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2023-07-21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

  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民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知识。

  3、练习:将下列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根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万千瓦时)

  四、巩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__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__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__年增加一成五,20__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__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__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我校20__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__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20__年产量比20__年增加了一成六,2020__年产量又比20__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__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Module 5 Unit 2 He’s riding his bike, but it’s starting to rain.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eat dinner, ride a bike, do morning exercises, wake up, high up 等短语。

  2、能听、会说功能句

  He's riding his bike, but it's starting to rain.

  She's eating dinner, but the phone is ringing.

  3、能仿照例句谈论正在做一件事情时,另一件事情同时发生。

  重点难点:

  能听懂、会说、会读:eat dinner, ride a bike, do morning exercises, wake up, high up 等短语。

  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and show the learning aims

  1、Review the words and the key sentences of Unit 1.

  2、T: My kids,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Module 5 Unit 2 He’s riding his bike, but it’s starting to rain. (板书课题) First ,please look at our learning aims.(出示本课学习目标,教师慢慢读,学生仔细看、认真听。)

  Step 2:Presentation

  1.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Activity 1 carefully.

  2. Play the tape and ask the children to listen for “but”。

  3.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repeat.

  4. Finish activity 2. Ask the children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tep 3:Say the Poem

  1. Ask the children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2. Play the tape several times and ask the children to song together.

  Step 4:Look, do and say.

  T: If you're the boy of the picture, please look, do and tell me what you're doing.

  1) I am flying a kite. 2) I’m sleeping.

  3) I’m flying a kite. 4) I’m playing basketball.

  5) I’m swimming. 6) I’m watching TV.

  7) I’m playing football.

  Step 5. Finish a task

  Make three sentence structures“I am...but...”

  板书设计:

  He’s riding his bike,

  but it’s starting to rain.

  eat dinner, ride a bike, high up

  do morning exercises, wake up,

  He's riding his bike, but it's starting to rain.

  She's eating dinner, but the phone is ringing.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折扣(课本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4、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商标剪下来后要做好垃圾分类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890%=

  20080%=

  54070%=

  210 50% =

  30095%=

  30026%=

  二、创设情景理解折扣的意义

  1、利用课件或挂图出示商场店庆、商品打折的情境,渗透保护动物,不买皮草。

  2、打折是什么意思?八五折、九折表示什么?

  3、结合实际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交流,再阅读课本进行对照分析。

  4、小结:商店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可见,打几折就表示现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它表示的是一种关系。

  5、问: 七五折表示什么?五折表示什么?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出示例1(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理解分析:八五折是什么意思?是把谁看作单位1?

  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也就是在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

  3、板书: 18085%=153(元)

  (二)出示例1(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学生分析题意尝试列式

  方法(一)先求现价,再求便宜的钱数。

  16090%=144(元)

  160-144=16(元)

  (二)先求便宜钱数占原价的百分之几,再求便宜的钱数。

  160(1-90%)=16(元)

  2、小结: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减去现价(即原价的90%):160-16090%。

  第二种算法:现价是原价的90%,也就是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就是便宜的价钱。

  想想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四、巩固练习

  (一) 填空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 ),通称( ) 。几折就表示( ),也就是( )。

  2、(1)九折是十分之九,改写成百分数是( ) 表示现价占原价的( )%。

  (2)八五折是( ),改写成百分数是( ) 表示( ) 占( )的( )% 八八折是( ),改写成百分数是( ) 表示( ) 占( ) 的( )%

  (二)第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各折扣表示的意思。

  (三)解决问题

  1、一辆自行车,七折出售后是700元,它的原价是多少元?便宜了多少元?

  一件羽绒服原价1000元,打折后,现价500元,请问:这件羽绒服是打几折出售的?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谈学习本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

  第13页第1、2、3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优惠促销活动。通过回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讨论,实际计算比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会解决百分数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前面的知识为基础,在课堂上只需要适时地引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通过列式对比,得出最优的购物方案,这样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了解的商品促销方式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在购物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商家有什么促销方式?你还知道其他哪些促销方式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引入:购物中促销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各种促销方式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下一步探究新知埋下伏笔。

  ⊙展开问题,探究新知

  师: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面临过不知道选择哪家商场去买商品的时候?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课件出示例5)

  1.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观察课件,结合课件中的数学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1)小组讨论并交流:“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满100元减50元”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满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在哪个商场买裙子更省钱?

