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2023-07-19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通过理解作者的“盼”,养菜的“好吃”,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3、会背诵课文的9、10两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语,还读了课文。我们来复习一下。

  2、看拼音写词:jì cài wǎn dòu yě cōng

  3、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写一个字。(掰)

  4、“窝”的同义词。

  5、在这篇课文里有四个口字旁的字,你记住了几个?写一写。

  6、好,咱们来校对一下。

  (二)学习新课:

  《盼》

  1、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我也来读一遍,咱们读得一样。

  2、我盼春天的芥菜,盼,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渴望盼望期待)

  3、我渴望春天的荠菜?我期待春天的荠菜?我好像没有这种感觉,你们有吗?(也没有)

  4、可是作者对荠菜有着一种——

  5、课本上哪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荠菜最强烈的感情?

  6、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喜欢荠菜的。(自由朗读)

  7、再读第九自然段,把作者喜爱荠菜的语句划下来,然后再读一读。

  8、反馈:你们找了哪几句?

  (1)我最喜欢荠菜。

  (2)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3)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8、“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别提有多好吃了。”有多好吃?那咱们来读一读,读出那种好吃。

  9、真的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别提有多好吃了?”(因为她饿)

  《饿》

  1、我没有饿过,我相信你们也从来没有饿过,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我们挨饿。作者饿过吗?饿到怎样一种程度?

  2、自己读读书,在书上找到,划下来。

  3、谁来读读?

  (1)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2)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3)更别说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4、听我读一遍。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1)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什么味儿?能吃吗?

  (2)蔷薇枝?吃下去?

  (3)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5、真让人辛酸哪!咱们一起来读读吧!

  6、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去吃青玉米棒子!你能再说下去吗?

  (1)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去吃青枣后豌豆!

  (2)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把刚开放的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3)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把剥了皮的嫩蔷滚枝吃下去!

  7、我们都没想到,作者竟然饿到了这种程度!咱们一起来读这句话吧!

  8、那,和这些东西比起来,把荠菜下在玉米面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的——

  9、咱们再读这句话。

  10、除了荠菜比这些好吃,我才喜爱荠菜以外,还有什么让我爱它的呢?

  11、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简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12、挖弃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简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怎么是一种享受?读一读。

  13、师读。

  14、我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谁会拿着木棍追我?

  15、这事发生过吗?愿意听我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故事》

  1、第四段:

  (1)那家伙——怎么样?

  (2)粗木棍?用来干什么?

  (3)多可怕呀!

  2、第五段:

  (1)风怎么会在我耳边呼呼直响?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是因为——

  (2)不顾一切?不顾什么?

  (3)多危险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第六段:

  (1)谁在笑?

  (2)我在河里挣扎,他却在岸上笑,他真——

  4、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看,羊儿哗哗地叫着,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按理说——(我也应该回家了),而且我也已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但是我却不敢回家,因为我怕——(妈妈知道)。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6、妈妈哀什么?愁什么?

  7、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读读第八自然段。

  《坦然》

  1、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我可以坦然地——(学生读)

  2、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它们在对我说什么呀?多好呀!读一读。这荠菜是我的了!多好的荠菜,我们把这句话背下来!

  3、能不能把写“荠菜有多好吃”的句子也一起背出来!一起试试吧!

  4、我可以坦然地——(学生说)

  5、用上书上的话。

  (1)我可以坦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

  (2)我可以坦然地看着树上绽开的杏花。

  (3)我可以坦然地看看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6、是呀!我从来没有那么自由过,一起来读,能背出来吗?

  7、你现在对荠菜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

  8、所以作者才会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感叹——“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呀!齐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2

  设计理念:以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贯穿整个阅读过程,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发现与理解能力,培养语感,提高品评、欣赏课文的水平,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设计创意:以“惊讶、愤怒、感动、高兴”四个词为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验起伏的情感。最后回归课题,扣住“盼”字,深化主题。

  设计条件: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具较强的调控能力,并全情投入,动情诉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引入

  1、出示:一位妈妈的话:“我小时候想鸡蛋吃,我现在要孩子吃鸡蛋。”

  问学生: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指导要点:抓住“想”和“要”两个字。妈妈想鸡蛋吃,是因为妈妈小时候生活不好,在妈妈心中,鸡蛋就是最好吃的了。但妈妈常常吃不到鸡蛋。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妈妈想让孩子多吃鸡蛋,有营养,长得好。但现在孩子不想吃鸡蛋。因为现在孩子比鸡蛋好吃的东西太多了。)

  2、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一时无法理解妈妈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但你们可知道,十年前,二十年前,直至五十年前,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多么大。你们也许从来没有过饥饿的感觉,但你们可知道,旧社会里穷人的孩子们,挨饿那是经常的事。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也许会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请打开书本翻到16课。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读后给同学们提个醒。

  指导要点:音——羊圈(juan)

  绽(zhan)开

  马齿苋(xian)

  形、义——掰、枣

  三、体验、感悟、品读课文

  第二遍读课文,教师请同学们注意朗读课文时的心灵感受,注意自己在朗读课文时的心情变化。

  (一)课文中让你“惊讶”的地方

  教师提出第一个任务,即找出课文中让你惊讶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指导要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形成极大的反差,是教学很好的切入口。学生会惊讶于作者的如此“馋”,也会惊讶于作者的如此“饿”。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点连起来,从惊讶到理解,完成体验与认同。最后出示:“我馋,是因为我饿啊!”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动作的自然展现,如向人表白、解释、申诉、辩护一般,动容动情之态应该足以打动人心。

  (二)课文中让你“愤怒”的地方

  教师提出第二个任务:请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愤怒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指导要点:这一点,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写地主及其家人的两个句子,“那家伙立刻拿着一根粗木棍,紧紧追来”。“冰凉的河水呛得我透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句子所透出的地主的“凶狠、冷酷”等。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

  (三)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

  这一点,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教学出彩、出高潮的地方。重点是理解体会作者年纪虽轻,但心地纯洁、善良。

  指导要点一:这一环节着重抓住两句话进行指导。一是“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作者小小年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大人。这是多么懂事、善良、孝顺、富有爱心。第二句话是“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从中透露出的母子深情,怎不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指导要点二:阅读第8自然段,让学生读这一段,问有什么感悟?引导学生在羊儿回圈、乌鸦回巢与“我”的游荡之间强烈的对比中,理解“我”有家不敢回、有家不能回的孤独、无依、凄惨与无助,进而更深地体会“我”的善良和懂事。最后,在朗读中升华所体验到的情感,读出可怜、同情、敬佩、赞叹等情绪。

  (四)课文中让你“高兴”的地方

  从惊讶、愤怒到感动,最后回到高兴,学生的情感经历了起伏与曲折之后,趋向明朗与欢快。

  教师提出第四项学习任务,找出文中让你感到高兴的地方,并说说理由。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第9自然段。

  指导要点:抓住两个重点句,“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以及几个重点词“春天、希望、坦然、享受”,以有感情朗读为主要方法,以说自己的感悟为辅助,在读中深刻体会“我”的那种无忧无虑、尽情享受,读出无法抑制的高兴心情,为文中的“我”而高兴。

  四、紧扣“盼”字,深层体验

  1、回课题,扣“盼”字

  引导学生读课题,问:你如何理解这个“盼”字,作者盼的仅仅是荠菜吗?

