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归纳多义词义项;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学会讽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
重点: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着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大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有辩才,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58年),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威王大为赞赏,任为相国。任职其间,劝说威王进贤纳谏,修订法律,监督官吏,整治军容,选拔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使齐国的国力渐强。后受封于下邳县西南,号成侯。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战国策》
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刘向(约前77—前6年),西汉人,是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阅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写成《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着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和《楚辞》等。
4、史书的分类
编年体(年代)如:《左传》
纪传体(人物)如:《史记》
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
记事本末体(事件)
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如: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你更美,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对我有所要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热闹的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
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
2.《邹》文的参差美;
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 、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
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整齐善于进谏
三参差乐于纳谏三
比、赏、变哲理自知之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3
(一)作者、背景:
1. 作者:
《战国策》又称《国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整理皇家藏书时发现一批散乱的战国策资料,他按“国别”的体例加以整理编排,又因内容都是有关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事情,故定名为《战国策》,全书三十三篇,记载了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共245年的史实。
《战国策》的绝大部分篇章是记载战国时的谋臣、策士、纵横家之类人物的言行和事迹的,着重表现这些人士的才智和作用,书中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阴谋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虚构或夸张的,多与史实有出入,所以与其说《战国策》是一部史书,毋宁说它是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历史故事集或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雄辩恣肆、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其叙述多能做到简洁明快、流利酣畅。它的论述或辩驳更是旁征博引、条分缕析、丰富多彩,其创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战国策》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 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诸侯间时而罢兵修好,时而背盟攻伐,尔虞我诈,战祸连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各诸侯国国君争相用高官厚禄来招贤纳士,于是“士”这个阶层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了。这些“士人”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能言善辩的口才,同时还会揣摩诸侯心理,随机应变,以投国君所好。他们依附于国君,并和统治者相互为用,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其地位当然也就大大提高了,这就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游说之风、养士之风以及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统治者为加强国力,往往也能虚心纳谏,以期得到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二)重点、难点:
1. 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三人回答的语气有何不同?
答:妻的答语中偏爱之情极为明显,“君美甚”,妾的回答则嫌勉强,有敬畏之情;客的回答比较平直,有奉承之意。
2. 邹忌为什么要上谏?
答:邹忌在与徐公比美中,听到三人的奉承而差点受蒙蔽,想到国君身边奉承者大有人在,受蒙蔽的机会更多,因而他在朝廷上现身说法,讽谏齐王。
3. 邹忌是怎样上谏的?
答:他没有单刀直入地进谏,而是先讲自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没有公开批评齐王,而是以身设喻,启发诱导,推己及人,很有说服力,因而使齐王虚心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一)作者、背景:
1. 背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位,因他年幼,其母威后暂摄政,当时秦国认为有机可乘,想趁赵内政未稳之机,攻下赵国。秦军一连攻下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为解燃眉之急,赵急向关系密切的齐国求援,齐王虽答应出兵,但按惯例要求赵必须以长安君为人质。赵太后宠爱幼子,不答应这件事。打破这僵局的就是触龙。触龙从闲谈家常入手,用亲切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最终以理服人,说服了赵太后,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二)重点、难点:
1. 触龙是怎样令“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解除精神武装的?
答:国难当头,赵太后因爱子而无法求得救兵,众大臣劝说无效,触龙要出面劝说。赵太后怒气冲冲,如见面直奔主题,触龙也必然无功而返,于是触龙出场时先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然后表明自己对太后健康的关心,说出自己养生的方法,让太后感觉触龙是来问候她,希望自己多保重,这样赵太后就解除了精神武装。
2. 触龙是怎样把话题引到爱子的问题上的?
答:触龙见太后怒气渐消,就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当卫士问题,表现出自己如何疼儿子,这引起太后的兴趣,因为赵太后非常疼儿子,两个人于是就有了共同话题,话题也就转到爱子的问题上。
3. 触龙是怎样说服赵太后,让她痛快地答应儿子做人质的?
答: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女儿,太后当然不同意,赶紧声明:更疼小儿子。触龙的话题经过迂回战术,终于谈到正题。于是触龙就谈太后是如何疼爱女儿的,突出太后为使女儿永远幸福,宁可不见到她,表明太后是很理智的。然后从赵立国谈起,指出为国君的如不让其子孙为国出力,只是坐享其成,迟早会丧失特权,甚至会灭国亡家。而现在有机会让长安君立功,太后不肯,怎么谈得上爱自己的小儿子呢?赵太后终于明白溺爱对儿子没有好处,于是痛快地答应让儿子到齐国做人质,矛盾最终得以解决。
【模拟试题】
一. 基础知识:
1.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邹忌修八尺有余
a.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徐公来,孰视之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d.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2. 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 皆以美于徐公 ② 能谤讥于市朝
③ 皆朝于齐 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下列各句与“地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d.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4. 找出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朝服衣冠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朝辞白帝彩云间
d. 皆朝于齐
a. 孰如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b. 孰视之,自以为弗如
c.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 吾孰与徐公美?
