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废物的外形特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想象和创造,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培养幼儿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3.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物:核桃、西瓜皮、废纸做成的礼物。
3.各种废旧物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察干净的森林和变脏的森林。
1、播放ppt1,欣赏干净的森林。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森林、公园)教师:这里都有什么?(花、草、树木、许多小动物)教师: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非常干净、很漂亮)我们一起到森林公园去玩好吗?
2、播放PPT2变脏的森林。
教师:森林公园到了,我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吧,你们看,森林公园怎么了?(变脏了,地上有果皮、废纸,都是垃圾)教师:森林公园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一定是大家不爱护环境,乱丢东西造成的)
教师:你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会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会去跟小动物说情他们不要乱丢垃圾……)
(二)魔术小屋:变废为宝。
1、播放大象伯伯录音:小朋友们好,我是魔术师大象伯伯,小朋友说的都很好,为了使我们的森林恢复从前的样子,我也动了不少脑筋呢。
教师:想知道魔术师大象伯伯是怎么做的吗?
教师:大象伯伯在森林里开了个"魔术小屋"它打出了广告:魔术小屋真奇妙,能把废物变成宝,废物怎么能变成宝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幼儿讨论:废物怎么能变成宝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3.逐幅出示小动物变废为宝ppt。
教师:大象伯伯说:"只要你交给我一个废物,我就可以把它变成漂亮的礼物送给你。"小动物们都非常高兴,看谁来到了魔术小屋?(出示ppt3魔术小屋)
(1)PPT4:出示小猴、核桃。
教师:小猴拿着核桃想变成什么?它会怎么跟大象伯伯说呢?大象伯伯会把核桃变成什么礼物呢?
(请幼儿说一说,引导幼儿根据事物的外形特征进行大胆想象)出示核桃做的小船ppt5
教师:想一想小猴拿着大象伯伯做的小船礼物会怎么表示?
(2)出示小猪,实物西瓜皮PPT6教师:如果你是大象伯伯,你会把西瓜皮做成什么礼物?
出示西瓜皮帽ppt7,让幼儿戴一戴教师:你们喜欢这顶瓜皮帽吗?为什么?
(3)出示狐狸、一包葡萄籽ppt8教师:小狐狸项用葡萄籽换礼物,这可难倒了大象伯伯,我们帮大象伯伯想象办法吧!
(引导幼儿猜测)出示葡萄籽项链ppt9
教师:小狐狸看到这么漂亮的项链,会怎么做呢?
(4)出示小鹅,一团纸ppt10教师:小鹅的这些废纸还有用吗?用废纸能做什么礼物?
出示制作的风车ppt11,并请幼儿上来玩一玩。
4.引导幼儿讨论:变废为宝的意义。
教师:(出示小马)小马觉得大象伯伯做的是赔本的生意,他不明白大象伯伯问什么这样做。
教师:大象伯伯开这个小屋有什么用呢?他辛苦的为小动物们做精美的礼物值得吗?
(引导幼儿说一说)
教师:我们来听听大象伯伯怎么说的?(播放:如果森林能像从前一样美丽,我愿永远做下去)大屏幕出现大象伯伯形象和声音:ppt12
(三)请幼儿到"魔术小屋"帮忙,制作变废为宝的东西。
1.幼儿制作变废为宝的东西。
教师:自从大象伯伯开了"魔术小屋",现在森林变得又干净又漂亮,现在森林里的小动物再也不乱扔废物了,他们有了废物都交到"魔术小屋",大象伯伯忙不过来,想清小朋友帮忙用废物制作礼物,请你想一想这些废物可以做成什么?下去试试看吧。
2.教师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东西。
(四)了解生活中的变废为宝。
教师播放ppt,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变废为宝。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就出示了一盘糖果,孩子一下子吸引了。团团地围坐着,一起说说各种糖果的名称,糖果必竟对幼儿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一下子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棉花糖、棒棒糖、牛奶糖等,为了让幼儿有更深地了解,我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糖果的形状,糖果的软、硬等特征。有的幼儿说“是棉花糖,软软的,有的说“是棒棒糖,硬硬的”。接着,我让每位幼儿去品尝桌挑选自己喜欢的糖果品尝,通过品尝,孩子们聪明地发现糖果含在嘴里会变小,味道是甜甜的这些感知体验。今天又正好是我园园长来我班下班听课,她听后也给我提出了意见,我也感觉到了在品尝这一环节中我在教学上有点仓促,疏忽了,我应该让幼儿们从我的盘里挑一颗,把糖果拿在手里跟小伙伴们说一说,选的是什么糖什么形状的糖味道是怎样这样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结果我是让他们过去品尝,回来时他们都快吃好了,我这时才问,因此孩子答不上来,吃到嘴里早忘了糖的特征了,的确这对小班孩子来说,有点困难,以后我会注意的。最后,我分组让幼儿们把糖果(糖纸)送回糖果小屋,这环节,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糖果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诱动2/2中,幼儿在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品尝糖果,制作糖果的过程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也让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探索、感知、想象。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幼儿知道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懂得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
2、发现生活中一些资源能再利用,知道要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教学准备:
1、废旧物品(纸盒、蛋壳、易拉罐等)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用具。
2、教学挂图《环保棋》。
教学过程:
1、了解生活中资源再利用的情况。
出示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提问: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还能用这些材料制作成什么。
2、引导幼儿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么处理废旧物品?