  指导要点: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盼望的是不挨饿、有饭吃的好日子。

  2、联首尾,再体验

  教师紧接着学生的回答,动情诉说:是啊,盼望过上好日子,这是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望。当时,在作者看来,荠菜代表了希望,代表了不再挨饿,代表了好日子。因此,作者说,“我对荠菜有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开头。

  教师又紧接着动情诉说:所以,看到荠菜,想到荠菜,作者都会深情地呼唤“荠菜——”,学生朗读结尾。注意,一定要读好结尾一句,表达出那种企盼、那种深情。

  朗读结束,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无穷。此时不需要再让学生说受到什么教育等等之类的话题,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他应该感受的东西,学生的心灵已经受到了应有的震撼。那么,就让他们在内心默默地渗透,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无声的波动中接受新的洗礼。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感知旧社会农村穷苦孩子的痛苦生活,体会妈妈疼爱孩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课文4——10自然段。能有感情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3、能感悟"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挖野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课文开头就说,“我”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点板书)谁能读好写“我“馋“是因为“我”的这几段课文? (评议朗读)

  (二)精读课文第4—8自然段。

  教师:是啊,“我”饿啊。有一次,"我"实在饿极了,掰了财主家地里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的人发现、追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件事的呢?(生快读课文并交流:4——8)

  1、学生自由准备读,后分自然段汇报朗读。

  2、谈感受。 同学们,读了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觉得这时的“我”是一个“__________的我”呢?请你把横线上可以填的词都找出来,并用书上的有关词句来证明。可以与学习伙伴共同研究。(交流时先让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如:

  (1)饥饿的我。第4段“一次,我实在饿极了……”

  (2)可怜的我。如第5、6段里说……我觉得旧社会穷孩子实在太苦了……

  (3)孤独的我。第8段“我独自一人游荡在……”我感到孩子回不了家"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是多么孤独啊,羊儿回圈、乌鸦归巢,可是"我"不敢回家……

  (4)寒冷的我。孩子掉进冰凉的河里,一定会很冷。

  3、这几段中除了写“我”,还写了别的人,对他们你有什么看法呢?

  交流:

  (1)我感到旧社会财主家的人对穷苦人家的孩子欺压很残酷。穷孩子因为饿掰了他们的玉米棒子,被追赶;穷孩子跳进河里,河水呛得透不过气来,财主家的人丝毫没有同情心,而是“发出冷酷的笑声”。读4、6自然段。可以说凶狠的财主、残酷的财主……

  (2)我觉得妈妈最疼爱自己的孩子。"我"不敢回家,是因为怕妈妈知道了为“我”难过。“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以上学生在谈感受时,教师要随机出示相关的段落,并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好。

  3、选择重点精读感悟。教师启发:这几段课文中你觉得哪一句话最难理解呢?

  出示投影:“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出示投影后反复朗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在朗读时强调。

  (1)妈妈为什么“哀愁”呢?(或妈妈“哀愁”的是什么?)让学生说说各自的理解。

  (2)“我”不怕妈妈“打我”,却怕妈妈愁苦的眼神,你又是怎样体会的呢? “我”怕妈妈伤心超过怕妈妈“打我”,说明“我”是个非常懂事,非常爱妈妈的孩子。

  教师启发:是啊,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为了不让妈妈知道,为了不看见妈妈眼里的“哀愁”,我只好独自一人游荡在“静得可怕”的田野上。出示投影,引读第8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第9、10自然段。

  教师启发:整整一个冬天,我都在忍受着煎熬。因为饿,“我”被人羞辱,叫我“馋丫头”;因为饿,我被人凶狠地追赶,差点丢了性命。这是个个可怕的、令我不堪回首的冬天,这时的“我”又是一个“________的我”,“我”还有希望吗?“我”的希望在哪里呢?(指名简答)出示第9自然段。快速引读。

  1、生自由朗读。你能读懂“我”对荠菜为什么有特殊感情吗?

  2、交流:抓住其中的两处地方进行研究。投影出示

  (1)“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A、读多遍。抓住“最喜欢”和“别提有多好吃”。说说这样的东西好不好吃。

  B、生说话练习:“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提有多好吃了。”

  C、体会荠菜可以说是“我”的希望菜,就是“我”的生命菜。

  D、感悟“有特殊感情”的一个原因:点板书(好吃、最喜欢、生命)

  (2)“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A、个别读多遍。抓住已圈出的表现心情好的词语。

  B、让生说说怎样理解。如抓住重点词“坦然”、“享受”,或联系上下文与前面被“凶狠地追赶”进行对比。挖掘“精神自由”这一层意思。

  C、感悟“有特殊感情”的又一个原因:点板书(坦然、享受、自由)

  3、再读,体味“特殊的感情”。朗读展示。

  这段话你喜欢读吗?还想读吗?想怎样读呢?生要求最佳搭档和选择音乐。读前说说要注意什么,读后(自我)评价。

  四、小结并感悟“特殊的感情”。

  1、品悟“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教师(指板书):啊,冬天里那可怕的经历,“我”忍受了那么久的饥饿,只有春天的______才带给“我” 希望,带给我“生命”和“自由”。这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呼唤:(出示句子)

  (1)请所有女同学和“我”一起,心里想着、嘴里尝着“别提有多好吃”的荠菜,美美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2)请所有男同学和“我”一起,怀着坦然的心情去享受一下挖荠菜的感觉,再次甜甜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3)让我们大家和作者一起快乐地、自由地、深情地大声地呼唤:“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啊!”

  2、同学们,我们的呼唤如此深情,这一句深情的呼唤,唤出了我对荠菜——?“特殊的感情”,这一句深情的呼唤,把“我”心头这份特殊的感情凝成了一个字——“盼”。点板书 这一个“盼”字呀,多像“我”我那明亮的眼睛哪,它张得大大的,正盼望着春天快快到来。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圈”;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简直”、“可是”、“渐渐”等词语写句子。

  2、能根据提示较深入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语言文字和课文情景,通过反复研读,品味分析,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2、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感受妈妈疼爱孩子的感情。

  3、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悟的学习情景。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查一查关于荠菜的资料,向老人们询问旧社会时穷人的生活状况。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导入

  投影出示荠菜图片,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从生长季节、地点、形状、味道等方面展开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想想词义。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并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投影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做作业本第一题。做完后交流。

  3、四人小组分工读课文。要求:读者尽情,听者尽心。

  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提出疑难问题

  4、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从哪里看出来?

  5、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作者盼春天的荠菜的?(9、10自然段)

  课文其它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给课文分段,并交流。

  分四段:一(1)二(2-3)三(4-8)四(9-10)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5

  之一

  佚名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设计思想: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我运用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分析,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

  一、初步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自行探究。

  1、审题激疑:小女孩为什么要盼春天的荠菜?

  2、运用自学方法,熟悉课文,了解内容。

  3、提炼主线,围绕“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条主线初读课文,探讨课后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采用变式教学,学习9-10自然段。

  人人参与,默读课文,圈圈点点,说说读读议议。总结出两点理由:

  A、荠菜味美。B、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

  4、再次设疑,根据A和B提出有关问题。小组交流评价,全班交流评价,充分研究讨论后,在罗列的问题中取舍归纳出最值得研究的三个小论题:

  (1)、荠菜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真的很好吃吗?那到底是一种什么菜?旧社会里的人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图片说明更佳。

  (2)、为什么说挖荠菜是一种享受?财主是怎样的一种人?