  (分别求出在A、B两个商场买同一条裙子的价钱,然后进行比较)

  3.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明确:

  (1)去A商场买。

  (A商场是打五折,也就是按原价的50%出售)

  列式:230×50%=115(元)

  (2)去B商场买。

  (B商场是“满100元减50元”,230元里面有2个100,所以要减掉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

  (3)实际比较。

  因为115<130,所以选择A商场更省钱。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6

  第二单元 学曲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说演弹唱》、欣赏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介绍曲艺音乐和学唱、听赏,使学生知道曲艺音乐也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齐葩,对它产生初步的兴趣。

  2、能初步唱出《说演弹唱》的韵味。

  3、初步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本单元我们要学习丰富多彩的曲艺音乐,曲艺的唱腔与语言紧密结合,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2、学唱歌曲《说演弹唱》

  (1)这首歌曲的歌名概括了曲艺的全部演出形式,也是曲艺的特点,学生们议论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2)听几遍录音范唱。

  (3)学生随录音学唱,不必学唱歌谱。

  (4)用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务必将每个字都吐的很清楚。

  (5)再随录音学唱,注意其中的韵味。

  (6)随伴奏带演唱,教师指挥。

  3、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1)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视连续剧轰动了整个中国,那就是《四世同堂》。这是用京韵大鼓音调创作的歌曲。

  (2)听录音。(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3)我们听到在录音中有鼓和板的声音,这就是京韵大鼓演员自己击打出的声音。

  (4)请学生参考图片进行听赏。

  (5)再欣赏一两遍,要求学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音调和独特的韵味。

  4、小结:

  【课后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原因,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8

  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 畜(xù)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冒险精神、坚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断、勇于进取……)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浏览精彩片段,说一说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其中运用了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精彩片段十分详尽地描写了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令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2.默读节选片段,说一说,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自由交流)

  3.抓住精彩句子来体会。

  (1)他(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木杆上刻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

  (2)我现在处在一个……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等物质方面的窘迫,还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孤独,是他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

  (3)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由于这种想法太强烈,所以希望身边的狗也能开口说话。

  (4)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前文鲁滨逊把流落荒岛的“幸(好处)”和“不幸(坏处)”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5)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在荒岛上生活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内心得到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面对困境、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4.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 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 的人”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逊说些什么呢?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

  慰自己

  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懂片段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集体的共识。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9

  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能区别铁和铁锈的区别,能分析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出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准备】提供给学生一块生锈的铁钉,一块不生锈的铁钉、电路检测器等其他生锈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买的自行车和用了一段时间后,它们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铁制品生锈的情况?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是很多,那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观察铁锈

  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钉和一块不生锈的铁钉),这两个都是铁钉,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颜色     光泽     硬度      体积

  2.师: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学生汇报观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锤子击打;

  (4)用电路检测器进行导电性能检测等。

  3.我们怎样做这些对比实验?分组研究活动。

  4.汇报: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铁和铁锈的不同点,得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属于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生汇报:铁器可能放在潮湿处易生锈,在干燥处则不易;涂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容易生锈,而在空气中的“裸”铁器则易生锈。

  3.由此可见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每一小组来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吧?

  4.小组设计实验。

  5.讨论后学生总结:

  (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我们想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变化;

  (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我们猜测是铁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对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6.那如何证明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学生推论:如果第一个假设正确,则在干燥条件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第二个假设正确,则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果第三个说法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

  8.学生经过讨论后,顺利地分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将洁净的铁钉放于干燥的试管中,用塞子塞紧;

  (2)取煮沸除去空气的水装满试管,放入洁净的铁钉,用塞子塞紧,不留一点气泡;

  (3)将洁净的长铁钉放入试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烧杯里,试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气,在试管外壁上标记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时间。

  四、课外延伸

  课后继续观察,做好记录。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1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物质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 学     具 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课件 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

  书

  设

  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 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 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 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11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1.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 教师先配制硫酸铜溶液。 由于学生对硫酸铜溶液不太熟悉,因此首先让学生观察硫酸铜溶液。

  (2)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人溶液中,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在表格中。注意不要全部浸人溶液,以便进行对比观察。

  (3)把铁钉浸人溶液中约2分钟,拿出铁钉,观察铁钉的变化,记录在表格中。(要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接用手接触硫酸铜溶液,这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

  (浸人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

  (4)思考: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吗?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较溶液的颜色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溶液不是硫酸铜溶液,或者说硫酸铜的含量已经减少,有另外的物质形成了,这是一个证据。

  铁钉上的红色物质是怎么来的?