你知道节约资源有哪些好办法?如:看到水龙头流水时赶紧关上,不浪费水;不乱扔垃圾;请妈妈买菜使用菜篮而不用塑料袋等。
3、玩《环保棋》
引导幼儿观看画册《环保棋》,说说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幼儿两人一组玩《环保棋》。
玩法:幼儿掷色子,按照所掷数字和要求向前走,先到者为胜。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后,再按另一特征重新分类,或对已分的两类物品再次分类。
2、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参照幼儿活动材料第四册第6页上的图样,绘制12张实物卡片,制作成贴绒或磁性教具。
2、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小件商品的包装,并贴上标签,如:饮料(2元),牛奶(3元),洗洁精(3元)……。活动前将以上商品陈列在一个货架上,并用布盖好。
3、在活动前一日,请幼儿完成幼儿活动材料第四册第6页上的操作任务。
活动过程:
一、会飞和不会飞。
1、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会飞的东西,老师这里有许多卡片,要请小朋友看一看是些什么东西,然后把他们分成两个部分。
2、教师逐一出示卡片,幼儿指认后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会飞的和不会飞的)。
二、天生的和人造的。
1、这12张卡片还可以换一种分的办法。怎样分的呢?
2、启发幼儿注意这些物体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人们制造的,按此标准重新进行分类。
3、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集体检验,明确分类的标准。
三、超市管理员。
1、小朋友学会了分卡片的本领,超市里的叔叔阿姨要请你们帮忙整理商品。
2、揭示货架。超市里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3、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这些商品一样吗?请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4、幼儿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并说明分类标准。
5、再按另一特征给已分的物体进行第二次分类。这些分好的商品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能给他们再分一次吗?
6、请两名幼儿操作,并相互交流分类标准。(价格)
7、全体幼儿检验分类结果,再次明确分类标准。
大班社会活动――迷路的孩子(何义英)
目标:让幼儿知道自己及家庭的简单情况,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
材料:用积木搭几条街道,十字路口搭一个民亭;用椅子搭几个家;已布置好的儿童商场一个。
过程与指导:
1、分配角色。老师扮演大姐姐,幼儿扮演小伙伴,助教扮演民警。
2、创设情景。大姐姐和小伙伴一起到很远的商场去玩,回家时,走到十字路口迷路了。
3、姐姐启发幼儿想办法,诱导幼儿去请民警叔叔帮忙,提醒幼儿询问民警时要有礼貌。
4、民警叔叔向幼儿了解情况,指导幼儿大胆回答民警叔叔的问话。
5、小朋友谢谢民警叔叔帮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路,结束活动。
建议:
1、在组织此活动前应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告诉幼儿有关家庭的简单情况。
2、民警了解情况时,应一一询问幼儿的姓名、家庭住址、家里的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姓名及工作单位等情况。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龙的由来,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练习舞龙,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有关龙的故事。
2、舞龙的录象、饮料筒或布做的龙。
3、教学挂图《龙》、《健康-社会》P2-3。
活动过程:
1、说说印象中的龙。
--你见过龙吗?龙是什么样子的?
