形,然后走进我的视野,走到辉煌不再的今天。
我不知道他们曾经怎样的美丽过,所以我无法说出他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沉沉地沉醉于这种不可捉摸、不可溯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他们绚丽的往昔。将这两种状态拉至眼前,不禁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残缺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却又那么美丽。
我看着单恋者在心爱人的新婚之夜执花立在雨中,看着喜悦满足的人忽然沮丧失落,失宠明星凄然一笑,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韶华已逝者对镜愁思;我听着苍颜白发的老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冷峻孤傲者忏悔错过的爱情,英雄暮年时痛诉孤独落寞。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些曾经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在经历辛酸与苦难以及难以触怀的人事和情绪后,将会在生命中刻下最深的记忆。”
真正经历伤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没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即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梵高的美在于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停感到巨痛,贝多芬的美则是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文章。如果说生活中的残缺让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魄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让人雀跃与敬仰。
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或沉默——那是一种多么让人心悸的快感啊!
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残缺之美是种怎样别致的幸福和快乐,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残缺的美是如何细细密密地布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的花正是花心的残破啊!
简评:本文用细腻、优美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真正的生活并不完美,而正视它,勇敢地去面对他,努力寻找生活的美,才是健康的生活态度。这样人们在世间所做的一切才是自助而不是自欺。我们要面地现实,而不应逃避。我们知道一切事情的改变都是正常的,而许许多多是人力不能改变的,那么就找一点最优最美的东西吧,努力把他们挑出来,写下来,留到记忆里。这样就算是世间的事物都改变了,那些东西无法精确地描绘出来,但也会留下一种永远的美丽、永远的希望。
板书设计:
米如必(一)失去双臂——一次飞跃——一种神秘气氛虚
洛此须(正面)一次追求多种生命之梦缺
斯秀失无数秀美玉臂实
的丽去神秘奋然一跃憾
维迷双(二)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相
纳人臂(反面)美
斯(三)必失双臂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生
(侧面)
《米洛斯的维纳》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目标:
1、品味维纳斯的残缺美,培养初步的审美情感。
2、明确作者的观点,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3、了解一定的审美技能,初步欣赏艺术作品。
电教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
一、预习指导:早读自读课文
1、找出生字并解决,积累成语。
2、明确课下注释一、二,了解维纳斯的来历及作者的观点。
(以上问题设置,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研究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为上课做好准备,另一方面积累知识,落实双基。)
二、上课导入:
1、课前放音乐,创造和谐气氛。教师准备好课件。
(用图片导入,既形象,又可以吸引学生,迅速切题)
而作为“三宝”之首的维纳斯,人们对她的争论历来不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日本小说家、诗人——清冈卓行的美学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并板书题目、“美学随笔”)通过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演示目标)
三、质疑探讨,检测预习效果。
1、这是维纳斯的正面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自由发表见解:你认为维纳斯美吗?为什么?(生四、五人回答)
2、好,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很有见地。到底维纳斯因为什么而成为流传于世的雕塑杰作呢?一般情况下,应怎样去欣赏她呢?下面请大家翻书到48页,请一位同学读框题中的材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仔细看图像来体会。(一生读,师演示米洛斯的维纳斯图)
3、问:这里介绍了一般人眼中的维纳斯的美,由此,你打算怎样欣赏一座雕塑,能谈谈吗?(生答)所以,欣赏一件雕塑作品,我们首先要审全貌,再注意观察细节。要想进一步了解的话,那就要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
4、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那么谁能讲讲,维纳斯是怎么被发现的?(提问一生讲)
从维纳斯被发现的材料中,我们了解到:一开始,维纳斯并不是断臂的,她的双臂本来是完好无损的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断臂的维纳斯。大家都知道: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希腊神话中又叫阿佛洛狄忒,可见她是非常美丽的。,那么,如果现在叫你选择,你是选择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呢,还是选择双臂残缺的维纳斯?为什么?(叫几名学生回答)
