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望月》一课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静谧的月色,颇有几分童话的色彩。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能达到会识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如“剪影”、“瞳仁”、“不假思索”,会用“不假思索”造句。
3.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诗句,了解其出处。
4.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5.通过朗读,激发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世界。
学习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3.感受望月的乐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2.感受望月的乐趣。
学习过程: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会是哪个小组呢?(生会争先恐后说是自己组)首先回顾一下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导入课题。
三、预习展示。
1、抽查几个组的6号同学读学案中的词语,对子做好帮扶准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遇到共性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强化记忆。
2、剩余组的6号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子做好帮扶准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是及时评价学生读书的情况(从态度习惯各方面,评价要有针对性)
3、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特别是搜集到的古诗句。
四、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以下问题:
1、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1分钟后展示。
2、思考分段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分钟后展示。
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合作情况。
五、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及生活体验来谈感受。
1、学习第一段
(1)重点感受“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
(2)感情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带来的美,体会月夜的清幽。
(3)完成以下题目后交流感受。
读了第2自然段,我 了,用心体会后,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3)展示读、评价读、比读。
(4)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加深印象。
2、学习第二段:
本段可以按照写作顺序分为两层。
(1)学生试着分层,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把它们找出来,用心读一读,并结合学案,大概了解它们的意思。(自己体会后,可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班内交流)
(3)我知道省略号省略了 ,我还能接着往下背,谁想跟我比试比试!(在小组内接背)
(4)小外甥真是个 的孩子!
(5)根据上面问题的答案,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根据各小组的答案,应该能全面找出有关语句)
如:“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出小外甥的勇敢;
“多如繁星”、“一眨眼就是一句”、“……”看出了他的聪明好学;
“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小外甥的可爱之处;
会提出月亮像什么的问题,并能把月亮说成天的眼睛,而且绘声绘色的讲出“现成“的故事,则能看出他的爱幻想,想象力丰富;
…… ……
(6)“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先小组内对子讨论,然后共同交流。
(7)我想发挥想象:(组内各成员都能发言)
我觉得月亮还像
因为
(8)感情朗读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本段,你感觉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升华全文)
(2)再次读文,思考: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小组内对子之间先交流,再集体交流。几分钟后展示。
(3)感情朗读。
六、回顾全文 升华情感。
小外甥的比喻令作者惊讶,那么,你认为月亮像什么?为什么?
先小组内对子之间交流,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七、拓展延伸。
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了你,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幻想中的东西)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备课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我想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杜郎中”其人。因为诗句饱含的情感,是与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背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这些,说要“体会情感”那都是无根之萍。可是,查找了数百个地址,没有找到我要的东西。备课时,心里满是惶惑。但,课还是要上。
今天课堂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楚,但在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时,我实不敢多说,我不知该怎么说,我只能从补充诗题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后再让他们从诗句中找到词语去体会这种想念,体会月夜诗人的孤独与清冷。至于为何想念,想念到何程度?一概不敢涉及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
(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分组讨论:
(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课一练》p15页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课程类型:新授
五、教学方法
自学交流、讲述点拨、品读感悟、激励评价
六、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补充助学案
第二课时:结合助学案,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言,感悟月景的美
(1) 直接板书“月”,师问:“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周围会变成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指名学生回答)
(2) 师: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
师范读,生想象读,初步感悟月景的美
(3) 师:望着月亮,人们会产生怎样的想象?会做些什么?
引出课题,将课题补充完整,读课题
二、 借助助学案,交流预习情况
1、 资料荟萃
让学生结合助学案,交流课前查阅到的与课文相关的词语的意思或作者资料
2、 生字我来记
(1) 指名学生回答本文中难写、应注意的字(着重指导“舱”的书写)
(2) 交流文中多音字(注意“不假思索”中假的读音)
(3) 交流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一人读,其余人跟读)
3、 课文大讲堂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背诗,对月亮的想象)
(上述过程,都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不同分值,并加到学习小组中)
三、 深度学习课文(课文大讲堂)
1、 学习作者与小外甥互背的月亮的诗,拓展补充
(1)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两人所背的有关月亮的古诗
(2) 指名学生回答
(3) 同桌两人分角色对读有关句子
(4) 指名学生读,评价纠正,引导感情读
(5) 过渡:哪位同学知道这些诗句所在的古诗?
(板书:《古朗月行》《水调歌头》《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枫桥夜泊》)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背古诗
同桌两个互背
过渡:望着月亮,吟着诗句,让人沉醉,齐读13段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 感悟对月亮的想象,激发美感
过渡:月亮不仅让人沉醉,还带给了人们很多的遐想,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像什么?
(板书:天的眼睛)
(1) 师:小外甥是如何想象的?
(指名读19段,精彩品读,自读)
(2) 师: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用句式“月亮像——————————————————————,它—————————————————
(学生想象回答,给予评价)
(3) 过渡:是啊!月亮在我们的心中是玉盘,是带边的镰刀,是嫦娥姐姐的家,是珍珠,它点缀了漆黑的夜空,它照亮了寂静的大地,它勾起了游子思乡的心,它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幻想,所在在小外甥离去时,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齐读21段。
想一想,作者望着月亮又会产生怎样的幻想?
四、 写作方法赏析,学以致用
师:这么美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去叙述的?
(与学生交流文章写作方法,适时加分评价)
五、 走进阅览室,阅读延伸
师:你搜集到了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给合《优美诗文诵读》和主题阅读丛书,寻找有关诗词,限时背诵。
六、 课后作业:
(1) 背过一首描定月亮的诗
(2) 解决自已所提的智慧小屋中的问题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8
常州市翠竹中学 薛涛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 → 境 → 情
银白的地面 安静 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 凄清 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 伤感的 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 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0
常州市翠竹中学 薛涛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习重点】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学前准备】
1、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学习时间】
1课时
方法指导:
1、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来想象诗的意境意、体会诗的主旨。
2、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来赏析“明月之诗”,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3、学会对关于明月进行美的想象和描写。
4、你是课堂的小主人,请你大胆与老师对话,此堂课你表现棒吗?你学到了什么吗?你是怎样学到的?你学得快乐吗?
5、诵读、默写故事是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1、我会读这首诗:
2、我会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生轻声吟咏,走进诗中,回答: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
3、请你看下面《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请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我要补充的是:
“ ____”字用得好,好在:_____________
“ —————————”句写得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诵读此诗,比赛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