  5、指导学生做好课外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

  (1)、研究方式:或单独,或与同学合作。

  (2)、搜集途径:群众调查,报刊,书籍(《上下五千年》《知识百科全书》)、上网。

  (3)、研究成果:合作或独立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以备在课堂上交流。

  二、运用研究成果,师生共创情境,体验思想情感。

  1、探讨问题1:荠菜真的好吃吗?它到底是一种什么菜?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那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交流:因为作者非常饿。请找出文中有关句子体会体会她饿到什么程度?

  点拨:a、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一把把”“塞”“更别说”

  b、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嫩”“才”

  c、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d、请运用研究成果,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请学生将搜集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交流成果。)

  师补充图片讲解: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这是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小女孩看到春天的荠菜才会如此高兴。你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里的这些句子吗?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2、探究问题2:为什么说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一种享受?

  (1)交流研究成果。

  (2)研读4-8自然段,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赶跳入河里,游荡在田野上。)这件事除了“我”还出现了那哪些人物?(财主家的人、妈妈)请结合文中有关句子,淡淡你对这些人物有的评价?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反馈。

  师点拨:a、“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紧紧”“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b、“我怕妈妈知道,并不是怕妈妈打,而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理解“哀愁”。妈妈为什么而哀愁?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c、于是,我一个人游荡在田野上,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啊?(配上哀愁舒缓的音乐)师感情范读第八自然段。

  d、想想,文中写了哪些景物?(羊儿回圈,鸟儿归巢)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此时什么心情?配乐学生有感情朗读。

  e、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f、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出示)谁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中的这些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3、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虽然我们生活在幸福的今天,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痛苦的过去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今天。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世界还有战争和饥饿,还有许多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世界美好的明天要靠大家去创造。

  三、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新方法:自然段段意归并法。

  1、自学单元提示,说说运用归并法的步骤:写大意,分主次,取主舍次或归并。

  2、小组讨论概括出第一和第二段段意。

  3、全班交流评价。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6

  之六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读通课文,并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并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 谈话揭题:

  1、谈话:(板书:荠菜)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荠菜吗?谁来说说它是怎样的?(荠菜是一种野菜,嫩叶可吃,味略有点苦。)(注:教师在谈话过程中指导“荠”字的写法。)

  2、揭题:既然荠菜味有点苦,不好吃,那么“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呢?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第13课《我盼春天的荠菜》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反馈。

  三、 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

  ①翻到课后读读写写,说说你认为难读难写的生字,并说说为什么?

  ②读一段你最喜欢读的段落。

  五、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一、二、三题。

  四、学习1、2大段

  1、指名读第一段,有什么疑问?

  2、读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话具体写出了“我”小时候很馋?

  3、蔷薇枝、映山红好吃吗?为什么“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4、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齐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样,可以用课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5、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4—10小节,了解旧社会穷苦人家孩子的苦,体会小女孩对荠菜特殊的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9、10小节。

  教学重难点:了解旧社会穷苦人家孩子的苦,体会小女孩对荠菜特殊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谈话,导入  新课

  荠菜只是大自然中一种不起眼的野菜。可是我——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却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强烈的愿望!这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辛酸种快乐的故事呢?

  二、整体入手,理清主线

  1、默读课文4—10小节,想一想:

  填空:

  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没有荠菜的日子是的日子。

  有荠菜的日子是的日子。

  2、指名汇报。

  3、总结:苦难享受

  4、看课文插图,应该是哪一种日子?另外一种日子,你能想象出来是什么画面吗?

  三、学习4—8小节

  1、自由读4—8小节内容,思考:在那苦难的日子,我遭受到哪些痛苦?(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

  2、给第4自然段的画面取一个主题(心情基调)。

  [板:饥饿]

  你从哪些词句里体会出来?感情朗读。

  3、第5自然段的画面取什么主题?([板:紧张]

  应该怎么读?(语速加快)

  4、第6自然段?[板:冷酪或者悲惨]

  怎么读?评评同学哪里读得好?

  5、第7自然段?[丧气、悲哀]

  妈妈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呢?(讨论)

  读出感情。(哀愁)

  6、读了第8自然段,你的心情如何?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讨论)

  小结。读出孤寂的感觉。

  三、学习9—10节

  1、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师)范读第9、10节。

  2、自由读第9、10节,思考:在有荠菜的日子里,我享受到了什么?(边读边做上记号)

  3、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些感受,为什么?(与前对比)

  [板:好吃坦然]

  4、小结:我不但解除了饥饿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5、指导朗读。

  6、尝试背诵。

  7、在有荠菜的日子,我是这样坦然,没有荠菜的日子却只有苦难!难怪我会对荠菜有着一种——难怪我会这么盼望——

  8、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女孩,你会有哪些希望?

  [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

  我多希望!

  我多希望!]

  四、总结课文,说说启发。

  五、课堂作业 。

  [板书设计 : 我盼春天的荠菜

  苦难:饥饿、紧张、悲哀、孤寂……

  特殊的感情

  享受:好吃坦然希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背诵9、10两自然段。

  2、给课文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大意。

  教学重点: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背诵9、10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学习提示”。

  1、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有哪几步?

  (1)写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都是主要的,就要进行归并。

  (3)明白、简洁、完整。

  二、读课文,正确的给课文分段。

  1、联系单元学习提示和课后练习第三题,给课文分段。

  2、交流汇报,并说说原因。

  (1第一段;2—3第二段;4—8第三段;9—10第四段)

  3、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4、汇报讨论。

  (结合课后题3讨论第3段大意。)

  5、概括总结。

  三、讨论课后题1、2、4。

  四、背诵9、10自然段。

  怎么背容易记住,请大家出出高招?

  自由背、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五、课堂作业 本。

  六、课堂总结。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7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设计思想: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我运用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分析,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

  一、初步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自行探究。

  1、审题激疑:小女孩为什么要盼春天的荠菜?

  2、运用自学方法,熟悉课文,了解内容。

  3、提炼主线,围绕“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条主线初读课文,探讨课后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采用变式教学,学习9-10自然段。

  人人参与,默读课文,圈圈点点,说说读读议议。总结出两点理由:

  A、荠菜味美。B、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

  4、再次设疑,根据A和B提出有关问题。小组交流评价,全班交流评价,充分研究讨论后,在罗列的问题中取舍归纳出最值得研究的三个小论题:

  (1)、 荠菜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真的很好吃吗?那到底是一种什么菜?旧社会里的人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图片说明更佳。

  (2)、为什么说挖荠菜是一种享受?财主是怎样的一种人?

  5、指导学生做好课外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

  (1)、研究方式:或单独,或与同学合作。

  (2)、搜集途径:群众调查,报刊,书籍(《上下五千年》《知识百科全                     书》)、上网。

  (3)、研究成果:合作或独立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以备在课堂上交流。

  二、运用研究成果,师生共创情境,体验思想情感。

  1、探讨问题1:荠菜真的好吃吗?它到底是一种什么菜?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那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交流:因为作者非常饿。请找出文中有关句子体会体会她饿到什么程度?  