5、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大家的回答中,我得到了这样的观点:双臂完好的维纳斯与断臂的维纳斯都很美,但,有双臂的她却只有一种形象美,而双臂残缺的维纳斯恰恰因为失去了双臂,则更能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不同的人脑海中都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维纳斯,而且,她都是美的。也就是说,是残缺激发了人们的无穷想象力,维纳斯才有了永恒的美,可以跨越时空,流传万代。这就是艺术上的残缺美(板书:艺术的残缺美)。维纳斯虽然双臂残缺了,但却使人生发出无数双手臂,一座雕塑因为观众的创造想象而有了无穷无尽的美和永恒的生命力,成为传世杰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读者、观众的创造想象对于艺术作品的再创造。这也是维纳斯失去双臂的魅力所在。所以,欣赏艺术品,还需要观众的创造想象力(板书:创造想象)
(这一步骤既是对学生预习的检测,又为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打好铺垫,同时,也突出了学习重点。)
四、研讨课文,深入领会,把握作者观点。
大家探讨得很好了,那么,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2、作者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失去别的部位可以吗?请大家阅读课文,分小组自由讨论一下(生答概括:维纳斯为了美必须失去,这样才能“漂向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从单一、部分、特殊中产生质的飞跃,成为普遍、完整、无限。“缺陷的美”正是“完整的美”,残缺,恰是完整,因为双臂完好的维纳斯,呈现给人们的是单一的定型,是特殊的明确的个体,无法令人产生不尽的想象,从而难以超越时空,跨越永恒。而断臂使维纳斯“从“有限”中见出“无限”,由观众构建无穷的想象,使作品“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奏响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而且,作品只能失去双臂,也就是说,艺术上的残缺美必须是有条件的,否则就不美了。)
3、也就是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当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眼中时,由于文字的不可定型性,使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从而形成对于人物的不可定性的美,比如林黛玉。可当她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由“陈晓旭”这个演员扮演时,林黛玉就成了一个林黛玉,不可能再使观众产生无穷的想象,因此,许多红学迷坚决不看电视剧,原因正在这。这与维纳斯的残缺美异曲同工。
4、那么,毕竟恢复双臂的维纳斯也是美的,因此出现了许多设想。对此作者怎么看?(生研读课本然后回答)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使维纳斯双臂复原,那么则失去了美感气氛,与双臂残缺相比,其欣赏价值就相去甚远了。艺术作品贵在创造力,能激发观众的无穷想象,这,也恰恰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作者极力反对为维纳斯复原双臂,认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相反,却使人产生恐惧、空虚的感觉,害怕破坏残缺美。”作者的这一观点通过对比体现鲜明。(板书:对比)(这一步骤是本课学习的主体,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领悟作品主旨的关键之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本设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作者观点的领会。)
双臂完好——单一、定型、部分——丧失想象力艺术上的
(板书:维纳斯(阿佛洛狄忒){对比}残缺美
虚实相生
(爱与美的女神)双臂残缺——普遍、不定、完整——引发想象力
失不失——必失
作者观点: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对比}神秘气氛、生命之梦、不尽的
失什么——双臂“无”、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五、练习迁移,讨论深化。
1、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蒙娜丽莎(演示蒙娜丽莎),根据刚才学习的体会讨论一下她美不美?最美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小结)蒙娜丽莎代表了“人”的觉醒,“人”美丽,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渴望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突出表现,他们表现“人”的追求,“人”的美,讴歌“人”的尊严、“人”的自由。画面中的人物,端庄、蕴藉、典雅、含蓄,她身上散发的气息,倾倒了无数欣赏者。尤其是她神秘的微笑,使人们猜测不出她为什么笑?那微微上翘的嘴角无疑是最具魅力的了,而这,恰恰就是蒙娜丽莎千古不朽的真谛所在,因为,它激发了人们永恒的无穷的想象力,使人们不停地去研究探讨它。这与维纳斯断臂的艺术魅力是一个道理。
2、通过学习,我们应明确:欣赏艺术作品贵于创造力,只有这样,美才无处不在。
(板书:创造想象)
(此步骤是对课文的迁移理解,也是对目标的深入完成,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板书:如何欣赏:了解背景——把握全貌——审察细节——创造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艺术瑰宝维纳斯断臂的残缺美,领会了作者的艺术见解,同时,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艺术鉴赏力。课下大家要落实。那么,对于这篇美学论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想探讨,课后题二、三怎么理解,下节课我们再深入研究练习。
七、作业布置:
1、巩固新知,完成《基础训练》课内阅读题一。
2、研究性作业(任选一题,写一篇小作文)。
⑴谈维纳斯的残缺美
⑵蒙娜丽莎的微笑
⑶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上述作业的布置,在落实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更深化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