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 沛公诚欲倍项羽邪
a.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 赵王信秦之间
c. 经历坎坷,间以日记记之
5. 请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b.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e.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7. 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 老妇恃辇而行
子何恃而往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8. 分别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 没死以闻
②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③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与题干引例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 例: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
a.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b.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 例: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
a.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b.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c. 太后之色少解
d. 少时,一狼径去
10. 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和词性都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不若长安君之甚
b.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c.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1. 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义项。
“为”的常用义项是:a.做、干 b.充当、当做 c.成为 d.为了 e.替 f.对、向
①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③ 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 )
④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 )
⑤ 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⑥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二. 阅读:
(一)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
b. 徐公来,孰视之(同“熟”,仔细)
c. 私我也(自私地夸奖我)
d. 朝服衣冠(早晨)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妻之美我者”中“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吾孰与徐公美
c.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 登泰山而小天下
3. 选出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客从外来,与坐谈。
b. 欲安所归乎?
c. 曹公,豺虎也。
d. 受制于人
4. 对“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比城北徐公美丽吗?
b. 我与城北徐公仔细比,我漂亮吗?
c. 我与城北徐公谁漂亮?
d. 城北徐公比我美丽吗?
5. 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在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口气有差别。用原文填写问话内容并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他问妻子:“ ”感情色彩是
他问妾:“ ”感情色彩是
他问客:“ ”感情色彩是 同样是赞扬邹忌貌美,妻、妾、客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妻曰:“ ”;
妾曰:“ ”;
客曰:“ ”。
这表明三人由于身份、心理不同,表现出的情感、语气也不同:妻的感情 ;妾的感情 ;客的感情 。
(二)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内臣)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燕昭王复国求贤》)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卑身厚币 卑:降低, 厚:丰厚。
b. 而捐五百金 捐:捐献。
c. 今王诚欲致士 致:致意。
d. 于是不能期年 能:能够
2.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涓人言于君曰。 隗且见事。
况贤于隗者乎。 故往见郭隗。
a.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不同。
b. 两个“于”字相同,两个“见”字也相同。
c.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也不同。
d. 两个“于”字不同,两个“见”字相同。
3.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 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a. 来招揽有贤能的人,想准备将来报仇。
b. 用招揽有才能的人,想将来报仇。
c. 来招聘有才能的人,想准备用他们来报仇。
d. 用招待有贤能的人,想准备来报仇。
② 人将谁朝而可?
a. 我带领谁临朝合适呢?
b. 我带领谁去拜访合适呢?
c. 我应当拜访谁才合适呢?
d. 我应当在朝廷上接见谁才合适呢?
4.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燕王招贤致士的一组是( )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②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③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④ 岂远千里哉
⑤ 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⑥ 土争凑燕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 ①⑤⑥
(三)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无民?无有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种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齐国有名的孝女)无恙乎?撤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赵威后即《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1.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者不说(“说”通“悦”,通假字,高兴)
b.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王)
c. 何以不业也(业,名词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d. 振困穷(“振”通“赈”,通假字,救济)
2. 对“齐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和“臣奉使②使④威后”中“使”字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四个都相同
c. ②④相同 d. ①③相同
3. 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年岁)
b.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安定)
c.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末节)
d. 中不索交诸侯(求)
4. 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如读音不同请标示读音。
(1)书
a. 书未发( )
b. 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
c. 申子、韩非皆著书( )
d.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
(2)食
a. 有粮者亦食( )( )
b. 肉食者鄙( )( )
c. 丰衣足食( )( )
(3)使
a. 齐王使使者问赵太后( )
b. 臣奉使使威后( )
c. 但使龙城飞将在( )
d. 送元二使安西( )
(4)岁
a.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b.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
c. 岁亦无恙耶( )
d. 年七岁,亦助之( )
5. 下列句子中哪句有通假字,请找出来,并写出本字。
(1)使者不说 ( )通( )
(2)恤孤独,振困穷 ( )通 ( )
(3)彻其环 ,至老不嫁 ( )通 ( )
(4)於陵子仲尚存乎 ( )通( )
6. 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
(1)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译:(您)现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年景和百姓,难道能把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译:这是个帮助国君养活老百姓的人啊!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官职呢?