--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龙的样子。
--幼儿欣赏挂图和画册〈龙〉,请幼儿说一说图中龙的样子,龙的各个部位都像什么。
2、听一听龙的由来。
--启发幼儿将自己知道的关于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师讲解龙的由来,让幼儿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3、欣赏舞龙表演。
--放有关舞龙表演的录象,幼儿欣赏。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表演者是如何舞龙的。
4、练习舞龙。
--幼儿自由组合分成4人一组,并协商分配好舞龙的角色。然后自由尝试舞龙。
--让舞龙配合最好的一组幼儿说说自己的经验。让幼儿懂得合作的团队意识。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5
《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和体验而学习。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指南》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社会活动《我不怕困难》中,我从情景“过桥”导入,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选择过高桥还是矮桥,接着我抛出问题:“为什么你选择高桥(矮桥)?说说你的理由。”从而让幼儿了解什么是困难。虽然并我没有解释困难的意思,但紧接着我让幼儿说说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了解到困难其实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时所遇到的阻碍,它可以是一种心情,一种疲惫,一种心理暗示等等。如徐梓宸说的“因为害怕不敢走高桥”,赵子涵说的“爬轮子时腿很累了”,吕子腾说的“做数学我不会”,这些都是他们面对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战胜。
如:尝试挑战、休息后的坚持、请教后的努力。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我又借鉴《爸爸去哪儿》中的任务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中区发现困难、战胜困难。在设计任务卡时,我运用了图文的形式出现,上面部分是图示,下面部分是文字。当幼儿拿到任务卡后,由于对图的认知理解还是不够而且又不认识文字,拿第一道困难就摆在了眼前,如何来解决?所有的幼儿一个劲读图,甚至有幼儿在说:“我们不认识字呀?”我只一句话就点醒了:“你们不认识字,可有人认识呀!”于是大方询问教师就成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不用直接教幼儿去问后面的老师,他们会主动想到、做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不亦乐乎,因为他们并不是把这些当成任务,而是当成一种游戏,一种同伴共同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幼儿获得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在任务过程中,一位幼儿拿错了东西,当她遇到我是还会主动询问“老师,我拿的对不对?”我只是说:“在看看你的任务卡。”经过比较,他立刻就发现他拿的并不是任务卡上需要的。幼儿询问、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把不确定变成了确定,这也是解决困难的方式之一。整个活动,我设置了三种情景:挑战情景、生活情景(隐性的)、任务情景(游戏性的)。在这些情景中,幼儿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经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了对“我不怕困难”的理解,同时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精神品质,我想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会永远陪伴幼儿的成长。
但是,我设计的任务卡是五人或六人共同完成,始终是能力强的幼儿在指挥,能力稍弱小的幼儿只是跟随能力强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去发现困难解决困难,不利于能力弱的幼儿的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 “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在设计任务卡时最好更具针对性的,如能力强的可以两到三个人一组,能力弱的单独完成稍简单的。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发展的情感脉络,理解并表现词"气喘吁吁"等。
2.初步懂得向曾经帮助、关心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恩之情。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与故事内容匹配的动画课件、小动物图片"感恩备忘录"记录纸、视频仪等。
活动过程:
一、以"小猪"形象,导出课题内容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看看是关于谁的呀?
二、欣赏故事前半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第一段,表现"气喘吁吁"等词语的表情与神态。
2.就故事内容进行提问。
"你认为是谁帮助了小猪?"发表各自的意见。
三、继续感受故事后半部分,学会感恩。
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第二段。设问:你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为什么?
四、联系实际回忆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感恩之情
师:生活中有没有别人关心爱护你的事呢?和你的小伙伴分享一下,你想感谢谁?为什么?怎样感谢?
五、制作感恩卡,感受互爱的情感
1.介绍"感恩备忘录",师幼共同探讨记录方法。
2.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方法作记录。
3.鼓励幼儿大胆地介绍自己的"感恩备忘录"。
六、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结束部分
1.鼓励幼儿多学本领,将来汇报父母
2.播放音乐《感恩的心》,把感恩卡送亲人。
活动延伸:
日常渗透:继续学习用多种方式对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活动反思:
活动中给了幼儿发展的空间,幼儿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幼儿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幼儿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给予了幼儿更多人文的关怀。幼儿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也学到了学习方法。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模仿,了解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问候方式。
2.初步感受问候方式与人际关系间的关联,品味礼仪之美。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古今中外打招呼视频课件,中国古典音乐,坐垫20个,笔记本电脑5台,旗头、手绢、水袖等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和他人打招呼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师生问候,引出主题请幼儿和客人老师打招呼,师幼共同总结平时打招呼在语言、手势以及表情方面的要求。
提问:
(1)刚刚打招呼的时候,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2)除了挥手、说"你好"以外,打招呼时你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小结:我们通常面带微笑地用挥手、说"你好"来打招呼,表示友好。
二、观察讨论,了解打招呼的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关联
1.交流分享:我了解的其他打招呼方式提问:除了这种(挥手、说"你好"、微笑)方式,我们还能怎么打招呼?(提示: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和别人打招呼的?电视里的人是怎么打招呼的?故事书里的主人公是怎么打招呼的?)
2.观看视频:学习现代多种打招呼方式
(1)师:在我们绿地幼儿园,我有一群好伙伴,每天上班时我是怎么和伙伴们打招呼的呢?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观看视频。
(3)提问:你看到程老师是用什么方式和伙伴们打招呼的?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照片,包括点头、招手、握手、击掌、拥抱、鞠躬。】
3.讨论分析:从打招呼的姿势,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长幼关系
(1)提问:
①猜猜谁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谁是我的新伙伴?
③那我是怎么和男老师打招呼的?
小结:原来我们和亲密的人打招呼可以拥抱,用身体的接触来增进感情;见到新朋友,可以握手;男生和女生长大了以后,普通朋友之间打招呼招招手、点点头就可以了。
(2)提问:谁是我的领导、长辈?你们看出来了吗?