  点拨:a、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一把把”“塞”                           “更别说”

  b、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嫩”“才” 

  c、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d、请运用研究成果,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请学生           将搜集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 ,交流成果。)

  师补充图片讲解: 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 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这是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小女孩看到春天的荠菜才会如此高兴。你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里的这些句子吗?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2、探究问题2:为什么说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一种享受?

  (1)交流研究成果。

  (2)研读4-8自然段,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赶跳入河里,游荡在田野上。)这件事除了“我”还出现了那哪些人物?(财主家的人、妈妈)请结合文中有关句子,淡淡你对这些人物有的评价?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反馈。

  师点拨: a、“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紧紧”“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b、“我怕妈妈知道,并不是怕妈妈打,而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理解“哀愁”。妈妈为什么而哀愁?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c、于是,我一个人游荡在田野上,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啊?(配上哀愁舒缓的音乐)师感情范读第八自然段。

  d、想想,文中写了哪些景物?(羊儿回圈,鸟儿归巢)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此时什么心情?配乐学生有感情朗读。

  e、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f、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出示)谁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中的这些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3、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虽然我们生活在幸福的今天,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痛苦的过去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今天。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世界还有战争和饥饿,还有许多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世界美好的明天要靠大家去创造。

  三、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新方法:自然段段意归并法。

  1、自学单元提示,说说运用归并法的步骤:写大意,分主次,取主舍次或归并。

  2、小组讨论概括出第一和第二段段意。

  3、全班交流评价。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8

  之四

  佚名

  教学目标 :

  l.通过朗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通过理解作者的“盼”,养菜的“好吃”,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3.会背诵课文的9、10两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字词:

  1.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语,还读了课文。我们来复习一下。

  2.看拼音写词:

  jì cài wǎn dòu yě cōng

  3.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写一个字。(掰)

  4.“窝”的同义词。

  5.在这篇课文里有四个口字旁的字,你记住了几个?写一写。

  6.好,咱们来校对一下。

  (二)学习新课:

  《盼》

  1.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我也来读一遍,咱们读得一样。

  2.我盼春天的芥菜,盼,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渴望盼望期待)

  3.我渴望春天的荠菜?我期待春天的荠菜?我好像没有这种感觉,你们有吗?(也没有)

  4.可是作者对荠菜有着一种——

  5.课本上哪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荠菜最强烈的感情?

  6.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九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喜欢荠菜的。(自由朗读)

  7.再读第九自然段,把作者喜爱荠菜的语句划下来,然后再读一读。

  8.反馈:你们找了哪几句?

  (l)我最喜欢荠菜。

  (2)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3)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8.“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别提有多好吃了。”有多好吃?那咱们来读一读,读出那种好吃。

  9.真的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别提有多好吃了?”(因为她饿)

  《饿》

  1.我没有饿过,我相信你们也从来没有饿过,因为我们的爸爸妈妈绝对不会让我们挨饿。作者饿过吗?饿到怎样一种程度?

  2.自己读读书,在书上找到,划下来。

  3.谁来读读?

  (l)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2)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3)更别说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4.听我读一遍。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l)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什么味儿?能吃吗?

  (2)蔷薇枝?吃下去?

  (3)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5.真让人辛酸哪!咱们一起来读读吧!

  6.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去吃青玉米棒子!你能再说下去吗?

  (l)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去吃青枣后豌豆!

  (2)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把刚开放的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3)我真没想到,作者饿得竟然把剥了皮的嫩蔷滚枝吃下去!

  7.我们都没想到,作者竟然饿到了这种程度!咱们一起来读这句话吧!

  8.那,和这些东西比起来,把荠菜下在玉米面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的——

  9.咱们再读这句话。

  10.除了荠菜比这些好吃,我才喜爱荠菜以外,还有什么让我爱它的呢?

  11.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简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12.挖弃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简直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怎么是一种享受?读一读。

  13.师读。

  14.我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谁会拿着木棍追我?

  15.这事发生过吗?愿意听我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故事》

  1.第四段:

  (1)那家伙——怎么样?

  (2)粗木棍?用来干什么?

  (3)多可怕呀!

  2.第五段:

  (l)风怎么会在我耳边呼呼直响?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是因为——

  (2)不顾一切?不顾什么?

  (3)多危险啊!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第六段:

  (1)谁在笑?

  (2)我在河里挣扎,他却在岸上笑,他真——

  4.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看,羊儿哗哗地叫着,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按理说——(我也应该回家了),而且我也已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但是我却不敢回家,因为我怕——(妈妈知道)。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6.妈妈哀什么?愁什么?

  7.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读读第八自然段。

  《坦然》

  1.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我可以坦然地——(学生读)

  2.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它们在对我说什么呀?多好呀!读一读。这荠菜是我的了!多好的荠菜,我们把这句话背下来!

  3.能不能把写“荠菜有多好吃”的句子也一起背出来!一起试试吧!

  4.我可以坦然地——(学生说)

  5.用上书上的话。

  (1)我可以坦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

  (2)我可以坦然地看着树上绽开的杏花。

  (3)我可以坦然地看看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6.是呀!我从来没有那么自由过,一起来读,能背出来吗?

  7.你现在对荠菜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

  8.所以作者才会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感叹——“荠菜,我亲爱的荠菜呀!齐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9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设计思想: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我运用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分析,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

  一、初步感知课文,提出问题,自行探究。

  1、审题激疑:小女孩为什么要盼春天的荠菜?

  2、运用自学方法,熟悉课文,了解内容。

  3、提炼主线,围绕“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条主线初读课文,探讨课后题:“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采用变式教学,学习9-10自然段。

  人人参与,默读课文,圈圈点点,说说读读议议。总结出两点理由:

  A、荠菜味美。B、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

  4、再次设疑,根据A和B提出有关问题。小组交流评价,全班交流评价,充分研究讨论后,在罗列的问题中取舍归纳出最值得研究的三个小论题:

  (1)、荠菜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真的很好吃吗?那到底是一种什么菜?旧社会里的人们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图片说明更佳。

  (2)、为什么说挖荠菜是一种享受?财主是怎样的一种人?

  5、指导学生做好课外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

  (1)、研究方式:或单独,或与同学合作。

  (2)、搜集途径:群众调查,报刊,书籍(《上下五千年》《知识百科全书》)、上网。

  (3)、研究成果:合作或独立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以备在课堂上交流。

  二、运用研究成果,师生共创情境,体验思想情感。

  1、探讨问题1:荠菜真的好吃吗?它到底是一种什么菜?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那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交流:因为作者非常饿。请找出文中有关句子体会体会她饿到什么程度?

  点拨:a、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一把把”“塞”“更别说”

  b、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嫩”“才”

  c、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d、请运用研究成果,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请学生将搜集的图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交流成果。)

  师补充图片讲解: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这是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正因为如此,所以小女孩看到春天的荠菜才会如此高兴。你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里的这些句子吗?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2、探究问题2:为什么说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一种享受?