  没有浸人溶液的铁钉没有附着红色物质,说明红色物质是溶液中析出来的,它是铁吗?我们平常看到的铁是灰白色的,铜是红色的,那么铁钉上的红色物质可能就是铜了,这是另一个证据。根据这两个证据,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2.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回忆我们学过的化学变化有哪些?把所有学过的化学变化列举出来。

  (2)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哪些明显的现象,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

  ├────────┼──────────┼───────┤

  │蜡烛燃烧        │发光发热            │产生新的物质  │

  ├────────┼──────────┤              │

  │淀粉与碘酒      │颜色变化            │              │

  ├────────┼──────────┤              │

  │铁钉生锈        │颜色变化            │              │

  ├────────┼──────────┤              │

  │小苏打和白醋    │产生气体            │              │

  ├────────┼──────────┤              │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产生沉泞、颜色变化  │              │

  └────────┴──────────┴───────┘

  (3)阅读教科书第43页的资料,了解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实验室配制硫酸铜溶液的方法:将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或者五水硫酸铜(又叫胆矾,蓝色晶体)溶解于水中,即可得到硫酸铜溶液。25 0c时,硫酸铜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3. 05克,水溶液呈蓝色。

  板书: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原来的物质   新的物质

  铁 硫酸铜   红色 铜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篇12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物质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教材简析:广泛分布环形山,是月球表面突出的特征。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无论是月球的正面,还是月球的背面,无论是明亮的高原,还是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这部分采用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这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可以借此对他们的推测进行比较和反思。二、教学背景: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2.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科学词汇:环形山、月球地形(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月球表面环形山的特点;2.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3.经历月球环形山的模拟实验过程;4.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的假说。科学方法:推测成因、模拟实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大胆地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2.能够合理地运用多种手段,创造性地制作“环形山”;3.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表达观点、意识到模拟实验和推测实验的差距。教学重难点重点: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难点: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简单课件。教师准备: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给每组学生准备: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教   学   流   程认识环形山        模拟造环形山          提出假说        提供资料活   动   过   程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一、认识环形山1.提问:谁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叫什么?对于月球你又知道些什么呢?2.分组观察图片:老师这里有一张来自月球表面的图片,你们想看吗?(想)那好,(观察课件),我们一起来分组仔细的观察一下。谁来说说,从这张图片上你观察到了什么?(板书:环形山)3.分组观察并讨论环形山特点:谁能来说说月球上的这些环形山又有哪些特点呢?哦这样吧,还是让我们先分小组再一次仔细观察讨论一下吧。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特点。二、模拟造环形山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环形山的这些特点,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特点来模拟造一造环形山?(能)(教师板书:我们来造)那你们又有哪些造山的方法呢?2.学生汇报造山方法,教师板书。 3.看来,同学们还真有些方法,不过在这节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每一个小组每一种方法都去做,这样好了,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去做,这样行吗?(行)那我们先来统计一下:(想选择“撞击”方法的有……(板书小组号)4.好,方法已经定下来了,那需要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呢?:我给同学准备了这些材料(一盘沙子、一杯大小不一的各种物体、一盘通过我加工过的沙子、一个注射器、)5.为了使我们造出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更加符合。你认为你们小组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教师补充:镊子取、安全方面、注射器的活塞先拉开、记录纸等)6.小组里的“环形山”造好后,派个代表端过来。7.分小组造“环形山”。8.我们造的“环形山”都在这里了,你们想不想来欣赏一下其它组的环形山呢?(想)不过,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任务,在欣赏的过程中,请你记下哪个组造的环形山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最为相似,好吗。三、交流,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2.提出假说:现在,对环形山的成因(板书)你是否有什么推测了呢?你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3.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四、呈现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1.老师这里还收集到了一些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我们一起看一看。2.对与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哦看来,陨石撞击说是环形山形成的一个主流观点。)3.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4.我这里还有一点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影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5.你需要重新修改你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6.其实,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还一直进行着板书设计我们来造“环形山”  环形山撞击说火山喷发说课外活动寻找相关资料,进一步研究环形山。生成预见知道什么是环形山,环形山的形成;基本确立一种环形山形成的假说。课堂评估完成作业情况;是否认真模拟实验;分析推理环形山的形成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