小结:我们用鞠躬的方式来和长辈打招呼,表示尊敬、尊重。
(3)幼儿现场练习与同伴及老师等用相应的方式打招呼。
三、拓展经验:了解古代打招呼的几种常用方式1.自主观看视频,并利用服装道具,学一学、练一练。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打招呼的?(幼儿自主回答)后面有五台电脑,里面有几种古人打招呼的视频,大家自己去看一看,学一学。
(2)幼儿自主观看,教师引导幼儿利用服装道具学一学,演一演。(播放优雅的中国古典音乐)
(3)交流演示。
师:谁来说一说,你学到的打招呼方式是什么样的?(教师简单讲解作揖、鞠躬、万福、磕头、团拜等方式的礼仪要求。)【结合旗头、手绢、水袖等道具,请幼儿展示自己学到的打招呼方式】
2.随音乐玩打招呼游戏师:孩子们,学古人打招呼好玩吗?那我们跟着快乐的音乐和小伙伴一起来打打招呼吧!
【播放喜庆的民间音乐,幼儿自主用作揖、鞠躬等方式打招呼】
3.欣赏视频,了解世界其他民族奇特的打招呼方式
(1)师:除了我们刚刚学到的这些打招呼的方式,世界上还有好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打招呼方式,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扶胸鞠躬、双手合十、吻面、碰鼻等)
(3)小结:原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打招呼的方式,我们和他们在一起时,也可以学着用他们的方式来问候,表达我们的尊重和友好。
四、再次体验,结束活动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从古到今就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国,在生活中有很多交往礼仪,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打招呼、问候的礼仪。原来跟长辈、跟同伴打招呼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跟关系亲密或疏远的人打招呼也不一样。作为中国的孩子,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学好各种交往礼仪,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朋友。
现在,我们要和客人老师说再见了,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跟老师们道别吧!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8
目的:
1.了解塑料袋和纸袋埋在地下的不同结果。
2.懂得塑料制品会污染环境。
准备:
一个月前,带领幼儿在园内挖两个坑,分别将一只塑料袋和一只纸袋埋在地下,并做上记号。
过程:
一、现场观看实验结果。
1.一个月前,我们一起把塑料袋和纸袋埋在了地下,你们猜它们现在会有什么变化?
2.教师带领幼儿根据记号找到掩埋处,挖出埋在地下的纸袋和塑料袋,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纸袋已有点腐烂,但塑料袋却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
3.教师小结:在自然界中,虫类和其他微生物会使纸袋慢慢分解腐烂,而塑料袋却不容易分解腐烂,它会在土壤里“睡”上许多年,而且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二、了解塑料袋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塑料袋用得最多?(超市、菜场、水果店、快餐店、面包房等。)
2.带领幼儿到附近的菜场、超市、水果店等处观察塑料袋频繁使用的情况。
3.带领幼儿到附近的多处垃圾房观看塑料袋的丢弃情况。
三、回园谈话,初步了解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
1.看到人们每天要用那么多塑料袋,你是怎么想的?
2.使用塑料袋有什么危害?(会影响环境、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等。)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回家统计当天家中使用的塑料袋数量,并向父母了解这些塑料袋是哪里来的,装过什么。
2.要求每个幼儿第二天带家里用过的塑料袋来园。
3.在以后的日子里,有意识地数一数家中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要扔掉多少塑料袋或其他塑料容器。
活动二可怕的塑料袋污染
目的:
1.进一步感受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初步了解目前科学解决这种污染的方法。
2.增强环保意识。
准备:
1.请一名专家作有关介绍。
2.有关解决塑料袋污染的VCD片。
过程:
一、进一步了解塑料袋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1.请幼儿把各自带来的塑料袋集中起来,感受塑料袋数量之多。
2.我们整个生活小区、杭州市、浙江省、全国、全世界那么多人都在不停地使用塑料袋,这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二、尝试运用绘画方式表现自己对塑料袋污染的担忧。(如塑料袋堆积如山的情形,地球被废弃的塑料袋“淹没”的景象,塑料袋污染环境的现象等。)
三、讨论减少塑料袋污染的方法。
1.塑料袋污染这么严重,有没有可以解决的办法?
2.当幼儿提出用篮子、纸袋、布袋来代替塑料袋时,请幼儿说说使用这些袋子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篮子结实耐用,且可清洗;纸袋携带方便,无污染,可回收再利用;布袋可清洗,可反复使用。)
3.目前我们无法做到禁止使用塑料袋,这些不易腐烂的塑料袋该怎样处理呢?