  (1)交流研究成果。

  (2)研读4-8自然段,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为饿掰了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追赶跳入河里,游荡在田野上。)这件事除了“我”还出现了那哪些人物?(财主家的人、妈妈)请结合文中有关句子,淡淡你对这些人物有的评价?组内讨论,全班交流反馈。

  师点拨:a、“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紧紧”“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b、“我怕妈妈知道,并不是怕妈妈打,而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理解“哀愁”。妈妈为什么而哀愁?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c、于是,我一个人游荡在田野上,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啊?(配上哀愁舒缓的音乐)师感情范读第八自然段。

  d、想想,文中写了哪些景物?(羊儿回圈,鸟儿归巢)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此时什么心情?配乐学生有感情朗读。

  e、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f、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出示)谁能有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中的这些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3、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虽然我们生活在幸福的今天,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痛苦的过去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今天。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世界还有战争和饥饿,还有许多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世界美好的明天要靠大家去创造。

  三、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新方法:自然段段意归并法。

  1、自学单元提示,说说运用归并法的步骤:写大意,分主次,取主舍次或归并。

  2、小组讨论概括出第一和第二段段意。

  3、全班交流评价。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0

  之五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指导下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大意。

  2、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29个新词语的意思。

  3、能分别用“简直、可是、渐渐”写句子。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10自然段。

  5、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苦,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第9、10自然段,理解“坦然”的意思,初步了解作者喜爱荠菜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

  1、读题并质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齐读)13 我盼春天的荠菜。谁见过荠菜、知道荠菜?(出示荠菜)谁挖过荠菜,对荠菜有什么感受?请大家再一起读课题,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2分)

  (从“盼”字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荠菜。作者为什么喜爱荠菜?)

  2、作者为什么喜爱荠菜?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喜爱荠菜的原因是什么。(10分)

  交流:(10分)

  (1)字词: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容易读错、写错?(豌、掰、呛、巢、葱、绽)把易、难写的字写一写。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读得正确吗?

  (3)说说通过自学,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喜爱荠菜?你还知道什么?

  3、学习课文9、10自然段。(15分)

  (1)哪些自然段直接写出了作者对荠菜的喜爱?(9、10自然段)

  (2)自由地读课文9、10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我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交流:

  ①“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希望”是指吃的希望。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我就有吃的希望了。

  ②“我最喜欢荠菜”“最”说明了在各种野菜中我最喜欢荠菜。(指导朗读“春天带给……最喜欢荠菜”)原因是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高兴了。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③“别提有多好吃了”就是非常非常好吃!(指导朗读)

  ④“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毫无顾虑的样子。“更”表示意思进一层,就是说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比吃荠菜感觉还好。“享受”的意思是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感觉非常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呢?“向田野奔去”“奔”的意思是跑得速度很快,说明心情很高兴,非常喜爱挖荠菜,迫不急待地去挖荠菜。“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这里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荠菜和我成了好朋友,也写出了我高兴的心情。“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挖荠菜时看到的景色真美啊!天空中飞过的小鸟多自由啊!我此刻的心情多自在啊!(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我此刻的心情。)

  ⑤荠菜别提有多好吃了,而挖荠菜更是一种享受,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荠菜,我亲爱的荠菜!(指导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9、10自然段。

  4、再读9、10自然段,质疑: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9、10自然段,读懂了许多,下面再请同学们读一读,有什么问题?(①荠菜并不好吃,可文中的我为什么觉得别提有多好吃了?

  ②为什么说挖荠菜时那种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为什么说“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下堂课我们再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4、作业 :作业 册第1、3题;背诵9、10自然段。(3)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1至8自然段,理解“简直、可是、渐渐“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

  1、复习回顾: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9、10自然段,请有感情地读一读9、10自然段,说说作者喜爱荠菜的原因之一—?

  在上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仅知道了作者喜爱荠菜的原因,而且还提出了一些问题:(点击课件

  怎样探究这些问题?(学习下文)(2)

  2、学习课文2、3自然段(10)

  那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2、3自然段,分别说说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2)课文怎样写出我馋?(刚抽出、才开放、更别说)

  (3)用“因为所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其实我并不馋,只是饿得发慌,没法子才吃嫩蔷薇枝、映山红、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可财主家胖儿子却跟在我身后,跳着脚叫“馋丫头!”“馋丫头!”羞得我头也不敢回。“财主”是什么意思?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没东西吃,才吃一些嫩蔷薇枝、映山红、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还被叫:“馋丫头”,心里既羞又痛苦。)

  (5)练习有感情地读2、3自然段。

  (6)现在谁来说说我为什么觉得荠菜别提有多好吃了?

  3、探究第二个问题:(18)

  (1)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2)自读课文4——8自然段,思考: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交流

  ①课文4——8自然段写了我因为实在饿极了,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广阔的田野上这件事。

  ②财主家的人凶狠、冷酷,因为——(拿粗木棍、紧紧追、冷酷地笑)

  ③当时我可怜、悲惨,因为——

  *我没命地逃……害怕到极点,便不顾一切,纵身跳进河里。“不顾一切”就是连生命都不顾。

  *没过……挣扎……失去了平衡……呛得我透不过气来

  *简直……丧气……掉了一只(“简直”:表示“完全这样”或“差不多这样”、“实在是,真是”的意思,带有夸张的语气,说明我害怕到了极点。

  *没有勇气……又不敢回家……

  出示:“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读一读,有什么问题?(“哀愁”是什么意思?愁什么?我为什么怕看见哀愁的眼睛?)(愁的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遭到财主毒打,担心财主会借此逼债,而穷苦的孩子与自己的父母相依为命。(很懂事,很体谅父母。)

  *……独自……游荡……晚霞渐渐地退去……羊儿……乌鸦……升起……越来越浓……静得可怕……不敢答应……

  渐渐——慢慢,说明我想回家而又不敢回家,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出示:太阳下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衬托出我想回家而又不敢回家的悲惨)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8自然段

  ⑤说说问题的答案。文中的我小时候曾经因为实在饿极了而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说“我再……”。

  4、通过学习2——8自然段,我们理解了作者喜爱荠菜的深层原因:小时候因为贫苦,没有吃的,靠荠菜充饥,荠菜带给他多大的希望。挖荠菜时是那样的自由自在,不会有粗木棍追赶。让我们知道作者确实是非常非常喜爱荠菜的——盼荠菜,让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5、学习自然段:特殊——不一般——最喜爱、亲爱

  读:第一自然段,第十自然段(3)

  6、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学习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并给课文第三段概括段意,完成作业 本4、5、6题。

  (二)教学过程 

  1、给课文分段,学习单元提示语,并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落实单元训练重点(完成作业 第4题)。(15)

  2、指导完成作业 本第5题,在理解“简直、可是、渐渐”的基础上造句。(15)

  3、完成作业 第6题。(10)

  附:板书

  13 我盼春天的荠菜

  特殊的感情

  别提有多好吃!

  最爱荠菜

  坦然的心情是一种享受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1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新词,能分别用“简直、可是、渐渐”写句子,并能背诵第9、10自然段。

  2、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教学重点: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

  上面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另外,课文写的内容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甚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1、9、10节,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完成作业 本1、2题。

  教学过程 :

  一、揭题,提出问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提问,筛选归纳:①荠菜是怎么样的?

  ②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

  3、解决①,存疑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思考: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并想想课文所写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交流回答,了解大意。

  三、学习第1节

  过渡:我盼春天的荠菜,因为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1、指名读,专心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2、提问,筛选归纳:①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感情?