(3)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译:(齐王)靠什么来统治国家,抚爱百姓呢?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译:上朝不向王称臣,下朝不会管理家事,没有事也不去与诸侯交往。
7.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即是《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
b. 赵威后提出“民为本,君为末”,与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同。
c. 这篇短文以记事为主,记叙了赵威后的外交活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d. 赵威后批评了齐王的不善于用人,体现了她对友邦国家命运的关心。
【试题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 基础知识:
1. b 2. c 3. c 4. ① d ② b ③ c ④ b
5. c 6. a 7. d
8. ① 使动 ② 名词动用、动词做名词 ③ 使动 ④ 名词动用
9. ① b ② c 10. d 11. ① b ② e ③ d ④ c ⑤ f ⑥ e
二. 阅读:
(一)
1. c 2. d 3. b 4. c
5.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感情色彩:亲切
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严肃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感情色彩:平淡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由衷、热情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勉强、拘谨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阿谀、逢迎
(二)
1. a 2. c 3. ① c ② c 4. d
(三)
1. b 2. c 3. a
4.(1)a. 信 b. 写 c. 书籍 d. 字条
(2)a. 给……吃(si) b. 吃(shi) c. 粮食(shi)
(3)a. 派 b. 使命 c. 假若 d. 出使
(4)a. 年 b. 每年 c. 收成 d. 年龄
5. (1)“说”通“悦” (2)“振”通“赈” (3)“彻”通“撤” (4)无
6.(4) 7. c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 教学导入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 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 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 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 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 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 布置作业 :
1. 背诵课文。
2. 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 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 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 分析阅读第三段:
1. 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 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 “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 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 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 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 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 布置作业 :
1. 练习一、二、三。
2. 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 联 想 )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6
唐代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同下文\'明日\'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爱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来
期年:满一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归纳整理:
1、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梅?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3、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
c.期年之后(jī)
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
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d 5.c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德育目标: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
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一、导入,走近文本
同学们听说过“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吗?南方的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飞不鸣,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可惊人。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他们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为绩。据说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之初,不务正业,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就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跟齐威王纳谏有关的,不过这一次进谏的人物换成了谁呢?
对,就是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们读课底注释1)
二、朗读感知
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就读来听一听,好不好?读的时候,注意把握字音和节奏。
1、读准字音
有 间进 期年 燕
2、读准节奏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今齐地方千里。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并在组内共同商讨。
3、小组竞赛,抢答字词解释及语句翻译。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 ①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意动用法。私:偏爱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刺:指责 ④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⑤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⑦暮寝而思之 寝:躺着。 ⑧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议论。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③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之后,还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⑦期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四、品读语言,赏析人物
1、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写了邹忌用自身的经历同齐王的处境相比,告诉齐王应该纳谏除蔽,齐王就接受了邹忌的进谏。
2、故事的展开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的,那么,总共写了几处对话?是从哪里写起,又写到了哪里?
明确:文章从家里写到朝堂,先写邹忌在家中跟妻、妾、客的对话,又写了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我们先来看第一处,在家中邹忌跟妻、妾、客的对话。
(1) 请同学们在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思考妻 、妾、客赞美邹
忌是出于怎样一种心理?而邹忌连问妻、妾、客,又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2) 有请几位 同学在前面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认真观察。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确:邹忌洋洋自得,急于想知道谁更美的心理,通过“孰”的提前便可明白;在客人跟前,他又不好意思表现得那么明显,所以就用了正常语序。同是家人,他跟妻子与妾的说话语气又不一样,一个亲昵,一个严肃,端着架子,通过“我”和“吾”的称呼便可体会到。
妻子是由衷地赞美与自豪。客人最是言不由衷,妻妾都是反问语气,而客人只是一般的陈述语气。妾是因为地位低下,害怕邹忌,不敢放肆地流露真情实感。
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妻妾客因身份、地位不同跟人说话的语气是不同的;而邹忌面对不同身份、地位的妻、妾、客,他的语气和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面对不同的对象,我们的语气、态度、说话方式都会有所不同的。毫无疑问,邹忌在这方面是特别擅长的。当邹忌面对齐威王的时侯,他又是如何表现的?而齐威王又是如何做的?
3、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在朝堂上,邹忌跟齐威王的对话,请同学们朗读课文2、3段,并
根据他们的对话试着评价一下邹忌和齐威王。
善思:理清真相,小中见大
邹忌: 善谏:类比讽谏,足智多谋 一代忠臣
求实: 爱美却不虚荣,实事求是
齐威王: 善听:从善如流 一代明君
善做:改革创新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盛的国家。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总结,拓展文本
历史还有哪些类似于邹忌和齐威王的忠臣与名君?有没有与之相反的事例?
比干:挖心 商纣王
屈原:投江 楚怀王
伍子胥:断头 吴王夫差
司马迁:受宫刑 汉武帝
小结:在封建社会,皇权不可侵犯,伴君犹如伴虎!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指责帝王的过错而惨遭杀身之祸!跟邹忌和齐威王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齐威王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犹为难能可贵;而邹忌面对一国之君,能小中见大,以自身处境类比齐威王的处境,委婉含蓄地给威王提意见,这样讽谏说理的技巧即使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课底注释重点字词两遍。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8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 王芳若
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教学目的
1.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 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 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 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 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 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 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 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 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 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 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 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9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第17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
《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将学生易读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3、提问两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齐读。
四、背诵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背诵。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
五、课后作业。
1、继续熟练背诵课文,并用小稿纸抄写一遍。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理解文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11
本课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知识、方法和要求。具体设计: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本文教学中设置讨论、创新思考的情景与问题,这样做使同学们积极地对文本进行探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 喻 劝 说
妻---私 宫妇
妾---畏 朝廷之臣 蒙蔽之深
客---求 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 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
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四. 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 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朝 chá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板书着重号内容):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