4.教师小结:现在,环保部门主要采用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把塑料袋埋在土里,但它会慢慢分解出一种有毒物质,破坏土壤和植物生长;另一种是把塑料袋烧掉,但与此同时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这两种方法都不理想。
四、向专家请教有关问题。
1.请幼儿大胆地向专家提问,请教有关塑料袋污染及其处理问题。
2.请专家结合VCD 片介绍目前科学解决塑料袋污染的方法:替代法和回收法。
3.教师小结:塑料袋会带来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们应推广用布袋、纸袋代替塑料袋。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废旧塑料袋送到工厂炼油,有的废旧塑料袋经过加工可以再生成油漆和新的塑料原料,但这一工作较难进行。
活动三赠送纸袋
目的:
1.通过宣传实践活动,巩固环保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2.产生做“小小环保宣传员”的愿望。
准备:
1.做纸袋的材料,如牛皮纸、挂历纸、各种装饰纸、剪刀等。
2.事先与超市取得联系,请他们配合、支持这一活动。
过程:
一、制作纸袋。
1.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自己来制作纸袋代替塑料袋吧!
2.幼儿制作纸袋,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幼儿设法把纸袋做得结实些。
二、赠送纸袋。
1.你们想把纸袋送给谁?想跟他说些什么话?(如“爷爷奶奶,为了保护环境,请您不要用塑料袋,多用纸袋”,“叔叔,请用我们的纸袋吧,我们一起来保护环境”等。)
2.带领幼儿到生活小区的几个主要路口向拿塑料袋的行人赠送纸袋,并进行相关的环保宣传,建议他们今后多用纸袋、布袋,不要每次购物都用新的塑料袋,可带个旧的去。
3.带领幼儿到超市向售货员赠送纸袋,鼓励幼儿大胆交往。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商店的售货员阿姨已经把我们做的纸袋挂在了店门口,准备以后少用塑料袋;买菜的老奶奶也把菜放进了我们送的纸袋里。今后,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环保宣传员”,建议爸爸妈妈少用塑料袋。
活动延伸:
要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少用塑料制品,并妥善处理塑料垃圾。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⒈能用恰当、友好的方式交换玩具
⒉理解好朋友之间要分享的道理,并能主动的进行分享。
⒊愿意与同伴交换玩具玩,养成爱护玩具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⒈物质准备:幼儿自带喜欢的玩具、课件。
⒉经验准备:有与他们分享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自己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朋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边介绍边示范玩法,激发幼儿玩玩具的兴趣和愿望。
提问:你带来的是什么玩具?这个玩具怎样玩?
二、组织玩具分享活动,引导幼儿体验与好朋友一起庆祝六一的快乐。
⒈组织幼儿讨论分享玩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问:怎样才能让你的玩具分享给好朋友?
小结:要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说清楚玩具的名称、玩法,然后演示玩法,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这样才能成功交换、分享。
⒉幼儿自由交流、进行玩具分享。
提问:和好朋友分享玩具后,你的心情怎样?
小结:和好朋友分享玩具,不仅可以玩新玩具,还可以交到新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快乐。
三、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探讨爱护玩具的方法。
⒈结合课件请幼儿听故事,探讨玩具小兔伤心的原因。
讨论:玩具小兔为什么会伤心地哭起来?其他玩具为什么拒绝和米多交朋友?你觉得米多应该怎样对待玩具朋友?
⒉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讨论、交流爱护玩具的方法。
提问: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玩具朋友的?应该怎样爱护玩具朋友?
结合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正确对待玩具的方法:定期清洗,保持玩具干净;不乱扔、不摔打玩具;玩完后,要摆放整齐。
四、引导幼儿检查各区域玩具摆放的问题,鼓励幼儿归类整理。
⒈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哪些玩具放错了、应该怎样摆放,指导幼儿学会分类整理玩具并摆放玩具。
⒉组织幼儿分组查找班级区域材料摆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拾、整理。
⒊带领幼儿集体参观各区域玩具收拾、整理的成果,引导幼儿体验整理玩具的快乐和成就感。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自身在妈妈肚子中的生长过程,感受妈妈的辛苦。
2、引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述自身的见解。
3、进一步了解自身与妈妈的关系,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光盘,磁带,录音机,皮球每人一个,结婚照一张,红皱纸、绳子、剪刀、彩纸、橡皮泥、蜡笔白纸、破旧图书等幼儿手工操作资料。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引题、设疑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听录音生日歌)咦!今天是谁的生日啊?到底是谁的生日啊?
(幼儿任意猜想,引起兴趣)
2、(听录音)今天是唐唐的生日,他的好朋友都来了,他们又唱歌又跳舞,气氛可热烈啦。唐唐想:"要是我天天都过生日那该多好啊!"唐唐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一年中只在今天过生日?"妈妈说:"因为你是六年前的今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呀!那我是从哪儿来的呢?"
3、小朋友,你们能告诉唐唐吗?他是从哪儿来的呢?
4、妈妈是怎么把你生出来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啊?