  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四、指导阅读9、10节,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9、10节)

  2、自由读,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请把这些词句划出来。

  3、交流回答,把握以下3处:

  ②别提有多好吃

  ①我最喜欢荠菜

  ③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穿插提问:*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加点盐花,味道真有那么好吃?--体会“饥不择食” *“坦然”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挖荠菜时这种坦然的心情?--从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中去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5、小结:荠菜是一种野草,所以我挖荠菜时不用担心有人会凶狠地干涉,所以当时的心情是那么坦然,在“我”看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就是作者对荠菜的一份特殊感情。

  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2--8节,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2、有感情朗读全文,完成作业 本3、5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2、导入  :从这2个自然段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对荠菜的这份特殊感情。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这堂课咱们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导阅读2、3节

  1、默读,思考:从这2 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我小时候馋是因为太饿。)

  追问:我为什么那么饿?(受财主的剥削)

  2、这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饥不择食:饿极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三、指导阅读4--8节

  1、默读,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2、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两方面去体会:①财主的凶狠残酷:拿粗木棍紧紧追来冷酷地笑

  ②“我”的可怜悲惨:没命地逃不顾一切地跳挣扎扑腾爬

  重点读议以下两个句子:

  ①……我实在没有勇气回去找,可又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我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哀愁”怎么理解?

  *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

  (担心孩子会遭到财主的毒打;担心财主会借此逼债)

  ②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 乌鸦归巢”?

  (衬托出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后不敢回家的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的悲惨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4--8节,体会财主的凶残和旧社会穷苦孩子的悲惨。

  4、这一件事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我挖荠菜,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树上……,蓝天上……多么自由啊!所以我盼春天的荠菜。)

  5、再读课题

  追问:同学们,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你现在明白了吗?一是因为在旧社会,穷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而一到春天,荠菜可暂时充饥;二是因为荠菜是野草,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可以坦然地挖。所以在旧社会穷人家便特别喜欢荠菜,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便油然而生。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3、5题

  2、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背诵第9、10自然段。

  3、完成作业 本4、6题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二、分段,概括段落

  1、自学“单元提示”,你学懂了什么?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课文第二段的段意: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

  2、结合果后习题3,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3、研究讨论最后两个自然段要不要再分段。统一后,让学生独立概括第一、第四段的段落大意。

  (一、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四、我喜欢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种享受。)

  三、指导背诵第9、10自然段

  *重点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八句话,可以按如下的思路背诵:

  ①过渡句:冬--春⑤怎么吃

  ②总起句: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⑥……心情……

  ③总分句: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四种)⑦不必担心

  ④我最喜欢荠菜。⑧不时地抬头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9、10自然段。

  2、完成作业 本第6题。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分别用“简直、可是、渐渐”写句子,并能背诵第9、10自然段。

  2、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教学重点: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上面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另外,课文写的内容发生在旧社会,距当今儿童生活距离甚远,这对学生理解、体会本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1、9、10节,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3、完成作业本1、2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提出问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提问,筛选归纳:①荠菜是怎么样的?

  ②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

  3、解决①,存疑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思考: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并想想课文所写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交流回答,了解大意。

  三、学习第1节

  过渡:我盼春天的.荠菜,因为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1、指名读,专心听: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2、提问,筛选归纳:①我对荠菜,有着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感情?

  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感情?

  四、指导阅读9、10节,理解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9、10节)

  2、自由读,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请把这些词句划出来。

  3、交流回答,把握以下3处:

  ②别提有多好吃

  ①我最喜欢荠菜

  ③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穿插提问: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加点盐花,味道真有那么好吃?——体会“饥不择食”“坦然”什么意思?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挖荠菜时这种坦然的心情?——从动作描写、景物描写中去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5、小结:荠菜是一种野草,所以我挖荠菜时不用担心有人会凶狠地干涉,所以当时的心情是那么坦然,在“我”看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就是作者对荠菜的一份特殊感情。

  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1、2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2——8节,感受旧社会农村贫苦人家孩子的苦、财主的恶。

  2、有感情朗读全文,完成作业本3、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9、10节

  2、导入:从这2个自然段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对荠菜的这份特殊感情。那这种特殊的感情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这堂课咱们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指导阅读2、3节

  1、默读,思考:从这2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我小时候馋是因为太饿。)

  追问:我为什么那么饿?(受财主的剥削)

  2、这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饥不择食:饿极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三、指导阅读4——8节

  1、默读,思考:写了一件什么事?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2、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两方面去体会:①财主的凶狠残酷:拿粗木棍紧紧追来冷酷地笑

  ②“我”的可怜悲惨:没命地逃不顾一切地跳挣扎扑腾爬

  重点读议以下两个句子:

  ①……我实在没有勇气回去找,可又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我是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哀愁”怎么理解?

  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

  (担心孩子会遭到财主的毒打;担心财主会借此逼债)

  ②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乌鸦归巢”?

  (衬托出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后不敢回家的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的悲惨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4——8节,体会财主的凶残和旧社会穷苦孩子的悲惨。

  4、这一件事和我对荠菜产生特殊感情有什么关系?(我挖荠菜,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树上……,蓝天上……多么自由啊!所以我盼春天的荠菜。)

  5、再读课题

  追问:同学们,我为什么盼春天的荠菜?你现在明白了吗?一是因为在旧社会,穷苦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而一到春天,荠菜可暂时充饥;二是因为荠菜是野草,不必担心财主家的人拿粗木棍凶狠地追赶,可以坦然地挖。所以在旧社会穷人家便特别喜欢荠菜,对荠菜的这种特殊感情便油然而生。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题

  2、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背诵第9、10自然段。

  3、完成作业本4、6题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二、分段,概括段落

  1、自学“单元提示”,你学懂了什么?

  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课文第二段的段意:我小时候馋是因为肚子饿。

  2、结合果后习题3,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我掰财主家的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凶狠追赶而跳进河里,后来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上。)

  3、研究讨论最后两个自然段要不要再分段。统一后,让学生独立概括第一、第四段的段落大意。

  (一、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四、我喜欢荠菜不仅因为它好吃,更重要的是挖荠菜时坦然的心情是种享受。)

  三、指导背诵第9、10自然段

  重点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八句话,可以按如下的思路背诵:

  ①过渡句:冬——春

  ⑤怎么吃

  ②总起句: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

  ⑥……心情……

  ③总分句: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四种)

  ⑦不必担心

  ④我最喜欢荠菜。

  ⑧不时地抬头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9、10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3

  引导他们较快地进入情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课前,我认真朗读了课文,为小作者这种悲惨的际遇所难过,对她深感同情,更为财主及家人的冷酷无情而愤慨!上课时,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中,融入在我的话语中,较自然、较快地创设了氛围,奠定了课文的情感基调。随着课文的深入,生活在蜜糖罐里的学生们也渐渐融入了这样一种情境。从他们的朗读中可以体会到,他们也为女孩的遭遇而气愤、而难过着。有了这样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便不再是件难事,学生认真而深情的朗读,带领我们走进了那个可怜的女孩。