(以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自然、有趣。)
二、幼儿进一步以科学的方法了解自身的生长过程,感受妈妈的辛苦。
1、(出示结婚照)我们先来看看这是谁?他们表情怎么样?
(他们结婚了,他们紧紧的靠在一起,接下来会怎么样呢?)你们瞧!
2、(放录像)象什么?说说他的样子?猜猜他在妈妈的肚子里游来游去干什么?(他和妈妈肚子里的卵做了好朋友他们合在了一起)猜猜他们会变成什么?到底变成了什么呢?我们来看看。
3、(放录象)你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呀)说说脐带两头的连接,并与我们现在的样子进行比较,突出头特别大。我们住在妈妈的肚子里妈妈会怎么样呢?
4、(放录象)妈妈怎么了?吐的时候感觉怎么样?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接下来会怎么样?
5、(放录像)变成了什么?他在哪?与刚成型时相比较,并找找他的五官、四肢。
6、(放录像)妈妈肚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把皮球当娃娃体验大肚子活动的不方便)说说感觉怎么样?
7、(放录像)妈妈肚子越来越大,我们也一天天长大,看看妈妈怎么了?(了解小朋友生出来的过程,体验妈妈的辛苦)
8、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妈妈很辛苦?
9、妈妈那么辛苦,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关心妈妈呢?(妈妈生病了,在家怎么关心,洗被子了该怎样拿下来,有好吃的等等)
(在教师的牵引下,幼儿从录象中的外表现象逐渐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感受到妈妈生育自身的痛苦,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延伸活动:
幼儿制作礼物
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们想不想做份礼物送给妈妈呀?回家去想一想
活动点评:
1、本活动的设计思想是比较新颖的,能够在幼儿园中大胆地进行性教育的尝试,选择适宜的镜头给幼儿真实的体验,由此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活动后一幼儿的话可能是对本活动最好的评价:"原来我不知道妈妈生我这么痛,有时发脾气还打妈妈,现在回家要对妈妈好一点。"小朋友的话是发自内心的,也恰恰说明老师的设想和预定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2、活动中几个环节的趣味性特别强,如出示结婚照,幼儿马上笑起来,注意力被吸引住了;让幼儿用衣服包住皮球,体验妈妈怀孕的不方便,幼儿被妈妈的形象所感染,一边觉得滑稽可笑,一边说出妈妈蹲下去会怎么样、走路怎么样、弯腰会怎么样?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真切的感受。最后以一个问题结束活动,也是下一活动的开始。整个环节完整、自然、有趣,步步深入、引人入胜。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5、培养幼儿热爱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
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
(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
(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
(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
3、情感迁移:
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12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经常会听到小朋友说,今天谁和谁结婚了。小朋友在自由活动时间,经常会分别由一些男孩和女孩扮新郎和新娘,甚至还会要求老师也来参加。还有的小朋友说要跟老师结婚呢。有个小朋友最有意思,他每次都要生活老师做他的新娘,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生活老师经常给他洗衣服。显然,孩子们并不知道"结婚"的含义。称:对"结婚"有一种朦胧的向往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正常心理和生理反应。我们不必过分紧张,不能粗暴地制止,也不能心不在焉地一笑了之,而是应该把这个时机当作一个有利的可教时机。我就针对了孩子们的喜好和心理特点,并选择了适合大班孩子的内容!
活动目标:
1、知道结婚是一件喜事,了解婚礼的基本习俗。
2、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婚礼的见解和感受。
3、感受婚礼中幸福喜庆的气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婚礼进行曲》、结婚过程的视频、婚礼现场布置的PPT
学具准备:各种喜糖、请柬、红包、喜字、胸花、纱巾、门楣、撒花、气球、红双喜香烟等实物,婚车、灯笼、捧花、烟花爆竹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知道结婚是一件喜事。
1、认识红双喜教师:大家看这是什么?什么颜色的?这个喜字很特别,两个喜字并排在一起,叫什么呢?(红双喜)你在哪里看见过?(婚礼现场、房间里、车子上……喜字贴在黑板上)
2、知道结婚是一件喜事教师:为什么要贴喜字啊?(因为结婚是一件喜事)
(二)感受结婚时新郎新娘的幸福与甜蜜。
1、知道新郎和新娘。
教师:那是谁和谁结婚啊?结婚那天男的叫什么?女的叫什么?(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结婚)(出示结婚照)
2、了解结婚的含义教师:他们为什么要结婚啊?(他们相爱了)爱就是非常非常喜欢。那喜欢他的什么呢?(样子、爱劳动、勇敢、温柔……)
3、感受新郎和新娘的幸福与甜蜜。
教师:婚礼那天你觉得谁最漂亮?谁最帅?为什么呀?(打扮得漂亮)他们穿的什么呀?(穿的婚纱和礼服)还有穿的什么衣服?(中式的旗袍)他们的表情怎么样?(结婚这一天他们最开心,他们和相爱的人结婚了,结婚是人生当中最幸福的一件事)教师:等你们长大了,和心爱的人结婚,你也会成为最幸福、最漂亮、最帅的人!