  2、变序教学。揭题设疑后(我们从来没有渴望春天的荠菜这样一种感受,作者却对荠菜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交流后,选择学生感受最深、最难以忘怀的一幕(“我”因偷财主家的玉米棒而被追赶、被迫跳入冰冷的河中,挣扎爬上岸后,一人可怜的游荡在田野上)先学,然后再追述她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去偷玉米棒,让学生感受到她的无奈,她是迫不得已,实在是由于太饿的缘故。那么饿到怎样一种程度呢?进入第三环节--学习第二段,理解作者的“饿”。正因为作者饱尝了饥饿的折磨,她才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才那么“盼春天的荠菜”。于是,自然地进入第四段的学习,理解作者的“盼”。从情感发展来说,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自然,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易于学生的理解。

  3、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在课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划划、说说、读读、议议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课堂的学习。在讨论中,我尽量做到全面,凡是举手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总是给时间、给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体验被重视、被欣赏的喜悦。当然,每一堂课总有着多多少少的遗憾。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在以下一些方面还需改进。

  1、太依赖教案。由于课前备的是详案,几乎每一句话都已想好了,所以上课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去看教案,脱不了教案。许是课前准备还不充分,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感觉有时说了上句,没了下句。

  2、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平日的课堂里,有时总是稀里糊涂地过了,一旦到了上公开课,才发觉自己不该说的时候在罗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4

  阳春三月,西子湖畔,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代名师聚集在这里,“本色语文,演艺激情”,他们追求着语文的本色本真,展示着迷人的教学风采。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祖庆执教的《我盼春天的荠菜》,感触颇多,诸多感想汇成一个词,那就是“别样”。

  一、别样的课文解读

  《我盼春天的荠菜》在教参中是这样写的:通过对作者小时候苦难生活经历的回顾,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抒发母女之间真挚的情感,进而感叹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传统的教法是抓住“我”小时候因为饥饿什么都吃,什么都敢吃,甚至偷吃而展开学习,而只有在春天,在荠菜撒满田野的时候才可以坦然地挖,有滋有味地吃来体会旧社会苦难的生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学生来讲太过遥远,这样的教学往往激不起学生的情感。

  “任何阅读都是误读”,这是我从张祖庆老师《〈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设计》一文中读到的。张老师觉得我们的文本应该能引发学生的对话,引发学生的情感,于是在反复读中悟到文本有一种言说不清的哲学意象,他认为课文还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视野: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是明媚的春天。但是,只要我们怀抱着对春天的美丽憧憬,即使是在严酷的冬天,我们也能坚强地走过去。正是有了这别样的解读,张老师才把本文上出了新意,更把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向新的境界。

  二、别样的板块构建

  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板块:“走进冬天,感受严酷”和“享受春天,体验坦然”。

  在“走进冬天,感受严酷”板块,张老师让学生用心去读,通过读与文字对话,感受冬天的严酷:“‘小女孩扑腾着,挣扎着……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没有人救小女孩,只有一阵阵冷笑,小女孩挣扎的身影,财主家人奸笑的面孔交替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心在痛,小女孩真可怜”;“‘我害怕到了极点,便不顾一切,纵身跳进了河里’,小女孩知道寒冷,知道危险,但为了躲避财主家人的追赶不顾生命会不会受到威胁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她肯定冻得全身发抖”;“ ‘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是怕她那双哀愁的眼睛’,怕她自责不能保护我,不能让我吃饱,怕她担心我,怕财主会不会上门把我抓走”……张老师和学生们倾听着每个学生每一句每一次的理解,张老师又顺着情势让学生再读,再去感受。

  在“享受春天,体验坦然”板块,张老师以自己充满情感的过渡语带动学生: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充满希望的春天来了!然后,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写春天的段落,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去体会那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幸福的、快乐的、让人坦然的。每说出一种感受,张老师还是让学生说说从哪里读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享受春天,体验坦然,在春天的田野中,看到“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两个板块的充分感悟,让学生体会到了冬天的严酷,春天的美好,为文章主题的领悟奠定基础。

  三、别样的写话设计

  在“走进冬天,感受严酷”板块,张老师精心设计,创设了母女对话的情景。

  师:我读这一段时(第八自然段),感觉每一个文字都像一块重重的石头压在我身上,喘不过气来。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吗?然后让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去感悟,去体会母女俩当时的情感。然后张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对话练习:

  夜色越来越浓,妈妈却久久不见女儿回来,她会怎样呼唤呢?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独的女儿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交流时,张老师始终注意是对话,始终注意情景的创设,他是这样组织交流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恐怖的田野,可怕的夜晚。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生说),女儿又想对妈妈说什么呢?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生说);妈妈听不到女儿的声音,一遍遍在村口呼唤着,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生说)女儿听到了,她多么想扑到妈妈的怀里尽情倾诉,她会怎么说?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生说);夜色越来越浓,妈妈还是一遍遍焦急地呼唤,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生说),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生说)。

  在三组对话后,张老师充满感情地说:深深的呼唤,深深的告白,让我们难过、心痛,让我们一起向妈妈倾诉(生齐读稍作改变的第八自然段):

  妈妈,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田野上升起了一层薄舞。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妈妈,我听见您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

  让我们一起替小女孩倾诉,齐读。

  这样的对话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也充分感受到了冬天的严酷。

  四、别样的情景对照

  张老师设计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生命力,懂得要学会怀抱人生美丽的春天。因此设计了别样的情景对照:

  同样一片田野,冬天我们看到的是(生读冬天田野的句子),是让人恐惧的田野。到了春天,又是怎样的田野?(生读春天田野的句子)。

  然后借此设问:同样的田野,为什么带给作者的感受却如此不同?

  再追问:春天是这样的美丽,充满温暖,生机勃勃,但他们要经过很多个冬天,要饱受饥饿、寒冷,然而,他们走过来了,因为他们始终盼望春天的荠菜。难道他们只是走过自然的冬天吗?

  最后,张老师又拓展反哺,通过介绍作家张洁人生轨迹的一段材料,让学生找到张洁人生的几个“冬天”,找到她经历“冬天”后所取得的成就,来升华认识:人生的道路有磨难,有挫折,但因为始终有盼望,所以一次次走过了人生的冬天。

  “让我们用一生去明白。”这是张老师送给学生的,也是送给我的:用一生去明白。

  听罢张老师的课,感慨万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主体,还本色,求本真”(王燕骅语),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视野与学生的视野进行融合,才能建构全新的课堂。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5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的散文,女作家张洁小的时候生长在旧社会,饱尝人间冷暖,她经常忍饥挨饿,吃不饱穿不暖。当她饥饿的时候家去田野上挖荠菜来充饥,所以她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文章开门见山就说明:“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接着就笔锋一转,写到“我”小时候是多么地“馋”,为下文做好铺垫。当时的小姑娘因为极度的饥饿而去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被“财主家的人”发现了,他手提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追赶着小姑娘。小姑娘因为恐惧,慌不择路地跳入了一条冰凉的河水,差点被河水呛死。“财主家的人”的人却在岸上发出“冷酷”的笑声。作者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的饥饿、恐惧、无助和悲伤。特别是写“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的情景,更是委婉动人,令人心酸不已:夕阳西下,倦鸟归林,夜色降临,“我”却有家不敢回。作者以鸟儿归林,羊儿回圈反衬出小女孩的孤独寂寞,悲伤凄凉的心境。最后,文章开始用热烈的笔调描写自己在挖野菜的快乐坦然的心情。

  揭题设疑后(我们从来没有渴望春天的荠菜这样一种感受,作者却对荠菜还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交流后,选择学生感受最深、最难以忘怀的一幕(“我”因偷财主家的玉米棒而被追赶、*跳入冰冷的河中,挣扎爬上岸后,一人可怜的游荡在田野上)先学,然后再追述她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去偷玉米棒,让学生感受到她的无奈,她是迫不得已,实在是由于太饿的缘故。那么饿到怎样一种程度呢?进入第三环节--学习第二段,理解作者的“饿”。正因为作者饱尝了饥饿的折磨,她才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才那么“盼春天的荠菜”。于是,自然地进入第四段的学习,理解作者的“盼”。从情感发展来说,我认为这样设计比较自然,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易于学生的理解。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读通课文,并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并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谈话:(板书:荠菜)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荠菜吗?谁来说说它是怎样的?(荠菜是一种野菜,嫩叶可吃,味略有点苦。)(注:教师在谈话过程中指导“荠”字的写法。)

  2、揭题:既然荠菜味有点苦,不好吃,那么“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呢?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第13课《我盼春天的荠菜》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反馈。

  三、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

  ①翻到课后读读写写,说说你认为难读难写的生字,并说说为什么?

  ②读一段你最喜欢读的段落。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一、二、三题。

  四、学习1、2大段

  1、指名读第一段,有什么疑问?

  2、读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话具体写出了“我”小时候很馋?

  3、蔷薇枝、映山红好吃吗?为什么“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4、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齐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样,可以用课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5、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10小节,了解旧社会穷苦人家孩子的苦,体会小女孩对荠菜特殊的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9、10小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旧社会穷苦人家孩子的苦,体会小女孩对荠菜特殊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荠菜只是大自然中一种不起眼的野菜。可是我——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却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强烈的愿望!这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辛酸种快乐的故事呢?

  二、整体入手,理清主线

  1、默读课文4—10小节,想一想:

  填空:

  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没有荠菜的日子是的日子。

  有荠菜的日子是的日子。

  2、指名汇报。

  3、总结:苦难享受

  4、看课文插图,应该是哪一种日子?另外一种日子,你能想象出来是什么画面吗?

  三、学习4—8小节

  1、自由读4—8小节内容,思考:在那苦难的日子,我遭受到哪些痛苦?(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

  2、给第4自然段的画面取一个主题(心情基调)。

  [板:饥饿]

  你从哪些词句里体会出来?感情朗读。

  3、第5自然段的画面取什么主题?([板:紧张]

  应该怎么读?(语速加快)

  4、第6自然段?[板:冷酪或者悲惨]

  怎么读?评评同学哪里读得好?

  5、第7自然段?[丧气、悲哀]

  妈妈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哀愁呢?(讨论)

  读出感情。(哀愁)

  6、读了第8自然段,你的心情如何?

  这里为什么要写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讨论)

  小结。读出孤寂的感觉。

  四、学习9—10节

  1、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师)范读第9、10节。

  2、自由读第9、10节,思考:在有荠菜的日子里,我享受到了什么?(边读边做上记号)

  3、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些感受,为什么?(与前对比)

  [板:好吃坦然]

  4、小结:我不但解除了饥饿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5、指导朗读。

  6、尝试背诵。

  7、在有荠菜的日子,我是这样坦然,没有荠菜的日子却只有苦难!难怪我会对荠菜有着一种——难怪我会这么盼望——

  8、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女孩,你会有哪些希望?

  [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

  我多希望

  我多希望]

  五、总结课文,说说启发。

  六、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我盼春天的荠菜

  苦难:饥饿、紧张、悲哀、孤寂……

  特殊的感情

  享受:好吃坦然希望……]

《我盼春天的荠菜》的教案 篇17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 初识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 采用变序法学习课文1、2、3、9、10自然段。

  3、 初步学会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意的方法。

  4、 学习部分生字新词,并巩固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9、10两个自然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

  掌握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问……)因为荠菜它是一种春天开花的野菜,因此,春天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它的味道。今天,老师把荠菜的表哥带来了——这叫蒿菜,它的味道和荠菜差不了多少。请一位同学上来品尝一下,如何……

  这是一种略带苦味的菜!既然是这样一种菜,应该是不太受大众喜欢的。但有人却对荠菜怀有一种深深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三课《我盼春天的荠菜》,来了解一下其中真正的原因。

  2、 揭示课题

  (1) 多媒体打出课题。(13、我盼春天的荠菜)

  (2) 我们看题目,我盼春天的荠菜。先看这个盼是什么意思。(盼望、渴

  望)。那题目的意思就是我盼望春天的荠菜。那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看屏幕)——我为什么要盼望春天的荠菜?第二个问题,我对荠菜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特殊)读一读。

  大家看一看,老师给大家上课,与你们老师平时给你们上课有什么不同?

  那你们的心情怎样?这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既然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那课文的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先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3)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幅图。(多媒体打出图),想想看,课文那一节是描写这幅图的。(第九自然段)

  3、 指导阅读9、10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用————划出。

  (2)提问,指名回答。

  (3)归纳: {1、别提有多好吃了。

  最喜欢荠菜{2、心情坦然。是一种享受。

  (4)玉米面糊糊里,放上荠菜,味道真那么好吃吗?(为了填饱肚子)

  (5)坦然是怎样一种心情?请一位同学念一念这句话。(教学坦然一词)

  从文章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心情的坦然?(一是从人物的动作、心情:向田野奔去,不必担心,可以不时的看一看;二是从景物的描写中,侧面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荠菜用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吱吱喳喳的小鸟,绽开的杏花、白色的云朵。)

  (6)此时此刻,我们应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呢?

  (7)因此,作者要发出一份发自内心的感受:荠菜,我亲爱的荠菜!

  4、 过渡:荠菜它只是一种野草,味道并不好吃,但作者却说别提有多好吃。这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饿!)

  5、教学第2、3自然段。

  (1)、投影出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

  (2)指名读这一句话。(无奈的心情)

  (3)正因为我饿,所以造成了什么后果?下面请一个同学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我小时侯很谗)

  (4)从财主的胖儿子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从他的胖看出什么,他吃什么?我又吃什么?)

  (5)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很饿?(青………………)

  (6)这些青的东西我都吃的津津有味,这说明我的确是——饥不择食。

  (7)带着同情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两节。

  (8)那么下面我们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2、3两个自然段的意思呢?

  投影出示:1、因为我小时侯饿,所以我谗。

  2、我小时侯谗,是因为我饿。

  (9)这就是归纳段落大意的一种方法: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它的一般步骤:

  1、 先写出每个段落大意的意思。

  2、 再看看它们的意思是不是主要的,我们舍去次要的,抓住主要的。

  3、 最后进行归并。

  4、 用这种方法来归纳段落大意是比较有效的。在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将进一步运用。

  6、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先将1、2、3、9、10这五个自然段的词语进行集中学习。

  7、教学词语

  蔷薇枝 映山红 青枣 青豌豆 财主 丫头 马齿苋 野葱 盐花 吱吱喳喳 绽开

  1、 齐读一边

  2、 男女同学竞读

  3、 说话练习:分析词语,用3词造句、用上4词造句

  8、总结本节课

  板书设计 :

  盼 特殊的感情 最喜欢荠菜

  饿 谗 饥不择食

  饱 胖 恶语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