(二)了解婚礼的基本习俗
1、幼儿自主观察交流结婚用品。
教师:结婚要用到哪些东西呢?请你去看看然后告诉大家。(看实物和图片)
2、集中提问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例如:
红包:有什么用?(贺礼,祝福他们)那可以说什么祝福的话呢?(白头到老、永结同心、永远幸福、早生贵子、永浴爱河、天天快乐、结婚快乐……)请柬:有什么用?谁发出的请柬?邀请谁?来干什么呢?(喝喜酒、为他们送上祝福)婚车:你怎么知道是婚车啊?这婚车用来干什么的?
婚戒:是几个?(一对)红双喜:代表红红火火喜糖:甜甜蜜蜜烟花爆竹:什么时候放的?感觉怎样?
2、播放PPT,幼儿交流表达婚礼现场、婚房的喜庆氛围。
教师:你们参加过婚礼吗?感觉怎样?
教师:婚礼现场布置得怎么样?(看PPT)红地毯、拱门、舞台有什么用?
除了现场很漂亮,还有哪里也很漂亮?(婚房)你怎么知道是婚房啊?
教师:有人在室内结婚,还有的人在外面举行婚礼呢!
教师:结婚都是成双成对的,喜字是一双,看爱心也是两个,用好听的词就是心心相印!
3、播放婚礼视频,引导幼儿了解婚礼程序。
教师:东西全部准备好了,人也到齐了,婚礼开始了,新娘走上红地毯慢慢走向新郎,和新郎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还互相为对方戴上结婚戒指,这是证婚人在为新郎新娘证婚,他们还倒了香槟,香槟表示结婚以后相敬如宾,幸福地一起生活,在音乐声中大家鼓掌并为新郎新娘送上自己的祝福。(边看视频边解说)
(三)表演游戏"结婚啦!"
1、以游戏的形式请一对男女幼儿扮演新郎新娘,并分配婚礼现场其他角色。
教师:大家想不想也来玩一玩婚礼的游戏?那需要一位新郎和新娘,那请谁做新郎新娘呢?点兵点将,点到谁就请谁做新郎和新娘。
2、新郎和新娘简单打扮,幼儿合作布置婚礼现场。
教师:这里是舞台,地上需要铺什么呢?新娘新郎从哪里过来啊?还要一个什么?那怎么布置呢?(大家商量)我们大家一起帮新娘新郎布置,好吗?
3、在《婚礼进行曲》声中玩结婚游戏。
教师:婚礼要开始啦!看,还需要谁?(撒花蓝)我们一起来为他们鼓掌,送上我们的祝福!(放婚礼进行曲和背景PPT)今天我们了解的是结婚的仪式,冬令用品店也要开张了,那又要准备什么呢?怎样举行呢?我们回家先去再和大家说说好吗?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其他仪式的了解,如商铺开张啦!
活动建议: 孩子们在看了婚礼所需用品的实物和提片后交流时,他们说到哪样东西,老教师就出示的话可能效果更好。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13
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记号。
2.了解指纹的类型及指纹的用途,提高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
准备:
1.布置“指纹画展”。
2.《黑猫警长》录像片断。
3.放大镜,印泥,白纸,实物投影仪,硬卡纸等。
过程:
一、参观“指纹画展”,萌发探索兴趣
1.今天我们要去看一个特殊的画展,请你们仔细看。
2.幼儿观看“指纹画展”,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这些画是用指纹印出来的。)
二、观察指纹,了解指纹的外部特征
1.你有指纹吗?指纹在哪里?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或是用印泥将指纹印到纸上进行观察,并与同伴的指纹进行比较。
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你的指纹是什么样的?你每个手指的 指纹都一样吗?你的指纹和别的小朋友的指纹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小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观察指纹的类型
1.将几个幼儿的指纹印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的类 型。
2.找出三种指纹类型,分别给它们起名字。(第一种叫弓型纹,它的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第二种叫蹄型纹,它的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很像马蹄;第三种叫涡型纹,它的中心像小旋涡。)
3.各人统计自己各类指纹的数量,巩固认识指纹的类型。
四、观看录像《黑猫警长》,了解指纹的用途
1.幼儿观看录像《黑猫警长》。
2.黑猫警长是如何破案的?(通过罪犯留下的指纹找到罪犯。)
3.小结:指纹能够帮助警察破案;因为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它是具有特征的个人记号。
五、想象指纹的用途
1.你们设想一下指纹还有哪些奇妙的用途?(指纹锁、指纹门、指纹冰箱、指纹钱包、指纹手机、指纹汽车等。)
2.为什么这些物品上用上指纹会更好?(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就像身份证。)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14
设计意图:
如今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对生活中的家务劳动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更别说是帮助大人们做些家务活了。平时大人们总想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究竟什么是最美好的东西呢?是高档的服装?精美的蛋糕?昂贵的玩具?我想都不是。最美好的东西应该是教会他们生存、生活、创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为了让孩子多了解生活中做菜的各种细节,感受到大人们的劳动之辛苦,我特此设计了本活动,旨在让他们体验与他人共享劳动成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感受劳动带来的无限乐趣。
活动目标:
1、能分工合作学习野菜菜肴制作的烹调方法(凉拌、炒、包饺子等)。
2、体验自己动手用野菜制作食品的愉快情绪。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参加野菜活动。
2、提醒幼儿参与买菜做菜等家务,观看过家长制作的多样菜肴。
3、家长帮助幼儿准备野菜制作的菜肴(一种),并知道菜肴的名称及制作。
4、饺皮、肉馅、野菜实物,佐料(幼儿已熟识)
5、凉拌菜的制作录像
6、预计活动需要两小时。
7、本活动需要两个老师配合完成。
活动过程:
1、野菜菜肴展览。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菜肴的名称及烹调方法。
2、组织幼儿摘洗并制作野菜菜肴。
(1)摘洗野菜,提出活动要求
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摘菜,一组洗菜。摘菜时注意将黄叶摘去,洗菜要浸泡并清洗干净。(教师在旁指导)
(2)制作野菜菜肴。
根据菜的烹饪方法不同,幼儿分成两组:一组为包饺子小组;另一组为凉拌组。
两组同时进行活动。
包饺子组:一教师示范包饺子的方法,幼儿学习。教师帮助准备菜肉馅和幼儿一起包捏。并将包好的饺子在现场或交厨房煮熟。
凉拌组: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凉拌马兰头》,并请幼儿讲讲凉拌马兰头的方法。
教师帮助幼儿切、烫马兰头。
教师重点讲述马兰头凉拌方法,幼儿根据自己的口味试着凉拌,教师在旁指导。鼓励幼儿大胆的制作。
3、野菜品尝会活动。
教师将幼儿制作好的饺子、凉拌菜摆放在桌上,组织幼儿已自助餐的形式品尝自制的及家中带来的野菜菜肴和混饨、饺子等。
4、谈谈野菜食品的味道,讨论人们为什么喜欢吃野菜?
活动延伸:
1、将自制的饺子和凉拌菜送给其他班的孩子尝一尝,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乐意与人交往的良好品质。
2、让幼儿向他人讲述当天的活动经理,既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又培养了他们的交往能力。
活动反思:
本活动及科学、生活劳动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通过家园互动的方式,让幼儿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看一看、讲一讲、动一动、尝一尝等活动形式,感受到自己动手制作野菜菜肴的乐趣。整个活动是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幼儿没有任何的压力。教师和幼儿一起共同学习,分工合作,相处得十分融洽,正是这种融洽,才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野菜的不同制作方法,从而完成了教育目标。
社会活动大班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不同的门票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祖国的热爱之情。
2、观察了解门票的意义、结构、种类等。
3、培养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门票的展板、课件活动过程:
一、欣赏各种门票,对门票产生兴趣,了解门票的意义及作用。
1、谈话导入,请幼儿观察展板上的门票。
2、找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票,并讨论这是什么票,上面有什么?
3、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票?你怎么知道的?门票有什么用?
4、教师总结门票的具体含义。
二、仔细观察课件中的门票,发现门票上的信息,了解各种信息的作用。
1、仔细观察门票,发现门票上的文字、图片、号码、副券等信息并了解其作用。
2、观察的门票正面、背面,进一步了解门票上的信息。
3、教师总结门票的结构及内容。
三、观看课件中同一景区的不同门票,比较门票的不同,欣赏不同材质的门票,了解门票的发展。
1、仔细观察不同的门票,找出不同。
2、仔细观察塑料门票,说说门票的材质有什么不同。
3、请幼儿设想用什么能做出既美观又不易损坏的门票?
教师介绍磁卡门票。
4、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门票并说明原因。
四、请幼儿观看课件欣赏不同场所不同种类的门票。
1、欣赏不同场所的门票,了解门票的使用范围。
2、欣赏不同种类的门票:嵌币门票、异型门票、多功能门票。
五、延伸活动今天咱们看了许多不同地方、不同种类的门票,在门票上都印有这个地方最美的风景,这些都是哪个国家的风景?(中国)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咱们国家的风景?我们应该怎样做?
活动反思:
兴趣与情感是思维最大的驱动力。在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这么小的刷子是做什么用的?……等有趣的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围绕“刷子”这一话题进行尝试探索,较好地贯彻了新《纲要》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